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96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中学
分类号: G63
页数: 22
页码: 40—61
摘要: 民国6年(1917)秋,竟成小学校长方芷庭创办浮梁县立珠山中学,校址竟成小学本部(翠云寺),主要招收竟成高小毕业生,有学生近20人。一年后,因师资经费不继,停办。民国16年(1927),景德镇与浮梁实行市县分制。次午,市长平宝善委任汤有光创办景德市立初级中学(1930年改为镇立)。民国24年(1935)镇中与饰器职业学校合并,在县立陶瓷职业学校设初中部(办至毕业止)。民国26年(1937),汪乃斌倡办南昌心远中学浮梁分校,设于县立陶瓷职业学校(今中共市委院内)。一年后,与“心远”脱钩,改称陶职附属中学,有学生177人。民国28年(1939),汪又在旧城创办浮梁县立初级中学,并将陶职附中归并县中,共有学生310人,教职员17人。同年秋,景德镇中华圣公会创办私立宏道中学。宏道学生达二百余人,因未获上级教会批准于两年后停办。
关键词: 教育志 基础教育 中学

内容

一、沿革
  民国6年(1917)秋,竟成小学校长方芷庭创办浮梁县立珠山中学,校址竟成小学本部(翠云寺),主要招收竟成高小毕业生,有学生近20人。一年后,因师资经费不继,停办。
  民国16年(1927),景德镇与浮梁实行市县分制。次午,市长平宝善委任汤有光创办景德市立初级中学(1930年改为镇立)。民国24年(1935)镇中与饰器职业学校合并,在县立陶瓷职业学校设初中部(办至毕业止)。民国26年(1937),汪乃斌倡办南昌心远中学浮梁分校,设于县立陶瓷职业学校(今中共市委院内)。一年后,与“心远”脱钩,改称陶职附属中学,有学生177人。民国28年(1939),汪又在旧城创办浮梁县立初级中学,并将陶职附中归并县中,共有学生310人,教职员17人。同年秋,景德镇中华圣公会创办私立宏道中学。宏道学生达二百余人,因未获上级教会批准于两年后停办。
  民国30年(1941)春,江西省第五行政区专员酆景福为纪念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主赣十周年,以熊别号“天翼一定名办一所中学,初名江西省第五行政区天翼中学,面向本区所属各县招生(浮梁、婺源、德兴、波阳、乐平、都昌、湖口、彭泽),酆兼校长,原波阳县长吕伯尽任副校长,“天中”当年筹建计划拟将职业、师范、普通中学集中举办,办成一所中等教育分科不分校的“广博性”学校,校址设新厂(一中现址),占地面积300亩。创办初,浮梁县中并入,设初一至初三年级。秋季,增办高中一、二、三年级,并招收农林科一个班,学生达七百余人。当时,学校规模、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均为第五行政区各中学之冠,是景德镇历史上第一所完全中学。后经省立案,为“私立”,校名改称江西省私立天翼中学。同年,创省立临时中学,校址设旧城,招收沦陷区学生,校长彭以齐。民国32年(1943),都昌同乡会创办私立静山中学,校址设都昌会馆,校长刘一燕;民国33午(1944),务源同乡会创办紫阳中学,校址设务源会馆,校长程德光、副校长施文谟;国立铅山师范内迁来景,附办初中,同时,浮梁重建县立中学,教会重建宏道中学.此际,景德镇的中学,国立、省立、县立和私立竞相并存。抗战胜利后,临时中学结束历史使命,与铅;山师范附’中改组为省立德兴中学(1948午迁德兴)。民国35年(1946)普通中学基本情况如下表:民国36年(1947)至解放时,中学教育经费拮据,学费高昂,日趋衰下。
  1949年解放初,有浮梁县立中学和“天翼”、“静山”、“紫阳”三所私立中学.在校学生630人,教职工104人08月,市军管会接收私立天翼中学,与浮梁县立中学合并,改名为景德镇市立中学。“静山”、“紫阳”立案核准续办。1952年,“昌江” (即静山)、“紫阳”的初中部合并,成立景德镇市立第二中学;市立中学接并昌江、紫阳高中及乐平、婺源二县中高中部,改名景德镇市立第一中学。为了贯彻教育向工农开门的方针,中学设立了人民助学金制度。1956。年,在旧城创立浮梁县初级中学。至此,全市中学生人数达1630人,恢复到解放前最高统计数。1958年,石狮埠民办中学成立,之后办有爱国、景明,珠山、昌江等民办初级中学。1963年,省人委会批准,景德镇中学(一中)为重点中学。至1965年,全市有完全中学1所,城市公办初级中学3所,民办中学6所,农村中学3所,在校学生5530人,教职工390人。城市公办中学均以市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为校名。“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教育受到严重坏坏,1968年,二中、五中被分散下迁农村,6所民办中学(珠山、珠山公社、爱国、麻石弄、昌江、石狮埠)全被撤销,迁撤学校的校舍全被外系统占用,图书仪器全部散失毁坏;城市小学毕业生多数需到农村升中学。