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各业吐芳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陶瓷古今谈》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906
颗粒名称: 陶瓷各业吐芳华
分类号: TQ174
页数: 77
页码: 170—246
摘要: 解放40多年来,景德镇的陶瓷原料开采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40多年来,先后投资改建、扩建和新建了一批制瓷原料生产基地。一是投资扩建了浮东瓷石矿。二是投资改建了浮南瓷土矿。三是投资兴办了余干瓷石矿。
关键词: 景德镇 陶瓷工业

内容

原料生产篷勃发展
  解放40多年来,景德镇的陶瓷原料开采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基地建设逐步加强。40多年来,先后投资改建、扩建和新建了一批制瓷原料生产基地。一是投资扩建了浮东瓷石矿。浮东瓷石,亦称釉果,为石灰质釉。矿山位于景市浮梁县瑶里乡境内,该矿开采历史甚久。解放初期,国家投资在这里扩建了二矿区和三矿区。浮东矿瓷石以青水下的最佳。直到本世纪60年代,这里仍在大规模地进行开采。后来烧瓷的燃料由柴改为煤,石灰质釉被长石质釉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该矿规模便骤然缩小,产量大幅度下降。这个矿后来并人了景德镇市瓷土厂,现为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原料总厂所属的一个小型矿区,年加工釉果300吨左右。二是投资改建了浮南瓷土矿。矿山位于距市22公里的湘湖乡东流村。该矿于1873年开始开采。解放后,于1951年转为国营并投资对其进行了改造。现在这里的瓷石已接近采完,但在其附近的坳岭又发现有瓷石矿藏,现已开始开采。三是投资兴办了余干瓷石矿。景市于1953年1月投资在余干县梅港乡境内办起一个瓷土厂,当时厂名定为余干县瓷土制造厂,隶属景德镇瓷土制造公司。1954年更名为余干县老虎口瓷土矿,1957年易名余干瓷石矿。1954年7月至1964年9月该矿曾一度改隶余干县。1964年10月至1969年11月改隶江西省瓷业公司。1969年12月至1973年8月划回余干县管理。1973年9月至今,一直隶属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经勘探,该矿的瓷石储量为220万吨。1953年至1990年,这个矿共产瓷石31.3万吨。四是投资改造了三宝篷瓷石矿。矿山位于距市区不到10公里的竟城乡三宝篷村。该矿开采历史悠久。建国后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原料总厂在此设立了三宝篷矿区,并投资对其进行了改造。这个矿年开采瓷石6000吨,加工瓷土2000吨。三宝篷瓷土,是制作大件产品不可缺少的原料之一,制作大件产品,如果坯料中没有加进它,烧出的产品就会“过缸”(发裂)。五是投资改造了陈湾瓷石矿。矿山位于景德镇市鱼山乡境内。该矿开采的历史颇长。建国后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在此设立了陈湾矿区,许投资对它进行了改造。陈湾瓷石的开采、加工仅为该矿区生产的一部分,现年产瓷石1000吨左右,加工瓷土700吨左右。六是投资改造了星芦矿。矿山位于距景德镇市150多公里的星子县境内。矿体分布在海会桥以南,赵家、七井以西,耀顶山以北,五家岭以东。早在1808年以前,这个矿就已开采。建国后在该矿的基础上组建了国营星芦瓷土矿,并投资对其进行了改造。1960年江西省地质局916大队赴现场进行了勘探,勘探结果表明,这里的高岭土总储量为260万吨。近年来,该矿年产高岭土1.6万吨左右。七是投资建设了大洲瓷土矿。1958年景德镇大搞以瓷代钢和工业用瓷,高岭瓷土一时供不应求。为适应瓷业生产的需要,开始在浮梁县黄坛乡筹建大洲瓷土矿,1959年建成投产。该矿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经勘探,精矿储量为45万吨,先后开采的有茅山、黄土岭、龙潭、青山排、沙帽、板坑、沙阳、小岭7个矿区。1961年因瓷土质量差而一度下马。1963年恢复生产。1969年因在矿区附近建造大洲水电站而再度下马。1972年又恢复生产。为提高瓷土质量,该矿后来采用了双水分离工艺,使瓷土细度大为提高,达到99.5%。1963年至1990年,这个矿共生产高岭瓷土14.9万吨,为生产高岭瓷土的主要基地之一。八是投资改造了枫源瓷土矿。矿山位于乐平县枫源村与白塔之间。该矿开采历史久远,全盛于明代,以后几经兴废。1958年景市在这里办起了十里岗瓷土厂(又名枫源瓷土矿),并投资对它进行了改造。经勘探,这个矿的瓷土总储量为180万吨,至1985年底已开采38万吨。该矿产的不是纯高岭土,这种瓷土只能用于烧制普通瓷。九是建设了抚州瓷土矿。“文化大革命一前,景德镇陶瓷生产所需的高岭瓷土的原料基地仅有星芦瓷土矿(年产量15000吨)和大洲瓷土矿(年产量8000吨),两矿年产量合计为23000吨。1965年,景德镇市制订的十年(1966年~1975年)发展规划中要求,到1975年景瓷年产量要达到3亿件,年需高岭土3万吨,。按照规划要求,高岭土的供需存在着明显缺口。为填补这一缺口,1965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I临川县云山乡建设抚州瓷土矿。经过几年的建设,于1969年建成投产。经勘探,该矿高岭土精矿储量为40万吨。1969年至1990年,这个矿共产高岭瓷土80100吨,为发展景瓷生产作出了贡献。十是投资新建了柳家湾瓷石矿。至1969年,浮南矿的瓷石资源已不多了,急待开采新矿接替。为寻找新的矿源,我和市瓷土厂党委书记带领技术人员前往柳家湾找矿,通过槽探,发现该区拥有质地良好的瓷石。后经钻探,探明这里的地质储量为40万吨。于是陶瓷工业公司决定在此建矿,当年动工兴建,于1972年竣工投产。这些年来,年产量大都在2万吨左右。此外,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于1982年投资在景市寿安乡开发了宁村瓷石矿,列为原料总厂的一个矿区。这里的地质储量为330万吨,近年来年产量一般在2万吨上下。
  解放后,虽然改建、扩建、新建了上述这些瓷土矿,从瓷土的产出量来说,可以满足瓷业生产的需要了,但质量尚不能适应上高挡瓷的需要。现有的加工方法,只能搞“通粉”,还不能搞“精粉”。以大洲、宁村两矿产的瓷土为例,经测定,大洲矿产的瓷土2儿以下的仅占8.6%,宁村产的瓷石粉2p以下的仅占10%。而国外名牌瓷小于lu(微米)的已占46.7%。由于景德镇产的瓷土可塑性差、易变形,因而影响了阳模压坯的推广,这是上高档瓷的一大障碍。但值得高兴的是,轻工业部对景德镇的陶瓷工业十分关心,已将加强景市瓷土生产基地建设列入了“八五”计划的重点项目。因此说,这方面的问题可望得到解决了。
  在建设制瓷原料基地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也出现过一些失误。例如:在建设余干金鸡岭瓷土矿时,其时仅在地面表层取了一些样,分别拿到为民瓷厂、红星瓷厂作了小:型试验,就匆匆予以肯定。于1965年9月正式动工兴建,到1966年7月,共耗用资金298万元。当时取出矿石交由为民等瓷厂试用,试用结果表明,矿石溶点太低,泥坯易裂,制品变形。1967年12月,省陶瓷工业公司决定停止开采。这一失败所得出的教训是:(一)不可忽视氧化钠的含量,一般要求应小于或等于1.5%;(二)瓷石的化学成分要注意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变化;(三)取样应有代表性,要注意横向和纵向的变化。
  开采方式不断更新。1964年以前,开采瓷石打钻、爆破仍靠手工,井下运输仍靠人力,矿内照明仍靠矿烛,排水仍靠人工,这种生产方式,不仅不安全,经常发生事故,而且工效极低。1964年后,瓷石开采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现在,开采已以压风机、凿岩机取代了手工,井下运输已由轻轨矿车取代了人力,矿内照明已由电灯取代了矿烛,排水已由水泵取代了人工,通风已由自然通风改为了抽风机通风。随着瓷石开采方式的进步,工人劳动强度大为减轻,工伤事故大为减少,生产效率大为提高。60年代以前,高岭土开采、淘洗均仍靠手工,这种生产方式,劳动强度大,工效低,回收率低。60年代以后,陆续以机械采矿、水力淘洗取代了手工作业。改进后,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效,而且使回收率提高30%左右。
  粉碎条件日渐改善。解放初期,占瓷用原料总量70%以上的瓷石粉碎仍靠水碓。沿东河、西河两岸一路下来有许多水碓。经粉碎、淘洗、做墩、自然干燥后,用小船或竹筏运往市区。但后来农村兴修水利越修越多,支流溪水大部被储入了水库,加上森林砍伐过量,有的植被遭到破坏,致使支流干枯,河水骤浅。这样,长期以来形成的靠水碓粉碎、河流运输的传统做法就难以为继了,不但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且连维持刚解放时的陶瓷生产水平都保证不了,这就逼着人们非另辟新径不可。从1954年起,开始改用机碓,它的原理同水碓相似,只是以柴油机为动力,并将分散作业改为集中洚业,由沉淀脱水改为机械压滤,由手工制作改为机械制作。1956年至1957年,国家曾拨款20万元在老鸦滩建成机碓265支,使用机碓后,不仅提高了粉碎效率,而且有效地保证了生产的连续性。1957年,市瓷土厂又引进了雷蒙机粉碎设备。使用雷蒙机粉碎,优点是加工能力增大,生产占地面积缩小;缺点是它所粉碎的瓷石细度达不到制瓷工艺的要求,干粉除铁末过关。为提高雷蒙机的粉碎细度和解决除铁问题,市瓷土厂组建了一个原料粉碎车间,以雷蒙机作“中碎”设备,球磨机作“细碎”设备。这个车间投产后,从质量上说,基本上满足了当时瓷业生产的需要,但细度仍未达到规定标准。为进一步提高粉碎细度,陶瓷工业公司于1966年底又把对雷蒙机的改造列为技改的项目之一,组织力量攻关,经过反复试验,终f1967年5月攻下难关,使雷蒙机粉碎细度达到了规定标准。现在,雷蒙粉碎已成为景德镇石类原料粉碎加工的重要方式,用此种工艺粉碎的瓷石粉(亦称雷蒙粉)占瓷石加工总量的80%以上。
  勘探手段焕然一新。过去,因无先进的勘探手段,故开采瓷矿带有很大的盲目性。1976年以前,为探明景市制瓷原料的资源情况,采取组织当地力量和聘请建设部地质队、江西省地质队、江西省地质局916大队等专业地质勘探力量的办法,先后到各处进行了认真的勘探,基本查明了景市制瓷的原料资源。为进一步做好制瓷原料的勘探工作,景市于1976年成立了景德镇市地质队。该队共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54人,拥有专用设备27台,具有从地质勘探、设计、施工到提交地质化验分析成果报告的能力。“七五”期间,这个队先后完成了《宁村瓷石矿区勘探报告》和《景市画眉垄瓷石矿段勘探报告》,共提供瓷石矿储量499.7万吨,为发展景瓷生产作出了贡献。
   在制瓷原料开采事业获得较大发展的同时,制瓷原料的精制工艺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坯料配制更为科学。解放初期,景德镇制坯原料配制与民国时期大致相同。从50年代中期起,烧瓷的窑炉开始由柴窑改为煤窑,烧瓷的燃料开始由松柴改为煤炭,至此,原来的坯料配方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为寻求新的坯料配方,从50年代中期开始,陶瓷科技人员进行了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一种适合煤窑烧成的配方,采用新配方后,在煤窑中同样烧出了较好的瓷器。新的配方虽然研制出来,但其时本地产的长石又远远不能满足瓷业生产的需要,为寻找长石矿源,景市的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可没少下苦功!记得当时我也曾参加了找矿。一次是1961年4月,我和陶瓷工业局副局长从东埠出发,徒步翻过两座大山找矿,因中午未吃饭,到下午饿得连走路也走不动,直到断黑才好不容易走回到东埠。另一次是1964年,我和王树衡到渭水公社时,听人说当地有长石矿。听到这个好消息,我俩高兴极了,连早饭也顾不上吃,马上出发,翻山越岭去找矿。后来在广大干部、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下,终于在多处找到了长石矿源。虽然找到一些矿源,但数量仍满足不了瓷业生产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便从外地购进一部分长石,以弥补本地长石之不足。近些年来,陶瓷科技人员又研制出一些新配方,使瓷器的内在和外观质量进一步提高。
  釉料配方逐步改进。解放初期,景德镇制釉仍采用“釉果+釉灰”的旧法。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烧瓷窑炉和燃料的改变,原来的釉料配方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烧出的瓷器釉面会大面积地产生吸烟缺陷(因煤炭中含硫较高,加之灰釉中含钙,故易吸烟)。为寻求新的釉料配方,从50年代中期开始,陶瓷科技人员进行了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一种以长石代替釉果加氧化锌、滑石粉的新配方,使用这类新的配方后,煤窑烧出的瓷器釉面不再大面积地产生吸烟缺陷了。1982年,景德镇市的陶瓷科技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又研制出一种新配方。使用这种配方后,不仅进一步降低了釉的熔融温度,节省了燃料,而且还增加了瓷釉的光泽度。此外,柴窑改为煤窑后,为了使煤窑也能烧出较好的青花瓷和青花岭珑瓷,陶瓷科技人员又研制成功一种新配方。采用新配方制出的釉料,称青釉。这种青釉,主要施于青花瓷和青花玲珑瓷上面。
  制备工艺不断进步。解放初期,坯料制备仍沿用旧法,淘泥、练泥全靠手工。50年代中期,在市郊曹家岭建起一家瓷土厂。起初,该厂采用的是锷式破碎机、双轮粉碎机,搞的是壬辗。后由于灰尘太大,又改为湿辗。1959年5月4日,宇宙瓷厂建成两组土洋结合的大型水簸池,每天可精制原料3万公斤,只须陈腐一段时间就可用于制坯。宇宙瓷厂的这一革新,很快就在全市推广开来。“文化大革命一中曾使用过雷蒙机,按配比将瓷石、高岭土一道投入机内粉碎,粉碎后便送各瓷厂直接使用。因全市使用的都是同一配方,故不能适应多品种、多窑型的需求。再往后,各瓷厂又陆续采用了单一粉,自行配方,再通过球磨机、泥浆泵、榨泥机、真空练泥机进行加工。当初球磨机使用的球子是用瓷土烧制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就地取材,缺点是球子的硬度不行,不耐磨,虽然制作它的配方同制瓷的配方相同,但经过焙烧的瓷粉被磨人坯料后,会影响坯料的可塑性。于是后来就改用了质地坚硬的大连鹅卵石,一直用至今日。开始做的练泥机,真空度怎么也达不到要求,后来还是从国外引进几台,才解决了问题。此后技术人员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自己也生产出了比较先进的真空练泥机,不仅供本市各瓷厂使用,而且还有部分产品出口。从1980年开始,宇宙、为民、红星等瓷厂为了适应生产高档日用瓷的需要,在对现有装备工艺进行改革的同时,还引进了一部分国外的先进设备。经过消化吸收,本市的陶瓷机械厂也制出了一部分比较先进的设备,有的还达到了国外同行业的水平。
   制坯工艺渐趋先进
   解放40多年来,景德镇的陶瓷成形,从厂房、设备到生产工艺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改建、扩建、新建了大批成形生产厂房。解放初期,陶瓷成形仍在解放前遗留下来的既分散又简陋的旧式作坊中进行。三大改造完成后,为便利生产,对这些旧式厂房陆续进行了改造。至1983年全市已改造旧厂房37万平方米(其中成形厂房占大头)。在改造旧厂房的同时,共投资1亿多元,先后新建了为民瓷厂、宇宙瓷厂、景德镇瓷厂和华风瓷厂。随着改建和新建的不断进行,大批瓷厂的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半机械化、机械化逐步取代了手工作业。解放初期,圆器、琢器成形仍沿用民国时期的方法。1954年,人民铁工厂研制出本市有史以来的第一台木质脚踏旋坯车,并在建国瓷厂投入使用。以后又将木质改为了铁质。1954年11月,第一瓷厂第三生产小组的工人集体创出了“排列辘轳车”,方法是用皮带套于地轴,通过地轴带动多台辘轳车同时运转。投入使用后,生产效率比原先提高33%。1958年7月,建国瓷厂工人和技术人员又创出了半自动单刀旋压成形机。旋压成形的方法是:先将泥料投入石膏模内,当石膏模随机车主轴模头旋转时,再缓缓放下犁刀,使模内的泥料紧贴在石膏模上逐步延展,最后形成所需之坯体。建国瓷厂创出的这种单刀旋压成形的方法很快就在全市推广使用,到1959年上半年,全市已拥有这种单刀旋压机车659台。此后,红星瓷厂工人张水贵、秦红生等又创出了半自动双刀旋压成形机,1964年7月经轻工业部、江西省轻工业厅鉴定,认定这种双刀旋压成形机为当时我国陶瓷成形生产的先进设备之一,并确定在全国陶瓷行业中推广使用。至1965年,全市使用半自动单刀旋压成形机、半自动双刀旋压成形机生产的陶瓷品种已达264个,不仅分别提高生产效率1—4倍,而且有效地统一了制品的规格,提高了瓷器的质量。1965年以后,一些瓷厂又分别创出r400型、450型、460型等多种型号的滚压成形机。其成形的方法是:先将泥料投入石膏模内,当石膏模型随机车的主轴模头旋转时,放下滚头,使泥料紧贴在石膏模上逐步延展,最后形成所需之坯体。这类滚压成形机在各瓷厂投入使用后,在当时的陶瓷生产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此后,一些瓷厂又在此基础上将滚压成形、自动精坯、在制品干燥等工序连接了起来。进入70年代,各大瓷厂的圆器制坯已相继用上了机械联动作业线,初步迈上了连动生产的轨道。注浆工艺几经变革。解放前景德镇市只有几家私营小厂采用空心注浆方法成形,生产均为较简单的品种。至于异型品种采用注浆方法成形,则创始于建国初期。1954年前后,第一瓷厂试用注浆方法生产乔梁壶壶盖、尺二鱼盘先后获得成功。1955年,第九瓷厂又创出一种注浆成形机,使用这种机械后比手工注浆提高工效2倍多。1956年,景德镇试验瓷厂采用注浆法生产的品种已增至50多种。至此,注浆法已被各制瓷厂家广为采用。50年代末期,宇宙瓷厂通过反复试验,又创出一种压力注浆法,方法是适当提高盛浆桶的位置,以加大泥浆的压力。采用这种注浆法,不仅可以加快成坯的速度,而且可以避免坯体产生分层、开裂等缺陷。60年代,一些瓷厂又先后创出了离心注浆和真空脱泡注浆等新式注浆法。离心注浆方法为:将泥浆注入旋转着的模型内,通过离心力的作用,使粘土颗粒作定向排列且均匀而致密,脱水后形成坯体。采用这种方法成形,所得到的坯体厚度比较均匀,变形也较少。1965年,东风瓷厂创出了注浆成形“一条龙”流水作业线。1974年后,艺术瓷厂又创出了旋浆作业线。这些作业线的出现,使生产工人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注浆成形的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干燥方法有重大改进。解放初期,在制品干燥的方法与民国时期的做法几乎一样,即晴天靠日晒,阴天靠风吹,雨季、冬季靠炭烘。其时烘坯的方法一般为:先将燃着的木炭分别置于若干个匣钵内,然后将它们放人存坯间的地上,再把门关紧。每当火势减弱了,须及时添加木炭。这种烘坯方式的缺点甚多:一是不安全,因为存坯架子全是木质的,稍不注意便会引起火灾;二是室内温度时高时低,不平稳,不均匀,易使在制品变形。50年代中期以后,各制瓷工厂普遍采用了坑道式烘房进行干燥。所谓坑道式,就是先在存坯间的地下挖掘并以砖砌成若干条明沟,然后用砖将明沟封严,再在存坯间外面的一端砌一燃烧炉,在另一端砌一烟囱。炉子、坑道、烟囱三者是连成一气的。这种烘房所烧的燃料为煤炭。燃烧时,炉中的热气和煤烟通过坑道从烟囱排出,坑道中的热量则散发于坯间内了。60年代,一些瓷厂改用箱式烘房进行干燥。以后各大瓷厂又逐步采用了蒸气烘房、链式烘房进行干燥。到1989年,全市各大瓷厂已拥有蒸气烘房56组、链式作业线36条。其中链式烘房只适合于碗、盘、杯、碟之类大宗产品的生产,而瓶、壶、雕塑等产品仍须使用箱式烘房进行干燥。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935年江西陶业公司曾发布《取消窑禁的布告》,限令过了春节就得开工。然而,在那生产条件极端落后的情况下,根本行不通,首先老板就不干,因为在严寒季节生产不合算。只有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投资改造,解决了烘干设施,才作到了常年生产。
