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陶瓷各行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陶瓷古今谈》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887
颗粒名称: 旧时陶瓷各行业
分类号: TQ174
页数: 54
页码: 61—114
摘要: 景德镇瓷业内部的行当比较多,直接参与制瓷的行业主要有制坯、烧瓷、彩瓷等,为瓷业服务的行业主要有瓷土生产经营、制匣、木器制作、制模、制刀、制筛、制笔、竹器制作,挛窑、满窑、制砖、瓷用颜料生产经营、烧瓷松柴生产经营、贩瓷、短途运瓷、瓷器看色、陶瓷包装等。
关键词: 陶瓷 行业

内容

解放前,景德镇瓷业内部的行当比较多,直接参与制瓷的行业主要有制坯、烧瓷、彩瓷等,为瓷业服务的行业主要有瓷土生产经营、制匣、木器制作、制模、制刀、制筛、制笔、竹器制作,挛窑、满窑、制砖、瓷用颜料生产经营、烧瓷松柴生产经营、贩瓷、短途运瓷、瓷器看色、陶瓷包装等。下面,分别谈谈各个行业的有关情况。原料产销分三业
   瓷土开采加行业,是为制瓷提供原料的一个行业。民国时,景德镇制瓷所采用的原料主要有这样一些:
  东乡釉果。产于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乡,其中上青水下、下青水下、屋柱增、粟米增4处出产的釉果质地最佳;上竹、扫帚坞、楮树坞3处出产的釉果质地中上等;蛤蟆石出产的釉果质地中下等;麻土出产的釉果质地下等。瑶里所产的釉果,既可作细瓷釉料,又可作美术瓷坯料。当年瑶里生产釉果的农户约有800余户,共设有水碓3000余支。那时候,瑶里一带的瓷土开采业全由“吴、刘、李、饶诸姓豪绅所把持,每岁限制产额,高抬市价,销售好时,每年可坐享纯利四、五十万元”。
  明砂高岭。又名东港高岭,产于景德镇市浮梁县高岭村。这种高岭土,主要用作坯料。民国十九年(1930年)时,当地生产明砂高岭的有汉洋、汉澄、四义、尔梅、同发、云贵、享林等厂。民国十八年(1929年)、十九年(1930年)时,每年产量为250船(1000吨)左右。
  星子高岭。产于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色泽为淡黄褐色。耐火度为摄氏1790度左右。这种高岭,主要用于制坯。西港高岭。产于景德镇市浮梁县黄坛乡。此种高岭,主要用于烧制普通瓷。
  祁门瓷土。产于安徽省祁门县的东路、南路、西南路,其中东路产的质地较好,南路、西南路产的质地较差。东路所产瓷土,可作上等瓷器之坯料;南路、西南路所产瓷土,只能作一般瓷器之坯料。民国十七年(1928年),东路年产为270万小块(5400吨)。
  寿溪瓷土。多用作二白釉、四大器之坯料。产于景德镇市浮梁县寿溪坞。民国十七年(1928年),开挖的矿坑仅有2条,1条由寿溪瓷土公司经营,另一条由徐光璋经营。两矿年产为20船(80吨)左右。
   贵溪瓷土。产于江西省贵溪县。色泽为淡褐色,耐火度为摄氏1470度左右。
   三宝蓬瓷土。产于景德镇市竟成乡三宝蓬。原石带淡灰褐色,有黑云母斑点,耐火度为摄氏1410度左右。这种瓷土,制造大件
   瓷石淘洗流程示意图
   水堆构造示意图产品必不可少。
   余干瓷土。产于江西省余干县。其粉细淘汰者为淡褐色。耐火度为摄氏1510度左右。这种瓷土,主要用于制作普通瓷器。
  乐平瓷土。多用作二白釉、饭闭、脱胎等瓷器之坯料,产于江西省乐平县礼林村等处。民国十七年(1928年)时,礼林村有碓户2户,共拥有9碓。年产瓷土25万块(500吨)。
   陈湾瓷土。产地为当时浮梁县所辖的陈湾。其粉细淘汰之土为淡褐色。耐火度为摄氏1310度左右。多用作中、下等瓷器之釉料。
   此外,还有产于江西省余江县的安仁瓷土、产于江西省临川县的临川瓷土及产于景德镇市竞成乡的银坑坞瓷土。
  民国时期开采原料仍沿用清代之旧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为竖坑开采法,先采上层,由上而下。由于上层的瓷石经长期的日晒夜露,风吹雨淋,已逐渐变成松散的或半松散的岩石,故开采起来不费力。二为横坑开采法,先选择表层浅的瓷石矿床开水平或倾斜巷道(那时既无排水设施也很少用撑架,坑道深了积了水,就另选新点),然后填人草木燃料,点火烧矿,约烧1至2天,瓷石矿体受热膨胀,出现裂纹,这时矿工们即用锤、镐之类的工具将瓷石逐一开采出来。
  这时的原料加工也是沿用清代之旧法,即先用铁锤将瓷石敲成鸡蛋大小的块,然后将碎块倒入水碓舂成粉末,再将粉末铲人池中搅拌淘洗,待沉淀、去渣、稠化浓缩后,再将其做成长方形土墩。因明砂高岭、星子高岭、贵溪瓷土属于土质,故不必粉碎,只须将其淘洗去渣后即可做成土墩。制好的土墩一般还要上架,目的是为加速干燥,方便运输。
  瓷土经营行业,是出售制瓷原料的一个行业。旧时,瓷用原料主要由白土行经营。方法是由各白土行从产地购进各类瓷用原料,然后售给制坯厂家。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镇共有白土行35户。除白土行经营外,也有由制坯厂家直接从产地购进各类瓷用原料或由瓷用原料生产厂家将原料运至镇内直接售于制坯厂家的。瓷用颜料生产经营行业,是为陶瓷装饰提供颜料的一个行业。瓷用颜料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为釉下装饰所需之颜料,一类为釉上装饰所需之颜料。民国时,这些颜料有的从外国输入,有的为外省、外县运来,有的为景德镇制造。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镇制造瓷用颜料(主要制造部分釉上装饰所需的颜料)厂家(商店)共9户,其中8户为婺源县人所营,1户为高安县人所营。这9户厂家(商店)当年制造瓷用颜料的方法大致为:先将所需之原料(石英、粉青铅、硝石、铜花:锡末、玻璃、碗青铅、本料、矾红、煤炭、王水等)粉碎或溶成液体,再按比例进行配合,装入陶罐,用火煅烧,至适当温度,取出,然后将其粉细、洗涤。
   制坯行业二十四
  制坯行业,亦称制瓷行业,也是景德镇瓷业中最大的一个行业。当年各制坯厂家的坯件制好后,概需送人窑厂,委托窑厂将坯焙烧成瓷。瓷器烧好后,由各制坯厂家将瓷运回。其结算方式为,按照焙烧数量的多少及所占窑位的优劣,由制坯厂家付给烧瓷厂家焙烧费。其时镇内亦有少数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既自制,又自烧,这类厂家,俗称“烧做两行”。
   昔日,景德镇的制坯行业主要分圆器、琢器两大类二十四个行业。