在“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的“左”的办学思想影响下,各公社都办有完中,不少大队办有小学戴帽子的初中班,小学毕业生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皆取消升学考试,在校学生连年加翻。为解决城市学校不足,各大型厂矿企业先后办中学四十余所。1977年全市普通中学83所,学生38017入。城市中学,校舍拥挤,一度出现“三部制”(上午班、下午班、晚班)。
  1977年,对中学教育进行调整,提出办初中量力而行,高中控制发展,逐步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合理调整城乡中学布点,要求农村每区办好一所完中,社场只办初中,取消小学带帽子的初中班;城市办好三所完中,其余均改办初级中学和职业中学。遵照“办好一批重点中学”的指示,1978年,市、区确定了一批重点中学。1980年,省政府批准市一中、二中为省重点中学(市、区不另设重点)。1985年,全市有中学72所,学生35218人,教职工2782人。其中城市公办中学12所,厂办中学33所,农村中学28所,城市学生16320人,厂办学生7259人,农村学生11639人;城市教工1247人,厂办教工742人,农村教工793人。
   二、学制
  珠山中学,实行民国初年学制(旧学制),初、高中不分段为四年.市立中学实行新学制,秋季始业,初中三年.为适应社会要求,曾招初一春季补习班,秋季始业时,按成绩高低分别编入相应之后,天翼、静山、紫阳等校1953、高中皆实行“三、三制”。各校为争取学额,均招春季班,并以“春初一” “秋初一”和“春高一”“秋高一”区分之。
   建国后,经初步整顿,于l953年停招春季班。l960—l963.度试行学制改革,以一中等三所中学个别班为试点,试行“三 “二三制”和“四年制”。
  “文化大革命”初期,高中停止招生,初中改行二年制,春季业。1971年,恢复高中,取消初中升高中的入学考试,为“二二制”实际是“四年一贯制”01973年,恢复秋季始业,各年级春季不升级,多读半年。
  1976年,城市初中从初一起,恢复三年制。农村至1978年改为三年。1980年,城市高中逐步恢复为三年。至土983年以后,全市城乡中学均恢复为“三三制”
  1985年,第九中学与十八小合并,称群星学校,进行九年一贯制实验,小学实行五年级毕业,初中四年如何安排,仍在探索中,同,时,体育中学初中部改四年制。
   三、课程
  珠山中学仅办一年级,其课程设置和周课时为:修身l,国文7,外语7,历史2,地理2,数学5,博物3,图画1,手工1,乐歌1,体操3,共计33节。
   市立初中,课程设置和周课时为:
  一年级。公民l,国文7,外语6,算术5,本国历史2,本国地理2,生理卫生2,植物2,图画2,手工1,音乐l,体育2,童子军1,每周课时计34节。
  二年级。公民l,国文6,外语6,数学5,(上学期代数5,下学期代数3,几何2),本国历史2,本国地理2,动物2,化学4,图画2,手工1,音乐1,体育2,童子军1,每周课时计35节。三年级:公民1,国文6,外语6,几何3,代数(上学期)2,外国历史2,外国地理2,地质矿物(下学期)2,物理(上学期2,下学期4),化学4,体育2,每周课时计28节。
  以后,初中课程仅数学和史地时有更动。高中增军训、生物,并一度设伦理课。
  解放初,废除童子军、公民、军训等课。各科教材略加增’删,继续延用.1951年秋,始用全国统编新教材,课程设政治、语文、数学(按年级分算术、代数、几何、三角)、自然(包括植物、动物、达尔文学说基础、生理卫生)、生物学(高中)、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国语、体育、音乐、美术、制图(高中)等课。
  1952年,政治课内容授中国革命常识、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共同纲领、时事政策等01954年,初中不设外语(两年后恢复),高中改英语为俄语(1965年复改为英语)。1956年秋,语文改为文学和汉语,分科教学(次年复合一教学。1957午,初三增设农业基础知识课。1960年根据“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的原则,在全国统编教材基础上,对各科教材进行了改革试验,有的学校一度试编了部分学科教材。1963年,各学校均就范部订《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设置课程.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语文、政治、历史停止使用,代之以《毛主席语录》和“文化大革命”重要文章。接着,所有教材,均被称为封、资、修大杂脍,一概废止,实行_停课闹革命”。
