第一节 自然变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09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自然变动
分类号: C921.56
页数: 7
页码: 189—195
摘要: 景德镇出生人口的出生是人类自然更新的必然,户籍统计上的出生人数,不包括死产胎儿。
关键词: 景德镇 人口变动

内容

第一节自然变动
   出生人口的出生是人类自然更新的必然,户籍统计上的出生人数,不包括死产胎儿。
  1950年至1985年,全市共出生346805人,为1949年人口总数的1.8倍,占1985年人口总数的60.88%。这36年中,平均每年出生9633人,每天出生频率为26.39人,每小时为1.1人。60年代是人口出生数量的高峰期,年平均出生12416人,每天平均出生34.02人,每小时为1.42人。50年代前四年为人口出生数量的最低时期,年均出生4939人,仅为60年代的39.78%。
  景德镇市人口出生率曾出现过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1955年到1960年,各年人口出生率均在3060以上,1957年高达46.08‰。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1962年至1965年,各年人口出生率都超过40‰,最高时达47.05‰,为建国后最大值。197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逐渐降到3060以下,1978年后,景德镇市人口出生率继续降低,1980年为10.84‰,1985年为11.75‰。50年代和60年代初,市区城市人口的出生率一般高于农村。从1962年起,农村人口出生率超过城市。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后,农村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城市。
   表3-171950—1985年景德镇市出生人口动态数列表
   表:1-181950—1985年景德镇市城乡人口出生率动态比较表单位:‰表3-19城区各街道出生人口比率比较表
   死亡解放前,景德镇市境内人口死亡情况无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条件日益改
  善,死亡率日趋下降。
   表3-201954-1985年景德镇市死亡人口动态数列比率表
   上表反映出景德镇市32年共死亡111624人,平均每年死亡3488人。1954年死亡人数最少,为
  2856人,死亡人数最多的年份是1959年,为4779人。1957年及后4年中,死亡人数每年都在4000人
  以上,为死亡人数最多时期,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物质条件有一定关系。经计算得出的人口死亡
  率,可看出全市人口死亡水平正在下降。1966年以后,全市人口死亡率降至10‰以下,从1978年起又降至8‰以下,1985年降到5.67‰,为历史最低水平。城市和农村人口死亡率都在下降,但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存在差别,农村人口的死亡率仍高于城市。
   表3-211954—1985年景德镇市城乡人口死亡率比较表单位:‰
  1965年,党和政府把医药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逐步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村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变大。
  民国27年(1938年),江西省人口总死亡率为21.9‰,婴儿死亡率达55‰。25年(1936年)景德镇市境农村抽样调查,死亡婴儿占当年不满周岁婴儿总数的69.57%。建国后,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表3-227个年份婴儿死亡率变化表
  景德镇市1981年的死亡婴儿绝对值较1958年下降73.22%,平均每年递减5.57‰,婴儿死亡率仅为1958年的1/2。婴儿死亡率降低,使人口总死亡率也相应下降,体现出医疗卫生水平提高和人民物质生活改善。表3-231959-1963年非正常死亡人口原因统计表单位:人
  人口死亡原因一般分为正常和非正常死亡两类,与社会环境、物质生活条件有直接关系。据民国25年(1936年)农村社会调查统计,当时因病死亡的人数中,传染性疾病致死的人数占90.42%。按原资料病名死亡人数排队,居第一位的是抽疯症,第二位是肺病(结核病),第三位是赤痢,其余依次是:其他发热发疹病、麻疹、伤寒、天花、心肾病、霍乱、呼吸系统病。
  50年代初期,景德镇及郊区(不包括浮梁县)居民死亡原因曾有过统计。1951年12月因病死亡人数中,传染性疾病致死的占68.28%,循环系病占11.4%,其他病占9.28%,呼吸系病占5.92%,消化系病占4.31%。虽然传染性病疾死亡人数仍居第一位,但其在疾病中的比重较1936年却下降了22.14%。由于医疗科学技术有新的发展,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霍乱、梅毒、白喉、鼠疫、回归热、布氏杆菌病、天花等已绝迹或基本绝迹,其他传染病致死人命的数量,在疾病构成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下降,因病死亡人口的病因发生了较大变化。
  1963年至1980年,疾病死亡人数中,传染病致死人数的比重明显下降。1981年,循环系病死亡人数比重上升到第一位,传染病退居第二位。根据1983-1985年住院病人死亡资料,综合整理成景德镇市前10位疾病死因人口构成,可看出消化系病上升为第二位,传染病死亡人数继续下降,近几年来,外伤死亡人数在疾病构成中有上升趋势。
  表中的非正常死亡和原因构成的变化,反映出社会问题及其变化。据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资料表明,非正常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口的比重有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一是人口病死率降低;二是生产技术的应用和交通工具的增多,因事故致死人数增加。
  70年代以后,交通事故致死人数又有增加。从1973年至1985年的13年中,死于交通事故的398人;其中:死于机动车者372人,死于非机动车者26人。最高为1982年,计59人;最低是1973年,共12人。
   表3-241983—1985年景德镇市疾病死因人口构成表
  自然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是人口再生产的结果,也是人口自然变动的结果。它是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的差额。景德镇市从1953年起计算至1985年止,33年中自然增长的人口共计21.8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628人。1962-1970年是人口增殖高峰,平均每年增加9457人。1978年以后,人口增长势头下降。各年增长人数波动在2526-5600人之间。
  1962-1970年波动在21.37‰—35.48‰之间。1962年至1965年为最高峰,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在28‰以上。1963年为35.5‰。196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198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9‰以下。
   人口自然增长率曾出现两个20y。。以上的高峰阶段:即1956-195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在22.79‰~29.42‰之间;1962~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在21.31‰—35.48‰之间。表3-251953—1985年人口增长情况表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