  随着成形厂房、工艺和干燥方式的改变,托坯料板、烘坯架子、托坯饼等设备也逐步起了变化。托坯料板,过去使用的为较长、较窄、较薄的木板,后来逐渐被较短、较宽、较厚的木板所代替,因为在新厂房中生产,长了不好打转身,窄了摆不下压坯模型,薄了承不起模型和模型中的湿坯。烘坯架子,过去均为木质的,后来逐渐被钢管所代替。说到木质坯架,因它容易失火,曾有几家瓷厂因烘房起火造成很大损失。人们早就想用钢材取代它,但因其时钢材非常紧缺,很难搞到,故不得不继续使用木质坯架。后来钢材能搞到,便都以钢管代替了。托坯饼,最初使用的一般为旧石膏制成的圆饼,这种托饼不仅吸水差,易破,而且在80度左右的高温下易变形,以致影响瓷器变形,因它有这些缺点,所以后来便用纤维板取代了它。这纤维板托饼,优点是耐用、便宜,缺点也是易变形,所以后来又改用了一种老糠灰和粘土制成并经高温烧熟的托饼。这种托饼不仅易破、不平整,而且太重,故又改用了一种铝质托饼。铝质托饼虽然价格高,但它耐用、轻便、平整,故颇受欢迎,现时各厂所使用的大都为这种托饼。
  石膏加工水平大为提高。解放前至解放初期,仅翻制注浆模型、雕塑模型用点石膏,用量很少,其时石膏粉碎仍靠石碓,煽炒仍靠铁锅。从50年代后期起,手工成形逐步被机械压坯所取代,因此石膏的用量就几倍、几十倍地增长。以前,石膏的粉碎、加工均由各瓷厂自己搞,但加工出的石膏温度不均匀,颗粒较粗,影响模型的质量。况且加工石膏多在居民住宅区进行,污染严重,群众意见很大。后来曾一度从上海购买加工好的石膏粉来市,但又因价格和运输问题而中止。为提高石膏的加工质量,1970年在景德镇瓷厂石膏车间的基础上组建了一家石膏模具厂,专门从事瓷用石膏的加工与供应。各瓷厂所需石膏粉均到这个厂购买,该厂后从国外引进了先进设备,所加工出的石膏不仅颗粒较细,而且强度高,受到用户的欢迎。现在,这个厂产的石膏粉,除供应本市各瓷厂外,还销往本省各地及湖北、安徽、广东、浙江等地。
  陶瓷机械制造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解放初景德镇仅有一家规模极小的私营李同兴铁工厂,该厂并不生产陶瓷机械。50年代中期,这家铁工厂实行了公私合营,更名为景德镇市铁工厂。1958年,为增强该厂的机械生产能力,将这家铁工厂扩建为国营景德镇市机械厂,1962年更名为景德镇市陶瓷机械厂。发展至今,全厂职工已达993人,拥有各类设备142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102台,锻压设备13台。1979年以前,该厂仅生产5种陶瓷机械。1979年后产品向小批量、多品种发展。1986年后品种日渐增多,现在生产的品种已达60多个。1990年,全年共生产各类陶瓷机械506台。产品不仅销于本市,而且销往全国各地。这家企业现已被列为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轻工业部的重点企业之一,属全国陶瓷专用设备技术归口单位和标准化中心站。
  烧炼方式几经革新
  制造瓷器,在焙烧前要经过原料开采、原料精制、制坯、上釉、装坯、满窑等数十道工序,一旦烧不好,就前功尽弃。所以,瓷业工人历来把烧瓷称之为“火中取财”。
  就因为烧瓷在整个陶瓷生产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解放后党和政府始终把对烧瓷窑炉、烧瓷燃料、烧瓷工艺的改造列为瓷业建设的重点,在中共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一步一步地对它进行了改造。
  1952年,瓷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焙烧瓷器年耗松木达30多万立方米,这不仅与国家森林政策相悖,而且在经济上也不合算,更何况市区及邻县的柴源越来越少。为探索新的路子一改变窑炉结构及燃料结构,景德镇陶瓷专科学校率先开始了以煤代柴的试验。当时在校内(今市委礼堂)建起一座阶级窑(亦称阶梯窑),以煤为燃料焙烧瓷器。这是新中国建立后景德镇第一次进行的用煤烧瓷的尝试。这种阶级窑,一般以4-6个窑室为一组,顺着山坡一层一层地向上砌筑而成。在最后一个窑室砌筑一根8-10米的烟囱。焙烧时先从最低的一个窑室烧起,这个窑室的瓷器烧熟后,再依次逐级焙烧其它各个窑室。采用这种窑炉焙烧瓷器,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余热,缺点是建窑的地形难以找到,景德镇由于历史原因,市区各制坯厂房均分布在居民区中,能建这种阶级窑的地形很少,而且会造成污染。由于这种窑在市内无推广价值,加之烧成气氛达不到要求,烧出的瓷器质量较差,故仅烧了几次便告停了。
  1953年,一位姓艾的抚州籍人在马鞍山(今电机厂内)也建了一座阶级窑。但因所烧制品不是起泡便是发黄,最终也告吹了。
  1953年,由日本留学生、工程师邹如圭带领一些人员,正式开始了煤窑的设计。他们设计出的第一座煤窑为方形的。设计出来后,于1954年在当时的建国瓷厂分厂(今宇宙瓷厂)内建起了2座容积为60立方米的方形煤窑,并建有1根高为27米的烟囱。在筹建这2座方形煤窑的同时,又派出余建笔、邵金生等人到萍乡瓷厂学习烧窑技术。他们学习回来后,于当年10月在这2座方形煤窑开始了试烧。试烧过程中,群情振奋,市委书记赵渊亲临第一线,同大家一起研究制定升温曲线与操作规程。但由于方形窑本身存有缺点,4个角上的温度上不去,烧出的瓷器多发黄、起泡,加之满窑不当、燃烧室的炉层混乱、煤炭燃烧不完全等原因,虽经过多次试烧,但效果一直不理想。1955年,从萍乡瓷厂要来一套圆形煤窑的图纸,按照这一图纸在宇宙瓷厂内建成一组倒焰式圆形煤窑。经过试烧,效果虽比方形窑好些,但由于原来的坯、釉料配方不适应煤窑烧成,故所烧瓷器光泽度不好,制品薰烟、发黄等缺陷不少。后来试成了适合于倒焰式煤窑烧成的长石釉坯、釉料配方,才使制品的上述缺陷大为减少。
  在宇宙瓷厂兴建圆形倒焰煤窑的同时,还利用柴窑、槎窑搞过煤柴合烧的试验。当时为什么不多建些煤窑而要利用现成柴窑、槎窑搞煤柴合烧呢?其原因主要有四:一是当时全市有柴窑、槎窑80余座,柴窑具有容积大、周转快、热效率高(仅次于隧道窑,比倒焰煤窑高26.3%)、造价低(1座柴窑的造价仅为1组煤窑的40.6%)、施工简,便等优点,如能将一批现成的柴窑稍加改造后搞成煤柴合烧,那将是一举多得,既可节省大量建筑煤窑的资金,又不致因重新建筑煤窑而影响生产。二是资金非常紧缺。建一组倒焰式圆形煤窑(1栋窑房、2个窑包、1根烟囱)需要资金13万元左右。那时全市共有柴窑、槎窑80余座,如若以煤窑来取代这些柴窑、槎窑,那么全市就要新建200多个煤窑(1个煤窑的烧瓷产量仅为1座柴窑的3分之1)才能适应当时陶瓷生产的需要。这么大的投资,在当时连想都不敢想。三是缺乏建窑的材料。若新建那么多的煤窑,还需要大量的耐火砖和钢材,当时这些材料均很难搞到,尤其是钢材,可以说是根本无法搞到那么多。四是缺乏建窑、烧窑的技术力量。拿倒焰式煤窑来说,沈阳、唐山在建国前就已有了,并且在建窑、烧窑技术上过了关,而景。德镇当时对煤窑的建窑、烧窑技术却很陌生,况且唐山制瓷的原料与景德镇不同,唐山采取的是氧化焰烧成,而景德镇由于原料含铁量较高,必须采用还原焰烧成。这样,就更增加了技术上的难度。当然,技术不懂可以学,但从不懂到懂则需花去很多时间。其时市内拥有一支技术熟练的柴窑、槎窑队伍,如果煤柴合烧成功了,对这支队伍只需稍加培训就能很快适应新的烧法。基于上述原因,市委、市政府于1955年12月决定在当时的国光瓷厂(今红旗瓷厂)进行煤柴合烧试验,其方法是在槎窑的窑门两侧各砌筑一个烧煤的燃烧室。焙烧时,先用松柴烧,当温度升至900℃左右时,两个烧煤的燃烧室即开始点火(亦做过同时点火的试验),经过多次试验,因计算窑青(即烧成质量)时有水分,故当时误以为试烧成功了。1956年6月25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市内的32座槎、柴窑改成了这种煤、柴合烧的窑炉,可是当正式烧瓷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自窑前的大肚窝里至小肚的中上部的瓷器基本烧熟,后部自想里、挂窑口至余堂均未烧熟,前部脚下1-2手的瓷器也未烧熟。前上部的温度却过高,几乎每次都出现倒窑,而想里、挂窑口、余堂内的匣钵及窑壁上均积满了“烟子”(俗称“长毛”),影响了窑的抽力及温度上升。脚下及余堂的温度提不高。当时分析是由于窑的容积过大(容积为180M3)所致,后改在l70M3的柴窑窑炉中作试验,改后的情况虽比大窑好一些,但后部及脚下“长毛”的问题仍无法根治,最后只好作罢。
  由于景德镇长期以来一直靠柴窑焙烧瓷器,因此随着岁月的推移,窑柴的来源越来越少,到1957年窑柴已砍伐到本省的浮梁、波阳、乐平、婺源、万年、德兴、东乡、崇仁、宜黄、金溪、乐安、都昌、彭泽、湖口、奉新、安义、吉安、吉水、峡江、新干、.贵溪等县及安徽省的祁门县、至德县。柴源越来越少,对景德镇是个极大的威胁,如不迅速改变能源结构,景市的瓷业非但不能发展,而且根本无法生存下去。因此,如何加速窑炉改造、实现“以煤代柴”的问题就更加尖锐、更加突出、更加迫切地提到了全市人民面前。于是,于1958年在马鞍山脚下(今图书馆所在地)建起一座简易煤窑作试验。所谓简易,就是窑炉外围不用扁钢加固;窑身上细下粗;砌窑不用耐火砖,而用响砖;窑内结构与圆形倒焰式煤窑一样;未建窑房,只在窑的顶部盖机瓦,周围搭棚供烧窑工人遮雨。这种窑用料简单,造价低。试烧成功后,市里召开了现场会进行全面推广。到1958年底全市共建简易煤窑166座,占当时全市烧炼能力的近一半(后因建造简易煤窑所用的材料质量差,不耐温,一两年就损坏,而且煤耗高,瓷质差,故自1963年到1965年简易煤窑便逐步被正规煤窑取代了。应当指出,尽管简易煤窑存在的时间不算长,但在当时来说,它的出现却解决了烧瓷缺柴的大问题,因此说简易煤窑在那个时期是立了大功的)。
  1962年市内还进行过水封窑试验,方法是将倒焰式煤窑的8个灰坑都灌满水,用4台鼓风机对着8个燃烧室鼓风。这种以机械鼓风:代替烟囱自然通风的方法,最大优点是可以人工控制风量和风压,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其次是除渣时既无灰尘,又可产生水蒸气,对炉层、火焰气氛都有好处。缺点是增加电耗,匣钵周转次数减少,成本升高。同时,由于8个灰坑长年浸水,对窑的使用寿命亦有影响。市委对这一试验非常重视,赵渊同志先在宇宙瓷厂后到红星瓷厂亲自抓,我陪他一起日夜守候在窑前,有好几次直守候到天亮,此窑的设计者、陶瓷学院的老师也日夜在现场指导。但经多次试验,证明此窑的优越性不大,因此不多久就终止了试验。
  到1962年,全市共建成简易煤窑和圆形倒焰式煤窑290多座。但因当时我国正处最困难时期,煤炭时常供应不上,故使煤窑被迫烧烧停停。为摆脱这一困境,经市委研究,决定在农村兴建若干座槎窑,方法是由各有关瓷厂包迁包建(将市内的旧坯房、旧窑房迁建于农村各处)。当时市委将此事交给我办,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和舒圣佑、蒋桂生等人经常骑自行车往返于浮西、浮东公路上。其时在芦田、黄坛、港口、王港、瑶里等地共建槎窑11座。这些槎窑都建在槎柴较多、瓷土较近的路边,建成后大都投入了生产。后来随着市内倒焰式煤窑陆续建成,加上煤炭供应情况有所好转,上述这些槎窑又陆续迁回了市区。
  至1965年,全市已建成倒焰式正规煤窑131座,使用这种窑炉焙烧的瓷器数量已占当时全市日用瓷总产量的75%(当时由于资金紧缺,故仍剩10座柴窑未改造)。至此,景德镇的陶瓷烧成已基本实现了以倒焰式煤窑取代柴窑、槎窑的重大转折。 由于圆窑不断被隧道窑所取代,所以到1990年全市仅剩有圆形倒焰式煤窑76座。圆形倒焰式煤窑的结构一般为:内高(拱脚至窑底)2.3~2.5米,直径为6米,容积号称100立方米(实为92.58M3)。设燃料室8个,燃料室之间的距离为2.35米,设吸火孔72个。设窑门2个,门高为1.8米。每2个窑包共用1根烟囱。烧还原焰的圆形倒焰式煤窑,烧窑操作大体分这样6个阶段:一为蒸发阶段,又称小火阶段。此阶段窑温一般在300℃左右,由于这一阶段主要是排除坯体中的残余水分(或称机械水),故升温不宜过快。二为氧化阶段,又称中火阶段。窑温一般为300-9500C左右。这一阶段主要是排除坯体中的结晶水,氧化有机物,分解碳酸盐类,石英晶相发生变化。氧化阶段的升温速度应放快,但每次添煤则应等燃烧室内煤烧透后再添,要注意保持炉火清亮。氧化阶段的后期应采取中火(一般为1020℃左右)保温。三为还原阶段。还原焰是在空气不充足、燃烧不完全的情况下按CO含量的多少产生的一种火焰,通常又把还原焰划分为强还原焰和弱还原焰两种。强还原焰时CO的含量一般为6a/。左右,弱还原焰时CO的含量一般为3W/0左右,其空气过剩系数都小于1。这个阶段由于空气供给不充足,故升温较慢,同时应保持明亮的火焰。四为高火保温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使窑内的产品完全瓷化。为了防止铁的再度氧化,此阶段一般采用中性焰式弱还原焰焙烧。五为止火阶段。止火时可用光学高温计测温,或用肉眼观察,经几个方面综合分析后,再决定止火的温度。六为冷却阶段。焙烧达到预期的温度后,即进入冷却阶段。这时应先将窑顶的冷却孔(天眼)打开,然后将燃烧室的炉条抽出,接着把封闭窑门的砖打开,最后将烟道总闸门全提。操作中还应注意,要先让制品快速冷却,而后让其在窑内自然冷却至达到该冷却的要求为止。
  这里还要提到的是,1957年至1964年的7年中,景市还断断续续搞过简易煤气窑的试验与推广。事情经过大致是这样的:1957年,轻工业部工程师张兆忠、省轻工业厅工程师马冬波为景德镇市设计出一座用耐火砖砌筑、直径3米的圆形煤气发生炉,在柴窑内做烧成试验。当时发生炉建在市建筑瓷厂(今景陶瓷厂)内。由于钢材缺乏,兴建中除塔形炉栅、加煤斗、水封板用了钢材以外,其余的加灰盘、煤气管道等都是用耐火砖砌筑而成的。炉内水冷壁的管子也是利用1个废火车头的锅炉管来代替的,唯一的设备就是1台鼓风机。经过半年的努力,发生炉建好了。试烧中因缺乏操作经验,以致煤气热值很低,空气没有预热,窑内发生脱火,温度升不上去。其次是水冷壁的蒸汽泡太小,蒸汽压力过大,弄不好还会引起爆炸。再次是发生炉只设计了3个煤气喷口,太少了,因此试验未获成功。
  1959年9月,由我带领吴海山、戴粹新、叶学文、丁木庆同志到建筑瓷厂再次进行试验。由于该炉停烧了两年,炉栅业已腐蚀,水冷壁也已锈烂。当下我们一方面组织力量对发生炉进行检修,一方面由吴海山同志率领9位工人赴青岛晶华玻璃厂学习煤气发生炉操作。炉子检修好后,赴外地学习的同志也回来了,于是我们在10月下旬进行了第一次试烧。这次共烧了一天半时间,烧成结果,大肚、窝里中上部的瓷器已基本烧熟,后面和脚下的却仍未烧熟。通过分析,大家认为,原因主要是由于煤气喷嘴太小、块煤少、鼓风机压力不够、蒸气量不够、中途停电等。那段时间,全市各单位对这次试验都非常支持,瓷业工人都盼望试验能获成功,时常有人到现场参观、询问。在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激励下,我们决心把试验继续下去。为防止停电,我们借来1台拖拉机作动力;为增加蒸汽量,我们借来1个锅拖机;当时天气经常落雨,为确保雨天也能继续试烧,我们用油毛毡搭起了1个棚子;为增加块煤,我们请煤球厂用烟煤加煤焦油做成煤球,以代替块煤。在续试的过程中,虽然又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大家均想方设法将其逐一克服了。经多次试验,终于在12月底获得初步成功一除余堂和想里脚下的瓷器未烧好外,全窑基本烧熟。当时参加试验的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都激动不已,热泪盈眶,高呼“柴窑万岁!”说实在的,这个初步成功的确来之不易。我们当时用的是乐平钟家山煤,这种煤在炉内时常结焦、结渣,工人和干部只好轮流用8磅榔头打钎,最紧张的时候,大家连续几十小时不睡觉、不刷牙、不洗脸。大家都搞得疲倦极了,只要一靠着墙或柱子,马上就会打盹。同志们怕打盹,都不敢靠着墙和柱子。记得接近熄火时,吴海山同志高声对大家说:“用我们身上的热量也要把窑温升上去!一定要把瓷器烧熟!”为庆贺试验获得初步成功,建筑瓷厂党委书记刘光希、厂长沈贤满特地从厂办农场弄来1只羊宰了,给参加试验的人员加了餐。
  当我们正在建筑瓷厂搞试验的时候,省轻工业厅设计院院长陈健带了几名技术人员来到景德镇,经研究,提出了采用方形阶梯炉排煤气发生炉的新方案。用这种方形炉型不仅操作起来比圆形炉方便,而且没水封,生产时比较安全。此种方形炉结构大体为:炉体内衬由耐火砖砌筑,外用红砖作护墙,炉栅为固定阶梯式的,上设窑烟囱、加煤斗、拨火孔,下设干封门用以出渣,另设有机械通风和蒸汽作为气化剂。煤气管道用耐火砖砌筑,埋设在地下,并设有除灰室和煤气混合室、安全阀、水夹套盘阀。同时还设有锅炉1台。当时选定在华电瓷厂(今电瓷电器公司)的魏家弄柴窑内兴建这种煤气发生炉。发生炉建成后,我们试验小组的同志便从建筑瓷厂转到了华电瓷厂魏家弄窑进行新的试验。其时陶瓷学院也有两位老师参加这次试验。1960年1月17日开始点火,吴海山、余少凡、叶学文、余忠栋、厂长余用长、把桩师傅余祖茂等都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与工人同操作、同劳动。这次一连烧了两天两夜,终于全窑烧熟,窑青达到87.6%。由于试验的效果较好,中共景德镇市委决定在全市逐步推广这种煤气发生炉。为加强窑炉改造工作的具体领导,市委成立了一个窑炉改造工作委员会,由市委副书记吉福润担任主任,我担任副主任。当年3月开始,陆续在红星、红旗、东风、建国、新平等瓷厂中建成5组煤气窑(每4座柴窑、5座方形阶梯炉煤气发生炉为1组)。后来,省里拨了20万元,这样又在市内建成了7组。1960年4-8月,一些规模较大的瓷厂普遍建起了简易煤气发生炉,而且试烧都比较顺利。市窑改委员会于8月写出一份“景德镇市煤气烧平焰柴窑初步技术总结”。景德镇市人民委员会于1960年9月下发了“景德镇市煤气窑管理工作细则”,对组织机构、人员编制、主要职责都作了明文规定。窑改委员会办公地点先后设于红旗瓷厂、群英堂和新平瓷厂(今新华瓷厂)。当时轻工业部的刘秉诚工程师和姜思忠、虞雪琴及陶瓷研究所、陶瓷工业局工程师室的一些同志也参加了试验研究。那段时间,也曾出过一些事故,如红旗瓷厂煤气发生炉放爆烧伤人,新平瓷厂塌炉烫伤人等。为抓好生产安全,市窑改委员会于1962年制订了“煤气发生炉安全规则操作规程”,这个规程印发执行后,对减少事故起了一定作用。
  1964年4月,省轻化工业厅、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局在新平瓷厂召开了一次鉴定会,新平瓷厂在会上宣读了“煤气烧平焰柴窑技术总结报告”,鉴定小组写了“关于景德镇新平瓷厂利用简易煤气窑焙烧日用瓷的技术报告”,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局提交了“关于景德镇新平瓷厂利用简易煤气发生炉焙烧镇窑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考核报告”。1964年6月19日,江西省轻化工业厅给新平瓷颁发了“技术鉴定证书”。
  当时,使用简易煤气发生炉烧瓷坚持时间最长的是新平瓷厂,该厂党委书记余宝恩、副厂长邵同群日以继夜地在现场同工人一道干,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新平瓷厂的那组窑炉就建在市委宿舍对面,那段时间,每当夜间听到那组窑炉的鼓风机响,对我来说就如同听到了最好的音乐;一旦鼓风机不响了,则说明窑炉出了故障,这时我的心就往下沉。
  简易煤气发生炉烧平焰柴窑,经过几年的试生产,已烧出批量瓷器,那么为什么又未能坚持烧下去呢?其主要原因有:(一)缺少块煤。时至今日任何发生炉都须烧块煤,不仅规格一般要求25-50毫米,而且必须用烟煤,挥发分要在20v/0以上。当时我们弄不到这样多的块煤,用煤加工成煤球来代替煤块,又因其热强度达不到要求,故在炉里很快就散了(当时没有加纸浆液和碳化)。屡次试用煤球代替煤块,均未获成功。(二)灰的溶点达不到要求。煤烧成灰后,一般含三氧化铝、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若铝、硅含量高,灰溶点则高;若氧化物含量高,灰溶点则低。煤气发生炉所用的煤在一般情况下要求灰溶点不低于1250℃,而江西境内的煤均达不到这个要求。(三)煤的热稳定性(热强度)达不到要求。烧发生炉所用的煤要求在燃烧时仍保持块状,不能松散。可是江西境内没有具有这种特性的煤,只有山西大同的煤才具有这种特性。(四)煤的粘结性(结焦指数)达不到要求。烧发生炉所用的煤,要求受热后焦油及其他有机物不会造成煤层结焦而形成一层不透气的壳,而江西境内没有这种煤,也只有山西大同煤才具有这种特性。而在当时景德镇不要说大同煤弄不到,就连本省的块煤也难弄到。(五)简易煤气炉至致命的缺点是:经常结焦、结渣;供气不稳定;烧成质量波动大,达不到烧成质量的要求。
  经过几年的试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种简易煤气炉和用本省的煤无法连续制出煤气。其实在试验简易煤气发生炉的过程中就已发现用本省的煤结焦结渣严重,同时也知道大同煤的供应没有保证,但还是硬着头皮继续搞下去。这种脱离实际的做法,不能说不是一个教训。由于搞简易煤气发生炉的路走不通,所以后来才提出了在市内兴建一个焦化煤气厂的设想。
  1966年,光明瓷厂率先在厂内建成1条77米长的煤烧隧道窑,该窑设有燃料室6对(其中氧化炉、还原炉、成瓷炉各2对)。自60年代末起,市内一些规模较大的瓷厂均陆续建起了煤烧隧道窑。其时窑的长度一般为50-80米。至70年代末期,各大瓷厂原有的倒焰式煤窑大都被淘汰。后因原有长为50米左右的煤烧隧道窑偏短,温度气氛不易控制,故一些瓷厂从70年代中期起又先后将窑改建成长为81-87米了。
   至1975年,全市已建成煤烧隧道窑15条,使用这种隧道窑焙烧的瓷器数量已占当年全市日用产量的54%。
  1976年,宇宙瓷厂和光明瓷厂率先在本厂建起了油烧隧道窑各1条,投入使用后,烧出的瓷器质量非常好,窑青在原有80%的基础上一下猛增至95%。上述两厂建成油烧隧道窑后,一些较大的瓷厂也陆续建起了这种窑炉。