  1969年,“复课闹革命”,各科皆无教材,以“大批判”代替课堂教学。之后,以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代替数、理、化、生,其内容有土地丈量,“三机一泵”(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水泵)、土农药、土化肥等。1972年,提出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英语、农业基础知识,军体、革命文艺,地理、卫生等课程,并规定各周课节数和学期课节总数。不久,即受到“批林批孔”和“交白卷” “反潮流”的干扰。1974年,揭批“教育黑线回潮”,课程设置又被搅乱。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课程设置基本照1963年的规定施行。1978年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并按《教学大纲》要求设置课程和安排课时。各年级政治课内容:初一为青少年修养,初二社会发展简史,初三法律常识,高中分别为政治经济学常识、辨证唯物主义常识。1981年起,高中二、三年级文、理分科设置课程。市第一中学课程安排列表附后。其他中学除人口教育学和微机未曾开设外,基本相同。景德镇市第一中学课程安排表
   说明l、高中(一)为侧重文科选修(二)为理科选修。
  2、劳动技术课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形式进行劳动。
  四、教学
   解放前,中学教学方法多沿用“讲述” “讲解”“讲演”等方式。二十年代提倡“启发式”教学。民国18年(1920),省督学视察市立中学时说:该校教学“讲解详明,唯少启发”。三十年代,实验教学兴起,1931年镇立中学校长施文谟从上海购进了初中教学全套实验仪器;还从南昌等地购置生物、矿石标本,教师亦动手制作模型,各科教学基本上可做演示实验。之后,天翼、静山、紫阳等校,也都逐步重视实验教学,但因经费困难,实验仪器添置有限。
  1949年解放后,在教学方法上,革除了某些陈旧做法。1951年,各校开始按课程分科建立教研组,还在同年级学科中成立备课小组。同年,在大黄家上弄(今中医院宿舍)创办了市理化实验室,市立中学校长刘和理主持,专程在上海等地添置了配套理化教学仪器用品,设置专人负责,向各中学开放;并奖励教师自制教具,举办全市自制教具展览。1952年,明确提出中学应对学生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教育,在教学上学习苏联教学经验,推行“五个原则” “五个环节”和“五级记分法”。在学习苏联教学经验方面,对推动改进教学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在进一步推广中,因过于拘泥形式,束缚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1957年,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劳动教育。随着“整风” “反右” “大跃进”等运动的开展,师生过多地参加政治运动和劳动,冲击了教学正常秩序,教学质量一度下降。
  1961年,遵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学校提出了“以教学为中心”和“按教学规律办事一的要求,加强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并探索“少而精”“精讲多练”等教学方法。教学中师生积极性被调动,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后的十年中,开始是“停课闹革命”,教学活动全部停止。1969年“复课闹革命”,则以“革命大批判”为主要内容。接着搞所谓的“开门办学” “走五七道路”,强调以干代学,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的比例一般为4:6。1972年市教育组提出教学与劳动比例为8:2,要求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后来因“批林批孔”、“反潮流”、“反击右倾翻案风刀等运动终未施行。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一以后,教学秩序逐步走上正轨。1977年恢复高等学校升学考试后,各学校集中精力抓教学质量,渐次开展各科教学改革实验。