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学校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964
颗粒名称: 六、学校简介
分类号: G62
页数: 6
页码: 35—40
摘要: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景德镇市的浮梁县立绍文小学、景德镇市竟成小学、景德镇市第一小学、景德镇市第七小学等学校。
关键词: 教育志 基础教育 学校简介

内容

浮梁县立绍文小学
  绍文小学的前身是绍文书院,清乾隆三十八年(1772)建于县治“浮梁八景”之一的北沼荷香(今1日城北门外)。成半年问烧毁,后于县学右侧重建(今旧城中学内)。宣统二年(19i。)改为绍文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改名小学校。县署迁景的第二年(1916),该校迁景德镇莲花塘(今中共市委所在地)。
  新学创办之初,农村没有高小(完小),绍文是唯一的县立高等小学,除景德镇的学生外,全县的初小毕业生皆在绍文读高小。初为四年制,辛亥革命后改为三年制,民国13年(1924)改为二年制。学校规模约四五从。民国13年(1924)毕业生17人,教职员8人;民国15年1926)毕业生13人,教职员11人。首任校长朱光庭(亦名用明),省优级师范博物班毕业。学校师生,基本上是浮梁籍。与周期小学比较,绍文在师资、财力、物力方面较强,校舍设备较齐全,师生全部住校。该校曾为浮梁本籍人培养了一批人才。
  三十年代起,高小逐步下伸农村,绍文改为完小,民国22年(1933)有6个班级,141名学生、10名教师。次年,新平初级小学(旧城)拟办完小,绍文迁回旧城,与新平合并,仍名绍文。半年后,改名为县立第二区新平中心小学。
   景德镇市竟成小学
  竟成小学创于民国2年(1913),原址在里村翠云寺,创办人方芷庭为第一任校长,校名先后改称县立第二区竟成中心小学,里仁乡中心小学。1950年名景德镇市第六完全小学,1954年改为省立浮师附小。次年,遵照邵式平省长的意见,恢复竟成原名。现属昌江区辖。
  竟成小学本着对学生授以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为宗旨,民国4年(1915)加办了陶瓷职业班,是景德镇第一所办职业班的普通学校。之后,办农牧业职业班(当时名中山学院)。民国5年(1916),创校办工厂,收集瓷土屑进行加工,是景德镇校办工厂之始。次年,办景德镇第一所中学一一珠山中学.三十年代,以乡村小学模式,办学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农业生产教育,学校不雇用工友,由师生共同劳动,办有菜园、果园、鱼塘、鸡场,对女学生授以烹饪、女红。推行“小先生制”,规定学生每天教家长识字,广泛开展社会扫盲。竟成当年被江西省教育厅誉为-江西乡村小学楷模一竟成小学在大·革命时期,是景德镇地区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1926年中共浮梁县委在学校发展了青年团员(后转党),成立了支部,方雒华(烈士)任书记。1927年,中共浮梁县委书记,景德镇市委书记邵式平多次在竟成小学进行革命活动。南昌“八一起义”后,邵在形势险恶的情况下,由竟成小学党组织派人护送离景。1928午,根据省委指示,重建浮梁县委,设两个区,竟成两名教师力县委委员,一人兼区委书记,全县半数支部书记由竟成的教师或毕业生担任,学校成了县委秘密活动中心。1929年冬,由于省委遭到破坏,竟成小学的党员身份大都暴露,倪端、徐京丹等被捕,在敌人电刑中牺牲,方维华、马济英等投笔从戎。1930年,竟成小学师生与当地群众一道,配合方志敏率领红军奇袭景德镇。赣东北红军军事委员会主席邵式平,多次到竟成小学活动。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所学校有二十多人先后献出了生命。
  1949年解放后,邵式平省长和胡德兰、马步英等老一辈革命家,多次来校视察。鉴于翠云寺不宜学校扩建,1959年经邵省长批准,择冷址(里村程家山)新建。学校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有教师47人,学生1400人。学校电教和仪器设备日趋完善。1983年江西省政协副主席胡德兰为竟成小学建校70周年题词:“继承优良传统,建树新的英雄”
   景德镇市第一小学
  一小校址在中山北路,其前身是民国33年(1944)春由徽州旅景同乡会创办的私立新安小学。今校址所在地为徽州会馆,亦称新安书院。学校以“求实”为校训,重教学质量。1949年解放后,新安小学立案续办。1951年改为公立,从今名。1962年,江西省教育厅定一小为重点小学,并呈报中央教育部为全国重点小学。现属珠山区辖。学校占地面积4052平方米,建筑面积3003平方米。
