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书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95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书院
分类号: C40
页数: 8
页码: 9—14
摘要: 浮梁最早的书院创于南宋绍兴年间,约公元1147年前后,由本籍人、户部侍郎李椿年倡建。地址新田都(今鹅湖界田一带),名新田书院。书院由李姓集资,建有大成殿及堂庑斋舍,置学田数百亩,以田租为其经费,生徒皆为李姓子弟。嘉定年间(1208一1224)曾重修。书院废于何时,待考。
关键词: 教育志 教育机构 书院

内容

浮梁最早的书院创于南宋绍兴年间,约公元1147年前后,由本籍人、户部侍郎李椿年倡建。地址新田都(今鹅湖界田一带),名新田书院。书院由李姓集资,建有大成殿及堂庑斋舍,置学田数百亩,以田租为其经费,生徒皆为李姓子弟。嘉定年间(1208一1224)曾重修。书院废于何时,待考。
  南宋庆元三年(1197),景德镇监镇李齐愈于景德镇,仿白鹿书院制,创建长芗书院。长芗址,有入说在禅师山,待考。长芗聚徒讲学,生徒不限于浮梁本籍人。宋末元初,书院讲学风气盛,据元初重修书院《记》说:“乡塾之髦士皆得进而问业焉’’。一度学者、生徒,“四,方云集”。明洪武四年(1372)由于山长朱伯高去府学任教授,人去学废,书院停办。
  浮梁县治,于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首创书院。书院地处浮梁八景之一的“北沼荷香”(今旧城北门外),由南宋赵源进土庄改建,名双溪书院。双溪占地面积,为浮梁历代书院之最。本籍人南宋进士,原饶州通判赵介如首任山长。书院“不事科举,而专义理之学”,除祀孔子外,别立祠祀朱熹、饶鲁等理学家。词,人刘辰翁为书院写记,吴迂、杨维翰、王学古、黄士俊等曾主讲双溪。吴迂,浮梁人,元代理学家,科举不第,专心从教,他进学有序,讲训有则,一度双溪、长芗二书院及州学(县学)生徒合并听其讲学,他的学生中有四名进士。双溪书院几次重修扩建。明代万历三十三年(1605),知县周起元重修,汤显祖写《浮梁新作讲堂赋》,称“居贤来章,迩所未有”。从南宋到明代万历年间,浮梁共建书院五所,其中景德镇二所。这些书院,崇理学、讲学风气盛。明代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迫害东林党,诏毁天下书院,浮梁书院皆废。.
  清代乾隆元年(1736),县令沈嘉徵在县治倡建昌江书院。书院经费,除个人捐输外,还有“官租”来源。沈县令对生徒提出“最是家修宜切处,士先品行后文章”(注)的要求。乾隆三十八年(1772)在双溪旧址建绍文书院。之后昌江书院并入。四十一年,景德镇建景仰书,院。道光年间,湘湖蓝田建南阳书院,鹅湖建东山书院,据《浮梁县志》载,此时,“浮梁,书院之建,盛于它邑”。.
  绍文、景仰、东山三所书院,在咸丰年间被烧毁。东山书院当即在原址重建,其它皆于光绪年.间选址另建。光绪初年,江村古演建北斗书院;光绪二十五年(1899)黄坛南溪建西河书院,皆勾本乡公建。清代书院建筑,一个比一个宏大,南.阳有讲堂、书房30间,东山50间,北斗、西河多达百间。
  古代景德镇的会馆有书院的名字,如都昌会馆称古南书院,徽州会馆称新安书院,抚州会馆称昭武书院等,共十七所。据查访,会馆
  注:沈在任县令期间,注重办地方教育,写教育涛多首:“德教欣看四海敷,党庠术序遍生徒,曾闻十室有忠信,敢道山城学者无”。“昌水阳山毓地灵,草茅千古有穷经,当年板筑求良弼,伫看图来梦里形”。“立贤盛代本无方,抡秀书升分所当,最是家修宜切处,士先品行后文章”。“风尘俗吏愧无文,政暇犹能董率勤,惟愿户皆敦实学,弦歌原不在声闻”。并没有招收生徒办学,仅有传舍兼书斋性质。民国时期不少会馆以会产办学校,多数仍沿用书院名。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颁兴学诏书,规定书院改为学堂。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浮梁的书院则渐改为小学堂。
