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口变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09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人口变动
分类号: C921.56
页数: 10
页码: 189—198
摘要: 人口变动资源描写了景德镇人口自然变动、社会变动、流动人口等内容。
关键词: 景德镇 人口变动

内容

第一节自然变动
   出生人口的出生是人类自然更新的必然,户籍统计上的出生人数,不包括死产胎儿。
  1950年至1985年,全市共出生346805人,为1949年人口总数的1.8倍,占1985年人口总数的60.88%。这36年中,平均每年出生9633人,每天出生频率为26.39人,每小时为1.1人。60年代是人口出生数量的高峰期,年平均出生12416人,每天平均出生34.02人,每小时为1.42人。50年代前四年为人口出生数量的最低时期,年均出生4939人,仅为60年代的39.78%。
  景德镇市人口出生率曾出现过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1955年到1960年,各年人口出生率均在3060以上,1957年高达46.08‰。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1962年至1965年,各年人口出生率都超过40‰,最高时达47.05‰,为建国后最大值。197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逐渐降到3060以下,1978年后,景德镇市人口出生率继续降低,1980年为10.84‰,1985年为11.75‰。50年代和60年代初,市区城市人口的出生率一般高于农村。从1962年起,农村人口出生率超过城市。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后,农村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城市。
   表3-171950—1985年景德镇市出生人口动态数列表
   表:1-181950—1985年景德镇市城乡人口出生率动态比较表单位:‰表3-19城区各街道出生人口比率比较表
   死亡解放前,景德镇市境内人口死亡情况无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条件日益改
  善,死亡率日趋下降。
   表3-201954-1985年景德镇市死亡人口动态数列比率表
   上表反映出景德镇市32年共死亡111624人,平均每年死亡3488人。1954年死亡人数最少,为
  2856人,死亡人数最多的年份是1959年,为4779人。1957年及后4年中,死亡人数每年都在4000人
  以上,为死亡人数最多时期,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物质条件有一定关系。经计算得出的人口死亡
  率,可看出全市人口死亡水平正在下降。1966年以后,全市人口死亡率降至10‰以下,从1978年起又降至8‰以下,1985年降到5.67‰,为历史最低水平。城市和农村人口死亡率都在下降,但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存在差别,农村人口的死亡率仍高于城市。
   表3-211954—1985年景德镇市城乡人口死亡率比较表单位:‰
  1965年,党和政府把医药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逐步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村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变大。
  民国27年(1938年),江西省人口总死亡率为21.9‰,婴儿死亡率达55‰。25年(1936年)景德镇市境农村抽样调查,死亡婴儿占当年不满周岁婴儿总数的69.57%。建国后,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表3-227个年份婴儿死亡率变化表
  景德镇市1981年的死亡婴儿绝对值较1958年下降73.22%,平均每年递减5.57‰,婴儿死亡率仅为1958年的1/2。婴儿死亡率降低,使人口总死亡率也相应下降,体现出医疗卫生水平提高和人民物质生活改善。表3-231959-1963年非正常死亡人口原因统计表单位:人
  人口死亡原因一般分为正常和非正常死亡两类,与社会环境、物质生活条件有直接关系。据民国25年(1936年)农村社会调查统计,当时因病死亡的人数中,传染性疾病致死的人数占90.42%。按原资料病名死亡人数排队,居第一位的是抽疯症,第二位是肺病(结核病),第三位是赤痢,其余依次是:其他发热发疹病、麻疹、伤寒、天花、心肾病、霍乱、呼吸系统病。