  先说说圆器制坯业。解放前,从事这一行业的业主和工人多为都昌人。在这一行业中,又分脱胎、二白釉、四大器、四小器、冬青器、饭闭器、灰器、渣器、古器、满尺、七五寸、官古今盅等各业。脱胎制坯业主要生产精细碗、盘、杯、碟等瓷器;二白釉制坯业主要生产次等碗类产品;四大器制坯业主要生产饭碗以上的青花瓷、冬青釉瓷;四小器制坯业主要生产饭碗以下的青花瓷、冬青釉瓷;冬青器制坯业主要生产各种小碗、酒盅等瓷器;饭闭器制坯业主要生产连盖茶碗;灰器制坯业主要生产粗糙瓷碗;渣器制坯业主要生产比灰器更粗糙的瓷碗;古器制坯业主要生产比灰器更小的粗糙小碗、酒盅等瓷器;满尺制坯业主要生产7英寸以上粗糙瓷盘;七五寸制坯业主要生产7英寸以下粗糙瓷盘;官古令盅制坯业主要生产粗糙酒盅。
  据文献记载。早在明代,景德镇就出现了较大面积的制坯作坊,经过数百年的演进,制坯作坊的布局与结构日渐合理。民国时期圆器制坯所使用的厂房大都为这类古式作坊。其结构与布局大致为:每一组制坯厂房似封闭式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由3栋或4栋向院内敞开的建筑组成。总面积为600平方米左右。面南的一栋称正间,为制坯的主要工场,它是由每间宽为8至10尺、进深约20尺、檐高约9尺的定型单元组成。间数的多少,则根据所生产的产品和规模来决定。各间瓦顶以下置有若干层木架,用作存放坯胎。室内还设有储坯间(俗称蔽间),坯间内设有木质坯架,夏季坯胎存放于坯间内,可以防止坯胎干燥过快而开裂;冬季坯胎存放在坯间内,可以防止坯胎冻坏;雨季或冬季,在坯架下面放置若干盆炭火,可以加快坯胎干燥速度。面北的一幢称傲间,间数与正间大体相等,但开间与进深尺寸均较小,为储存原料的用房。面东的一幢称披屋,为练泥和存腐瓷泥的用房。厂房中央,设有若干个木架,俗称晒架,用作晒坯或晾坯。晒架下面,用砖块砌以若干个水塘,俗称晒架塘,用作储水淘泥。晒架旁边,置有若干组木桶,每组3个,中间1个呈椭圆形,为淘桶(俗称粗桶)。淘桶两侧,置有2个圆形木桶,为储泥桶(俗称泥浆桶)。淘桶和储泥桶附近,置有若干个用做匣钵的原料烧制成的滤泥桶(俗称搁泥桶)。晒架的东南隅,往往留出一块空地栽种各类花木,以美化坯房环境。厂房为穿逗式木构架,屋面为冷摊青瓦。坯房四面砌有封闭式外墙。
  上述这种坯房,具有很多优点:一是构造简单,建材便宜,省工省料,造价较低。二是工场系三合院或四合院,便于集中管理。三是房屋坐北朝南,日照时间长,利于晒坯,光线好,且冬暖夏凉。四是工艺布局合理,方便作业,工人操作时既省力又省时。五是厂内布局紧凑,空间得以充分利用,厂房利用率极高。解放前,圆器脱胎、二白釉、四小器、冬小器、饭闭器、官古令盅等行业的劳动组织,是以利坯工为单位进行组合的。例如脱胎制坯业,通常以两个利坯工为一单位组织,每一单位组织中,配有头师傅1人,利坯工2人,打杂工1人,做坯工1人,印坯工1人,杀合坯工(又称施釉工)1人,剐坯工1人,装坯工1人,此外还配有管事、伙夫各1人。若生产青花产品,还须配以若干名青花装饰工人。又如二白釉制坯业,在1.5个利坯的劳动组织中,通常配有头师傅1人,打杂工2人,做坯工1人,利坯工2人,印坯工1人,剐坯工1人,杀合坯工1人,装坯工1人。3个利坯的劳动组织中通常配有头师傅1人,打杂二2人,做坯工1人,利坯工3人,印坯工2人,剐坯工2人,杀合坯工2人,装坯12人。4.5个利坯的劳动组织中,通常配有头师傅1人,打杂工3人,做坯工2人,利坯工5人,印坯工3人,剐坯工2人,杀合坯工3人,装坯13人。6个利坯的劳动组织中,通常配有头师傅1人,打杂工4人,做坯工2人,利坯工6人,印坯工4人,剐坯工4人,杀合坯工4人,装坯工4人。圆器四大器、灰器、渣器、古器、满尺、七五寸等行业的劳动组织,是以处为单位进行组合的。例如四大器制坯业,0.5处的组织中,通常配有头师傅1人,打杂工1人,做坯工1人,印坯工1人,利坯工2人,剐坯工1人,杀合坯工2人,装坯工1人。1处的组织中,通常配有头师傅l人,打杂工2人,做坯工1人,印坯工2人,利坯工3人,剐坯工2人,杀合坯工3人,装坯工2人。1.5处的组织中,通常配有头师傅1人,打杂工3人,做坯工2人,印坯工3人,利坯工4人,剐坯工3人,杀合坯工4人,装坯工2人。2处的组织中,通常配有头师傅1人,打杂工4人,做坯12人,印坯工4人,利坯工5人,剐坯工4人,杀合坯5人,装坯工3人。以上各劳动组织,根据生产需要,可另配画坯工、擂料工、杂工若干名。又如灰器制坯业,每1处中,通常配有头师傅1人,打杂工1人,做坯工1人,印坯工1人,利坯工1人,剐坯工1人,杀合坯工1人,画坯工1人,装坯工2人,挑担工1人,擂料工1人。此外,还配有管事1-2人,配有伙夫1人。
   那时候,坯料的制备均在坯房内进行。坯料的配合比,不仅各制坯厂家不尽相同,而且在同一个厂家内也时有变动。
  制备坯料,首先要淘洗瓷土。淘洗前,要先将水盛人粗桶,再将一布有孔眼的篾篮(俗称下货篮)吊于桶中,然后按配比将各种瓷土一一敲碎投入篾篮内,瓷土渐渐通过篮孔流入水中。至瓷土完全流人后,将篮取去,用铁耙在桶中来回搅拌,稍沉淀后,用筛子将浮于水面的脏物捞去,再用置有横木杠的铁锅(俗称泥锅)将桶中浮游之泥浆一锅一锅舀人置于淘桶两侧的储泥桶。
  待储泥桶内的泥浆装满并沉淀后,将泥浆表层之清水舀去,然后用筛将泥浆滤人滤泥桶中。紧贴或贴近桶壁的泥浆,自然滤水较快,硬得也快,而桶中心部位的泥浆则滤水较慢,硬得也慢,因此工人须时而用手在桶中拌动,将较软、较稀之泥拌往桶壁,以加快其硬化速度。待桶中的全部泥料基本硬化后,即将泥料取出,送进储泥房(俗称泥堂),或置于太阳下晒硬后再送进储泥房。如果泥料硬化的程度仍达不到要求,则用若干清洁、干燥的砖块插入泥中,将泥吸干。
   制坯作坊构造示意图泥料送入储泥房后,须陈腐1-3个月才能用于制坯。泥料经过一段时间的陈腐,可使泥料中的气泡和应力逐步消除,同时也可使泥料中所含的水分逐步分布均匀。此外,通过陈腐,还可促使泥中残存的有机物逐步腐烂,使泥料的可塑性相应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陈腐,用铁铲将泥料移至另一处,每铲一层,须光着脚一脚跟一脚沿边缘打圈向泥层中心方向踩去。每踩完一层,即在其上再添一层。依此法踩练3次后,用铁铲将其铲至另一处,每铲一铲,将泥堆成“口”字形,接着用铲拍打,把其由“口”字形打成“田”字形,盘堆拍打2次后,即可。瓷工们把这种踩练拍打的方法称之为“三道脚板两道铲,踩泥踩成菊花芯,打泥打成莲花瓣”。
   过去,圆器做坯、利坯、剐坯均是在陶车上进行的。陶车由以下各项组成:
  立轴:俗称车桩。用一段圆径约4厘米、长约1.5米的杉木刨成上细下粗的圆形,上端锯成凹形。将杉木的三分之一埋于地下,用较大的卵石将杉木四周塞紧夯实,以确保陶车在旋转时不致晃动。
  立轴顶:俗称车桩杪(起轴承作用)。将一段长约15厘米、粗约4厘米的檀木作成弹头形,四周刨平,下端作成凸形,置尿中浸泡十余日,取出。用坯泥搓成长条,围于车桩杪尖顶四周,再将桐油淋于尖顶,点燃,待桐油烧尽,速扔于尿中,浸泡十余日,取出,将下端凸形嵌于车桩顶部的凹形内,再用2个铁环一上一下将锒嵌处牢牢固住。
