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05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地貌
分类号: P931
页数: 5
页码: 144—148
摘要: 景德镇市区地貌示意图境内的地貌类型以山地地貌为主,次为岗阜和流水侵蚀堆积平原。按照我国山地地貌的分类方案,中山的绝对高度为1000至3500米,低山的绝对高度为500至1000米,绝对高度低于500米的山地为丘陵。按其山地的成因,可分为构造山地、剥蚀山地及与岩浆岩活动有关的山地。
关键词: 景德镇 地貌

内容

第一节类型
  境内以中低山和低山丘陵为主,总的趋势为北东高、南西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最高峰五股尖海拔1618.4米,最低点海拔仅20米,境内最大相对高差1598.4米。昌江、南河及东河流域有零星分布的山间盆地,地势较为平缓。景德镇市区地貌示意图境内的地貌类型以山地地貌为主,次为岗阜和流水侵蚀堆积平原。按照我国山地地貌的分类方案,中山的绝对高度为1000至3500米,低山的绝对高度为500至1000米,绝对高度低于500米的山地为丘陵。按其山地的成因,可分为构造山地、剥蚀山地及与岩浆岩活动有关的山地。根据景德镇市境内的地貌形态特征和成因,可具体划分如下:
  构造剥蚀中低山区该区集中分布在西湖乡以北至安徽省交界处及东部金竹山、白石塔至瑶里一带和西部港口蛟潭一带,绝对高度多在500至1000米,最高达1600余米,地形坡度多在5。至20。之间,局部达25。,相对高度一般在200至1000米。这一地貌区约占市区总面积的21%。
  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该区在境内广泛分布,约占市区总面积的64%,绝对高度小于500米,相对高度多在50至200米,局部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大于200米。地形坡度平缓,多在5。以下,局部坡度大于50、小于100,坡面1:普遍有第四纪堆积,与中低山区无明显界线。
  剥蚀堆积岗阜区该区仅在鹅湖至臧湾一带和城区至三龙、蛟潭一带,约占市区总茁i积的12%,属丘陵与平原间的过渡区,绝对高度小于200米,地形极为平缓,起伏变化甚小。
  流水侵蚀堆积平原区该区仅在鹅湖和城区至鲇鱼山一带有分布,是南河、东河和吕江长期侵蚀堆积而成,约占市区总面积的3%与剥蚀堆积岗阜区一道,构成山间盆地,地势平坦开阔。
   第二节山丘
   境内山脉属黄山山脉的余脉,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东部与安徽省婺源县交界处群山林立,峰峦起伏,海拔1000米以上高峰有十余处,峰高谷深,山势挺拔险要,雄伟壮观。北部和西部也是群峰林立,绵延起伏,但峰高多在千米以下。
  境内第一高峰为东部的五股尖,海拔高度为1618.4米,位于安徽休宁县和江西婺源县与市属鹅湖区的分界处。从此峰沿山脊向南西3公里处为境内第二高峰香油尖,海拔高度1400.1米,与第一高峰遥相对峙。由第一高峰向北西4.5公里处的虎头山双峰并立,两峰相距约0.8公里,海拔高度分别为1193米和1181.8米,是第三、第四高峰。虎头山与白石塔间有一无名峰,位于虎头山之北3.2公里,海拔高度为1122米,为第五高峰。第六高峰为鸡冠石,海拔高度为1063米。第七高峰为三花尖,海拔1057米,该峰为第一高峰和第二高峰同一山脉向南西的延伸部份。此峰向南西约l公里处为第八高峰——吊梨夹,海拔1030米。向北东约1公里处为一无名峰,海拔1023米,是境内第九高峰。由此峰再向北东约1.5公里的五花尖为第十一高峰,海拔1016米。第十高峰为白石塔,位于第五高峰北部5公里,海拔1019米。除上述千米以上高峰外,海拔900米以上的高峰在东部尚有数处,而在北部和西部则较为少见。北部的第二高峰大狼尖,海拔仅858米。西部第一高峰八字脑海拔869.5米,第二高峰雷打石海拔只有745.5米。此外尚有不少丘陵遍布于城区的四周。详见附表。
   表2-1景德镇市区主要山丘分布表表2-1-1景德镇市区主要山丘分布表表2-1-2景德镇市区主要山丘分布表
   注:表内山丘高度以1954年黄海平均海面高度为零计算。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