  为实现兴建焦化煤气厂的夙愿,1976年景市曾两度派人去北京汇报,均无结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重新组织力量实施这一计划。但这时技术界又出现了不同意见,多数人主张在市内兴建焦化厂,也有一些同志说在景德镇建焦化厂没有必要,其理由是焦化煤气不能烧还原焰。为稳妥起见,1980年10月经我批了两万元,由吴海山同志带队到新余作试验,在新余钢铁厂的大力支持下,在他们厂内建了1座0.5立方米的小窑。经过6次试烧,于1981年1月23日试烧成功,证明焦化煤气是能够烧还原焰的,所烧的青花、青花玲珑、颜色釉、高白釉等各种瓷器都很好。后来副省长梁凯轩、市革委副主任张烈、省陶瓷工业公司经理余传雨及王隆武带着试验结果报告到北京,分别向轻工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作了汇报,均得到了支持。1982年4月,国家计委下发了(1982)290号文件,批准在市郊历尧兴建景德镇市焦化煤气厂。该厂占地38公顷,由国家计委、经委、外贸部、轻工业部、省、市6家先后投资1亿零60万元兴建。主要建设项目有:焦化制气(42孔80型炼焦炉)、发生炉制气、煤气净化、煤气贮配、公用设施和生活设施等六大部分。1983年4月开始搞“三通一平”,12月5日土建工程动工。1985年底基本建成,1986年底投入试产。生产规模为日供气40万标准立方米(发热值3500-4000大卡/标米3),年产气量1.5亿立方米,可供22条隧道窑使用,每年可焙烧陶瓷3亿件。由于该厂采取了一系列先进工艺对煤气进行净化,使煤气中的有害杂质得以脱除,故对提高瓷器的烧成质量、改变城市环境和节约能源,均起了重要作用。从1987年起,一些瓷厂开始将原有的隧道窑改建成气烧隧道窑,至今已改建成9条,红星、光明、新华、红光、红旗、为民6家瓷厂业已使用焦化煤气烧瓷,所烧瓷器,质量很好,窑青一般达到96a/。。至此,景德镇的陶瓷烧成技术、设备已达世界同行业目前的先进水平。
   至1989年,全市共拥有烧瓷隧道窑37条。其中:(一)以煤炭为燃料的15条,结构一般为:窑长81-87米,设氧化炉、还原炉、成瓷炉各2对,设窑尾冷风机、急冷气幕风机、热风抽风机、预热带搅拌气幕风机各1台。(二)以重油为燃料的16条,结构一般为:窑长83.43米,其书预热带长27.32米,烧成带长22.35米,冷却带长33.76米。窑内宽:预热带、冷却带的宽度均为1.36米,烧成带的宽度为1.46米。窑内高为1.5米(拱脚至窑车面1.315米)。设喷油嘴10对,实际使用的为8对。窑尾设冷风机、急冷风机、热风抽风机、气幕风机、预热带搅拌抽风机。(三)以煤气为燃料的6条。至1989年,使用以上3种隧道窑焙烧的瓷器数量已占全市日用瓷产量的90%。此外,为满足烧造某些产品及文物保护的特殊需要,市内目前仍有意保留了两座柴窑。
  同烧瓷行业联系较紧的,还有窑炉建筑、耐火材料制造、窑具生产3个行业,下面分别说说它们在解放后的发展情况。 窑炉建筑业解放后,为加强对烧瓷窑炉建筑行业的改造与建设,景市于50年代成立了一个由100余名挛窑工人组成的挛窑店。挛窑店成立后,逐步招收了各姓学徒,从此打破了窑炉建筑业的封建氏族垄断。1961年,挛窑店更名为“瓷业公司窑炉修建队"。经过不断改造、完善,现在已发展为拥有雄厚技术力量和先进设备的国营窑炉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该公司不仅承担本市各种烧瓷窑炉的设计和建造,而且还为北京、上海、广东、黑龙江等省、市建造了不少各式烧瓷窑炉。
  耐火材料制造业为适应窑炉建筑事业发展的需要,景市于1958年创办了一个耐火材料厂。经过30多年的改造和建设,这家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已增至421万元,年产能力已增至2万吨,生产的产品已增至500多种型号,代表产品有粘土耐火砖、董青泡沫砖、煤灰轻质砖、耐火泥等。该厂主要为本市陶瓷工业服务,同时,产品还销往广东、福建、浙江、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苏、安徽等10多个省的500多家用户。
  窑具制造业解放40多年来,这个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一是生产规模逐步扩大。1951年,由50多户私营匣钵生产小厂分别联营为大器和小器两个匣钵厂。1952年8月,两厂合并为公私合营匣钵厂。1955年上半年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1985年12月更名为景德镇市窑具厂040多年来,随着陶瓷生产的不断发展,陶瓷窑具生产也得到相应发展。如今职工已增至750人,拥有21部小器匣钵钢模成型车、13部大器匣钵辘轳成型车,15个小器制匣工场,1条81米长的油烧隧道窑,固定资产原值已达356万元,年产匣钵29335吨。产品除满足本市需要外,还销往闽、淅、鄂、蜀、甘等7省的62个市、县。二是生产工艺不断进步。50年代,制匣仍全靠手工,干燥仍全靠太阳。从60年代起,匣钵制造逐步向机械化过渡。现在所采用的是机械粉碎、机械练泥、钢模成型、辘轳成型、蒸气干澡、隧道窑烧成。过去,匣坯制成后,即由制瓷厂家运往窑厂焙烧,由于运的是生坯,故运输过程中的破损较大。后来改由窑具厂将匣钵烧成熟匣(俗称“响匣”),然后由制瓷厂家运回使用。这样一改,既使运输过程中的破损大为减少,又有利于提高瓷器质量(过去匣坯由制瓷厂家运到窑厂焙烧,焙烧的温度一般在13000C左右,用这种匣钵装烧瓷器,匣钵上的渣屑及硫磺点常常落在瓷器上,使瓷器产生缺陷。这种缺陷,以前在瓷器缺陷中占的比重一直很大。改由窑具厂焙烧匣钵后,焙烧的温度一般在1400aC左右,因它的温度高于烧瓷温度100aC,故采用这种匣钵装烧瓷器,瓷器患“硫磺点”、“落渣”缺陷便大大减少了)。三是制匣的原料有所改变。解放初期,制匣所用的原料多为白土、老土、老土子之类。后来烧瓷的燃料由松柴逐步改为了煤炭,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不仅会溢出硫磺及其它杂质,而且火焰也不似松柴那么柔和,如果仍继续使用白土、老土、老土子之类的原料制造匣钵,那就势必会缩短匣钵的使用寿命,而且在焙烧过程中会发生“倒窑一事故(倒窑,即匣钵倒塌)。为适应烧瓷燃料发生变化的新情况,制造匣钵的原料先是改成了河南产的铝矾土(煅烧过的铝矾土已形成部分莫来石),后来又改成了焦宝石。随着制匣原料的逐步改变,使匣钵的质量较好地适应了烧瓷燃料变革的需要。如今,该厂生产的匣钵主要有4种:(一)硅铝质匣钵。这类匣钵有两种,一种为高铝质匣钵,一种为粘土质匣钵。高铝质匣钵机械强度、高温荷重软化点和热稳定性均较高,故使用寿命较长,在14000C以下的隧道窑中,使用次数可达30次左右。粘土质匣钵易烧结,强度较高,但荷重软化温度、热稳定性差,在1350℃以下的隧道窑中,使用次数仅为10次左右。(二)硅铝镁质匣钵。它的热稳定性较好,收缩小,膨胀系数较大,适合1400℃左右的温度下使用。(三)熔融石英质匣钵。这种匣钵的膨胀系数低,热稳定性好,使用寿命较长,每只匣钵可使用65次左右,适合于1350℃左右的温度下使用。(四)碳化硅质匣钵。机械强度较高,导热性良好,臌胀系数较低,使用寿命较长,用它装坯,落渣极少,但价格较高。
   陶瓷装饰日新月异
  陶瓷既是工业品,具有使用价值;同时它又是工艺品,具有欣赏价值。可见陶瓷装饰在整个陶瓷生产中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岁月中,景德镇陶瓷装饰集各地名窑之大成,汇众家技艺之精华,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享誉世界。典雅素静的青花,色彩艳丽的粉彩,明净剔透的玲珑,五彩缤纷的颜色釉等传统名瓷,向被人们视为瓷中瑰宝。其他如万紫千红的古彩,精美轻巧的薄胎,千姿百态的瓷雕,等等,无不巧夺天工,曲尽人意。
  解放初,景德镇仍保留有一大批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其中有的是世代相传、身怀绝技、能够制作陶瓷珍品的杰出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能工巧匠的技艺进一步得以提高;加上建国后一批又一批经中央美术学院和各地美术专科学校培养的、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学生陆续分配到景德镇;再加上这些年来在同国内外美术界交流中获得了不少可供借鉴的优秀作品和装饰技法,这便使古老的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精华逐步地融合在一起,使景德镇的陶瓷美术装饰水平达到了一个又一个高度。
  釉下装饰有长足进步。一是青花装饰有新提高。(一)解放前和解放初,配制青花画料和青釉概凭经验配制,现在一般都使用先进的仪器进行理化分析,准确掌握其发色机理,从而使色调的深、浅、沉、艳能够运用自如。(二)为适应烧瓷窑炉、燃料的变化,先后创出了适宜于煤、油、气烧成的各种青花画料、青釉,使青花瓷的烧成范围加宽,适应了大生产的需要,促进了青花瓷的发展。(三)青花装饰的技法不断吸取了中国水墨画及兄弟画种的技法,使青花艺术更富有表现力,丰富了青花瓷的艺术语言,增强了青花瓷的艺术魅力。(四)在进行青花装饰时,巧妙地将满花、边花、散点、缠技、卷草、团花等多种技法用于不同造型的制品上,使青花装饰同产品的器型更为和谐统一。(五)80年代以后,许多陶瓷美术设计人员在吸取彩陶、墩煌壁画、汉画石、明代民间青花及写意图画技法的基础上,创出了大量既富有时代特色、乡土气息,又自然生动、活泼潇洒的作品,把青花艺术的创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六)青花的生产工艺更加多种多样,现时常见的主要有手绘、贴花和印花3大类。手绘的青花瓷,画面生动活泼,属青花瓷中最为珍贵的品种之一。贴花的青花瓷,图样清晰,规格统一。印花的青花瓷,线条简练,画面规整。贴花纸的制作工艺也日臻成熟,已能生产各种艺术风格的贴花纸供瓷厂使用,使青花瓷的生产工效大为提高。(七)青花纹饰的题材更加丰富多彩。今天常见的,有旖旎秀丽的山水风光,有形神兼备的古今人物,有栩栩如生的花草鱼虫,有千姿百态的飞禽走兽,有古朴规整的传统图案,有构图新颖的现代纹饰。(八)青花瓷器的品种更加齐全。现在生产的有碗、盘、杯、碟、壶、瓶、罐、盆、钵、盒等单件品种,也有餐具、茶具、酒具、咖啡具、文具、烟具等配套品种;有小似姆指的微型产品,也有高达3米堪称世界之最的大型产品。青花薄胎瓷也有很大发展。(九)青花瓷器不断获奖。例如:近年来,景德镇人民瓷厂生产的“长青牌”青花瓷器,获国家颁发的质量金质奖,青花梧桐西餐具于1984年分别在莱比锡、布尔诺、波兹南3个国际博览会上连获3块金牌。(十)青花瓷的产量迅猛增长。以人民瓷厂为例,1990年青花瓷产量达1400万件,比建厂初期年增长25倍;青花瓷在日用瓷中所占的比重,也已由1978年的45.6%增加到99.6%。二是青花玲珑装饰有新发展。(一)装饰的器型越来越多。历史上,青花玲珑一般仅装饰于碗、碟之类的单件瓷器上,现在广泛装饰于各类餐具、茶具、酒具、咖啡具、花瓶、花钵、挂盘、文具、灯具、薄胎等瓷器上。如今,景德镇青花玲珑瓷的品种已达700多种,其中仅光明瓷厂一家生产的青花玲珑瓷品种就达236种。(二)装饰的题材越来越广。过去青花玲珑的装饰纹样多以寓意吉祥的龙、凤和象征富贵的蝙蝠、桂花等为主要题材。现在将古今人物、山水风光、花鸟鱼虫等各种纹样装饰于瓷器上。(三)装饰的技法越来越新。昔日制作的“玲珑一一般为单一的米粒形,今天不仅能制作水点形、浪花形、花瓣形、桃花形、菱形等多种形状,而且能将玲珑组合成“牡丹”、“凤凰”、“蝴蝶”等多种图案,同时还发展了与半刀泥浅玲珑相结合的产品,使青花玲珑瓷更为活泼隽秀,意趣盎然。(四)装饰的色彩越来越美。原先玲珑一直为单一的碧绿色,以后发展为在质地精美的薄胎坯体上,先雕上镂孔,再将各种颜色的釉料分别填人镂孔中,经高温焙烧后瓷胎上便呈现出多种色彩、内外透亮的玲珑。若将彩色玲珑与青花饰于同一瓷器上,则能以更新的面目展现在人们面前。(五)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好。1981、1984年,景德镇光明瓷厂、红光瓷厂生产的玩玉牌青花玲珑瓷先后两次获国家金奖;1984年、1986年,景德镇光明瓷厂生产的青花玲珑清香西餐具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六)生产的数量越来越大。以光明瓷厂为例,1990年青花玲珑瓷产量达2460万件,比建
  大型青花瓷瓶厂初期增长81.64倍。青花玲珑瓷在日用瓷中所占的比重,也已由建厂初期的4.7%增加到100%。三是釉下五彩装饰有新进步。50年代,釉下五彩装饰得以恢复发展。为了提高这一装饰的水平和扩大其产量,于1961年决定由具有一定基础的红旗瓷厂负责主攻釉下五彩。经过30多年的改造、创新,使釉下五彩瓷的色泽更加明快鲜艳,纹饰更加秀丽雅致,瓷质更加莹润洁白,装饰题材更加广泛,产品品种更加齐全。四是青花釉里红装饰有新提高。由于青花烧成温度气氛与釉里红的烧成温度气氛要求有差距,所以解放前在同一件瓷器上要想使青花的“青”与釉里红的“红"两种色调的发色同样鲜艳是难易做到的,现在完全可以做到了。五是创出了青花影青装饰。在同一件瓷器上,既绘有幽靓雅致的“青花”,又布有清淡秀丽的影青暗花,称青花影青瓷。青花影青装饰是人民瓷厂于1983年创出的一种新的装饰方法,该瓷釉色酷似白玉,花纹晶莹剔透,釉层下的影青暗花与青花融为一休,使器物显得更加秀丽、高雅。1984年3月16日,在有关部门召开的技术鉴定会上,陶瓷专家们认定该产品“具有独创性,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是升级换代上高档的新产品,属国内首创”。六是釉下贴花装饰蓬勃发展。解放前青花及釉下五彩多为手工绘制,解放后许多品种已逐步改成了贴花。贴花具有较多的优点:工艺比较简单,适宜于大批量生产;烧成后纹饰清晰,规格统一;成本较低。
  颜色釉装饰有重大发展。第一,颜色釉的品种越来越多。50年代初期,恢复了钧红釉、祭红釉、郎窑红釉、豆青釉、龙泉釉、粉青釉、绿纹片釉、乌金釉等19种名贵颜色釉。50年代末期,恢复、提高了钧红花釉、窑变花釉、三阳开泰釉、纹片釉等28种高温颜色釉,同时恢复、提高了鱼子黄釉、法翠釉、瓜皮绿釉等20多种低温颜色釉。80年代以后,不仅恢复了许多传统颜色釉,而且创出了凤凰衣釉、羽毛花釉、彩虹釉等新的色釉品种。现时能生产的高、低温颜色釉品种已增至134种。第二,颜色釉的配方越来越科学。解放前颜色釉的配方皆为祖传秘方,全由私人掌握,艺人们因担心砸了饭碗,故不将配方传于他人,有的甚至传子不传女。建国初期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艺人们的思想觉悟逐步提高,加之生活有了保障,没有后顾之忧了,便陆续将色釉配方贡献出来。陶瓷科技人员将这些配方一一记录下来,并逐一分析了各类原料的化学成份,从而改变了过去少数人凭经验配制、制品质量不稳定的状况,使景德镇的颜色釉配制出现一个新飞跃。第三,颜色釉的着色剂以工业原料取代了天然原料。过去景德镇配制颜色釉,一般采用天然原料,由于天然颜料的成份复杂,且化学组成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种天然原料,这一批和另一批的成份也相差很大。尽管按照同一分量配方,质量也有差别,即使是很有经验的艺人在配制颜色釉时若不经过反复试验,也难保其所配色釉的色泽前后一致。建国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胆采用了工业原料来配制颜色釉,所出产品,有的已达天然原料配制的色釉效果,有的已经超过天然原料的色釉效果。颜色釉的配方实行这种重大改革后,使发色更为稳定,配釉手续更为简化,色釉成本大为减少,原料来源更有保障,烧成率大为提高,烧成范围更为宽阔(不少颜色釉,不仅适应柴窑烧成,而且适应煤窑、油窑、气窑烧成),不少过去仅能少量烧造的色釉品种,现在已能批量生产了。第四,颜色釉瓷器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随着烧成范围的不断拓宽,颜色釉瓷的产量也与日俱增。以建国瓷厂为例,1990年颜色釉瓷器的产量已增至154.6万件,比1949年增长222倍,现在,颜色釉装饰不仅广泛用于各类陈设瓷、日用瓷上,而且广泛用于各类工业瓷、建筑瓷上。第五,颜色釉瓷器的质量大为提高。近年来,本市生产的颜色釉瓷器先后获国际金奖1个,国际发明金奖1个,国家金奖1个,国家银奖2个。例如建国瓷厂于1983年研制成功的彩虹釉,釉面光彩照人,颜色柔和自然,色彩清新淡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这一新的色釉装饰,于1989年获得国家发明奖,在1990年在第39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又荣获国际发明金奖。
  雕塑生产突飞猛进。第一,雕塑造型越来越广。在继续生产各类传统雕塑造型的同时,陆续创出了大批新造型,仅雕塑瓷厂一家,现时生产的造型就达600多种。第二,制作水平越来越高。圆雕、浮雕、捏雕的制作工艺都有突出的发展,制作了巧夺天工的“大龙船”、形神逼真的“梁山108将"、器高70英寸的“站云三星”、大型浮雕壁画“井冈山”、轰动瓷坛的“卷毛八猫一和“披纱女孩”、含情脉脉的“古代仕女(春讯)一等一大批被誉为“景德镇之最一、“世界之最”的雕塑精品。1987年,雕塑瓷厂生产的散花牌传统人物瓷雕荣获国家金奖。第三,在许多领域以注浆法取代了印制法。建国前制作陶瓷雕塑多取印制法,建国后注浆法已广泛用于陶瓷雕塑生产中,使生产效率大为提高,生产成本大为降低,生产数量大为增长。第四,涌现出一大批集多种装饰于一体的陶瓷雕塑。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景德镇出现了一大批集圆雕、捏雕、浮雕、镂雕多种技法,青花、红花、色釉等多种装饰于一瓷的新作,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美感和形象的表现力。
  釉上装饰逐步改观。一是粉彩装饰继续精进。粉彩装饰,属景德镇四大传统装饰之一,始创于清康熙晚期。粉彩装饰素以色彩丰富、粉润柔和、画工细腻、圆熟流畅的独特风格而蜚声中外,解放后在继承粉彩装饰传统技法和风格的基础上,许多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其一,创出了一大批新画面。仅以艺术瓷厂为例,建厂后就先后创出了各类新画面、新图案3100多种。其二,创出了金线粉彩、落地粉彩、没骨粉彩等多种新技法。其三,装饰水平有新的提高。艺术瓷厂生产的粉彩瓷近几年中就多次获得国家颁发的金奖和银奖。其四,装饰的范围越来越广。如今,粉彩不仅装饰于各类陈设瓷上,而且广泛装饰于各类日用瓷和建筑瓷上。其五,普通粉彩的铅(镉)溶出量得以降低。建国后,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为了降低普通粉彩的铅溶出量,花了不少心血,作了大量工作,使铅溶出量下降到5~7PPM。近年,红旗瓷厂又创烧成功了一种釉下普通粉彩,这种粉彩再无溢铅之虞了。其六,粉彩瓷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以艺术瓷厂为例,1990年该厂的粉彩瓷产量,比建厂初期增长了6.3倍。二是新彩装饰有巨大的发展。先用新彩颜料在白瓷表层绘以各式画面或图案,再入彩炉烘烤,这种装饰方法亦称新彩装饰。新彩,系清末从外国传人的一种装饰方法。解放后几经改进,使这一装饰技法得以丰富和发展。后来又逐步将以手工绘制为主改成了以贴花为主,现在贴花装饰已被广泛用于中西餐具、茶具、咖啡具、酒具等配套日用瓷和众多美术瓷上。宇宙瓷厂生产的“高岭牌”45头贴花西餐具于1984年获得国家银质奖。三是古彩、斗彩、喷花、刷花、金饰、电光等釉上装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例如斗彩,解放前这一装饰仅有青花斗釉上彩,解放后陆续出现了青花斗粉彩、粉彩斗古彩、新彩斗粉彩、刷花斗粉彩等多种斗彩装饰。这些斗彩形式,今天不仅广泛装饰于单件陈设瓷上,而且广泛装饰于餐具、茶具、咖啡具等各类日用瓷上。又如刷花,解放初刷花仍沿袭旧法。60年代初,一方面革除了陈旧的画面,使刷花装饰的构图更为简练;一方面又将中国版画的技法引人了刷花装饰中,使刷出的形象表现力大为增强。四是烤花工艺不断进步。50年代,烤花使用的仍为红炉。60年代后,先后出现了锦窑、辊底窑和电炉,现时各厂普遍采用这3种窑(炉)烤花。锦窑(又称锦炉、弹子窑)有双门(炉门)、双道(窑道)和三门双道3种。全窑由窑体、烟囱和窑具3大部分组成。窑体又包括窑道、跑道、炉门3个部分。窑道为隔烟式,内层用耐火砖、耐火板砌筑。外层窑墙用红砖砌成。两层中间为马弗道。窑体一侧的中下部设炉门,以重油或煤炭为燃料;另一侧设有钢筋混凝土跑道,跑道上均匀地铺上瓷球,以供窑具在跑道上走动。锦窑属连续性窑炉,其特点是生产周期短,产量大,质量好,热利用率高,单位产品耗能低,能减轻劳动强度,便于实现机械化,窑体使用寿命长。但它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主要是:建造这种窑炉,一次性投资大,设备多,运用的灵活性小,维修工作量大,运转中震动大,瓷器易破损。辊底窑属一种快速烤花窑。以TCY321型辊道窑为例,它的基本结构为:窑长31.95M,其中预热带为15.75M,烧成带为4.5M,冷却带为11.7M,窑道内容纳窑具58个,窑体的一侧设有3个燃烧室,另一侧为回车道:此外,还有烟囱、风机、排气闸门和控制机等设施。辊道窑的优点主要是:炉温易控制,操作器械更趋先进,运用辊子的转动来输送瓷器,避免了震动,减少了烤花过程中的破损。不足之处主要是:部分设备易损坏,保温材料不耐用。电炉属以电为热能的一种小型烤花炉。它的外形与红炉相似,外墙与内壁之间以保温材料充填,底板直接铺于地上,内壁与底板多采用轻质保温砖构筑。同时在保温砖上按一定距离挖出深1.5cm、宽lcm的槽,将电阻丝嵌入槽内,外接电源,电阻丝可根据需要将它分成几档,以利调节温度,当电流通过时,电阻丝产生热量,从而达到烤花之目的。电炉的优点主要是:建造成本低,投产快,烧成温度可随制品要求变化,生产灵活,适宜批量小、品种多的生产需要。它的缺点主要为:烧成周期长,产量低,热损失大,能耗高,不易机械化生产。