  50年代初期,景德镇及郊区(不包括浮梁县)居民死亡原因曾有过统计。1951年12月因病死亡人数中,传染性疾病致死的占68.28%,循环系病占11.4%,其他病占9.28%,呼吸系病占5.92%,消化系病占4.31%。虽然传染性病疾死亡人数仍居第一位,但其在疾病中的比重较1936年却下降了22.14%。由于医疗科学技术有新的发展,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霍乱、梅毒、白喉、鼠疫、回归热、布氏杆菌病、天花等已绝迹或基本绝迹,其他传染病致死人命的数量,在疾病构成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下降,因病死亡人口的病因发生了较大变化。
  1963年至1980年,疾病死亡人数中,传染病致死人数的比重明显下降。1981年,循环系病死亡人数比重上升到第一位,传染病退居第二位。根据1983-1985年住院病人死亡资料,综合整理成景德镇市前10位疾病死因人口构成,可看出消化系病上升为第二位,传染病死亡人数继续下降,近几年来,外伤死亡人数在疾病构成中有上升趋势。
  表中的非正常死亡和原因构成的变化,反映出社会问题及其变化。据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资料表明,非正常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口的比重有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一是人口病死率降低;二是生产技术的应用和交通工具的增多,因事故致死人数增加。
  70年代以后,交通事故致死人数又有增加。从1973年至1985年的13年中,死于交通事故的398人;其中:死于机动车者372人,死于非机动车者26人。最高为1982年,计59人;最低是1973年,共12人。
   表3-241983—1985年景德镇市疾病死因人口构成表
  自然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是人口再生产的结果,也是人口自然变动的结果。它是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的差额。景德镇市从1953年起计算至1985年止,33年中自然增长的人口共计21.8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628人。1962-1970年是人口增殖高峰,平均每年增加9457人。1978年以后,人口增长势头下降。各年增长人数波动在2526-5600人之间。
  1962-1970年波动在21.37‰—35.48‰之间。1962年至1965年为最高峰,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在28‰以上。1963年为35.5‰。196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198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9‰以下。
   人口自然增长率曾出现两个20y。。以上的高峰阶段:即1956-195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在22.79‰~29.42‰之间;1962~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在21.31‰—35.48‰之间。表3-251953—1985年人口增长情况表
   第二节社会变动
  人口的社会变动主要表现为人口的机械迁移,一般分为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景德镇市地处内地山区,人口的国际迁移甚少,重点是国内迁移和流动。
   国内迁移和自流人口建国以后各时期景德镇市人口的迁入和迁出总量变化为:
  “一五”计划时期迁移人口115480人迁移增加37200人;“二五”计划时期迁移人口188508人迁移减少19610人;调整时期迁移人口48654人迁移减少860人;“三五”计划时期迁移人口148143人迁移增加23041人;“四五”计划时期迁移人口169551人迁移增加16109人;“五五”计划时期迁移人口119261人迁移增加11433人;“六五”计划时期迁移人口115652人迁移增加12529人。
   “一五”计划时期迁入景德镇市的人口最多,“二五”和“四五”计划时期是景德镇市人口迁移高峰年代。经过1950—1952年的国民经济的恢复,景德镇瓷业基本恢复“元气”,外流瓷业工人陆续回城。1957年,景德镇市工业部门职工人数达2.3万多人,为1952年的12.22倍。同时外地迁入人口亦多。据原浮梁县统计:“从1955年12月31日起至1956年1月15日止,共接受与安置了上海市志愿来县垦荒的群众1547户,4067人”。此后仍经常有人口迁入定居。1956年3月24日,波阳县古城乡划归景德镇市管辖,划人居民500余户、2000余人。