一中、二中、九中·坚持办初中语、数实验教学班,学生学习成绩普遍高于普通班。更新教学手段,开展电化教学,几年来先后装备市区公办中学电教设备和教学仪器达120万元.1977-1985年间,高中毕业生升大专院校人数逐年成倍增长,1977年升学137人;1985年达506人。二中12岁少年余晶1985年考取中国科技大学少年预备班。各学校注意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市公办中学有各学科课外兴趣小组80个。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科知识竞赛,12人在全国竞赛中获奖,4人获全国科技小发明奖。
  几年来,一些学校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如重复习、重考试,轻教材、轻基础,搞“万题练习”,以考代讲等。1981年以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逐步引起广泛注意和克服。
   五、管理体制
  民国时期,公私立中学创办,均需向省教育厅具拟计划呈报,经核准由省报中央教育部备案。私立学校设校董会,对外为代表学校法人,对内经营校产,筹集资金,审核预决算,确定校长人选等。县(市)立中学的教员,由学校具应聘人员履历,呈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核准,校长具聘。遇特殊情况,校长可以解聘。私立学校教员的聘任由校董会核准;校长具聘。学校行政组织设置,景德镇立中学校长一人,下设教导、训育、事务主任各一人;有会计、书记员、事务员等四人。四十年代的中学另设宿舍主任。各类主任皆由.专任教员兼任。教师定员,一般按每班二人核定,私立学校略多于公立。民国28年(1939)创立的浮梁县立中学,始在班级中实行级任导师制。
  1949年解放后,公立中学由市人民政府接办,私立中:学除天翼由政府接收外,其他均核准立案。公立学校的校长、主任、教员均由政府委任和管理,停止学校对教员的聘任制。1952年初,接办私立中学。
  1949年学校行政组织,设校长、教导处、事务处、班干事(废导师制);学校设校务委员会,由校长、教导主任、教员代表、学生代表和事务处代表组成。学校干部和教职员工定员,以三班为标准,每班学生45一50人,定校长1人,教导主任1人,职员3人,工友2人。每增3班,增职员1人,工友1人。教师每班2人。1952年,班干事制改班主任制。1956年,中学建立中共党的支部,学校工作由党支部领导。1960年,中学教职员工定编,按初中生25人,高中生20人定教师1人;行政职工按40:1计算。1966年以前,中学的设立,变更或停办须经省厅批准。
  1966年开始的“文化尢革命”,学校行政组织起初是“瘫痪”,接着被“砸烂”,由“造反派”夺权。各学校改行“委员制”,成立革命委员会,下设政工组、教革(教育革命)组,后勤组、师生一度按班、排、连军事建制。各学校均由“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领导学校,城市由工人组成宣传队(工宣队),农村由贫农、下中农组成宣传队(贫宣队)。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1977年搿宣传队”撤离学校。1978年,市文教局根据《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城乡完中设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初中不设办公室。中学的设置,批准权限归管辖的市、区政府。学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学校的一切重大问题经过党支部讨论决定01979年,农村中学由原来的市、区双重领导,改由区主管。厂办中学由厂主管,市教育局进行业务指导,学校组织系统与公办同。中学教职员生比例,上级规定16:l,实际多未执行。1985年公办中学在校学生27959人,教职工2040人,员生比例为14:l,厂办学校比例则为10:l。1983年改革中学干部管理,市直中学正职校长仍归市委任免,副职由市委组织部任免改由市教育局党组任免;中学中层领导干部任免权,由市教育局下放学校党支部
  六、学校简介
   景德市立初级中学
  景德市立初级中学,创于民国17年(1928),由市长平宝善委任汤有光筹建并任校长。校址初设何家洼时敏小学(市第二幼儿园现址),半年后迁中山公园景德阁(中共市委宿舍现址).筹办时,拟初中与简师合一,各招一班。后因简师未获省厅批准,新生入学统按初中编班。首招男女学生70名.后因市的建制撤销,民国20年(1931)更名景德镇立初级中学,隶属浮梁县,施文谟继任校长。学生人数最多时达150人.