  综合装饰日益繁荣。陶瓷的装饰形式多种多样,有青花装饰、青花玲珑装饰、颜色釉装饰、粉彩装饰、新彩装饰等等,凡将其中的数种形式同时装饰于一件瓷器上的,称综合装饰瓷。采用综合装饰的技法,可以使器物外表富于变化,绚丽多姿。景德镇过去虽有釉上、釉下相结合的加彩一斗彩等装饰形式,但由于烧制技术复杂,故集多种装饰于一器的作品却不多见。综合装饰瓷,实际上是建国后才繁荣起来的。近年来,采用多种色釉和彩绘技法相结合,装饰工艺陈设品,各扬其长,和谐统一,艺术效果更佳。
  瓷用金水、颜料、花纸生产不断前进。瓷用金水、颜料、花纸,是陶瓷装饰所需的几种基本原材料。解放初市内只有几家以生产粉彩颜料为主的小作坊,设备十分简陋,工艺非常落后,产量极低。1953年,市陶瓷委员会开始了瓷用金水的试制并获得成功,这件事当时轰动了整个景德镇。为适应瓷业发展的需要,景市于同年成立了一家瓷用原料化学工厂,专门生产瓷用金水、颜料和花纸。建厂初期,制造瓷用金水使用的仅为瓷盆、木炭炉、烧瓶、木质沉淀机等简陋、落后的工具设备,所有操作全靠手工;制造粉彩颜料使用的仅为方炉(一种用普通砖砌成的炉子)、坩锅之类的简陋设备,添料、煅烧、椿料、磨料等均靠手工;制造贴花花纸使用的仅为手摇落石架印刷机,制板、裱纸、揩粉均靠手工。由于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不仅金水、颜料、花纸的产量极低,而且质量不高。为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制造水平,1956年经中央地方工业部批准,将上海私营国华贴花印刷厂内迁并人该厂,同时将景市的公私合营颜料厂、陶瓷美术工艺社(花纸工艺部分)和手工业颜料生产合作社也并入了这个厂。1957年至1966年为该厂的发展阶段,这期间,为增加金水生产能力,先后从市陶机厂购进了低速沉淀机,从国外进口了高速沉淀机,自己制造了简易密闭通风设备和接触搅拌机,同时迁建了金水生产车间。为增强颜料的生产能力,除从国外进口了震动筛外,自己又改革了三辊研磨机,建造了烘炉,添置了打粉机,扩建了颜料生产厂房。为增强花纸的生产能力,除购进了国产照相设备、手摇胶印机外,并自己动手制成了掸粉机、揩粉机、自动对开胶印机、丝网印刷打样机,同时扩建了花纸制版厂房。新增的这些设备和厂房,基本适应了当时工艺改革的需要,使生产数量不断增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劳动条件不断改善。这一时期,还组织技术力量开展了新工艺、新产品试验:从1962年起,开始探索“丝印移花膜一新工艺,并取得初步成果;从1964年起,开始同上海油墨厂一道进行了调墨印刷试验,同时着手开展“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釉下多彩颜料试验,并取得进展;1967年至1976年,推广应用了照相制版和胶印机,并采用了缩丁醛薄膜取代胶水纸、调墨印刷取代揩粉的工艺,但由于受“文革”影响,使已取得初步成果的“丝网刷”、“移花膜”等新工艺和各种颜料试验全部流产。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方面均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后研制成白金水、亮白银水、丝印金水、耐酸丝网印刷颜料、降铅粉彩颜料、80118#白颜料、丝印花纸、平丝结合花纸、玻璃花纸、釉下丝印花纸以及大量新花面,其中80118#白颜料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质量达到英国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为中、高档瓷器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工厂还增添了“08胶印机”,引进了“电子分色机一等制版设备,新建了丝印大楼、配电房、发电房、锅炉房、空调房、缩丁醛厂房、面膜大楼、颜料配料烧炼房等。建厂37年来,由仅有十几名职工的小厂,发展为现在拥有职工800多人、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年上缴税利千万元、国内唯一的瓷用三大产品(金水、颜料、花纸)齐全的大厂。
  瓷用毛笔生产稳步发展。解放初全市共有制笔店10余家,1954年由一些制笔艺人组成了1个瓷用毛笔生产合作小组,1956年转为瓷用毛笔生产合作社,1965年更名为景德镇市瓷用毛笔厂。发展至今,生产品种已增至124个,年产量已增至70多万支,目前这家工厂仍为国内唯一的瓷用毛笔生产厂家。产品除供应本市各瓷厂外,还畅销于全国各产瓷区的300多个制瓷企业,并有部分产品销往日本、越南和泰国。
   内外销售欣欣向荣
  解放40多年来,随着陶瓷工业的日益繁荣,陶瓷销售、陶瓷包装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内销市场逐步扩大。从1949年7月起,景德镇产的瓷器大都由浮梁专区贸易公司景德镇市贸易公司负责购销。1950年5月,国营景德镇瓷业公司成立。公司成立后不久,便将收购来的1万余担(300万件)瓷器运往芜湖、南京一带进行销售。与此同时,分别在南京、无锡各设了一个中心推销小组。设于南京的中心推销小组,负责在芜湖、南京、镇江等地开展推销活动;设于无锡的中心推销小组,负责在常州、无锡、苏州、南通等地开展推销活动。接着,又分别与上海、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等地建立了瓷器调拨、代销等业务关系。此后又分别与汉口、重庆、北京、天津、广州、河南、甘肃、陕西、新疆、青海等省、市建立了业务联系。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景德镇瓷器在国内的传统市场不仅基本恢复,而且还开辟了一些新的市场。1950年,景瓷内销量已达324208万担(1026万件),比1949年增长62%。1951年后,该公司又先后派人参加了中国贸易会议、华东物资交流会、华南物资交流会、华北物资交流会等一系列业务会和订货会。在这些会议上,先后共签订6批供货合同或协议。到1952年,景德镇瓷器已基本销往国内各省。1953年开始实行“一五”计划,随着私营企业逐步转为公私合营企业或生产合作社,对陶瓷内销的业务机构也进行了适当调整。1955年9月,浮梁专区贸易公司景德镇瓷业公司改成了全国供销总社设于景德镇的陶瓷批发站。1957年1月,在景德镇设立了江西省陶瓷销售公司。“一五”期间,为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景德镇陶瓷销售部门先后召开了陶瓷内销定货会议和全国性的瓷器供销会议,通过召开这些会议,与全国各地签订了大批的定货合同、合约及协议。1957年全市陶瓷内销量比1949年增长了3倍多。到1958年,内销量已达753310担(22599万件),为建国9年来内销数量最多的一年。大跃进时,在高指标的压力下,一味追求产值,大搞工业用瓷,使日用瓷生产一度受到很大影响,致使1959年的陶瓷内销量比1958年下降54.4%。据统计,1959年至1961年,陶瓷内销量平均比1958年下降20%多。1961年,景德镇市认真贯彻了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2年,全市日用瓷产量得以回升。为扩大瓷器内销,自1962年起先后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其一,分别在北京、辽宁等省、市举办了瓷器展销;其二,在各省设立了销售网点;其三,召开了全国性的陶瓷订货会;其四,改变了陶瓷的计量单位,由以“担”改成了以“件”为计量单位,从而符合了全国同行业计量的统一口径;其五,反复派人赴全国各地进行调查,征求意见,摸清行情。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使瓷器内销状况日益见好,1964年内销瓷销量已达8459件。10年动乱时期,因遭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景德镇市的陶瓷生产、陶瓷销售处于低潮,1967年销往国内的陶瓷仅为7932万件,比1966年下降了25%。1967年后,内销数量仍继续下降。1976年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景德镇陶瓷的内销市场逐年扩大,现在景瓷销售已遍及全国城乡。1949年-1990年陶瓷内销经营单位销瓷情况表
   (不合陶瓷企业自销数)单位:万件
  1978年以前,陶瓷出口经营单位、陶瓷内销经营单位、陶瓷生产厂家的陶瓷销量大体相等,即在全市陶瓷总销量中各占3分之1左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各陶瓷经营单位特别是各陶瓷生产厂家的各级领导的商品意识、市场观念、竞争意识逐步得以增强,企业亦逐步从生产型转为了生产经营型。陶瓷工业系统近年来为了搞好产品自销,先后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相继在一些城市开设了一批陶瓷联营公司。1978年以前,陶瓷系统仅与北京日杂公司联营在北京开设了一个陶瓷联营公司。1978年后,先后同大连、腾州、清江、上海、厦门、汕头、桂林、贵阳、成都等地的有关单位开设了陶瓷联营公司。这些窗口设立后,为搞活陶瓷产销带来了不少好处:其一,扩大了景瓷的影响,提高了景瓷的知名度。其二,扩大了陶瓷的销路。设在各地的每个窗口,对周围地区均起到了幅射作用,“开辟一个点,带动一大片”。各窗口不仅搞零售,而且搞批发业务,厦门、汕头还搞自营出口。仅厦门陶瓷联营公司1991年的出口创汇就达500万美元。其三,有利于生产厂家及时了解与掌握经营信息,使厂家能根据每个时期各个市场的不同需要来安排生产和提供货源。二是为扩大外销,陆续把外商请进来参观考察、洽谈贸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各陶瓷生产厂家是无权直接与外商洽谈业务的,厂家人员每次参加广州交易会也只能是作为“旁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可以直接与外商进行业务洽谈了。为争取更多的外商同生产厂家订货,这些年来陶瓷工业系统差不多每年都召开1-2次有外商参加的看样订货会。通过召开这些订货会,既加深了相互了解,又直接掌握了国际陶瓷市场信息,扩大了陶瓷外贸。三是下决心扩大了陶瓷销售队伍。全系统现有陶瓷销售人员比1978年将近增加一倍。在扩大队伍的同时,还采取了多种形式对销售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普遍有所提高。四是同省陶瓷内销公司分工合作,各有侧重。凡是同省陶瓷销售公司已建立了业务往来的地方或单位,工业部门不再去与之建立业务关系;凡是同省陶瓷销售公司尚未建立业务往来的地方或单位,他们便积极与之建立业务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既避免了打“内战”,自己与自己争“地盘”,又开辟了新的陶瓷市场,扩大了陶瓷销售。五是各陶瓷生产企业在销售科、瓷器小卖部等部门中普遍实行了销售额承包或销售目标管理,大胆用足、用活现行销售政策,对为销售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敢于重奖,对完不成销售定额的也敢于重罚,对用不手段推销的,非但不奖,而且要罚。实行奖罚后,使销售人员的心有所加强,积极性有所提高。六是努力搞好售后服务。七是以厂为单位或多厂联合到各地举办陶瓷展销。八是大力开发新产品,用新品去吸引用户、占领陶瓷市场。九是产品卖价随行就市,灵活掌握。同时生产也围着市场转,市场需要什么,工厂就生产什么。有大批量的订货当然更好,没有大批量的定货小批量的也干。有的厂家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一年之内竟改产数十次。这种为了适应市场而不嫌麻烦的做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办不到的。由于陶瓷系统采取了上述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使产品自销收入有大幅度增加。1991年全系统的销售收入已增至3.7亿元,比1990年增长17%,为历史最好水平。如今,陶瓷企业自销数量已由过去占全市陶瓷总销量的3396增至5096了。
  解放40多年来,景市还先后在北京、南昌、上海、哈尔滨、厦门、广州、天津等数十个城市举办景瓷展览或选送瓷器参加展出共达一百余次。例如:1965年10月29日至11月30日,江西省瓷业公司、景德镇市手工业管理局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了一次规模盛大的“景德镇瓷器展览”,共展出500多个品种3000余件展品。展览期间,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杨明轩,全国政协副主席蔡廷锴、许德珩、李德全等先后参观了展览。展出期间,还接待了朝鲜、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苏联、蒙古、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古巴、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西班牙、芬兰、瑞典、瑞士、丹麦、印度、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批外国朋友。这次展览,共接待国内外观众10万余人(次)。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人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新闻机构对这次瓷展均作了报道,对建国后景德镇瓷业所取得的成就及展出的产品给予了较高评价。与此同时,《中国建设》、《人民中国》对这次瓷展也向国外作了专题报道。1978年10月10日至11月20日,“景德镇瓷器展览一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展出期间,共接待国内外观众30万人(次)。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人民中国》、《人民画报》、《北京日报》先后对这次展览作了报道。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还将这次展览拍成了彩色电影专题片。1984年9月24日至10月14日,“景德镇瓷器赴京汇报展览”分别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等处举行,参展、参销的陶瓷产品多达1000多个品种100多万件(套)。展出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等先后参观了展览。这次展出,共接待国内外观众50余万人(次)。为提高瓷都声誉,振兴瓷都经济,市委、市人民政府从1990年5月下旬起,着手筹办“首届中国瓷部一景德镇国际陶瓷节”,经过4个多月的筹备,于当年10月11日至14日隆重举行。参加这届陶瓷节的国内外来宾共3142人,其中外宾488人,内宾2654人。在外宾中,既有来自日、美、英、德、意、印尼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陶瓷专家、学者和艺人,也有经贸人员和旅游团体。在内宾中,既有来自全国各产瓷区的代表,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经贸系统的代表。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成武专程前来参加了陶瓷节并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江西省委副书记、副省长蒋祝平在开幕式上致了开幕词。参加首届陶瓷节的还有中顾委委员陈璞如、韩天石,轻工部原副部长乔明甫,江西省委常委、省军区司令员张传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朱治宏,省顾问小组副组长王书枫,省人大副主任王仲发,省军区政委张玉江,省长助理舒圣佑、周平,省检察院检察长王树衡。本人也应邀参加了这届陶瓷节。节日期间,除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开幕式和颇具特色的闭幕式、火的艺术晚会、陶瓷花灯会、国际陶瓷精品大奖赛、国内外陶瓷珍品展、国际陶瓷技艺表演、国际陶瓷学术研讨、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学术交流、景德镇珠山出土官窑瓷器展、湖田古窑址出土文物资料展等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外,还举办了景德镇陶瓷产品展销,共展出3000多个品种、8000多件产品。节日期间,经贸成交总额共达21672.42万元,其中:出口成交额为535.02万美元,内销成交额为19007.71万元,商品零售额为139.42万元。解放40多年来,通过举办展览和参加展出,使景瓷的影响不断扩大,市场进一步拓宽,同时还利用举办展览这一形式,广泛地征得了各界的意见和要求,对改进景瓷的产销起了较好的作用。
  陶瓷外销日益见好。1950年5月1日,浮梁专区贸易公司景德镇瓷业公司成立。公司成立后,积极地开展了对景瓷的收购:内销及出口调拨业务。1956年5月,中国土产出口公司江西省陶瓷出口公司成立,此后陶瓷内、外销分开经营。1968年,江西省陶瓷出口公司并入江西省陶瓷销售公司,景瓷的内、外销均由这家公司经营。1980年之前,先是在广州口岸、后转上海口岸、以后又归广州口岸再转上海口岸经营出口。其时设立在景德镇的陶瓷出口经营单位只有收购权,没有自营出口权。1978年起,陶瓷出口业务由上海口岸移交江西省外贸厅自营出口。自1980年起,景德镇陶瓷出口公司开始享受自营出口权,自营出口业务后,好处很多,其中主要有这样几点:(一)过去景市陶瓷出口经营单位不能直接与外商洽谈业务,现在可以了。这样,便有利于了解市场,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和收购瓷器。(二)以前景市陶瓷出口经营单位无权在国外设立公司,现在可以了。近几年来陆续与有关方面合资或自营在国外设立了一些公司:一是与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合资在美国纽约开设了中艺陶瓷公司,二是在英国开设了龙华陶瓷有限公司。上述公司开设后,在掌握市场信息、扩大陶瓷出口等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此外,为了更好地控制“水货”,陶瓷集团正着手在深圳开设一个新的外贸窗口。(三)海外的客户有了大幅度增加。过去景市陶瓷出口经营单位仅在香港拥有少数专门经营景德镇粉彩瓷的客商(亦称“香港粉彩帮”),现在经营景瓷的客商已增至800多户,遍布世界五大洲。随着客商的大幅度增加,为更好地掌握国际陶瓷市场信息、拓展外销业务创造了条件。(四)享受到自营出口权后,有利于经营单位给出口瓷生产厂家以更多的支持。比如:当某些生产厂家资金一时周转不过来时,经营单位又可提前支付若干货款给他们;当某些生产厂家库存瓷器过多时,经营单位又可提前将他们的瓷器收购入库。经营单位的这些做法,大大方便了生产厂家,有效地扶持了出口瓷生产。
  这些年来,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对景市陶瓷出口基地建设非常重视和关心。比如:为建设陶瓷出口基地,总公司先后为景市出口瓷生产厂家和陶瓷出口经营单位提供的拨款、无息贷款、低息贷款共达3000多万元,对改善景市陶瓷工业的技术装备和出口经营单位的仓储、运输等设施起了重要作用。自1988年初起景市陶瓷出口公司与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脱勾,改由江西省对外经济贸易厅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领导。脱勾‘后由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1949年至1990年,景瓷外销总量为236701万件,其中1986年外销数量达10320万件,为1949年的47倍;创汇总额为48338万美元,其中1982年外销创汇达3103万美元,为1949年的160倍。如今外销瓷的器型已达2000多种,花面已达700多个,远销五大洲的118个国家和地区。