  车坑:俗称车垄。在车桩四周,挖成深约1.2米、边长约1.3米的正方形坑或圆形坑(利坯、剐坯陶车的车坑为方形,做坯陶车的车坑为圆形),坑底、坑壁均用砖砌筑。
   陶车围壁:在车坑上面,用木板作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围壁(一
   泥锅车独立的,围壁为正方形;两车并列的,围壁为长方形),正面设1个或2个能开能关的小门。
   车盘:用数块厚约3-5厘米的樟木板拼成一块圆径为1.1米的圆板,再在圆板正面距边沿10厘米处凿一圆形浅坑,然后在圆板背面的中央安上4根长约1.2米的方扁形杉木,4根杉木的尾端嵌入一圆径约12厘米的瓷荡箍,再用铁丝在嵌荡箍处将4根杉木固紧。另外,还需在车盘背面中央挖出一个呈八角形的浅坑,将底为八角形、口沿为圆形的瓷质顶碗嵌入坑内。一切妥当后,再将车盘置于车桩之上(顶碗须归中放于车杪之上)。车盘的正面一般与地面平行。
  做坯之前,须从储泥房取出若干经过踩练、拍打、陈腐之后的泥料,放于垫有青石板的揉泥凳之一端,分批反复将泥揉匀。泥揉妥后,即可开始做坯。
  做坯又叫拉坯。做坯一般要经过这样几个步骤:(一)放尺:因为从湿坯到干坯有一个收缩,干坯在窑内焙烧时又有一个收缩,故在做坯前须根据泥料的性能、产品的规格及器型放好尺,一般情况下,泥坯的尺寸须比成瓷放大20-25%。(二)入座:上陶车,坐于坐垫上,两脚张开分别弯曲伸向坐架前方两则。先用搅车棍的一端插入车盘上的浅坑中将车启动,待车盘转速达到要求时,将搅车棍放下,双肘放于两膝上。取此种坐势的作用有二,一是可防止陶车旋转时擦伤人体;二是两膝顶住两肘,能稳住手臂,可防止因手臂抖动而致坯体不规整。(三)揉练泥团:车盘旋转起来后,速将泥团摔搭于车盘中心,双手蘸水将泥团包紧,用力向下揉挤,挤成圆墩后,再向上揉抱挤拉。这样反复三次揉练后,即可。泥团经过揉练,可消除泥料中的气泡及因摔搭而产生的应力或断层。(四)拉坯:拉坯时,用双手分别捏住泥柱上端,逐渐将其拉成喇叭状,手持瓷质制坯廊从内造型,从外托拉泥坯,两手用力,速度、动作均须一致。拉成粗胎后,用手指将坯胎摘下,放于托坯板或托饼之上。接着,又开始拉下一个坯胎。每拉一只坯,均须将泥头向下揉挤一下,以潸除泥头中的积水和气泡。托坯板放满泥坯后,由打杂工将其棒走,或晾、晒于晒架上,或晾于其它坯架上,让其干固。
  泥坯适度干固后,即开始印坯。方法是将经过刷水的坯覆于模上,用木板拍打坯底,使之紧固,然后双手揉整底坝,再用双手拍打坯体外壁,边拍边转动,至坯体的内形与模型完全吻合,即可脱模。待坯体晾干后,须按上法再印一次。印坯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可以把已变形的泥坯印平整,二是可以使规格、形状不一的泥坯统一到一个规格、一种形状上来。
  泥坯印好后,还须经过利坯,利坯又称修坯。其操作顺序大致为:上陶车,启动车盘,待转速达到要求时,将坯件覆放于利脑上,并使其定准位置。然后用坯刀将坯底圈足部分利出一凸起的柄,再按坯体的曲线运刀,利出坯体外部造型,此为粗修。粗修后须进行捺水、荡内釉,稍干后再进行精修埔旨修后的坯胎,要求形态标准,刀路均匀平整,厚薄得当。
  陶车构造示意图利好后的坯胎还须进行施釉(俗称杀合坯)。施釉一般要经过这样几道程序:(一)捺内水:捺水工或坐或站,用羊毛制的水笔带水擦洗坯体内壁,清除脏尘,光滑内体。特别精致的大件产品,还须用女人的头发擦磨抛光坯体内壁。这种擦磨,旧称打阴子。(二)荡釉:即施内釉。操作时右手持釉勺,先把釉浆搅匀,左手拿坯,右手舀釉,坯口与釉勺口斜对,釉浆自坯体中心浇进,连续2至4次(精细产品釉浆应稀些,并应浇3至4次),前几次浇时须将手腕轻轻旋转,最后一次须将手腕使劲旋转,使坯体内壁直至口沿布釉均匀、平整?不积釉,不欠釉。(三)捺外水:捺时须清除坯体外部灰尘,光滑坯体外表,坯体外部若有明显毛孔,要用泥浆补平。(四)蘸外釉:即施外釉。操作时,右手持蘸釉鞭(又称蘸釉钩)托稳坯的底部,左手大姆指顶住坯体外部启动坯底,其它四指顶住坯体内底,然后将坯浸入釉盆内,使坯体口沿与盆内釉面持平。若口沿没有蘸上釉,俗称“欠釉”,即制品不合格;若釉浸进入了坯内,俗称“进士”(取浸死之谐音),即制品也不合格。(五)施底釉:例如施大件坯体的底釉,须用双手拿坯,左手五指张开,轻托坯内底,右手协调左手将坯反转,坯底朝上,右手拿竹端舀釉倒进坯内,左手将坯轻轻旋转,使釉均匀布满底部和周沿。再把坯体反转来,底部斜向朝下,对着釉盆上下抖动,使余釉落入釉盆。紧接着用水笔擦干明水,擦清坝沿积釉,使坯胎在烧结过程中不致粘坝沿。
   坯体施好内、外釉后,即进行剐坯。剐坯工使用的陶车和操作方法,与利坯工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利坯工只修整坯体外壁,剐
  揉泥坯则专修泥坯的底部。陶车快速旋转后,即将坯底朝上,置于利脑定位后,先用剐坯刀把坯底柄切平,底坝规格达标后,再剐出坝沿,然后镂剐底部内腔,最后滚圆坝沿。要求坝沿如同灯芯草,底剐下肩要透明。
  坯胎剐妥后,再施底釉,重坯过架,点数验收,然后进行装坯。装坯一般要经过这样几道手脚:(一)整匣:将烧好的响匣,从窑厂担运到坯坊。装坯前,须先用竹刷刷去匣钵上的灰粒浮渣,然后用笔将釉浆涂于匣钵的内壁下部和外壁底部,这样烧出的瓷器才不会出现黄口缺陷。焙烧了多次的匣钵,若出现缺口或小裂,须用匣泥或釉泥将其补好。若装小器坯件,还须用刹利蔑将匣钵口沿下部箍牢。(二)铺渣放垫饼:灰渣系由老糠灰(谷壳烧后的灰渣)与高岭粉混制而成,中小件和适宜垫硬饼的制品,匣钵内底只需略铺一层灰渣作垫底,上面再放硬垫饼,使焙烧过程中坯体不变形。不用硬垫饼装烧的大件制品,灰渣则须垫厚一些,并用压板将其压平。(三)装坯:装小器坯件的顺序一般为:先将坯从料板上取下,扫去、吹去坯内灰尘,然后将坯放在垫饼之中心,不可偏斜。若偏斜,坯胎在焙烧过程中便容易变形。每只匣钵装满坯后,须用羊毛笔轻拂坯内灰渣,然后将坯内灰尘吹去。(四)重匣:民国时计量,小
   印坯
  蘸釉器坯件每一窑担为4手匣钵,每手一般为5至8只,但每手匣钵高度应大体一致。装坯工每装完一手后,再装下一手。装完两手或一担后,由装坯工挑运至窑厂存落。存落时,匣钵须重叠好,一般一担为一根匣柱。(五)开窑:开窑时,先由烧窑工在窑室内从上至下一手一手托下,再由装坯工装捧到窑凳(木制长凳形架子)上,然后将瓷器取出,瓷器取出后,又由装坯工将空匣叠齐,一手一手地捧至落里存放。
  解放前,景德镇圆器制坯行业的管理方式比较独特,其管理的模式一般为:厂主一一管事一一头师傅一一板板。较大的厂家,在若干名管事中通常还另设一名总管事’(俗称坐台子);较小的厂家,通常则由厂主自己兼任管事。
