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959
颗粒名称: 一、沿革
分类号: G62
页数: 6
页码: 23—28
摘要: 清宣统二年(1910),浮梁县治绍文书院改力县立绍文高等小学堂(1912年改名为“小学校”);民国元年(1912),江起鹏在景德镇厂前(今市政府礼堂所在地)创镇立模范小学,余新国在模范左侧创镇立女子公学;以后,方芷庭在里村办竟成小学(1913),周凤笙在程家巷办时敏小学(1913),福音堂教会在老弄口教堂(后迁十八桥)办福音女校(1915)。这是浮梁历史上创办的第一批小学。
关键词: 教育志 基础教育 小学沿革

内容

清宣统二年(1910),浮梁县治绍文书院改力县立绍文高等小学堂(1912年改名为“小学校”);民国元年(1912),江起鹏在景德镇厂前(今市政府礼堂所在地)创镇立模范小学,余新国在模范左侧创镇立女子公学;以后,方芷庭在里村办竟成小学(1913),周凤笙在程家巷办时敏小学(1913),福音堂教会在老弄口教堂(后迁十八桥)办福音女校(1915)。这是浮梁历史上创办的第一批小学。
   民国5年(1916),城乡办有一批“国民学校” (初级小学),较著名的有景德镇的“迪智”、“培基”、“矜式”、“时化”;有旧城的“养正”、古演的“昌北”、红源的“启明”、庄湾的“昌源”等。二十年代,景德镇有完(高)小5所,即模范小学、女子公学、时敏小学、竟成小学和绍文高级小学(1916年从旧城迁景),有国民学校18所。农村只设初小,其初小毕业生皆到绍文升高小。民国22年(1933),全县小学分11个学区,共有学校91所(其中完小9所);班级271班,学生2948入(其中完小学生285人);学龄儿童约计24175人,入学率10%左右;教师187人(其中完小教师48人)。景德镇学区有公立学校19所,61班,学生1404人;学龄儿童约计7405人,入学率15%左右;教师76人,民国23年(1834),推行保学制度,要求实施初小义务教育。每保(或联保)设保立小学,对六足岁至十五足岁未受教育的儿童强行
  “征生”入学。按保学制度规定,浮梁原初小皆改为保立小学。民国24年(1935)统计,仝县80%的保皆办有保学,共131所,学生9667人,其中完小1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40%(据调查,这些统计数字被夸大了,约三分之一的l学生是各保“征生”,实际上或未入学,或在私塾)。这以后,至1949年全县小学生统计数均在万人左右。
  民国25年(1936),全县按六个行政区设学区,并在区署所在地,设区中心小学8所,其中完小4所是:厂前、何家洼、竟成、绍文(1935年迁旧城,后改名新平)。
   民国29年(1940),推行“国民教育” (初小义务教育),各保立小学改为“保国民学校”,中心小学改为“中心学校”。同年,景德镇的一批会馆(祠堂)以公产办学,抚州同乡会在抚州会馆首创私立昭武小学。民国34年(1945),景德镇有公立小学23所,私立小学7所。这以后,城市仅私立小学有所发展,公立学校日衰;农村小学在解放前夕濒于停办。
  1949年5月上甸,市、晏人民政府接管了各类小学,其中有城市公立小学15所(浮师附小、1一一7中心小学及中渡口、徐家街、河西、三闾庙、天后宫、许家弄、老弄口保小等),私立小学12所(昭武、安道、延鲁、天禄、新安、湖北、章山、南州、筠阳、福音、宏道、真一等),共有学生2415人,教.职员180人;农村在籍学校74所,学生4804人,教职员193人(据后来调查统计,实际办学的仅35所,学生1467人,教师108人)。接管后,鉴于公立小学学额不足,城市暂时停办了3所(天后官、许家弄、老弄口);私立小学准予立案续办。城乡适龄儿童入学率约计为20%。
  遵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的规定1950年,省立浮梁革命烈属子弟学校和市立工农子弟学校(1952年改名十五小)成立。城乡优先吸收工农子弟入学,46%的工农子弟减免了学费,赤贫户的子女并发给文具书籍。城市小学由各自招生改为按地区划片统一招生;农村实行乡学乡办、村学村办,民办公助。次年,接收教会办的三所小学,同时将私立小学改为公立。1952年城乡共有小学144所,学生10675人、,学生人数达到了解放前最高统计数。1953年,城乡小学就网点布局,学校工作忙乱和忽视教学等方面进行分批整顿。1949年至1953年城乡小学修建了一批校舍,开始改变小学仅办于祠堂庙宇,没有独立校舍的状况。
  1954年,城市小学生比1949年增3.6倍,部分学校办二部制。1956年,城市在波萝庵首创民办小学。次、年,为解决城市适龄儿童入学问题,市人委会发出《关于提倡机关、厂矿、团体办学的通知》,城市厂办民办小学发展为26所,在校学生1529人,教职工50人,适龄儿童基本入学。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56%。