  解放二十多年来,一小在数量上有很大发展,在质量上有很大提高。1949年有209名学生,10名教师,现在发展到学生1449人,教师61人。教学质量在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实验中获得稳步提高。1954年,推行北关黑山小学的教学经验,进行“集中识字教学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1960年,进行“五年一贯制”试验,之后,省教育厅定为教学改革试点和第一批试行《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的小学。试点工作获省市领导肯定。“文化大革命”之后,教师得到充实,各项实验方兴未艾。1976年,进行“三算”(口算、笔算、珠算)教学实验;1980年起继续采用景山、黑山和中央教科所编的两种语文实验教材进行教学,经多次验收均取得满意效果。1982年3月,中共:省委书记马继孔到校视察时,称赞一小教学实验搞得好。近几年来的{“尝试法”教学、“发散思雒’’教学、语文“听说训练”、自然常识实验、“整体教学”改革实验,均取得一定经验。1979年以来坚持电{教实验,定为市电化教学实验学校,在单科实验和专题实验中创造了经验。学校自制教具“反比例”幻灯片在1984午全国小学数学电教研讨会上获教学幻灯片二等奖;语文,数学和自然幻灯片多次在获奖。
  一小在文『本卫生、勤工俭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中,颇具特色。五十年代起,学校逐步形成对学生参加劳动,体育锻炼、文娱活动和科技兴趣小组等全面安排的制度。近几年来,第二课堂活动逐步开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方面取得较好成绩。1979年中央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委、团中央在杨州召开“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授一小“体育卫生先进集体”,之后,试行中小学体育卫生《暂行规定》,经江西省教育厅、卫生厅、体委在景市召开的全省“检查验收会议”验收,达到优秀标准;1981年团中央命名校少先队为全国“红花集体”。1985年,一小儿童歌舞《蚂蚁歌》参加全国少年儿童业余歌舞、学校剧、幼儿木偶剧(录象)比赛,获二等奖;在全国小学生作文比赛中,二名学生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学校获“优胜”奖。近几年来,学校多次评为市“文明单位”。
   景德镇市第七小学
  七小创于1940年,原名景德镇私立昭武小学,由抚州旅景同乡会以会馆公产创办,校址抚州会馆,今抚州弄口。1949年解放后,经市人民政府核准立案续办,1951年10月改为公立,名景德镇市立第七完全小学,次年改为今名。1963年,定为市重点小学。1978年,市革委会再次确认为市重点小学。学校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31平方米。学校新建教学楼,设有电化教室、微机室、简易语言实验室。现有学生1856人,教职工83人。七小在教育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文化大革命”以前。七小在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方面,在改进教学方法开滠实验教学方面,在试行《全日制中小学暂行规定》等方面,总结了许多好的经验,是名符其实的重点小学。党的十一届二中全会以来,学校连续评为市先进单位、文明单位01982年评为全省儿少先进集体。少先队工作三次受团中央表杨。李彩云、刘珏珍、揭冰玉、岳剑琴等教师分别受到省政府、团中央、国家教委等部门的表彰。1979年开展电化教育,学校以此为教学改革突破口,将电教纳入工作计划,教师将电教列为教学计划。1981年幻灯进入全校各年级教室,1983年在四个班级进行语、数单科实验教学的同时,组织电教课题实验教学。几年来,学校通过开展自制教学幻灯片评比,两机(幻灯机、收录机)操作考核,电教论文评选,优秀录像观摩等,不断总结电教经验,四十多篇电教论文在省内外杂志发表,近五十项电教成果获省表彰。对“自学导谈教学”,“情境电化教学”,“动态投影教学”,“快乐教学”等,总结了一套各具特色教学经验。学校电教工作经验,在全国小学语文电教研讨会上交流,得到专家和与会代表的肯定。1985初,学校被列为省电教重点装备学校,电教单科实验学校。11月,全省电教单科实验经验交流会在七小召开,学校电教工作获得嘉奖。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教育志

《景德镇市教育志》

《景德镇市教育志》是一种记录和总结景德镇市教育发展历程的文献资料,旨在提供教育相关的统计数据、政策规划、教育改革、师资培养等信息。教育志通常包含对教育系统的描述、教育政策的分析、教育改革的实施情况、教育机构和学校的组织结构、教育资源的配置、教师队伍的培养与管理、学生的招生和毕业情况等内容。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