  1949年-1990年陶瓷出口经营单位销瓷情况表
   (不合陶瓷企业自销数)续表
  解放40多年来,景市还先后在苏联、保加利亚、捷克、瑞典、联邦德国、蒙古、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叙利亚、朝鲜、法国、英国、瑞士、阿富汗、日本、伊拉克、巴西、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景瓷展览或选送瓷器参加展出共达百余次。通过举办展览和参加展出,使景瓷在国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外销市场逐步拓展。
  解放以来,景市为扩大陶瓷出口花了不少心血,作了不少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与国内一些产瓷区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1983年后,景德镇出口瓷创汇一直处于徘徊状态,始终没有达到1982年3103万美元的水平,在全国陶瓷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已由1985年的19.1%下降到1989年的9.5%,下降9.6个百分点。
  要把陶瓷外销搞上去,关键是要有能适应国外市场的产品,特别是要有能打进欧美市场的高档产品。要上高档瓷,就必须继续增加投入,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技术改造和完善引进设备,以充分发挥其作用。还有陶瓷企业前几年的贷款要陆续还本付息。如何筹措资金呢?我认为应从多方面想办法,如市财政、各企业都挤出一些,省里再给些优惠政策,最好把s596的所得税全部退回给企业或由省陶瓷工业公司掌握用于重点项目。企业的技术装备改善了,再加上严格的科学管理,企业就能上新水平、出好产品、多创外汇。
  要把陶瓷外销搞上去,就必须采取坚决措施堵住“水货刀。所谓“水货”,就是不符合出口标准的产品通过非正当渠道销往了海外。本来,按规定1、2级瓷器才能出口,可是某些单位和私人为了牟利,不顾瓷都信誉,竟将3、4级瓷器也倒出去了。“水货”流出后,卖价较低,这不仅对香港的客户、代理商打击很大,同时也败坏了景瓷的声誉。因此,这方面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堵死“水货斗外流。
  要把陶瓷外销搞上去;各制瓷企业就应当顾全大局,绝不可为贪图一厂,一·对的利益而损害全局、长远的利益。这些年来,在一些陶瓷企业中,反复出现过这样一种情况:当内销情况不好时,企业愿意生产出口瓷;但内销情况好转时,有些企业生产出口瓷器的积极性就不高了,以致某些品种不能按时产出,从而影响了产品配套,影响了交货。所以说,这方面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解决好,要有法律约束,对不执行合同的应罚,不然的话,景瓷的外销是难以搞上去的。
  要把陶瓷外销搞上去,最重要的是把产品质量搞上去。这些年来,每年的出口瓷生产计划都下达得很多,可大都由于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而完不成,一些年份只能完成生产计划的40%左右。这就说明要想扩大出口,就必须先把产品的质量搞上去。质量上不去,想扩大出口也只能是“一厢情愿”。
  陶瓷包装逐步有所改进。解放初期,景瓷包装基本仍采取稻草包装、木箱包装、竹篮包装和竹篓包装。当时市内有一些私营包装户,后将它们组成了若干个包装合作社。1954年又将这些包装合作社合并组成了一家拥有1000多名职工的瓷器包装工厂,统一承担全市各瓷厂的瓷器包装任务。各瓷厂的产品由包装工厂验质包装后,再由商业、外贸部门收购。包装工厂撤消后,瓷器包装即改由各陶瓷生产厂家自行负责。随着人类社会一天天走向文明和木材一天天趋向紧缺,原有的稻草包装和木箱包装就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拿稻草包装来说,因稻草会污染环境,不仅一些国家逐渐禁止稻草入境,而且国内的一些城市也逐渐禁止用稻草包装的产品进城。在这种情况下,以新的形式来取代原有的稻草包装便越发显得必要而迫切了。再拿木箱包装来说,这种包装虽然具有耐压、耐碰等优点,但包装成本高,运输费用贵,木材耗量大,那些年全市用于制作木箱的木材年平均达4200立方米。仅从节省木材这一角度看,以新的包装形式来取代木箱包装也一天天显得必要而迫切起来。为了改变上述状况,从60年代初起本市开始进行包装改革。60年代以后,精细瓷器及国家礼品瓷已以纸盒包装取代了稻草包装。至80年代初,出口瓷已基本改为纸箱包装。从80年代初开始,又逐步对内销瓷包装进行了改革,到1985年内销瓷包装也基本改为纸箱、纸盒包装。近年来,为适应消费者对陶瓷包装的新需求,许多陶瓷生产、经销企业又先后将某些产品的包装改成了彩印瓷箱包装、手提式彩印纸盒包装、锦缎纸盒包装,改成这些形式的包装后,不仅更加美观,而且便于易携带,深受消费者喜欢。解放后包装材料的生产也有个艰辛的发展过程,60年代建了个小纸厂,只能生产一般包装纸,改用纸箱包装时,瓦楞纸也全是进口的,纸箱亦是由上饶制做的。为适应陶瓷包装改革的需要,于1969年创办景德镇市纸箱厂。1986年该厂引进瓦楞纸箱自动生产线1条,使生产条件大为改善。如今,全厂已拥有纸箱生产设备89台、印刷设备11台。生产的产品主要有纸箱、纸盒、高档锦盒及印刷品。经过20多年的改造与建设,该厂现已发展成为江西省包装制品行业中的骨干企业之一。除市纸箱厂外,还另有市出口纸箱厂、市罗家纸箱厂和市竟成纸箱厂。1990年,全市年产纸箱、纸盒93万套(477.79万平方米),高档彩盒15万只,不仅满足了本市陶瓷包装的需要,而且产品还销往外省、外市。为了给陶瓷包装提供纸张,从1959年起动工兴建景德镇造纸厂,经过一年的努力,于1960年建成投产。1979年,市造纸厂与上海市手工业管理局开展补偿贸易,由上海方面投资90万元,新建1台1575型造纸机组,使年产能力达到3千吨。为减少板纸进口量,节省外汇,1984年省财政厅贷给该厂4054万元用于技术改造,经过改造,现已形成年产5173吨-420克/平方米箱板纸或挂面板纸的生产能力。
   统筹供应成绩斐然
  解放后,制瓷所需的原料、燃料、包装材料,主要由原燃材料供应部门负责组织供应。历年来原燃材料供应部门的建制沿革大致为:1951年3月,公私合营的浮梁专区窑柴联营公司成立,隶属于浮梁专区木材分公司,仅有职工21人。公司下设波阳桃溪、浮梁南溪、浮梁建石、浮梁庄湾4个青山组,负责购买柴山并雇请劳力砍伐松木,制成柴块,运往景市,供瓷厂烧瓷。1951年8月,浮梁专区窑柴联营公司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企业亦更名为浮梁专区窑柴公司,隶属关系照旧,公司下设的4个青山组照原不变。1952年4月,浮梁专区窑柴公司更名为浮梁专区贸易公司景德镇市瓷业公司原料部,职工增至71人,原料部仍下设4个青山组。1952年9月该部又更名为江西省贸易公司景德镇瓷业公司原料部,原下设4个青山组则分别更名为桃溪窑柴站、南溪窑柴站、建石窑柴站、庄湾窑柴站。1954年2月,景德镇市瓷业原料公司成立,隶属江西省贸易公司景德镇市瓷业公司,职工已增至114人。公司改设桃溪窑柴站、南溪窑柴站、建石窑柴站、鹅湖窑柴站、都昌窑柴站及浮东瓷土厂、浮南瓷土厂、余干瓷土厂、星子瓷土厂、陈湾瓷土厂、寿溪瓷土厂,分别负责为景德镇瓷业提供窑柴和瓷土。1955年2月,上级决定将景德镇市瓷业原料公司一分为二:一部分组成瓷土矿产公司,改隶市工业局:另一部分组成原料部,仍隶属江西省贸易公司景德镇市瓷业公司,职工人数为57人。1955年9月,江西省贸易公司景德镇市瓷业公司原料部更名为景德镇窑柴经理部,改隶于江西省供销合作社,职工人数为73人。从1956年起,窑柴生产任务由江西省供销社下达给全省县一级有资源的供销社代购,由景德镇窑柴经理部负责运输、经销。这时窑柴的收购范围已扩大到本省的4个地区20个县及安徽省的2个县。1956年11月,江西省供销合作社景德镇窑柴经理部改隶于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更名为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供销处,职工人数为128人。1957年6月,江西省陶瓷公司供销处改隶景德镇市交通局,处名更为陶瓷工业物资供应处。1958年6月,供应处改隶景德镇市陶瓷联合公司,同年9月改隶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局。1959年4月改隶景德镇市农林垦殖局,处名更为景德镇市窑柴供应处。1959年11月,供应处改隶市政府,名称更为景德镇市工业原料管理局,全局职工为142人,局派出机构有浮东、浮西、浮北、石鼓、崇仁5个窑柴站。1960年9月,工业原料管理局改隶景德镇市工业局,名称更为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原料管理处。1964年11月管理处改隶江西省瓷业公司,处名更为江西省瓷业公司供应处,派出机构有浮东、浮西、浮北、蛟潭4个窑柴站。1969年2月供应处改隶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名称更为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供应处,全处共有职工111人。1973年3月,供应处更名为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原燃材料供应处,至今。
  建国40年来,上述陶瓷原燃材料供应部门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千方百计地组织了各类原燃材料供应瓷业,基本上满足了各个时期陶瓷生产的需要。
  烧瓷燃料改为重油后,为了给陶瓷原燃料供应部门提供储备重油的场所,1977年决定在距市7公里、紧靠皖赣铁路景德镇南站的历尧村建设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重油油站。1977年初,在市委和市政府直接领导和组织下,一场建设油站的会战打响了。陶瓷工业公司分别从13个大型瓷厂抽调了741名青年工人参战。经过一年的风餐露宿,艰苦奋斗,1座现代化的油站便在景德镇西郊屹立起来,分别建成1.45公里长的铁路专用线1条,建成容量为5000吨的大储油罐1只,安装4吨锅炉3台,安装大型油泵6台,安装卸发油阀门1000余只,铺设油气管道10公里,建成百吨水塔和百吨水池各1只。随着陶瓷生产的不断发展,用油量的不断增加,会战时建成的1只5000吨储油罐已不能满足陶瓷生产的储备周转需要,于是于1980年8月由陶瓷供应处负责筹建,景德镇陶瓷厂出资,在历尧油站增建1只5000吨的储油罐。该工程于当年8月动工兴建,经过10个月的努力,罐体工程即告建成。随后又配套兴建了站台仓库970㎡,材料仓库700㎡,并扩大了煤场规模(由30,OOO㎡扩大到35,OOO㎡)。此外还兴建了1个容量为2000吨的地下油池。通过两次建设,历尧油站总面积已达8万平方米,成为一座具有多功能的大型综合性仓库。站内铁路专线可一次性卸载整列火车(36只罐车)重油,56小时内便可卸毕;35,OOO㎡的煤场可储煤50,000吨;室内仓库可存放2000吨物资;全站年吞吐量已达37,000吨。历尧油站的建成,为陶瓷工业提供了一个大型的现代化的后勤物资储运和供应基地,使景德镇的陶瓷物资供应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科研硕果累累
  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就是说,谁拥有多于对方掌握了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谁在竞争中就能稳操胜券。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市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在陶瓷教育、陶瓷科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陶瓷教育事业生机勃勃。一是创办了国内唯一的多科性的陶瓷专业高等学府一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了培养新一代陶瓷专业人才,于1955年创办了市陶瓷美术技艺学校,1956年又创办了市陶瓷工人技术学校。1958年10月20日,在市陶瓷美术技艺学校、市陶瓷工人技术学校、省工业技术学校陶瓷专业班合并的基础上,正式创办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当时学院有教师20人,学生210人。1961年学院划归省轻工业厅领导。1968年12月8日,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撤消该院,将其与陶瓷研究所合并,组建向阳瓷厂。1975年12月,国务院批准恢复景德镇陶瓷学院,隶轻工业部领导。1977年3月1日该校举行复校开学典礼时,王树衡和我还前往祝贺了一番。至1990年7月,陶瓷学院共为国家培养输送了毕业生3056余人,其中大专以上毕业生2906名,,中专毕业生150名。此外,还为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国培养了留学生。二是创办了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1976年底,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创办了一所工人大学。1980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1982年在教育部备了案。1984年该校受轻工业部委托面向全国招生,1990年全校共有教职员Il01人,共有在校学生462人。办校以来,共为全国各地培养大专毕业生1224名,如今这所大学已成为景德镇市陶瓷系统职工教育和干部培训的重要场所。三是创办了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学校。1956年创办陶瓷工人技术学校,后改成瓷业职工训练班。1956年6月在瓷业职工训练班的基础上创办景德镇陶瓷职业学校(校址在今电机厂),属中专,当年招生200人。1968年撤消。1973年经省批准成立陶瓷技术学校,当年招生200人,1975年并人陶瓷学院。1979年市革委重办景德镇陶瓷学校,面向全国招生(重点是面向全省、:1985年学校改隶省轻工业厅。1990年校内设有陶瓷工艺、陶瓷热工、陶瓷装饰材料、轻工企业管理4个专业14个教学班。全校共有师生员工925人,其中在校学生812人。历年来,这所学校先后为全国20个省、自治区输送了一大批陶瓷专业中专毕业生,为全国12个省、自治区代培了学员857名。此外,还为省内培训(短期培训)了工人学员230名。四是建国初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业余扫盲教育。建国前夕,景德镇陶瓷工人中的80%以上属文盲或半文盲,建国初期,为改变这种状况,市内广泛办起了业余文化学校,全市万余名瓷业工人、干部人校学习。那段时间,市内所有小学的教室几乎全被辟为业余学校教学场所。每日早晨是干部学习,每天晚上是工人学习。通过推广速成识字法,仅用不长的时间,就帮助万余名工人、干部摘除了“文盲”帽子。五是60年代中期以前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业余政治、文化、技术教育。50年代中期,不少工厂先后办起了业余红专学校,分层次组织广大陶瓷工人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当年各校的学习时间安排一般为:每周学习4晚,1晚学政治,2晚学文化,1晚学技术。这种业余红专学校,于文化大革命初期全部停办。六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分期分批轮训了瓷业管理干部。自1978年至1990年,陶瓷工业系统先后组织了多批厂矿领导干部到部、省有关部门举办的轮训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企业管理知识;组织了482名厂矿领导干部到省陶瓷工业公司主办的轮训班学习《邓小平文选》和《国营企业经理、厂长考试大纲》等;组织了2149名厂矿中层干部到各类轮训班学习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此外,还分期分批组织财务、统计、劳动工资、质量管理等各类专业干部参加了各类短期脱产轮训。通过上述这些培训,使各级各类瓷业干部的政治、专业、文化素质有明显提高。七是近几年来组织青壮年职工进行了文化技术补课。国家教委、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关于青壮年职工文化技术补课的通知》下达后,陶瓷系统各单位都认真进行了贯彻。组织虽有初中毕业文凭、但无初中毕业实际水平的万余名青壮年职工进行了文化补课,经过5次考试,70%以上的人员成绩及格。与此同时陶瓷系统各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对青壮年职工进行了技术补课,经过多次考试,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已达3级工技术水平。
  陶瓷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第一,创办了轻工业部陶瓷科学研究所。1954年8月1日创立景德镇市陶瓷试验研究所,当时所址在今军分区内,1955年迁往现址。1957年6月研究所划归省轻工业厅领导。1965年2月轻工业部上海玻璃搪瓷研究所硅酸盐研究室并人后,改为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当时所内共有400余人。至1968年5月,该所在“三查”中共有157人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受尽了摧残,其中有一位副所长和一名翻译被迫害而死,另一名副所长被打成“反革命”。同年12月28日,省革委决定撤消陶研所,将该所与陶瓷学院合并组建向阳瓷厂。1972年7月27日经中共江西省委批准恢复陶研所,由省轻工业厅和市革委领导。1978年8月10日所名改为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由部、省、市领导,以部为主。30多年来,这个研究所先后共选择了400多个课题开展科研活动,其中取得成果的达250多项。例如:在制瓷原料研究方面,自1958年以来,对原有41个矿山的瓷石(瓷土)做了物理性能、化学分析和矿物鉴定等试验研究,为陶瓷生产提供了充分可靠的科学依据。1959年又将旋流水选器这一先进设备应用到矿山原料的精选上,使瓷土中大量的云母矿物及杂质被除掉,不但大大提高了瓷土的质量,而且节省了人力物力。上述这些科研成果和先进设备的推广应用,为生产优质瓷器创造了条件。在坯釉研究方面,1954年至1961年的7年中,共研究试验过104个坯釉配方,并从中选择出一部分配方用于生产,对促进当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后来,随着“以煤代柴”的实现,原有的坯釉配方已不适应煤窑烧成,为配合烧瓷窑炉变革,该所经过反复试验,又研制成功了适合煤窑烧炼的配方,使“以煤代柴”的变革得以顺利进行。在颜色釉研究方面,该所经过反复试验,先后恢复和提高了钧红、三阳开泰、窑变花釉等28种高温颜色釉,恢复和提高L哥绿、辣椒红、炉黄三彩等16种低温颜色釉。在成形工艺研究方面,1955年研究所在总结手工辘轳成形工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机械辘轳车和自动排泥刀片,为景德镇实现成形机械化拉开了序幕。后来又研制成功了真空脱泡注浆新技术,这项技术自1969年在景市推广以来,至今仍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在烧瓷窑炉研究方面,1958年在该所与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研制成功了圆型倒焰式煤窑,在全市“以煤代柴”的变革中起了带头作用。在陶瓷烤花方面,1957年研究所试验成功了隧道锦窑,并在市内陆续推广,从而结束了以木炭为燃料烤花的落后状况。近年来陶研所又研制出一种较为先进的“微机控制节能套式烤花炉”,使用这种炉子烤花,与使用同类烤花炉烤花相比,可节能60%以上。在烧瓷窑具研究方面,该所先后研制成功了高铝耐火砖和莫来石、堇青石质匣钵,为发展高档精细瓷器生产创造了条件。1978年,陶研所又研制成功了粘土与熔融石英质新型耐火材料,用这种材料制成的匣钵,平均可烧65次左右,比原来的匣钵可多烧50余次。此外,在陶瓷美术方面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如今,全所拥有职I294人,其中技术人员、行政干部163人,技工及其他人员131人。在技术人员中,有高级工程师24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人,工程师和工艺美术师64人,陶瓷高级工艺美术师9人。所内设有23个研究室和画室,还设有1个附属工厂。所内现拥有各种仪器设备300余台,各类图书5万余册。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个所现已成为国内日用陶瓷的科研、情报、标准和测验中心。第二,创办了江西省陶瓷研究所。该所现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高级科技人员12人,中、初级科技人员116人。所内设有工艺、热工、机械、情报等12个科室,另附设1个试验工厂一玉风瓷厂。近年来这个所先后开展了“低蓄热窑车”、“低温颜色釉在建筑材料上的应用”、“稀土尾沙在陶瓷原料中应用”、“彩色珍珠釉”等10余项研究,均获得成功,经技术鉴定,确定为部、省级科研成果。与此同时,还开展了443项对外技术服务。这个所创作的艺术陶瓷作品连续2次在全国陶瓷美术创作设计评比中荣获全国团体冠军,在国内外声誉很高,单件售价名列全国陶瓷前茅。该所现已成为全省的陶瓷工业研究中心。第三,创办了景德镇陶瓷工业设计院。1978年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成立设计室,1982年在设计室的基础上成立景德镇陶瓷工业设计院。全院现有人员14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6人,工程师37人,助理工程师及技术员51人。院内设有陶瓷工艺、土建等14个专业。不仅承担本市的陶瓷工业设计,而且为全国各地搞了不少陶瓷工业设计项目。该所现为国内唯一的陶瓷专业甲级设计单位。第四,造就了一支颇具实力的陶瓷科技队伍。建国初景德镇的陶瓷科技人员仅有几十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市现已拥有初级以上陶瓷科技人员2160余人,其中,陶瓷工业公司所属单位有陶瓷科技人员1406人(其中高级工程师65人,高级经济师3人,高级美术师33人,副编审2人,副研究馆员1人,高级教师1人务专业工程师153人,工艺美术师28人,会计师25人,经济师17人,讲师16人,统计师5人,主治医师8人).第五,获取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建国以来,景德镇陶瓷行业荣获国家颁发的奖励共达109项,其中科技先进集体奖1项,发明奖5项,科技进步奖3项,陶瓷美术设计奖40项,优秀产品金龙奖41项,旅游产品奖4项,优质产品金质奖7项,优质产品银质奖8项。荣获轻工、冶金等部颁发的奖励共达15项,荣获江西省颁发的奖励共达116项(其中科技成果奖65项,优秀产品奖15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奖8项,优秀包装奖2项,技术改造奖14项),荣获景德镇市颁发的各类奖励共642项(其中科技成果奖112项,陶瓷百花奖530项),荣获各类国际博览会颁发的优秀产品金奖13项。