  1958年以后,由于“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小学连续三年猛增,在校学生1960年比1957年增长1.67倍01961午,采取一系列调整措施:发展民办厂办,调整小学网点,清退超龄学生,集中力量办重点小学等,实行城乡有别,有计划地、积极地普极小学教育。1962年,城市办小学的厂矿企事业单位有13个,其中有建陶(景陶)、宇宙、美术(为民)华电、建国、艺术、红旗、红星、东风、新平(人民)瓷厂。
  1964午,为了迸一步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逐步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城乡开设了多种形式的半工(农)半读小学及早班,午班、晚班等简易班。城市有半工半读班39个,学生1534人,农村有耕读小学167所,学生3114人。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76.1%。1966年春,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视察三龙盘溪耕读小学说:“象这样的耕读小学,要全面开花。”
  膏文化大革命一中,小学教育受到严重的破坏,降低了教育质量,延缓了普及教育的进程。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市、区、乡各党政领导把普及小学教育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列为市、区、乡的工作重点。农村一方面充实和加强乡中心小学,整顿和提高一般全日制小学,另方面发展和办好各种形式的简易小学和教学班;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读完五年小学的普及率。1979年小学毕业生10522人,五年前入学新生为20068人;五年普及率为52.43%。1983年参,鹅湖区普及小学教育,经市、区人民政府验收合格。鹅湖区是江西省20个率先普及小学教育的县(区)之一.1978年以来,城市公办小学新建校舍15600平方米,结束了延续二十年的二部制教学。1985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革普通教育‘的决定》。次年,昌江区、蛟潭区经验收,达到了省定普及小学教育的合格标准。1985年,全市小学588所(含完小256所,不含教学点42个),其中城市公办18.所,农村540所,厂办30所;在校学生76191人,其中城市17772人,农村49231人,厂办9188人;教职工3696人(专任教师3411入),其中城市956人,农村2154人,厂办58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7%;学校占地面积1188.16亩,其中城市87亩,农村812.96亩,厂办288.2亩;建筑面积187806平方米,其中城市35074平方米,农村124084平方米,厂办28648平方米01985年小学毕业生10406人,五年前入学新生17069人,读完五年的普及率为61%。1985年城市公办小学基本情况一览表及厂办小学名称附后:
  1985年景德镇市城市公办小学一览表1985年厂办小学名称
  372厂小学为民瓷厂小学
  859厂小学仙槎煤矿小学
  602所小学涌山煤矿小学
  999厂小学沿沟煤矿小学
  602厂小学雕塑瓷厂小学
  713厂小学陶瓷机械厂小学
  74.0厂小学瓷石矿小学
  897厂小学电瓷电器公司小学
  523厂小学景陶瓷厂小学
  4321厂小学浮南矿小学
  3347厂小学发电厂小学
   黎明制药厂小学省汽运公司小学
   印刷机械厂小学市木材厂小学
   宇宙瓷厂小学市良种场小学
   景兴瓷厂小学铁路小学
   砖瓦厂小学大洲瓷石矿小学
   柳家弯水泥厂小学柳家弯瓷石矿小学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教育志

《景德镇市教育志》

《景德镇市教育志》是一种记录和总结景德镇市教育发展历程的文献资料,旨在提供教育相关的统计数据、政策规划、教育改革、师资培养等信息。教育志通常包含对教育系统的描述、教育政策的分析、教育改革的实施情况、教育机构和学校的组织结构、教育资源的配置、教师队伍的培养与管理、学生的招生和毕业情况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