  民国时期,圆器制坯厂家招收或辞退工人,或工人向厂主提出辞职,通常采取以下几种做法:(一)雇请工人一般是一年一雇,即在头年第四季度就须将次年所需的工人雇妥。雇请的方式为:厂主一般不直接雇请生产工人,只雇请一名“头师傅”(“头师傅”,相当于今天工厂中的生产组长),然后由“头师傅”出面雇请“板板”(“板板”,即每一工种的头头),最后由“板板”出面雇请伙计(伙计,即生产工人)。但无论是“头师傅”雇请“板板”,还是“板板”雇请伙计,人选物色好后,均须事先向厂主汇报,厂主认可后,方能正式录用(俗称“定事”)。(二)圆器装小器行业通常每隔20年才开禁招收一次学徒。开禁时须先将装坯篮涂成红色,然后由人们挑着红篮游街,并边游边吹号奏乐、燃放鞭炮,此称“开红禁”。其时,景德镇流传着这样一首歌,歌日:“装坯开了禁,乡下得了信,丢掉田不作,漏夜赶上镇,三吊二百钱,买根压肩棍(压肩棍,即扁担。这里讲的压肩棍,即工作岗位)。”歌中所描绘的正是邻县农民当年赶来镇上投师学艺的情形。若遇装小器工人人手紧缺,亦可三、五年开一次禁,开禁时也要挑篮游街,但篮上不得涂红。若在街上平安通行,则表示群众同意开禁收徒。此种做法,称为“开黑禁一。过去,景德镇圆器装小器工人皆为“五府十八帮一的人。五府,就是南康府、饶州府、抚州府、九江府、南昌府;十八帮,就是装小器行业内部划分的十八个组。每帮(组)中设头目(又称街师傅)数人,负责处理本帮(组)的事务。每年自农历四月初一至十八日,一天一个帮依次集会吃酒,轮到初一集会吃酒的称初一帮,轮到初二集会吃酒的称初二帮,……轮到十八日集会吃酒的称十八帮。其时每次开禁招收学徒,只能招籍贯为上述五府的人。(三)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既是厂主同工人结算工资的日子,又是年中更换人员的日子。这一天,厂主可以更换“头师傅”,“头师傅”可以更换“板板”,“板板”可以向“头师傅”辞职,伙计也可以向“板板打辞职。(四)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为制坯厂家确定次年用人的日子。这一天,有些厂主要请工人吃一顿很象样的“人工饭”。席间,如厂主同你谈次年生产的打算,即暗示明年他还继续请你;如厂主同你闭口不谈次年生产的打算,只是对你讲些感谢之类的客套话,即暗示明年他不再请你。若工人次年不愿继续在厂主家做工,也可在席间当面言明。
  那时候,工人虽同在一个作坊干活,但有的是吃“红饭”,有的则是吃“黑饭"。所谓“红饭”、“黑饭”,既是资本家采取的一种用工方式,也是一种剥削手段。资本家根据市场变化和生产季节灵活使用“红饭一、“黑饭”。生产旺季和市场好的时候,“黑饭”可以变“红饭一;生产淡季和市场不好的时候,“红饭”又可变为“黑饭”。就是同一个工人,这个月吃的是“红饭一,下个月就可能吃“黑饭”。“红饭”、“黑饭一千活都是一样的,只是待遇有所不同(1只红饭每月为3斗米、半斤油、1斤盐、72枚铜钱、12两肉等,1只黑饭每月为3斗米)。做“头”的,有兼职、专职两种,无论是哪一种,都有1只“红饭”红使用。
  “红饭”中,还含有各种酒钱:一是三月起手酒钱,二是四月廿六人工酒钱,三是五月初五起手酒钱(五月端午节要休息三天),四是七月半起手酒钱(七月半要休息三天),五是八月中秋起手酒钱(中秋节要休息三天),六是九月重阳酒钱,七是十月廿六人工酒钱,八是冬至酒钱。每次酒钱为32枚铜钱。人工就是雇用关系变更的日子,如果老板不用你了,就没有这个钱那个钱了;如果老板继续留用你,那就有上述讲的那些钱。以两个利坯的劳动组织为例,旺季时,打杂工享受2个“红饭”,做坯工享受1个“红饭”、1个“黑饭”,印坯工享受2个“红饭一,利坯工享受2个“红饭”,杀合坯工享受2个“红饭”,剐坯工享受1个“红饭”、1个“黑饭”;淡季时,打杂工享受1个“红饭”、1个黑饭,做坯工享受1个“红饭”,印坯工享受1个“红饭、1个“黑饭一,利坯工享受1个“红饭”、1个“黑饭”,杀合坯工享受1个“红饭”、1个黑饭,剐坯工享受1个“红饭”。
  以前,圆器行业(琢器、烧瓷、彩瓷行业亦同)中还普遍实行了一种“散做”、,带位子”的特殊做法。什么叫“散做”?“散做”通常是指:(一)厂家的I临时工,称“散做”;(二)工人因事、因病不能上班,临时请人代班,被请者则为“散做”。什么Ⅱ“带位子”?“带位子”通常是指:一个工人除干本身一份工作外,另增干0.25个人或0.5个人或0.75个人或1个人的工作,增干的那部分工作,称“带位子”。带0.25个人的位子,称二毫五位子;带0.5个人的位子,称五毫位子;带0.75个人的位子,称七毫五位子;带1个人的位子,称一个位子,余类推。过去带位子,有多种形式,有带本工种位子的,也有带别的工种位子的;有在本厂带位子的,也有在别的厂家带位子的。凡带了位子的,可按所带位子的多少增领工资。工人为了养家糊口,起早贪黑地干。而老板在不增加厂房和设备的情况下,多出产品多得利,加重了对工人的剥削。
  旧社会,圆器制坯行业中的学徒一般要学3年,第一年帮师傅于活,只有饭吃,没有分文工资;第二年除吃饭外,可得一担半米;第三年除吃饭外,可得两担半米。第四年,还得继续帮师傅干一年,除吃饭外,可得三担米。第四年干完,即可出师。出师时,一般要办一桌象样点的酒席请师傅、亲友及工友们吃,席前须跪在地下谢师。当日,还要赠送二双新布鞋给师傅穿。过去,学徒是很苦的。一些老工人告诉我,解放前景德镇有个圆器厂家叫余炳顺,这个厂家中有个姓王的利坯师傅,平时好赌,不愿干活,全靠几个徒弟为其干活,、布时有的徒弟未完成当天的工作量,他便先将绳索放入水中浸湿,再“令徒弟脱去衣服,仅留短裤不脱,然后用绳索一鞭一鞭朝徒工身上抽去,一鞭一条血痕,旁观者无不伤心落泪。老工人还告诉我,旧社会,有一个姓刘的徒弟,因患脑膜炎,伏在工作台上,而师傅则以为他偷懒,走过去几巴掌便将他打死了。后来,这位师傅仅用50块银元便了结了这场人命。还有,抗战时期,有个叫吴延凯的徒弟,有一天忘记了给利坯师傅王柳根泡茶,为这,竟被师傅打得当场吐血。
  解放前,圆器制坯行业劳动条件极差,制坯工人十分辛苦。那时候,打杂工人被称为“牛”,说是“一条牛,江边游,江边又无草,还说江边好”;做坯工因长年累月盘膝坐于陶车上,以致两下肢关节变形,走起路来一跨一跨,故被称为“螃蟹”;杀合坯工干活时要不停地跑来跑去,故被称为“马”;剐坯工天天要剐碗底,故被称为“土狗”(一种在土里打洞的昆虫);大器装坯工要常常两肩扛着料板、坯胎往窑里送,好似抬轿,故被称为“轿夫”;小器装坯工挑坯使用的是两头翘起的扁担,挑坯时不能走快,形同骆驼行走,故被称为“骆驼”;印坯工因两只手须一天到晚朝模型上拍打,故被称为“鹅”;利坯工因操作时须盘着双腿扑在陶车上,久而久之,背驼了,腰伸不直了,故被称为“虾公”……这些外号,正是当年陶工受贬受辱、牛马生涯,的真实写照。