  陶瓷考古与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近二十多年来,陶瓷考古工作者先后到近两千个自然村及各古瓷窑址进行了实地勘察,共收集、发掘、分析了近百吨出土瓷片,使陶瓷考古工作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其中收效最为显著的有3次。第一次:1982年冬,本市陶瓷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明清御器厂故址发掘、清理出明代残瓷窑1座,清理官窑废瓷堆积7处,共出土明永乐、宣德时期官窑遗弃的废瓷片数吨。这次发掘,震动了国内外古陶瓷研究界。日本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佐久间重男撰文赞道:“这次发掘给古往今来的传世品和文献史料增添了贵重的实物史料,是引人注目的发现”。第二次:1987年至1988年初,陶瓷考古工作者又在珠山发掘、清理出大量极其珍贵的明成化官窑遗弃废瓷片。珠山成化官窑遗物的出土,为研究中国陶瓷史、中国文化史、中国艺术史、中国科技史,均具重要价值。这次发掘,被认为“是建国以来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第三次:1988年11月初,在市区一基建工地发现明代官窑瓷片和红烧土,
  挖掘古瓷市陶瓷考古研究所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经20余天的努力,发掘明代御厂瓷窑遗迹5座,并在窑群西侧发现1条长17米、宽2米的巷道,巷道中填满了明初官窑瓷片。巷道上层为有成化纪年和稍早于成化的无纪年瓷片,中层为龙缸残片等物,下层为永乐、宣德官窑纪年瓷片。龙缸瓷片堆积厚达1.3米,出土量达10余吨之多。陶瓷考古专家根据上下两层的纪年遗物,确定中层龙缸残片是明正统7年北京皇宫奉天、谨身、华盖三大殿告成,英宗命景德镇御厂烧造的“青龙白瓷缸”,因有拆裂等弊病不能进京而被砸毁并埋藏在这巷道内。据文献记载,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1436~1464年)曾在景德镇烧造过皇室用瓷,但因瓷器上不书写年款,故真实面貌不为人知,学术界无法对其烧造技术和装饰艺术进行研究,一直把这三个时期瓷器称之为中国陶瓷史研究的“空白期”或“黑暗期”。出土于正统层的瓷片除各式龙缸之外,还有青花兽耳器座、花瓶、碗盘、壶类等物,其器座和花口多棱瓶造型奇特。碗盘等常见物器型虽与宣德时期的相近,但其装饰纹样(如寿山福海缠技花以及汹涌澎湃的海潮)均为正统时代特有的纹饰。至此,明正统官窑之“谜”已经揭开,中国陶瓷史研究的“空白期”即宣告结束。建国后景德镇陶瓷考古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分析历代陶瓷的烧制年代、造型特征、文饰特征同分析历代的制坯工艺及工具设备、焙烧工艺及工具设备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开辟了一条古陶瓷研究的新路子。
   陶瓷古迹再现风采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大批陶瓷文物得到较好保护。 修复了一批具有研究价值的古瓷窑遗址。通过普查,已初步探明:在全市范围内共有五代、宋、元、明的古瓷窑业堆积180余处,总面积达90万平方米。在普查的基础上,一批具有研究价值的古瓷窑遗址分别被列为国家、省、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文物的保护工作,曾多次拨款对一些古瓷窑遗址进行了加固与维修。
  兴建了在国内外独树一帜的古陶瓷博览区。景德镇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这里的先辈们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大批珍贵的古坯坊、古窑场等陶瓷文化遗存。这些珍贵遗存,对研究中国陶瓷史和中国建筑史,均具重要价值。多少年来,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以致许多古建筑已经毁坏殆尽,所存者也多破烂不堪。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随着岁月的推移,这些珍贵的古建筑就将逐步从地面上消失掉。为了抢救、保护珍贵的古代建筑和精湛神奇的古陶瓷技艺,继承和发扬悠久的景德镇陶瓷文化传统,开发、利用历史文明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1980年3月20日市委决定从技术改造中拆下来的古作坊、古窑房中精选一部分,另从市郊精选一部分明、清典型民间建筑,一并搬迁复建于西市区的盘龙山。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成了一座别具一格的“景德镇古陶瓷博览区”,从而再现了十五、十六世纪的“江南雄镇一一景德镇一隅。
  博览区距市中心约7公里,控制用地80公顷,其中规划建设用地40公顷,环境保护地段40公顷。这里林森木艾,风景秀丽,自然环境没有受到过人为的破环。目前,博览区第一期工程业已完成并已初具规模,竣工面积达12400平方米。
   博览区的总人口位于瓷都大道中段的西侧。从总人口前行约200米,即来到东西甬道的交叉处。
  沿东甬道可抵古窑瓷厂。厂前耸立着景德镇特有的八字门楼。前庭利用院墙分划出几个绿化空间,走过前庭,一座吊楼式仿古建筑便展现在人们面前,它是这里迎宾的主题建筑。仿古建筑中,设有接待室和陈列室,在此可以看到古窑瓷厂制作的足以乱真的仿古瓷精品。
  出陈列厅,沿曲折有致的青石板道,便可见到6组明式坯房。这些均是迄今尚未载人中国古建筑史册的古代工业建筑实例。坯房内组织了从淘泥、打泥、纳泥到做坯、利坯、画坯、雕坯、施釉等一系列工序,分工之精细与组织之严密,令人叹服。
   离开古坯房,前行数十米,便来到古窑瓷厂的中心,这里建有一座烧练瓷器的明式窑房。窑房面积约1000平方米,为二层木结构建筑。
  从窑房一侧穿过一条绿荫掩映的小经,便来到庭园式的“陶入画坊一。这里所建的作坊、民居、园院3组建筑,是按照督陶史唐英的《陶冶图说》画谱而建的。设计者把作坊、民居、园院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组民间气息非常浓烈而又略带几分乡里粗犷风格的建筑群,在此布置了唐英纪念室、画廊、陶瓷画室、休息室、小卖部和供游人自己动手制坯、画瓷的小作坊。 沿西甬道前行数十米,便来到“清园”。“清园”中有清代建筑4栋:正中为一清代祠堂,平面宽阔开朗,空间高大雄伟,地面一色青石板,构架粗犷壮观,雕刻艺术高超,纹饰繁缛华丽;祠堂后为一中
  古窑瓷厂型清代住宅,院门造型别具一格。旁屋以书厅为主体,小院设石栏水池,两旁配置廊屋,前有小花园;祠堂左侧,后有大宅似庞然大物,前有小宅别致玲珑,互为衬托,相得益彰。“清园”中有水塘、山石、古树名花,青翠丛竹,环境十分优美。
  从“清园”东侧沿人工湖前行即达博览区的最后一个部分一“明闾”。“明闾”中有金达故宅、汪柏旧居、汪明宠旧宅、五股祠堂等明代民间建筑,几栋明代古屋座落在清幽山谷中,参差起伏,显得格外古朴雅丽。
  博览区的营建、装修复原是一件十分艰苦而细致的事情。在文化大革命中,散落在民间的许多建筑都惨遭破坏,这为装修复原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仅拿“通议大夫祠”梁上和格扇门窗中的几百个木雕人物来说,“文革”中一律被斩首,无一幸免,为了修补这些木雕和纹样,特地从民间聘请了一些有经验的木雕老艺人来参与修复工作,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劳动,终于把这些损缺的部分雕接得天衣无缝,几百个鸢首的身躯被接合得神采飞扬,浑然一体,使人无法看出破绽。通议大夫祠的陶质内落水缸管,完全藏在外墙与鼓壁的夹缝里,丝毫不外露,天井的水沟暗渠布局合理,结构巧妙。柱脚与石础间设置的通风槽口,十分巧妙,匠心独运。
   为了不破坏博览区特定的环境气氛,营建时采取了暗敷排水设施和暗藏照明电线的办法,既解决了区内的排水、照明问题,又不外露管线。
   在博览区内,还有意识地挖筑了几口水井,装上了古井圈,暗示人们早在上几个世纪就已有人群在此生息劳作。
  博览区内的道路虽因要接纳大量的人流而不得不适当放宽路面尺寸,但路型却有意筑得弯弯曲曲,路面的铺装分别使用了青石板、麻石板、碎石、砖幔、泥结等古时常用的材料。为了满足游客集体活动的需要,营建时有意留出了多处不规则轮廓的大草坪,努力避免出现整齐、呆板的轮廓。此外,在各处还散栽有各种花木,从而避免了几何排列的构图。博览区第一期工程建成开放至今才几年,可它就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游客的交口称赞,他们用不同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高度评价古陶瓷博览区。1987年11月14日至15日,由江西省建设厅主持,在景德镇市召开了“景德镇市古陶瓷博览区设计与营建成果评审会”。评审会上,来自国内各地的20余位专家、教授对博览区的设计与营建给予了高度评价。会议一致通过的评审意见书指出:。景德镇市古陶瓷博览区规划设计与营建的全过程严格地遵循忠实历史、科学复原的指导思想,把散落在市郊濒于毁灭且难以就地保护盼作坊和明、清世俗建筑搬迁复建。通过精心的规划和营造建成为一所再现历史风貌、雅俗共赏、别具一格的古陶瓷博物馆”。“实践证明,设计人员紧紧把握抓住‘返璞归真’的主题,突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立个性,具有强烈的东方文化建筑艺术风采,成功地构成为一座新型的博物馆,在国内外独树一帜”。1987年12月8日,《中国环境报》以头版头条的位置,报道了景德镇古陶瓷博览区设计和营造的成果,报道指出:景德镇古陶瓷博览区设计与营建突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立个性,具有强烈的东方文化建筑艺术的风采。在我国首次解决了迁建与集中保护珍贵的明清民俗建筑的问题,并具有博览、生产、观光、娱乐等多种功能,为驰名世界的瓷都精湛的陶瓷工艺和技艺的保存、继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珍贵遗产作出了较大贡献。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教授白佐民到博览区考察后写道:古陶瓷博览区的建成,为景德镇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组历史性的、文物性的和景观性的优美的建筑群”,它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他赞道:“博览区总体构思是一个创新,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学院派’盛气凌人的气势,以一种清新的、流畅的风貌出现,给人总的印象同‘景德镇,是契合的,得体的。”他还说:“在这里最成功的是对明清建筑的搬迁与复原,它们不仅为古陶瓷博览区提供了一个恰当的环境气氛,增加了历史的真实,烘托了古陶瓷的高贵的文物价值,而且它们自身的建筑历史和文物保护价值也是非常巨大的。”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从周到博览区参观、考察后赞道:“景德镇搬迁明代建筑,建成博览区,做法对的,比造假古董好;以古法制瓷而成为博览内容也是善策,而且能与地形相结合,做到新老分区。体现了。古要古到底’、‘洋要洋到家’的精神。在景德镇给人印象是有悠久历史的古瓷都,而另一方面又能见到新技术的工业区,古为今用,以今辉古,这样的思路与设计应该说是对头的。”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朱自煊、副教授楼庆西参观了博览区后挥笔写道:“把一个地区零星的、有价值的古代建筑集中起来的办法,比起零散保护好一,这种形式,“在国内当属初创。”
  博览区从建成开放的那一天起,就以她迷人的魅力,婀娜的姿态,古朴的风韵,神奇的制瓷工艺,极大地吸引着国内外人们。近年来,到这里参观、考察、游览的中外专家、学者、游客络绎不绝。
  建设了“集古今陶瓷精华于一室”的陶瓷馆。该馆位于莲社路,为解放初所建,1990年又在原有基础上扩建。馆内珍藏古今陶瓷珍品数千件,珍藏古代陶瓷瓷片数万片。大凡来景德镇的游人,都急于进馆一览。历年来,参观者留下了数不清的赞词颂语,美国博物馆访华团团长马基利先生参观该馆后连声赞道:“贵馆的陈列不仅是一部形象的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也是一个景德镇陶瓷新成果的展览会。”美籍华人李政道博士到馆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赞道:“中国陶瓷甲天下,景德镇陶瓷甲中国。”日本中国古陶瓷研究者三上次男参观后挥笔写下了“天下第一陶艺”的赞词。新加坡国立大学博物馆馆长卢曜参观后挥笔写道:“集古今陶瓷精华于一室。一
  重建了气势雄伟的龙珠阁。在市中心,有一座山,名日珠山。昔时山上建有一阁。阁始建于唐代,称聚珠亭。宋代修葺一新,称中立亭。明天顺重建,称朝天阁。明成化,改称冰立堂。明万历改建,称环翠亭。清雍正,改称文昌阁。明、清时,朝廷相继在珠山设置御窑厂,古阁曾一度为督陶官行辕。1925年重建,改称龙珠阁。1990年又重建,重建后的龙珠阁规模更大,气势更雄伟。对外交往与日俱增
   解放后,随着我国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日益繁荣,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景德镇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也与日俱增。
  前来景德镇参观、访问、考察的外国朋友和港、澳、台同胞日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解放40多年来,先后有苏联、捷克、联帮德国、罗马尼业、波兰、阿富汗、南斯拉夫、越南、美国、印度尼西亚、古巴、桑给巴尔、老挝、西班牙、新西兰、泰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荷兰、保加利亚、加拿大、法国、巴基斯坦、利比亚等数十个国家的外国朋友和港、澳、台同胞前来景德镇进行了参观、访问、考察和技术交流。通过这些活动,一是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加深了相互间的了解,为加强相互间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相互间的友好往来奠定了基础;二是交流了制瓷经验,促进了中外瓷业的进步;三是宣传了景德镇,扩大了瓷都的影响。
  景市先后派出大批人员前往外国访问、考察和洽谈业务。解放40年来,景德镇市先后有大批人员分别前往日本、英国、美国、新加坡、联邦德国、意大利、加拿大、南斯拉夫、法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访问、考察和业务洽谈。通过这些活动,一是开拓了视野,加深了对异国陶瓷工业生产情况的了解,看到了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同时加深了对国际陶瓷市场的了解;二是学到了某些国家一些先进的制瓷技术;三是先后从外国引进了108台(套)先进的制瓷设备,使景市瓷业的技术装备有所改观;四是洽谈了许多进出口业务,活跃了景德镇市的对外贸易。
  景德镇制瓷技艺陆续传入外国。例如:1954年5月21日,应朝鲜建材工业省的要求,景市指派陶瓷工艺工程师谢谷初、陶瓷工艺师邹建金前往朝鲜帮助兴建生气岭窑业工厂,邹、谢二位在朝鲜工作的一年内,帮助试成了瓷砖白釉32种、坯体配方20种、色釉配方52种,使瓷砖的合格率提高到96%以上;试成耐酸瓶坯体配方15种,使耐酸瓶的生产率比以前提高了4倍;制成日用瓷11种、化学用瓷9种。在朝鲜期间,他们还为该厂培养出各类制瓷人才47人。由于谢、邹2人工作出色,朝鲜政府工业省特为他俩颁发了劳动模范勋章。同年6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同我国签订了技术合作协定,要求我国提供陶瓷生产资料。此协定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后,由轻工业部交由景德镇市具体领导执行,同时拟请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第一机械工业部湘潭电器学校、江西省工业厅等部门和单位协助执行。景德镇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赵渊为主任的“陶瓷工作委员会”,作为执行这一任务的专职机构。同时,相应地成立了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景德镇试验瓷厂、陶瓷工艺美术组、景德镇瓷用花纸金水颜料厂等试验研究、生产、美术加工及装饰材料等专业单位。为广揽人才,广泛招收了散失在社会上和邻县农村(如抚州、都昌、波阳、浮梁、乐平、余干等)身怀特技的工人、艺人、技术人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和轻工业部专家的指导帮助下,经过广大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共同努力,将两千余年积累起来而散失在民间中的我国最优秀的陶瓷技术成果逐一收集拢来,经过精心整理、科学分析并运用现代科学对其进行总结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仅顺利地完成了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提供制瓷技术资料的任务,同时也使我国劳动人民两千多年创造出的成果得到拯救,并为创办陶瓷研究所和瓷用化工厂打下基础。1955年4月6日至5月9日,波兰陶瓷专家华盛基一行4人在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与该所技术人员进行了历时33天的技术合作。同年6月,景市派陶瓷研究所高耀祖一行8人前往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市工业制瓷厂搞援建工作。在蒙工作期间,高耀祖等人不仅亲自动手帮助对方设计和营建厂房、窑炉,而且毫无保留地把制瓷技艺传给了蒙古工人。高耀祖等人出色的工作,受到蒙古人民的称赞。1956年8月,景市又派陶瓷研究所工程师谢谷初、赵灵武前往越南,援助越南的陶瓷工业建设。谢、赵在越期间工作出色,双双荣获越南人民共和国政府颁发的奖状和奖章,1957年3月胜利完成援建任务,光荣回国。同年7月,朝鲜一位实习生来到景德镇市瓷用化工厂实习,由于该厂技师认真传授和本人刻苦钻研,仅实习了1年多,便掌握了制作贴花花纸、新彩颜料、粉彩颜料及瓷用金水的全部技术,并能单独操作。该生学成后,于1957年8月24日离市回国。1958年下半年至1959年年底,以黄明亮为组长的越南留学生实习团景德镇市实习组一行18人,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及有关瓷厂进行了为期1年多的实习。通过实习,他们分别学会了制作瓷雕、彩绘瓷器、设计器型和纹饰等方面的技术。1959年10月20日,在景市实习的留学生受越南驻华使馆的委托,将胡志明主席赠送的1枚金质纪念章献给了当时的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赵渊,以表感谢。1959年至1961年,波兰、保加利亚也分别派了留学生到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制瓷技艺,均学成回国。解放40多年来,景德镇的制瓷技术陆续传往国外,为促进世界陶瓷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有益贡献。
