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942
颗粒名称: 序言
分类号: K295.63
页数: 2
摘要: 序言
关键词: 序言

内容

《景德镇市教育志》,作为我市历史上第一部教育专志成书付印,是主编、主笔和编辑人员三年多时间辛勤劳动的硕果。它为研究我市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史料。这是一项基础工程,它开启未来,惠及子孙,很值得庆贺。
  鉴古知今,读罢颇有启迪。纵观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在不同的时代,创造了不同的业绩,反映了不同的特点。
  古代浮梁教育,县学设于唐初,书院创于南宋,堪称历史悠久。漫长的封建社会,教育有过盛期,也出现过低谷。清代浮梁,曾有“十户人家九读书”,“乡无不教之地”之说,虽说言过其实,但至少反映我们先人对教育的认识。乾隆年间,县令沈嘉徵有一首诗:“德教欣看四海敷,党庠术序遍生徒;曾闻十室有忠信,敢道山城学者无。”前两句所说的教育盛况,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后两句那种为地方办教育的胆识,确实值得后人缅怀。
  近代景德镇的教育有明显的瓷城特点,就是陶瓷职业教育的创办和发展。1914年,黄炎培先生到镇考察职业教育,批评景德镇制瓷的保守性,使中国陶业学堂的创设“迂地以避”,激发了教育界同仁创办职业教育。次午,竟成小学校长方芷庭在景德镇首创饰瓷职业班,揭开职业教育历史。此后,陶瓷职业教育有小学附设、中学附设、独立办学,并从初级陶瓷职业学校发展到陶业专科学校。它为陶瓷事业培养了人才。这个历史对今天仍不失借鉴意义。
  近代教育的另一特点是它的革命性。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历次重大政治运动,在景德镇教育界都曾有过较大的反响。二十年代,竟成小学是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据点,是邵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活动过的地方。当革命需要的时候,教师方维华等人,投笔从戎,征战沙场;倪端等人在敌人的电刑之下,威武不屈,壮烈牺牲。三十年代,陶业人员养成所的学生,在杜重远先生的教导下,面对国民党“攮外必先安内”的严峻政治形势,毫无顾忌地投向革命,奔赴民族解放的战场。这些,都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当代景德镇的教育,虽然有过曲折,但发展之快,成绩之巨,远非昔比。今天,我市巳形成初具规模的,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具有“瓷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网。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事业展现出一派生机,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关心和重视教育工作,教育巳被列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改革教育,振兴教育。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我市的教育历史和现状,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四十年来的教育实践。我们要发扬优点,努力创造,继续把基础教育怍为工作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扎扎实实地为“瓷都”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做到无愧于先人,无愧于来者。
  教育志编辑室的同志在无现成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完成了志书的编写任务,成绩是肯定的。但是由于客观和主观原因,亦感美中不足。有些该发掘的史料,记叙不够具体;作为一部专志,门类尚欠齐全;学校政治思想教育,阐述也感不足。这些,只好将来补辑了。
  以上是翻阅志稿的一点感想。受编辑室同志的嘱托,写出来权充序言。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教育志

《景德镇市教育志》

《景德镇市教育志》是一种记录和总结景德镇市教育发展历程的文献资料,旨在提供教育相关的统计数据、政策规划、教育改革、师资培养等信息。教育志通常包含对教育系统的描述、教育政策的分析、教育改革的实施情况、教育机构和学校的组织结构、教育资源的配置、教师队伍的培养与管理、学生的招生和毕业情况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