  再说说琢器制坯业。琢器比圆器更复杂,工艺要求也更高。解放前,从事这一行业的业主和工人多为丰城人和抚州人。在这个行业中,又分大件、粉定、古坛、官盖、滑石器、淡描器、针匙、博古器、灯.盏等各业。大件制坯业主要生产大型圆形瓶、缸、盘、壶、盆、坛等精细瓷器和普通瓷器;粉定制坯业主要生产中、小型圆形瓶、壶、钵、盅、杯、坛、罐、盆、缸等精细瓷器和普通瓷器;古坛制坯业主要生产淡描花坛等瓷器;官盖制坯业主要生产各类连盖茶杯;滑石器制坯业主要生产粗糙瓷器;淡描器制坯业主要生产粗糙青花瓷器;针匙制坯业主要生产瓷器羹瓢;博古器制坯业主要生产各种异形瓷器;灯盏制坯业主要生产瓷器灯盏。解放前,琢器大件、粉定、古坛、官盖、滑石器、淡描器等行业的劳动组织,是以“草鞋一(以上劳动组织中大都配有装坯、打杂等工种,因他们干活时常穿草鞋,故这些工种俗称“草鞋”)为单位进行组合的。大件制坯业每双“草鞋”的劳动组织中,通常配有工人3-4人。粉定制坯业每双“草鞋”配备的工人数,要视所生产的品种而定。生产白器者,每双“草鞋”约配3名工人;生产青花器者,约配5名工人。古坛制坯业每双“草鞋”的劳动组织中,通常配备工人6名。官盖制坯业,1双“草鞋”的劳动组织中,通常配有1/6个做坯工(即每月在这个劳动组织中干5天),1个利坯工,1个打杂装坯工。2双“草鞋”的劳动组织中,通常配有1/3个做坯工(即每月在这个劳动组织中干10天),2个利坯工,1个补水工,1个施釉工,1个打杂装坯工。3双“草鞋”的劳动组织中,通常配有1/2个做坯工(即每月在这个劳动组织中干15天),3个利坯工,1个补水工,1个施釉工,1个打杂装坯工。滑石器制坯业,1双“草鞋”的劳动组织中,通常配有3-4名工人。2双“草鞋一的劳动组织中,通常配有6-7名工人。3双“草鞋”的劳动组织中,通常配有9-10名工人。淡描器制坯业,1双“草鞋”的劳动组织中,通常配有工人(含画坯工)4-5人。2双“草鞋”的劳动组织中,配有工人(含画坯I)7-8人。针匙、汤匙制坯行业的劳动组织,是以制坯模型为单位进行组合的。如针匙制坯行业,每副模型的劳动组织中,通常配有1/3个制坯工,1/3个吹釉工。灯盏制坯行业的劳动组织,是以陶车为单位进行组合的。0.5乘陶车的劳动组织中,通常配有做坯、印坯Il人,装坯、打杂工1人,利坯工1人。1乘陶车的劳动组织中,配有打杂工1人,做坯工1人,印坯工1人,利坯I2人,装坯工1人。雕削、博古器制坯行业的劳动组合则无一定模式,随意性比较大。如雕削制坯业,多者一厂数十人,少者则一厂1人。
  琢器坯料、釉料的制备方法与圆器坯料、釉料的制备方法相差无几。做坯的方法与圆器做坯的方法也大致相同,不同的是:(一)琢器的坯做得比圆器厚得多,通常厚度为1-1.5厘米;(二)琢器有的品种往往1件坯要做成几段。比如做花瓶,有的就要做成3段,一段为瓶颈,一段为瓶身,一段为瓶底。(三)做特大坯件时,其做法又大不相同,作时须先将坯泥搓成条状,在车盘上围成一个圆圈,这时须由2人面对地攀转车盘,2人搀扶着做坯工的左右腋,由做坯工艰难地将坯做成所需之形状,成形后,将其放于一旁,再如法围制第二个、第三个圆圈……待各段成形后,再用泥浆将其一段一段粘接起来,然后进行修补。
  坯做好后,待其干至一定程度,即进行整坯。方法是用刀将坯底拍紧,以防制品裂底(俗称水拆)。待整好后的坯胎干至一定程度时,即进行利坯。以利花瓶为例,其制作顺序一般为:上陶车,先用搅车棍将车启动,待车盘转速’达到要求时,将瓶颈置于利脑上,定死位,用坯刀分别将其上、下、内、外利至所需之高、低、大、小、厚、薄及形状,取下,放于一旁,再利瓶底、瓶身,方法与利瓶颈同。瓶身利好后,将瓶身下端朝上置于利脑上,接着用瓷瓢舀上泥浆,淋适量于瓶身接头处,将瓶底下端朝上放于瓶身的接头上,用手轻轻将其扇死定位,再用坯刀将接头处修平,接着将已粘接好的坯体取出,换成下端朝下,用坯刀伸人瓶内,将接头处修平,然后用瓷瓢舀上泥浆,淋适量于瓶身接头处,将瓶颈放于接头上,用手轻轻将其扇死定位,再用坯刀将接头处修平,即妥。在整个利坯过程中,要多次启动车盘,使其不停地旋转;利坯时,要屏住呼吸;为测定所利坯体的厚薄,利时还须时而用手指轻轻弹击坯体,并细心听其发出的响声,从响声大小来判断坯体各部位的厚薄。利薄胎器时,除采用上述方法外,还可采用毛笔蘸水将水由坯胎的口沿直线滴流而下的方法来观察坯体的厚薄,如若坯体上显出的水迹均匀,说明坯体各部位厚薄一致;反之,坯体上显出的水迹就有显有暗,这即说明坯
  琢器做坯体各部位厚薄不一致,须进一步精修。精修薄胎制品的工艺要求极高,要将十几毫米厚的泥坯精修至蛋壳那样薄,难度的确很大,往往少一刀嫌厚,多一刀即破。
  待利好的花瓶坯胎干至一定程度时,即进行荡内水。方法是先用笔扫去瓶内的灰尘、坯屑,再用竹端舀清水倒于坯内,用手摇荡坯体,然后转动坯体将水倒出。
   内水荡好后,即施内釉,方法是先用竹端从釉缸中舀上釉浆,倒于坯内,用手摇荡坯体,然后转动坯体将多余的釉倒人釉缸。
   施过内釉的坯体,还须补外水,其方法与圆器产品补外水大致相同。
  外水补过之后,即施外釉。若施大件产品,通常采用浇釉法。浇釉前,须先将一块木板搁于釉盆上,再将坯件放在木板上,双手各执一碗,从釉盆中舀釉浆从左右两个方向淋浇于坯体表层。对某些琢器产品,有时还采取“吹”的方式来施釉,方法是先将釉浆盛入设有吹筒,喷蛆的白铁壶内,再将喷咀对着坯体,用嘴对着吹筒吹气,壶中的釉浆便纷纷扬于坯的表层。如此反复数遍,至坯体上的釉层达到所要求的厚度即止。
  坯胎的内、外釉施过之后,即进行剐坯。以剐花瓶为例,其方法为:操作者登上陶车,先用搅车棍将车盘启动,待车盘转速达到要求时,将坯胎上端朝下置于利脑上,用手将坯扇死定位,再用坯刀
  琢器利坯修掉圈足上的少许釉层,使圈足露出一圈胎骨。接着,取出坯胎,换成下端朝下,用手将坯扇死定位,再用坯刀修掉瓶口一圈釉层,然后用锒釉笔蘸上釉浆,均匀地锒于瓶之口沿。
  坯胎剐好后,即进行装坯,其整匣、涂浆、铺渣、放垫饼、放坯、叠匣的方法与圆器操作大致相同。若装特大产品,其方法则有所不同。例如装大缸、大瓶,须先将大缸放于匣钵的底板上,再将匣壁一圈一圈叠放于匣底之上,然后用耐火泥将各层之间的接头缝封好,最后盖匣盖。
   除上面提到的一些制坯行业外,旧时在制坯行业中,还另有注浆、雕塑、雕锒等多种制坯行业。
   注浆制坯,多设于琢器行业内。注浆的模具系用石膏制成。石膏是一种硫酸盐沉积岩,化学成分为硫酸钙
   带二个分子的结晶水,其化学式为CaS04-2H20,颜色分别为白色、浅蓝、灰色、浅黄色等,属纤维状和块状结构的固体,其硬度为2(莫氏标准),比重为2.32。煅烧后失去1.5个水分子的石膏称半水石膏,它比原重量约减轻15.7%,制造石膏模具用的正是这种石膏。在半水石膏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后它又会重新还原为二水石膏。人们之所以选用石膏制造模具正是看中了石膏的这一特性。
   加工石膏,一般是先将石膏表层的杂质洗去,再用石碓将其椿成细粉,然后将它放人凹底的铁锅中去炒,炒制温度一般控制在160-170aC,炒好的石膏务必存放在干燥处,以防石膏受潮,受了潮的石膏会变为二水石膏,这种石膏便失去胶凝性了。
  制造母模通常分以下三个步骤进行:(一)先在立式小陶车的模底上用石膏浇注比木模稍大点的石膏圆柱体,待石膏硬化后再用刀具将其修成原始模种。(二)在原始模种上涂以洋干漆,用金属皮