  外国制瓷技术不断引入景市。例如:1957年3月21日派曾朴、方综等一行11人前往捷克斯洛伐克,就隧道窑窑炉设计及烧成方法、工厂设计及营造、成形机械及操作方法、制瓷原料筛选及精制、陶瓷装饰材料及应用方法、企业技术管理等专题进行了为期1年的学习,于1958年4月学成回国。1959年1月,以景德镇瓷厂厂长曾朴为首的一行7人,前往捷克有关瓷厂围绕陶瓷生产、企业管理等专题进行了为期1个多月的学习,于1959年2月学成回国。1965年4月24日,景德镇多人随轻工部日用陶瓷工业代表团前往日本,对日本的陶瓷工业进行了为期41天学习、考察。在日期间,代表团先后参观了23家瓷厂和22家为陶瓷工业服务的单位,比较系统地考察了日本陶瓷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现状及特点,并带回技术资料、样本151种924件,带回陶瓷样品50余件,同时还引进制瓷设备13种。1966年2月,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美术设计师陈庆长随中国贸易代表团前往西北欧7个国家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习、考察。通过学习、考察,对这些国家陶瓷工业设计的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1981年10月,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工程师高凌翔受教育部、轻工部派遣,前往美国新泽西洲罗格斯大学陶瓷系及陶瓷研究中心进修2年,于1983年10月4日结业回国。解放40年来,景德镇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陆续从国外学到了不少先进制瓷技术,对促进本市瓷业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此外,为满足国家外事工作的需要,解放以来景德镇还为国家烧制了大量的高级礼品瓷(景市提供礼品瓷的数量,占国家礼品瓷总量的90%以上),为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谊作出了贡献?
   企业管理逐步加强
  解放初,陶瓷工业管理在诸多方面仍沿用解放前的手工业管理模式,后来又曾一度采用了苏联管理模式与解放前手工业管理模式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管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步分开,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在探索中逐步推进,特别是《企业法》颁布后,赋予企业经营自主权,企业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按规定完成指令性计划后,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自行安排生产,这为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为品种繁多、出口订货多变的景德镇陶瓷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下面,分别谈谈解放后陶瓷工业主管部门、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管理形式的演变情况。
  首先,说说陶瓷工业主管部门的演变情况。1949年5月市工商管理局成立,内设陶瓷科,负责管理全市的陶瓷工业。1953年4月市陶瓷生产管理局成立,此后全市的陶瓷工业改由该局管理。1953年6月陶瓷生产管理局更名为市工业局,该局在管理全市陶瓷行业的同时兼管其他工业。1956年2月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成立,该公司在管理景德镇市陶瓷工业的同时,还负责指导全省的陶瓷工业。1957年4月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撤消,全市的陶瓷工业划归市工业交通局管理。1958年9月市陶瓷工业局成立,全市瓷业改由该局管理01964年12月市陶瓷工业局撤消,同时成立江西省瓷业公司,其管理范围为:景市建国、新平、艺术、红星、红旗、东风、光明、新华、景兴、宇宙、为民和正在兴建中景德镇瓷厂等日用瓷厂;景市瓷土矿(包括三宝蓬矿)、浮东瓷土矿、大洲瓷土矿、耐火材料厂、匣钵厂、瓷用化工厂6家工矿企业;庐山、星庐、陈湾、余干4个瓷土矿。此外,还受江西省轻化工业厅委托代为管理景德镇市陶瓷机械厂。1968年12月江西省瓷业公司更名为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一直沿续至今。
  其次,谈谈企业领导体制的演变情况。1953年在当时全市仅有的一家全民所有制瓷厂一建国瓷厂中试行一长制的领导体制,其做法为:全厂的生产行政工作由厂长负责;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由企业党支部负责,对行政起保证监督作用。从1956年起各大型瓷厂陆续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至1958年各大型瓷厂普遍成立了党委,企业的工作由党委书记管全面,其时什么工作都强调书记挂帅,党委副书记、厂长、副厂长各分管一个方面的工作。1961年9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即工业七十条),《条例》把党委领导下的行政管理上的厂长负责制作为一根本制度肯定下来,明确规定在企业党委的领导下,企业生产行政工作的指挥由厂长负责。《条例》下发后,各厂都认真推行了党委领导下的行政上的厂长负责制,其时的做法大致为:(一)党委对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工会工作、共青团工作以及企业中生产的、政治的、文化的群众运动实行统一领导。(二)党委坚持集体领导原则,企业的一切重大问题均由党委集体研究决定。(三)党委积极支持以厂长为首的全厂统一行政指挥系统行使职权。厂长在党委的领导下负责行政方面的全面工作,具体组织各职能科(室)、车间按日、按旬、按月实行全厂的生产目标。“文化大革命”中,各厂矿曾一度实行过“一元化”的领导体制。以光明瓷厂为例(其他瓷厂的情况大体相同),自1967年2月至1978年7月的11年中,该厂领导体制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1967年2月,本厂的“造反派力夺了党委和行政的领导权,党委领导下的行政管理上的厂长负责制和一整套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全被冲垮,企业的党政大权全由“造反派一掌握。第二阶段,1968年6月28日,厂“革命委员会”成立,即宣布企业中的一切权利归于厂“革命委员会”,厂“革命委员会一由25名委员组成,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下设政工组、办事组、保卫组、生产组、后勤组5个职能部门。车间即改名为连,连设指导员、连长。第三阶段,1971年4月11.日,中共光明瓷厂委员会成立,党委书记兼革命委员会主任。从这时起,企业内部实行党委“一元化”领导。1978年7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即工业三十条)。《条例》把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作为企业的基本制度肯定下来。《条例》下发后,各厂都认真地推行了以上两制。从1984年起,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先后分3批在司属28家企业中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这些工厂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厂长们依据《厂长工作条例》对本厂的生产指挥和经营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全面负责。在这些企业中,一般都设立了由正、副厂长,正、副党委书记,总会计师,总工程师,厂工会主席,厂团委书记组成的厂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厂长担任。厂务委员会为企业内最高决策参议机构。厂长站在企业生产经营、行政指挥的前台,通过厂务委员会议这一形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进行决策。由于党委正、副书记,工会主席均参加了厂务委员会议,这样就便于党委了解厂长对问题的决策过程,为党委实施保证监督职能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便于工会将广大职工的意见反映上来,为职工行使民主管理企业的权利提供了条件。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厂党委从对企业实行全面领导转到实行思想政治领导上来,搞好保证和监督,与厂长密切配合,共同站在改革的前列。厂长同党委书记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帮助、合作共事的新型党政关系。此外,各企业还把实行厂长负责制同实行民主管理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从而较好地落实了工会和职代会在审议重大决策、监督行政领导、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权力。
  再次,分别说说生产计划、财务、产品质量、劳动工资等管理方式的演变情况。
  生产计划管理方式的演变自50年代前期至70年代后期,陶瓷工业执行的一直为指令性计划,即:每年年初,由陶瓷工业主管部门将陶瓷生产计划分别下达到各生产厂,各厂在完成指令性计划,的前提下若有剩余产品,可由工厂自行销售或由主管部门帮助销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扩大了企业自主权,陶瓷行业逐步实行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各企业在完成内、外销售公司等各方面的定货任务的前提下,企业可以直接多口岸出口和直接销往各省、市、县,并可根据市场的需要自定生产方向和自拓经营渠道。作为主管部门的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为了确保所下达的那部分生产计划的完成,近年来着重抓了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重油、优质煤炭等紧俏燃料的采购、供应工作;二是抓好生产进度,重点是抓好掉队品种的生产进度,确保内外销订货的完成;三是抓好产品质量管理,不断采取措施,千方百计把产品质量促上去。建国40多年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实事求是,根据需要与可能行事,情况就好;什么时候脱离实际,头脑发热,就产生严重后果。大跃进时,因一味追求高指标,曾一度造成瞎指挥、浮夸风,致使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后来出现的“洋跃进”和“经济过热”也给经济生活带来很大损失。建国后先后搞的三次国民经济大调整,都是由于工作的失误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财务管理方式的演变建国初各私营、个体瓷厂的财务管理仍基本沿用建国前的管理方式。从50年代中期起,各厂开始实行了厂、车间、班组三级或厂、车间二级核算制度。但由于当时的瓷厂大都为新组成的单位,难以执行上述两种分级核算制,因而没有很好坚持下去。60年代初,各厂再度实行分级核算,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分级核算全被废弃。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各厂又重新实行这种三级、二级核算制。在各大型瓷厂中,普遍设立了内部银行。这些内部银行均为企业内部的常设机构,配有专职干部,制订了先进的消耗定额和资金定额,建立了较规范的会计科目、财务帐簿、财务报表,并制订了检查、考核、奖惩办法,等等。各厂的内部银行建立后,厂内部门与部门之间、分厂与班组之间、部门与班组之间所发生的一切经济往来统属买卖关系。各独立核算单位均按月核算盈亏,实行盈奖亏罚。通过实行三级、二级核算制,使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逐步得以完善。近年来,各厂又在实行分级核算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改革,陆续推行了三级承包的经济责任制。实行承包后,使职工与企业的经济利益联系得更加紧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上交税利的多少,是企业各项指标完成好坏的综合反映,也是企业经营管理搞得好坏的重要标志。大跃进时,有“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说法。“文化大革命”中,在那“有权就有了一切”妖风甚嚣尘上的年月里,有谁去、又有谁敢去抓财务管理?那时企业都已亏损一蹋糊涂了,可还在那里拼命地批“利润挂帅”。近些年来,企业实行了承包,各厂虽然都比较重视财务管理了,但漏洞仍然很多,浪费仍然惊人,有的甚至摆阔气,讲排场,慷国家之概。产品成本剔除原燃材料价格上涨因素外,1990年企业管理费和车间经费一般都比1978年增加了50%左右。1990年陶瓷工业系统上交税利共为3892万元,每个职工平均仅为国家贡献869元;共生产瓷器32612万件,平均每件瓷器的盈利仅为0.05元。
  产品质量管理方式的演变建国初期,各私营、个体制瓷企业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基本仍沿用建国前的旧法。50年代中、后期各大瓷厂组建起来后,逐步建立了“知、行规范”、“质量检验”、“产品质量标准”、“产品质量分析”等一系列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60年代初,成立了景德镇市陶瓷生产质量管理委员会,接着又建立了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计件工资制度。自建国初至“文化大革命”前夕,由于逐步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管理,从而使瓷器的质量不断提高。“文化大革命一中,许多行之有效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都被视为“管卡压一而废弃了,致使质量管理水平大为倒退,产品质量不断下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产品质量管理逐步加强。1979年国家经委决定在全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后,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所属厂矿先后实行了这一制度,公司、厂(矿)、车间三级普遍建立了质量管理网络。公司设有质量管理办公室,厂矿设有质量管理科或质量检验科,车间设有产品质量检查员,层层加强了产品质量管理。1981年3月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制发了《陶瓷生产质量责任制》。1984年以后,各厂又先后推行了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全员浮动工资、联质计酬、联质计奖等经济责任制,但由于没有严格认真地抓落实,因而未达到应有的成效。瓷器质量问题,是长期困扰景瓷的一个难度最大的问题。瓷器质量不高,直接影响到景瓷的竞争力和声誉。标志瓷器质量的一级品率,这些年均未达到1966年的水平,这里面主客观原因都有,但主要还是管理问题。在1991年“质量、品种、效益年”中,由于上下齐努力,使瓷器的一级品率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利税比上年增长了16.7%。这说明只要决心大,下真功夫,是能见成效的。
  劳动工资管理方式的演变1949年,因当时的陶瓷销售尚不景气,经劳资双方协商,由各私营业主按1937年瓷业工人的工资平均水平打折扣给工人计发工资,其折扣的幅度分别为:圆器工人的工资打六四扣,琢器工人的工资打六扣。与此同时,改银元为大米计发工资。1950年7月,因陶瓷销路转好,故圆器工人的工资改成了打八五折,琢器工人的工资改成了打八折,与此同时,改折实单位为工资分计算工资,并取消了原有的小酒钱、油条钱、泡茶钱等私贴,同时规定工人生病期间所请替工的伙食费由业主支付。1952年又取消了瓷业工人原有的55种变相工资一私贴,同时相应增加了基本工资。至此,工人仍保留“起手酒”、“知四肉”、“四季贴”等98种变相工资,其中:灰可器业工人13种,二白釉业工人8种,脱胎业工人8种,装大器工人10种,装小器工人4种,琢器业工人4种,柴窑工人16种,槎窑工人2种,槎窑挛窑工人8种,槎窑挑槎工8种,大器匣厂工人6种,小器匣厂工人9种。1953年7月对原有的劳资集体合同作了修改,将原来的工资分改为工薪分,增加工资5%。从这时起,各厂陆续实行了包坯下匣计算工资制度。1954年7月在华光瓷厂进行调整瓷’业工人工资的试点,试点中着重抓了3条:一是在工资总基金不增不减的前提下,将行业之间、工种之间工资高低过于悬殊、苦乐不均的部分作了调整,调整后高低的悬殊、苦乐的区别均有所缩小。二是统一了工资的计算单价,同时将原有变相工资的合理部分并人了工资单价内。三是取消了原来的以“下窑坯”板数计算工资的方法,改为按半成品以“同”数计算工资的方法。试点结果,该厂调整后的工资总基金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0.8%。全厂403名职工中,增资的为148人,占职工数的36.7%;不增不减的为157人,占职工数的38.4%;减资的为98人,占职工数的24.37%。在调整工资的同时,对原有休假制度也作了适当调整,规定工人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可各休假1天,此外每人每月还可轮休1天。华光瓷厂的这些做法,先后分3批在全市陶瓷行业中全面推广。第一批是在国营、公私合营企业中进行了推广。第二批是合作社、私私联营企业中进行了推广。第三批是在联烧窑企业中进行了推广。1955年8月,以华光瓷厂为重点的瓷业工资改革试点工作开始,改革的原则是:在增加工资的前提下,改革过去无定额、无质量标准的陈旧计件工资制度。建立按产品的数量、质量计算报酬的无限额计件工资制度,实行同工同酬,凡在同一企业单位与同一劳动条件下工作,具有同等技术熟练程度,生产同样质量的产品,不分性别与年龄,不分临时工与固定工,均按同一单价支付工资。改革的内容主要为:(1)制订各行业工资等级标准和工种工资等级线;(2)制订产品定额、工作量等级及计算单价;(3)制订工人技术标准,评定技术等级,建立工资等级制度;(4)制订工人技术操作规程(1至8级工的应知、应会);(5)制订质量标准,制订质量奖励和废次品工资支付办法;(6)取消工资分值计算单价,实行货币工资制;(7)取消“包坯下匣”,实行按成瓷结算工资。建立产品检验和质量评判制度;(8)制订瓷器规格标准;(9)制订瓷器色面鉴定标准(分特等,一、二、三等,等外品);(10)制订学徒实施办法;(11)建立生产组长津贴、夜班津贴、代替工津贴、女工哺乳工资、停工工资、病事假工资、公休假法定假日工资、加班加点工资等各种津贴与补贴工资标准。与.此同时,取消了端午节、中秋节休假制度,实行了新的法定节日休假和每月休假一天(大礼拜)的制度。通过改革,使各行各业均增加了工资,总工资水平亦有所提高。以华光瓷厂9个类型的481名工人为例,改革前总工资支出是99560分,改革后总工资支出是100723分,比改革前总工资支出增加了1163分,占总工资的1.154%。1956年6月,根据省分配本市的增资指标重新测算了工资水平,统一并简化了工资标准,将原来多种标准简化为两种:一是工人工资标准,二是企业领导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员工资标准。在简化工资标准的同时,进一步调整了工种之间、品种之间的工资差别,并彻底废除了旧工资私贴以及不合理的工资制度。通过工资改革,瓷业月平均工资由43.97元增加到46.61元,99%以上的职工增加了工资。1958年,将计件工资改为无定额的计时工资制,同时将瓷业工人工资标准由10级制改为8级制(取消了最前面的第1级和最后面的第10级),并将每个等级分成2个半级,即8等16级制(如下表):