  二五”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景德镇市人口在机械变动中减少2万。据当时的精简办公室统计:1961年精简职工1.71万人,其中回农村原籍的全民所有制职工9092人,学生880人,职工家属5491人;另精简居民9067人,总数为2.45万人。1962年1-11月份,减少城镇人口2.99万人,精简工人1.99万人,其中回农村的1.06万人,回城镇的9237人。
  经过三年调整时期,景德镇市人口的机械迁移又转呈增加趋势。主要有浙江省淳安县部分居民因国家兴建新安江水电站而迁入景德镇市农村;上海等地为支援内地工业建设,科技人员及熟练工人迁入市陶机厂、农机厂、电瓷厂、景兴瓷厂等单位作为技术骨干,并迁来部分家属。还有一些外地国防工业工厂和电子工业部门陆续迁入扩建,迁来数万职工和家属。据统计:仅景华瓷件厂、昌明无线电厂、江西无线电厂、建阳工具厂等8个单位,随厂从外地迁入景德镇市的职工和家属就有近9000人。
   表3-26外地工厂迁入景德镇市的人口数量表单位:人
  “四五”和“五五”计划时期,上述单位从外地迁入的职工和家属增加,同时又迁入了昌河机械厂、景波机械厂等单位,“仅1972年2月至11月,先后就有六0二、七四0、三七二、四三二一等工厂3万余名职工,从江苏南京、黑龙江哈尔滨等地迁入景德镇市”。后来这些厂因安置转业复员退伍军人、退休顶替、缺额补员、职工工作调动又增加大量外地人口。如昌河机械厂一次就安置外地转业退伍复员军人干余人。景德镇市大部分被精简、下放到外地的人口也陆续回收和招工回城。
   截止1985年末,外地迁入景德镇市9家工厂的常住人口已近2万,其中职工1.14万人,家属7450人。
  1983年10月,波阳县鱼山公社、荷塘垦殖场划归景德镇市昌江区管辖。划入居民住户分别为7002户和762户,划人人口分别为4.11万人和3973人。
  景德镇市人口迁移增减的主要原因外流瓷业人口的回城;行政区划变更的人口划入;支援工农业生产建设的外地人口和居民的迁入,外地工厂职工和家属的迁入;精简、压缩和下放人员的迁入和迁出,加上正常的人口迁移,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景德镇市人口从1953-1985年净增近8万人。表3-271953-1985年景德镇市人口迁移变动情况表单位:人第三节流动人口
  自流人口历史上,景德镇市人口流动性大,自流人口多。“人口异动极不规则”。民国37年(1948年)1月,抽查第廿三保户(约一百户),一次就查出60余名未登记(户口)者。1951年4月份,景德镇市临时居住人口达3346人,大多数来自邻县和农村。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景德镇市自流人口数量的高峰期。1960年由农村和其他城市自由流人的人口达1.19万人。1963年仍有近千名自流人口。1964年又增加到2252人。据有关文献记载,自流人口来源和自流原因:“1964年4月27日止,经公桥地区的5个公社(场)范围内,自流人口达442人。其中安徽省21个县218人,江苏省18个县197人,其他地区27人”。“多系江苏以北地区流出的,极大多数经过安徽东至、祁门等邻县而流人经公桥地区”。“这些人多因去年遭受水灾,口粮减少,从去年秋后开始外流的”。1965—1970年因“文化大革命”动乱,外地人口流入现象较为严重,但无全面资料;仅1968年8月一次户口普查就查出外来无户口人员1109人,外来人口364人。1971年自流人口769人。1972年自流人口259人。1973年自流人口432人。
  80年代以来,自由流人景德镇市的人口增多,一般从事副业、民工和经商。
  外国及港、澳、台来市人口据民国时期《行政与统计》记载;民国31年(1942年)有旅华外侨5人,其中:英国籍2人、美国籍2人、其他国籍1人。
  建国后,虽然有一些国际间的人口流动,但在较长日寸间里无全面、完整资料记载。1979年后,实行开放政策,景德镇市人口的国际间流动逐渐增加。
  景德镇市同香港、澳门、台湾及国外之间非农业常住人口的迁入和迁出:1981年至1985年,总迁移人口102人,迁入40人,迁出62人。其中:1981年迁入2人,迁出14人,减少12人;1982年迁入3人,迁出,4人,减少1人;1983年迁入12人,迁出25人,减少13人;1984年迁人1人,迁出15人,减少14人;1985年迁入22人,迁出4人,增加18人。
  进入80年代,旅游事业得到发展,外国友人、华侨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同胞到景德镇市旅游观光、洽谈业务的与日俱增。自1980年至1985年,来自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的外国籍人4082人,华侨及外籍华人171人,港、澳、台同胞3644人,共有7897人。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