  吹釉围成比母模大些的圆框浇注石膏,待硬化后取出,用硫磺或石膏翻制出工作模胎。(三)浇注生产用模,还必须有一个外套。制作外套的方法是:先在漆好洋干漆的原始模种上用金属皮围成比母模大些的圆框浇注石膏,然后按模型所需的厚度和外型,将石膏圆柱体利成工作模外套,外套配上了工作模胎,就得到了完整的工作模种。有了工作模种,便可以用它浇注生产模型了。所浇注的模型,要求工作表面光滑,无油迹,无气孔,、并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
  民国时,注浆成形的方法仅有两种:一为空心注浆法。这种注浆法用的模型没有塑芯。操作时须先将较稀的泥浆注入模腔内,停留一定时间后,倒出多余的浆,让模型继续吸取泥浆中的水,使其体积逐渐收缩。待模内的泥坯收缩到一定程度时,将泥坯取出。二为实心注浆法。方法是将较浓的泥浆注入两快石膏模型合拢后形成的空隙中,泥浆注入模型后没有多余的泥浆倒出,待泥坯收缩到一定程度时,将泥坯从模内取出。
  雕塑制坯,多设于琢器行业内,但也有设于圆器行业内的。雕塑,主要分堆雕、捏雕、浮雕、刻花、镂雕及圆雕等。用笔蘸取泥(釉)浆在坯体上堆填各种凸出纹样的装饰技法,称堆雕。堆雕又分两种:一种为堆泥,也称堆花,方法是用手指或毛笔将白色泥浆或彩色泥浆往坯体上堆,堆出各种纹样。另一种为堆釉,方法是用毛笔蘸取白色釉浆在施好色釉的坯体上堆填纹样。捏雕,也称“捏花”,方法是用手将湿泥塑造出各种动物、植物或其它形象。浮雕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笔蘸取泥浆或用泥料在坯体上填、堆出各种纹样,然后在花纹上进行镂、雕、刻,使纹样凸出坯体,三度空间。另一种是先用石膏模印出立体瓷泥纹样,然后将纹样粘贴于坯体,再在纹样上进行镂、雕、刻。刻花的方法主要是用刀具或其它工具在平整的坯体表面刻出凹槽状的花纹或图案。镂雕又称镂通花、镂空,通常以镂空为主,同时运用圆雕、捏雕、堆雕等技法在坯体上把装饰纹样雕通,再在上面寄贴花卉或加彩。圆雕的方法是用湿泥塑出人物、动物、植物等各种造型。雕锒行业,也是多于琢器行业内的。制作四角、六角、八角等器物,通常采用雕锒法,方法是先将湿泥放于白布上,再用手把湿泥拍打成片状,待泥片稍干后,用泥浆将泥片相互锒接成所需形状,待粗坯干至适当程度时,用坯刀将其修刮平整。
  解放前,景德镇的琢器制坯厂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独立劳动者。那时候,若自己有技术,只须买几块瓷土,买几只匣钵,就可以制坯。坯制好后,拿到窑户老板处去搭烧。烧好后就可以拿到外地去卖。卖掉了再做。如若赚了钱,他就可以带几个徒弟,雇几个工人,做起小老板来。生意不好时,自己又到别的厂家去打工。
  旧时,因琢器制坯厂家的规模一般都很小,故管理层次也较少,多数厂家的三码头工种或刁削工种由厂主自己兼任。琢器厂家的工人多为沾亲带故,大都由业主自己出面雇请。当年的端午节,若业主请某工人上馆吃“泡茶”(一碗茶,两根油条),即说明业主继续留用某工人干到七月半;到七月半,若业主又请某工人上馆吃“泡茶”,即说明业主继续留用某工人干到当年腊月;若到腊月业主再请某工人上馆吃“泡茶”,即表明业主次年上半年仍继续留用某工人。反之,凡其中有一次未被业主请去吃“泡茶打的,则表明这个工人从此已被业主辞退了。
   景德镇陶瓷的釉下装饰,主要有青花、青花玲珑、釉里红、斗彩、窑彩、影青刻花等。由于这些釉下装饰均是在坯厂内进行的,因此
   刻花它属于制坯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青花装饰。其色,青翠欲滴,永久不褪;其花,清新明丽,幽靓雅致;其釉,晶莹柔润,白’中泛青。景德镇的青花装饰始创于元代,至明代已臻成熟。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青花瓷器的器型更为复杂,装饰更为丰富。但在解放前的近百年中,由于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反动统治阶级的摧残,使大批工人被迫改行,四处流散,至解放前夕,全镇从事青花装饰的工人已由清末的3000多人减至100余人,使青花瓷生产处奄奄一息的状态中。
  绘制青花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绘时一般要经过这样几道程序:一是设计画面。设计通常在纸上或在坯体上进行。如若在纸上搞,不但要注意使纹样适应各种器物的造型曲面,而且最后还须将纹样画到坯体上去方可定稿。二是过稿。方法是先在定稿的坯体上用浓黄蔑灰按纹样勾线j然后用棉纸或毛边纸贴在纹样上,再用手指或压子轻轻在纸背上擦摩,使纹样清楚地翻印在纸面上。接着用浓黄蔑灰按翻印下来的纹样在纸上重描一遍,最后将纸贴于坯体上,用手指在纸背擦摩,使纹样清楚地印在坯体上。三是勾线。勾线,就是用画笔蘸上青花料,在坯体上勾勒出纹饰线条。勾线时运笔要缓慢,料的厚薄要相等,线条的粗细要均匀。四是分水。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先勾线,后在纹样的线条内分水。另一种是先分水,然后勾勒轮廓,此种方法多适用于写意画。
  手绘青花装饰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为白描青花也叫青花白描,其特点是只用料色勾线而不分水;二为白地青花。在装饰对象的轮廓内“分水”的方法,称白地青花。其特点是画面对比明显,形象清晰;三为青地白花。方法是在纹饰轮廓线外“分水”,使纹饰处于空白状,形成青色底子,白色装饰。
  青花玲珑装饰。青花玲珑瓷又称“米通”瓷,外国朋友则称它为“嵌玻璃的瓷器一。这一品种,是在同一件瓷器上,既绘有青翠欲滴的“青花”,又布有碧绿透明的“玲珑一(镂孔),二者互相衬托,相映生辉。制作青花玲珑,大体要经过这样几个步骤:(一)选好装饰部位。一般来说,玲珑眼宜装饰在坯体较薄的部位。(二)刻玲珑眼。方法是用金属小刀在坯体上刻出各种形状的镂孔,然后用笔蘸玲珑釉填入镂孔中,至填满止。(三)配以青花纹饰。就是在刻、填了玲珑眼的坯体上配以各种青花装饰。
  釉里红装饰。这一装饰始创于元代,其装饰步骤与青花装饰大体相同,即先用笔蘸釉里红彩料在坯体上描绘各种纹样,然后在坯体表层施以透明釉,最后入窑焙烧。因红色纹样系从釉里透出,故称“釉里红”。
  窑彩,亦称釉下彩。绘制窑彩一般要经过这样几道手脚:(一)过稿。单件作品一般可直接在坯体上起稿、勾线。多件复杂的作品通常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在未施釉或已施釉的坯体上设计画面;(2)用铅笔将坯体上的画面拷贝到纸上;(3)按铅笔轮廓线在拷贝纸的背面勾填木炭烟脂;(4)将已拷贝画面的纸覆于坯体表面,用手按摩,使之转印到坯体上。(二)勾线。方法通常有以下三种:一是用画笔蘸上浓墨汁在坯体上勾勒纹样;二是用笔蘸上浓墨汁或调料,再加入少量乳香油画料,在坯体上勾勒纹样;三是用压印的方法代替手工印线。(三)分水。当坯体上的线条干后,便可开始分水,即在线条内填人各种颜色。