   景仰书院简介
  景仰书院,原址在景德镇江家坞(原名净土庵),乾隆十年(1745曾设义学于此。十二年筹款扩建,拟改为书院未遂。四十一年(1776),饶州府驻景德镇同知兴圣纪批准创建。有讲堂、书斋等房21间。取《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定名景仰。初,书院有管理机构,其成员多浮梁本籍人。景德镇为四方人口杂居地,书院生徒,皆客籍从,即所谓“陶成子弟”,清嘉庆二十一年重修,据龚铽《陶歌》载:“窑户陶成,陶庆二会创有书院,日景仰书院”。重修费用皆陶瓷界人士筹集。此后,有关延清山长,考取生徒,给发膏火等均由同知经理。书院基金,除置有田产外,还有放贷取息和房租收入。因客籍人要回本籍入学(科举考试),所以景仰生员流动性较大。咸丰年间,景仰房屋被烧毁。光绪年间,新建书院于东门头(今胜利路,京剧团宿舍所在地),由客籍人组成专门机构管理。新建书院,坐西朝东,前有庭院,有照墙,正门外有长廊,共三进,中为讲堂,两旁为书房,对着东门头开庭院门,石坊今仍存。清末书院停办后,景仰房屋一直曲县,镇教育机关使用,其学产收入归于镇办教育专用。
   附:一、浮梁县历代书院一览表
   二、景德镇会馆(书院)一览表
   三、乔溎:东山书院记浮梁历代书院一览表 景德镇会馆(书院)一览表东山书院记
   乔溎
  道光癸未岁,浮梁东乡好义之士,捐金为倡,于适中之地,建立书院,额日:“东山”。共费白银一万有奇。凡师徒修膳诸费,规画具备。而乞余一言以记。夫学非仅以文其身之谓,其谓涵养德性,通达古今,而以备天下国家之用者也。古者人生八岁,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十有五岁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其时自王官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盖设教如此其广,而节序有如此其详者,所以人无异教、家无异学,道德一而风俗同,修之身而行无不宜,献之廷而用无不裕也。后世学术不明,而溺于记诵,溺于词幸,溺于佛老,又其甚者,并心一志于利禄之域,凡圣贤修德明道之具,而皆借径以济其私。先生以是教,子弟以是学,孜孜焉,日汨于空言而不识所学之为何事也,则人才安得不衰,风俗安得不薄也哉!夫良农不为凶年舍其耒耜,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善为教者不必改经而更张之也,循其序以进之,束其筋骸而渐以和其惰性,正其趋以率之轨于道德,而不使惑于纷华,大其途以扩之,期于致用,而不使即于无用,由是振励之以作其气,渐渍之以灌其心,鼓之舞之,使自赴之,优之柔之,使自求之,学于此其有不底于成者乎。夫天下未尝无才,而或患于不学,以自弃其才;或不善教,不善学,而因以败坏其才!于是而乃咎天下无才,岂真无才也哉?有兴起教化之心者,循古圣王之良法,美意而督率之以诚心,犹胃人才风俗之美,有不蒸蒸然日进于三代之隆者,吾不信也。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教育志

《景德镇市教育志》

《景德镇市教育志》是一种记录和总结景德镇市教育发展历程的文献资料,旨在提供教育相关的统计数据、政策规划、教育改革、师资培养等信息。教育志通常包含对教育系统的描述、教育政策的分析、教育改革的实施情况、教育机构和学校的组织结构、教育资源的配置、教师队伍的培养与管理、学生的招生和毕业情况等内容。

阅读

相关机构

景仰书院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