  学校经费,创办时市政委员会议决,由本市特设电灯附捐(按每盏收银洋一角)充作常年.经费,不足由房捐补助。同时接受社会和个人捐助。民国20年,“都帮”陈冲西以父亲丧礼捐建二层教学楼一幢;“徽帮”施维明捐教学仪器全套。改镇中后,电灯附捐停付,原定房捐时发时欠,学校经费拮据。
  市中教师,多数是大学毕业生,还有日、德留学生和当时陶瓷美术界名流。教师是聘任制,聘书对所任课程、每周节数、每月薪额均有说明,并附有《教师规约》等。初期月薪最高者可超过60元(银圆),职员一般为20元左右。批作业、阅试卷另补助“钟点费”。之后,由于经费欠缺,货币(法币)贬值,教师待遇相应下降。
  学校由校长一人综理校务,下设教导、训育、事务三处,均由教员兼主任。此外有师生代表组成的“经济稽核”“伙食管理”等委员会;学生有“学生自治会”.教师每天轮流值日,填写校务日志,记载当日大事,由校长定期查阅签字;各教室设“教室日志”,每天由值日生填写,训育主任查阅签字。教师实行坐班制。寄宿生管理由训育主任负责。
  民国23年(1934),省教育厅批准镇立中学改办职业学校,停招初中班、改办饰瓷科。次年,拟续办成瓷科未遂,即与县立初级饰瓷职业学校合并,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组成陶职初中部。镇中后期正处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之际,不少进步青年,投身革命,有的奔赴延安,有的参加新四军,有的在本市从事抗日活动,其中有潘启琪、张云樵、张国钧等,日后他们均成党的领导干部。景德镇市第一中学景德镇市第一中学,校址东不折厂。1941年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督家专员酆景福创天翼中学干新厂。1949年解放后,私立天累中学校董会呈请市人民政府要求改归公立,3月,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天翼中学,与浮梁县立中学合并,改称景德镇市立中学。天翼中学校土由浮梁军分区浩用。市立中华设大白园《学梁县立中学原址),校长项振东、1952年,全市各中学高中部及乐平、婺源中学的高中部并入市立中学。之后,市中改名为景德镇高级中学、景德镇中学。1955年,学校从太白园迁新厂,1963年,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为重点中学,1965年改称市第一中学,二年法动,一中受正很大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迅速伤复,1978年市首委会定一中为市重点中学,1979年定为对外开放单在,1980年,省政府定一中为全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
  学校占地面积14299平方来,建筑西积20072平方米.1980年,折建教学大楼]情,建筑面部701平方米,有教室24问,实验室4问,办公室15间,1988年新建实验大楼1峰,建筑正积1956平方米,有物理实验室四间、化学关险室三国,并有特形教富、、语音下微机室、放像室,幻灯教宝各口及化器布品储存室于余间。学校电教设备较齐全,并备有计算机(苹果机交简号机)2台、各种仪正设备配套,对理、化、生实科教学能与行50租分理天验。学校有100米跑道的运动场1个,水泥球两8个,排球58个生物园正在扩充,国书馆新楼正在兴建。
  学校现有37个教学班,每中学主共有2466人,教职工179人,其中专任教师11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8%。化学教师胡观培,1979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特级效后(现任学校名季校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恢复教育秩序,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成绩.1980年,获江西省政府“嘉奖”;在实行中央《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暂行规定》工作中,1982年经省教育厅、卫生厅、体委联合检查验收合格,成绩优秀;在勤工俭学方面,学校先后办粉笔厂、教具厂、地砖厂,每年盈利4.5万元,由中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评为开展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中,1985年,获团中央“活跃的中学生生活先进单位”;在创三优活动中,评为区、市、省的“文明单位”。