  影青刻花装饰。这一装饰属传统陶瓷装饰方法之一。用这种方法装饰起来的瓷器,透过釉层,可窥见刻在釉层下面的各种花纹。其瓷青淡幽雅,颇为秀丽。装饰时一般要经过这样几道程序:(一)设计。起稿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先用笔在坯体上描绘纹样,然后依样运刀刻划;另一种是先审度器物造型和选定装饰部位,然后直接用刀在坯体上刻划纹样。(二)刻划。方法是以刀代笔,采取刻、剔、扒等几种方法在坯体上刻划出各种不同的花纹。所刻出的线条有宽有窄,有虚有实,转折变化多样。
  颜色釉装饰。景德镇产的高温颜色釉瓷,系用铁、铜、钴、锰等氧化物配制成不同的色料,施于泥坯或瓷胎之表层,经高温焙烧而成的一种瓷器。这种瓷器,釉面五光十色,斑驳璀璨,被人们赞之为“人造宝石”。颜色釉装饰,通常是在坯厂内进行的,也属制坯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解放前,景德镇配制颜色釉,一般采用天然原料。由于天然原料的成份复杂,且组成也不尽相同,同一天然原料,这一批和那一批的成份有时相差很大,即使是很有经验的艺人,在配制颜色釉时若不经过反复试验,也难保其所配色釉的色泽前后一致。那时候,颜色釉的配方全由私人掌握,艺人决不将配方传于外人,有的甚至传子不传女。
   民国早、中期,景德镇所烧制的颜色釉瓷器品种共达数十种,其中主要品种有:
  钧红釉。釉层肥厚,红而且浓,滋润均匀,华而不俗,釉层中有细小的龟裂纹理。此釉在高温焙烧的过程中虽会向下淌流,但色釉一般不脱口。据文献记载,早在宋代,我国就已烧制出钧红釉瓷器,因它最初为河南禹县钧窑所烧制,故称“钧红”。钧红釉瓷器属我国最早出现的一个铜红釉品种,它的诞生,结束了当时青瓷独占鳌头的局面,这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不能不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可是,自元代后,禹县钧窑日渐衰落,至明初已不能烧制钧红釉瓷器了。但值得庆幸的是,禹县烧制钧红釉的技艺被其它产瓷区继承了下来。景德镇自宋末起就已开始烧制钧红釉瓷器。
  祭红釉。釉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祭红釉瓷器为景德镇所创制,始创于明永乐、宣德年间。因古时皇室常以它作祭器,故称“祭红”。古代,人们在配制祭红釉料时,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掺入釉料中’,真可谓不惜工本。即使这样,也往往烧制不出好的成品。由于祭红釉瓷器历来难烧,因此它比其它色釉更为名贵。
  郎窑红釉。釉色似初凝牛血,红而鲜艳,晶莹光亮,器物内外有较大的龟裂纹理。朗窑红为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因其于十八世纪始产于清朝督陶官郎廷极所督烧的郎窑,故称“郎窑红”。
  美人醉釉。又称粉红釉、孩儿脸釉、豇豆红釉、桃花片釉等,初创于明代,清代有很大发展。相传,明代有一皇帝正与贵妃饮酒作乐时,有人呈上一件景德镇刚创出的淡红色瓷器,其釉酷似贵妃醉酒后脸部泛出的红润肤色,皇帝触景生情,当即以“美人醉”命之。该釉色调淡雅,柔和悦目,给人以含蓄的美感。
  三阳开泰釉。该釉的外观为:在乌黑发亮的釉面上,呈现三处扁圆形的红釉,形同初升的太阳。红釉四周,喷射出黄、青、绿各色釉丝,好似太阳的光芒,故称“三阳开泰”。古代易经上有“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之说,意为冬去春来,阴消阳长,万物复苏。古人把此釉称为“三阳开泰”,明显地寓有吉祥之意。三阳开泰釉瓷器为清乾隆年间所创。
  钧红花釉。始创于宋代,釉色为:在红色底釉上重现蓝白交错的色丝,形态各异,有的象风中漫舞的杨柳,有的象节日多彩的礼花,有的象翻滚起伏的波涛。因该釉系用钧红釉作底釉,在底釉上再施以别的釉料而烧成的,故名“钧红花釉”。
   乌金釉。釉色乌黑透亮,属我国名贵色釉之一。它是在建窑、黑定窑所烧制的一种相近似的色釉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茶叶末釉。釉色为:在褐绿色釉中,自然而均匀地布满着美丽的黄色星点,因黄色星点好似茶叶细末,故称“茶叶末釉”。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汝窑就已生产出这种釉。清时,此釉曾被列为官窑的秘釉之一。
  霁蓝釉。釉色为深蓝,色泽深沉,浓淡均匀。由于该釉具有不淌流无纹理、易烧成等特点,故宜装饰在各种瓷器上。在已烧成的霁蓝釉瓷器上用金水饰以各种花纹者,称“霁蓝描金彩瓷器一。
   解放前,白胎选瓷也是在坯厂内进行的,因此它也属制坯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时各制坯厂家的选瓷工作多由管事人员或业主兼任。
  选瓷人员判断瓷器的质量和划分瓷器的等级,主要是通过看、听的方法来进行。看,就是正看瓷器的顶端和内部,翻看瓷器的底部,转看瓷器的外部,并把瓷器放在水平面上看它的平整程度,再看瓷器釉面是否光润。若检验成套器皿,还要看各件产品的釉色、画面、光泽等是否一致,器型式样是否谐调。此外,还要看产品表面有无缺陷。听,就是用手指或棍棒轻轻敲击瓷器,从瓷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瓷器的质量。方法是将产品放在手上或桌上,用手指或棍棒轻敲口沿,如声音清脆,即表明瓷胎致密,瓷化完全,质量良好;如声音沙哑,即表明瓷胎有破损,或没有烧熟。对中、小型口径的碗类制品,可重叠成筒(10个为1筒)听测,方法是先将碗撂好筒口,对准花面,然后拿在手中抖动旋转,若瓷碗发出清脆之声,即表明这筒瓷碗质量良好,如夹有沙哑之声,即表明其中有的瓷碗已破损。在通常情况下,通过看、听便能确定产品的等级。