  1958年修改后的瓷业工人工资标准表单位:元
  从1959年4月起,在红星瓷厂试行计时定额奖励工资制。奖励的原则为:超额得奖,差额扣发。奖励的标准为:若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定额,其超产部分按等级发给60a70-80u/。的奖金;若产品质量未达到定额,但产量超过了定额,则发给等级工资;若产品质量低于定额3%以上,每低1%扣发等级工资的2a/。。这种计时定额奖励工资制度,自同年9月起在全市陶瓷工业系统全面推行。1962年4月,在建国、艺术、红旗、新平、东风、建筑6家瓷厂中试行计件工资制。试点结束后即在全市陶瓷行业中推行。这种计件工资的原则主要为:在基本保持1957年平均工资水平的前提下,对工资高低悬殊过大的部分作适当调整。其基本内容为:修订工作定额,测定计件单价,实行8小时工作制。工资水平安排为:烧炼高于成形,成形高于彩绘,细瓷高于粗瓷,粉彩高于新彩。安排全市实行计件工资的工人总平均工资为48.3元,比1957年高0.33%,比1962年1月一10月计时奖励工资高0.23%,其中:成形48.38元,比1957年高6.35%,比1962年1-10月高0.54%;烧炼55.25元,比1957年的54.25元高1.84%,比现行54.79元高0.84%;彩绘45.55元,比1957年低7.17%,比1962年1-10月低8%。1963年,陶瓷厂矿领导人员、工种技术人员及职员的工资标准改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标准执行。“文化大革命”中取消了计件工资制,改行计时工资制度,改后工人实际收入下降。据调查,东风、红旗2个瓷厂平均下降21.81%,景陶、新华、电瓷、雕塑4个瓷厂平均下降23.44070。以上6个厂总平均下降22.6%,剔除加班加点和其他一些不合理的超额因素外,实际平均下降10.86%,每人每月平均降低6元左右。1978年后,瓷业工资进一步改革,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分配制度,有的实行计时工资加奖制,有的实行超额计件工资制,有的实行纯计件工资制,有的实行.浮动工资制,有的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承包制,等等。这些改革,既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又使工人收入逐步增加。
  建国后景市花了很大气力改革旧工资,废除陈规陋习。改革后,工人收入稳定,生活有保障,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对发展生产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是贯彻了“按劳分配一原则的,但由于受“左一的影响,在具体实施中,平均主义、“大锅饭一、“铁饭碗一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一时期,在“全面专政”的鼓噪中,把搞计件工资说成是资本主义复辟。粉碎“四人帮一后,强调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企业职工拿到虽然不多的奖金,但很高兴,这不光是几块钱的问题,而是说明国家承认他为社会所作的贡献。但到后来,由于一度“淡化思想政治工作”,奖金已刺激不起来多大的积极性了,甚至有的厂连发放奖金也搞平均分配,采取轮流拿一等奖的办法来分配奖金。由于工资档次差距不大,使有才华有贡献的知识分子和工人未得到应有的报酬,对苦、脏、累工种也未给以相应补偿,这样一来,愿干的人不多了,厂里的人本来就有多,一些人还要请农民来顶班,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这种现象已大为减少。 职工人数曾几起几落,从当前各厂的设备条件和生产任务看,普遍人员过剩,非生产人员过多,目前陶瓷工业系统的非生产人员平均占职工人数的3分之1,比1957年高出1倍多,有的厂换一个承包厂长就要增加一些领导干部(有个厂共有196名干部,其中中层以上干部就达68名,,占干部总数的34.3%),官多矛盾多。干部能上不能下,工人不能根据生产需要择优录用,能进不能出,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有的人为了给自己或子女弄个好位子,找个理想工作,托人情,走门子,竞能通过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达到目的。这次你帮了我,下次我帮你。他们认为这既不犯法,也不违纪,不能把他们怎样,得了就得了,不得白不得。而那些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人,勤勤恳恳地工作,则时常有人为个人私事而且是不符合原则的事纠缠他们,被搞得精疲力尽,有时还要挨亲戚朋友的骂。近几年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树了些好典型,抓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有些成效。我认为这问题不下决心解决好,会影响凝聚刀,当从法制上用强制的办法来加以解决。 职工素质方面,这些年新工人增加很多,他们年纪轻,文化水平较高,朝气蓬勃,有不少青年工人进厂时间虽然不长,但由于肯学习而作出了好成绩。新进厂参加工作的青年工人,今后应当加强工人阶级使命感意识的锻炼,学习老工人的好品德,提高遵守组织纪律的自觉性,提高技术水平。1979年为了安排待业青年就业,采取以大厂带小厂、老厂帮新厂的办法,组建了一批大、小集体瓷厂。在组建集体所有制瓷厂的同时,开展了清理计划外用工的工作。由于这方面的工作抓得比较有成效,因而引起了当时省委主要领导的重视,将景市的做法批转全省。
  随着技术改造成果的显示,工人劳动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再不象解放前那样天冷无防寒设施,酷暑无降温设施,早晚在油灯下作业,每日要弯腰驼背干十几小时,还不能养家糊口。新中国成立后,企业内实行了劳动保险,企业对职工的生、老、病、死都予以周密考虑,家属生病也有照顾,遇有特殊困难还要在经济方面给以适当补助。同时,企业按照季节和工种的需要及时给工人发放劳保用品。近些年国家重视环境保护,企业为使职工身体健康,不惜重金改善环境,添置设备。尽管我们国家现在还不富裕,职工工资还不算高,但生活稳定,心理平衡。工人们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劳动,参与管理,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新中国诞生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陶瓷行业锻炼成长了一大批干部,瓷厂的干部大都是工人出身。这些干部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克己奉公,不遗余力地去实现党交给的任务;有实际经验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密切联系群众,与工人一道摸爬滚打;时时不忘记自己是国家干部,处处考虑党的影响,三年困难时期,他们手中有权,但不搞特殊;在完成各项任务和各种活动中都能够起模范带头作用,身体力行。可惜这些干部在旧社会从小学徒,读书不多,文化水平较低,知识面不广,如今这些同志年纪大了,大都退出了第一线。
  随着改革开放进展,一大批能坚持“四项原则”、年纪轻、文化高、知识面广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这些年轻干部,绝大多数都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并从老干部身上学到了好的品德和作风,这是很可贵的。我们党后继有人,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工业没有开拓型的领导不行,没有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善于严格管理企业的领导也不行,没有能得到工人信任的革命化程度较高的领导更不行。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极端重要。在我们面前还有不少困难,我们还比较落后,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脱离群众。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只要有能够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身体力行,扎实肯干,关心群众的带头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可以充分地调动起来,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三年困难时期,一个超级大国撕毁合同、逼债;另一个超级大国乘我们困难之机,支持蒋介石妄图“反攻大陆”。内忧外患,那么大的困难,是怎么渡过的?年纪大一点的同志都很清楚。现在,有的瓷厂的某些领导干部接近工人不多,靠坐办公室发号施令,指挥生产。据说他们是运筹帷幄、专抓大事的“开拓型”干部。甚至有的人还认为那种工人身上有油和泥,他们身上也有油和泥的干部是没本事的干部。我并不是提倡领导干部身上一定要有泥和油,我讲的是一种精神风貌。怕死的指挥员,就不能带好队伍,打不了胜仗。比如,过去有的瓷厂隧道窑中匣柱被烧倒了,卡住了窑车,领导干部穿上石棉衣,冒几百度高温跳进去扒渣,这就是一种无声的命令。这样一种风气形成了,以后发生了其他事故,领导不在现场工人都会自动处理。虽然我也在工厂工作过几年,我的自身革命化不行,但我深刻体会到,工厂是基层,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工人都看在眼里,不仅听你怎么说的,更主要的是看你怎么做的。如果没有优良的品德,没有过硬的作风,就谈不上凝聚力,职工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就休想搞好企业。景德镇要振兴瓷业,我以为首先要从各级领导作起,振作精神,团结一致,同心协力,艰苦奋斗,扎扎实实地干它几年乃至十几年,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把景德镇建成为名符其实的瓷都。
   外部环境显著改善
   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外部环境亦有了很大改善。
  运输条件明显改善。解放前景德镇运输条件很差,通往境外的公路只有1条,汔车只有3辆。当时原燃料主要是靠西河、南河水运。产成品出境通过昌江走下水经波阳湖到长江。那时需从外地运进的原料很少,加之当时瓷器产量也不大,所以交通运输方面的矛盾并不突出。建国后瓷器产量大增,坯料配制由二元配方改为了多元配方,烧瓷燃料由松柴改为以煤为主,这样,从外地运进的原燃料数量大大增加,加上由于水土保护得不好,森林砍伐过量,不少溪水断流,几条较大的河流水浅,上游不能行船,因而交通运输问题已逐渐成了影响瓷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在中央和江西省委的亲切关怀下,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使交通运输紧张的矛盾逐步得以缓解。公路建设方面,建国以来全市共新建、改建公路133条,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800公里,比1949年增长14.6倍。与此同时,新建各种公路桥梁214座,改建公路桥梁88座,共计长9144.4米,分别比1949年增长15.2倍和12.9倍。汽车运输方面,1949年全市只有3辆汽车,运行乐平、贵溪等县,年货运量仅为0.8万吨。至1988年,全市汽车已发展到5212辆,货运线路四通八达,客运达50个班次。据统计,1988年全市货运量、客运量分别比1949年增长599.2倍和139.4倍。水运方面,过去昌江的浅水河段,枯水季节水深仅有20厘米,只能通行20吨级的船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改善水运条件,国家投资对昌江进行了整治。整治后,最浅的河段水深也达到1.5米,现在已能常年通行300吨级的拖轮船队。同时,昌江渠化配套工程景德镇港货运码头也已于1987年动工兴建,总投资740万元,设计年吞吐量40万吨,第一期码头岸线工程已竣工。客运码头正在加紧兴建。以上工程全部竣工后,景市的水运面貌将焕然一新。铁路方面,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国民党当局曾在景德镇境内动工兴建宁赣铁路景德镇路段,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竣工。抗日战争后,路被破环,故全线始终没能通车。1959年7月3日,再度动工修建这条铁路,后因国家经济困难,工程停建。1971年又动工修建,于1976年10月修通景德镇市至贵溪段,1982年全线竣工。新修的这条铁路,北起安徽省芜(湖)铜(陵)铁路的火龙岗,经湾祉、宣城、宁国、绩溪、歙县、屯溪、祁门进入景德镇市,再经乐平、万年至贵溪与浙赣铁路接轨。该路定名为皖赣铁路,全长539.92公里,景德镇市境内路段长为78.4公里。皖赣铁路于1976年10月1日开始临时营运,1985年6月1日转为正式营运。此外,于1963年12月动工兴建景德镇至涌山煤矿的地方铁路,1975年12月竣工,全长55公里,目前在该路运行的机车有14台,货车185列,年货运量达82万吨。民航方面,1959年12月18日在景德镇市郊罗家动工兴建机场,1960年8月竣工,当年9月1日国产安2型飞机正式通航。罗家机场位于市区的西北,距市中心5公里,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60年代至70年代,罗家机场每周有3个航班与南昌对开。1982年,每周曾开过6个航班。最近,国家计委、民航总局又已批准在景德镇扩建二级机场。随着交通运输的不断改善,陶瓷工业所需的原、燃、材料的运进和陶瓷产品的运出越来越方便了。
  煤炭工业有所发展。景德镇煤炭开发于清末。当时矿山规模不大,开采方式落后,煤的产量甚低。解放后先后在涌山建成沿沟、仙槎、涌山、桥头丘、钟家山煤矿。如今,各矿加上乡办小煤矿、个体小煤窑,年产煤炭已过200万吨。煤炭工业的不断前进,为陶瓷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电力工业初具规模。解放前景德镇的电力工业十分落后。1919年创办的景耀股份有限电灯公司装机容量仅100千瓦,只能维持一部分市区照明用电。1921年乐平县乐耀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兴建了1座装机60千瓦的火力发电厂,也只能供镇内照明用电。至解放前夕,全市年发电量仅20余万千瓦小时。解放后,本市的电力工业有了迅速发展。到1954年,装机容量已增至354千瓦,比解放初增加194千瓦。到1965年,装机容量已增至16850千瓦,年发电量已达1482万千瓦小时,比1954年增长59倍。1965年后,国家投资近3000万元3次扩建了乐平发电厂。1969年开始筹建景德镇发电厂,第一期工程于1976年竣工投入运行,并于1979年将原里村电厂并人景德镇发电厂。至1990年,全市年发电量已增至89244万千瓦小时,为1949年的4958倍。电力工业的不断进步,为陶瓷工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城市供水事业面貌一新。景德镇市的城市供水事业是建国后发展起来的。1956年12月5日成立“景德镇市自来水建厂委员会”,开始城市供水工程建设的筹备工作。1957年12月动工兴建观音阁水厂,1959年2月竣工,当年供水20.4万吨。1960~1962年,尽管当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但3年中仍新建输水管道6.6公里。至1962年,全市供水量已达95.7万吨。1963年,沿马鞍山路和东一路,从广场至景陶瓷厂新建了1条全长4.65公里的输水管道。1964年,在马鞍山新建了2座高位蓄水池,以调节水量。至1965年,全市年供水量已增至155.4万吨,输水管道已增至24.48公里,公共水站已增至78个,用水普及率已达45%。1966~1971年的6年中,城市供水事业发展缓慢,仅新增输水管道0.44公里,平均每年仅增73米。1973年1月动工新建黄泥头水厂,1975年5月19日竣工投产,该厂的规模为1万吨/日。与此同时,对观音阁水厂的供水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1978年11月动工新建洋湖水厂,1983年9月基本建成,1984年7月正式投产。至1989年,全市3个水厂的生产能力已增至10万吨/日,全年供水量已增至3952万吨。城市供水事业的不断发展,为瓷业用水提供了方便。
  通讯设施逐步完善。邮政通讯方面,建国前夕景德镇只设有4条邮路,即至波阳县船班邮路,至婺源县、乐平县及安徽省祁门县步班邮路。至1989年,邮路已增至60条,邮政线路总长已达5092公里。电报通讯方面,解放前夕景德镇的电报通讯设备陈旧,工作条件极差。建国后电报通讯设备有了不断改进,到1988年底,配有载波电报机7部,发报机12部。与此同时,电报通信交换量、电报出口计费业务量和业务收入也逐年有所增长。1988年,出口电报交换量达34万7千多份,进口交换量达29万1千多份;转口交换量达56万5千多份,计费电报业务达33.31万份,比1952年增长24.2倍;电报业务收入达67.73万元,比1965年增长21.8倍。长途电话通讯方面,建国前夕景德镇的长途电话通讯只设有磁石式“西门子”交换机1台,容量为10门,开通的长途电话电路仅有至婺源县、乐平县及安徽省祁门县各1条,且话务量极少。如今,从景德镇市幅射的长途电话通讯网络已基本形成,长话开通的直达线路逐年增加。市内电话方面,建国前夕景德镇市内电话仅有50门磁石式交换机1台,装有电话机25部。到1988年,实现了网路电缆化、管道化,建有杆路72杆程公里,配网电缆由解放初的O增为110.4皮长公里,市话实占容量为3161门,接人交换机的话机达2899部。建国前景德镇农村没有电话网点,到1988年,农话交换机总容量已达2550门,建有杆路总长度783公里,明线线条总长度1942对公里,进局配网电缆26.1皮长公里。1989年末,全市拥有邮电局(所)77个,拥有电话11940台。1990年初,万门程控电话正式投入使用。经过40多年的建设,如今本市已形成沟通城乡、联系国内外的邮电通讯网络。邮电事业的不断发展,为瓷业及时地沟通四面八方创造了条件。

知识出处

景德镇陶瓷古今谈

《景德镇陶瓷古今谈》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景德镇陶瓷古今谈》主要描写了景德镇从古至今陶瓷的工业发展历史,工业经验和陶瓷销售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邹如圭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抚州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