  建国以来,一中先后培养高中毕业生近7000人,输送1218人升大专院校(文革时期中断)。在校友中有5人出国留学,17人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13入获副教授以上职称,5人为地市级干部。
   景德镇市第二中学
  景德镇市第二中学,校址设太白园(昌江大桥东侧).该校系195Z年由昌江、紫阳两所私立中学初中部合并组建,名景德镇市立第二中学,首任校长张士华。初址设天主堂(市防疫站现址),后迁五龙庵(市宾馆现址)。1953年更名为江西景德镇初级电学.1955年迁太白园现址。1957年更名景德镇市太白园初级中学,1965年改为现名0196&年10月,学校分散下迁农村,校址被外单位占用,教师部分随校下迁,部分下放农村,图书、仪器全部散失。1973年4月复校,为完全中学。1978年,被定为市重点中学,1980年定为省重点中学。
  校园占地面积40002平方米,建筑面积13459平方米。现有教学楼2幢,计教室35间,理、化、生物实验室8间,阶梯电化教室、语音室、微机房各1间,教学仪器和教学设备配套齐全,图书室藏有图书2万余册。有灯光球场1个,水泥篮球场2个,各种体育器材,均较完善,300米跑道的运动场正在改建中。
  全校现有37个教学班,高中班19个,学生1298人,初中班18个,学生1230人,教职员175人,其中专任教师133人,具有大专学历者占教师数55.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取得一定成效。1984年、1985年两届初中语文、数学实验班通过验收,受到领导和专家的好评。现在,正在进行的教改实验班,有“小学至初中语文跟踪试验”班,“奥材匹克初中数学实验”班,“优智儿童试验”班。从1979年至今,该校教师在全国和省、市报刊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达200余篇。
  由于日常教学,坚持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学校“火炬”学雷锋小组,从1979年:成立以来,在“学雷锋,创三好、树新风”活动中取得了丰硕成果。1979年9月,该小组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队”。1981年5月,小组应邀派代表赴京出席中央召开的“全国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经验交流大会”.1982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授予“火炬”小组先进集体称号。1983年,再次出席“全国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座谈会”。《人民教育》1983年第3期发表了《让雷锋的火炬越烧越红》的经验介绍文章。1983年和1984年,均受到团中央的通报表彰。“火炬”学雷锋小组受到外国友人的称赞,日中友协福田一郎来我国访问期间,读了“火炬”学雷锋小组的事迹报道,回国后,写信致二中师生和“火炬”小组同学说:“从‘火炬’学雷锋小组同学身上,我看到了中国新一代青年高尚的精神风貌,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学校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先后为全国高等院校输送学生591名,其中有16名考取了硕士或博士研究生。1935年,12岁初中生余晶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预备班录取。校女子篮球队在全市“三好杯”篮球赛中连续三年获冠军。1985年荣获全省中学生女蓝冠军,同时被评为精神文明队。学校连年被评为市先进集体和市文明单位。
   附:1985年景德镇市普通中学基本情况一览表景德镇市普通中学基本情况一览表
  补充;
  1987年,厂办中学作了以下调整:为民、宇宙,雕塑,瓷石矿等中学合并,组成市十四中学,红光,景兴、红旗,光明、红星等中学合并,组成市十五中学;人民、东风,艺术,建国,新华,匣钵厂等中学合并,组成市十六中学。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教育志

《景德镇市教育志》

《景德镇市教育志》是一种记录和总结景德镇市教育发展历程的文献资料,旨在提供教育相关的统计数据、政策规划、教育改革、师资培养等信息。教育志通常包含对教育系统的描述、教育政策的分析、教育改革的实施情况、教育机构和学校的组织结构、教育资源的配置、教师队伍的培养与管理、学生的招生和毕业情况等内容。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