  选瓷人员一般还善于分析产品缺陷。分析时,通常要根据缺陷的症状,从主观(操作)、客观(泥、釉以及自然条件等)两个方面作分析,有时甚至要作破坏性的查验(即将瓷器打破),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放前,各圆器、琢器制坯厂家对制瓷原料都比较珍惜,普遍做到了这样几点:(一)原料进厂后,要按种类、大小、干湿,分别堆码整齐,并记入帐簿。(二)好原料用于生产上等瓷器,差原料用于做下等瓷器。既不可将好原料做下等瓷器,也不可将差原料做上等瓷。(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破坯、坯粉,要将其晒干后重新淘洗,继续用于制瓷。(四)平时流人晒架塘中的泥浆,要定期或不定期将其捞起、晒干,重新淘洗后继续用于制瓷,或卖于别的厂家制作粗瓷。(五)定期或不定期地铲挖坯房内坡阶及某些地面之表层泥土(俗称“脚板屎”),晒干后重新淘洗,然后用于制瓷或制托坯垫饼,或卖于别的厂家制作粗瓷。(六)平时在坯厂内不小心打破了坯,要将坯屑全部拾起来;运坯到窑厂时,在途中或在窑厂内打破了坯,也要将坯屑拾回坯厂,淘洗后继续用于制瓷。(七)瓷土经过淘洗,所滤出的泥渣(俗称检渣),厂家也舍不得将其倒掉,而是用它掺以别的原料,用于制作粗瓷,或用于制作托坯垫饼,或卖给别的厂家制渣胎碗。(八)生产时粘附在工具、设备、衣服上的原料,要将其刮人或抖入淘桶中,淘洗后继续用于制瓷。(九)有的厂家为了降低成本,还常常使人到附近山上去挖取山土,用于制作托坯垫饼。
  旧时,各圆器、琢器制坯厂家对在制品的质量也普遍抓得很紧。一是对各工种的工作质量有一定要求,每个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按这些要求行事。二是每个工种、每道工序都负有检查坯胎质量的义务。工人在操作时,都要检查每件坯胎上是否存有缺陷,如发现有缺陷,凡能整修好的,要及时交与有关工种进行整修;凡不能整修好的,即将其打破重新淘洗后再用于制坯。这样关关设卡,使一些肉眼能见的缺陷大都被消灭在生产过程中。这种做法,俗称“一脚压一脚,毛病不过脚”。三是每次开窑后,先由选瓷工把瓷器一一选过,然后由伙佬送饭时将患了毛病(缺陷)的瓷器挑回坯厂给生产工人看。这样,工人就能亲眼看到自己所制的瓷器存有一些什么缺陷,以利及时采取措施,消灭或减少这些缺陷。四是若发现存架坯胎大批患病(例如原料配方过软或过硬、坯釉发裂等)或造型、尺寸不符合要求而又无法整好时,厂家便会果断地将所有患病或造型、尺寸不符合要求的坯胎全部倒人淘桶重新淘洗,然后再重做坯胎。五是为了保证瓷器的质量,各制坯厂家还制订了一系列的规定,每个工人都须严格照这些规定行事。例如:规定工人不准在储泥桶内洗手,不准穿脏鞋进入泥房,不准将油、盐、口痰、鼻涕沾污原料或坯体,所进的原料不经“试照”不准投入使用,锉坯刀时不准将铁屑锉人原料中或坯胎上,等等。
  旧社会,制坯行业一般是实行计件工资,即:除膳食由厂主负担外,另按工人所产制品件数的多少来计发工资。一般厂家多取以下办法:每年分别于农历七月、十月、年终与工人结算3次。按照惯例,每次结算后应及时将工资发给工人,可是许多老板却没有照规矩做,老是拖欠工人的工资,将钱用于囤积原燃材料,在那物价飞涨的年代,等到老板将工资补发给工人时,钱已经大大贬值了,甚至一天的工资连1斤青菜也买不到。另外,其时也有以实物来充当工资的,即工人帮业主制作的产品烧成后,业主只须按比例给一定数额的产品给工人,不必另发工资。
  抗日战争后,特别是1946年以后,各圆器、琢器制坯厂家的厂主为刺激工人更加卖命地为其干活,把基本工资压得很低,遂将私贴、私补增至了100余种。其中,以肉为内容的补贴主要有:起手肉、歇手肉、知四肉、花朝肉、清明肉、人工肉、重阳肉、冬至肉、检渣饼子肉、、淘灰釉肉、阴子肉、墨迹肉、剐齐子肉、做坯肉、打箍肉、青花肉、配釉肉、上石板肉、讨料肉、开窑肉、水帐肉、饼子肉、扫灰肉、挑篮肉、打高岭肉、大器肉、棒坯肉、炉里肉、淘高岭肉、起晒架塘肉、剐月心肉等;以钱为内容的补贴主要有:刀子钱、补匣钱、接土匣钱、草鞋钱、搭肩钱、大酒钱、小酒钱、装软饼子钱、扫灰钱、吊线钱、度匣钱、起车垄钱、挖脚板屎钱、挖检渣钱、淘检渣钱、淘余土钱、挑土匣钱、搬料板钱、使用钱、黄烟钱、草帽钱、扇子钱、画笔钱、发锉钱、背搭钱、烂山钱、扁担钱、焕票钱、满砖钱、挖老土子钱、打样钱、开模钱、削挎钱、削边钱、填釉钱、四季补贴钱、脚步补贴钱等;以酒、茶、点、米为内容的补贴主要有:起手茶、起手面、定事茶、盘缠米、做大件酒、满窑酒、开窑酒、挛窑酒、端阳酒、中元酒、中秋酒等。这些补贴中,有些是历代陶瓷工人通过斗争才争到的,有些则是老板们挖空心思想出来剥削工人的花招。上面所讲到的这个肉,那个肉,其中不少须付出额外劳动才能享受到的,比如起晒架塘肉,只有当工人免费为厂家将晒架塘中的下脚料全部捞取上来之后,老板才给点肉给这位付出额外劳动的工人吃。如未付额外劳动,老板是不会白给你吃的。另外,这些补贴中,有许多并未列进计件单价,这样做对老板们比较有利,加上去或拿下来均比较自由,生意好时可以加上去,生意不好时又可以拿下来,不致形成固定不变的规矩。
  解放前,每当瓷业生意不好时,就有大批瓷业工人失业,失业后的工人只得靠卖菜、作田、砍柴、卖苦力赚钱养家糊口。那年月,即便未失业的工人,因季节关系,每年也只能在老板家干七、八个月,其余三、四个月也是失业。在失业的几个月中,也要靠自己另谋生路。那时的陶瓷工人是相当苦的,就连回乡过春节路过张天渡时,也要下到河里,在刺骨的水中摸几条鲇鱼回家过年。
   烧瓷分作柴槎窑
  烧瓷行业(又称烧窑行业),是专门帮各制坯厂家将坯焙烧成瓷的一个行业。各制坯厂家的坯件作好后,均要委托烧瓷厂家代为焙烧。烧瓷厂家则按焙烧的数量和窑位的优劣向制坯厂家收取一定的焙烧费。过去,景德镇的烧瓷行业大体分为柴窑烧瓷和槎窑烧瓷两个行业。这两个行业的业主和工人均为都昌人。
  先谈谈柴窑烧瓷业。民国时期柴窑窑房的构造与布局,与清代的大体相同。窑房属穿逗式木构架建筑。总面积一般为1000平方米左右。长度一般为37米,跨度一般为14米,外檐高一般为7米。木构架所用材料,多为质地坚硬、不易腐朽的树木。构架一般为3米×3米的方形柱网,梁柱均为砍去枝丫、削去树皮的自然躯干。工匠们非常巧妙地利用曲木的重心立柱及其弯曲之外形起拱架梁。构架不区形制,恍如一片枯槁的森林,施工制作十分独特。屋顶坡度一般
   为4分水,屋面是冷摊的小青瓦,屋面局部升起,用作散热通风。窑炉
  柴窑房外景所占的面积,约为窑房总面积的四分之一,除去窑炉所占空间,其余均属两层结构。二楼楼面平窑篷拱脚标高,底层高度一般为9尺,是存匣、装坯、开窑取瓷之场地。楼面系用厚约6厘米的木板铺就,此层主要用作储存燃料(松柴)。楼面设有一闸口,通过闸口松柴可直接下滑到窑门前。此外,在窑房内,沿窑墙还设有一砖砌台阶,供把桩师傅由此登上窑篷观察焙烧情况。
  解放前,柴窑窑炉称呼颇多:因其所烧燃料为松柴,故称柴窑;因其为景德镇独创,故称景德镇窑,简称镇窑;因其形似半个鸡蛋覆于地面,故称蛋形窑;因其酷似半个瓷瓮横卧于地,故称瓮形窑;因其外形颇象女人体型,故又有人称其为女体窑。
  说到柴窑窑炉的造型,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说古时候有个皇帝曾下令要景德镇为他烧造一张瓷器龙床,并限一年内做好,若到期未烧造出来,就要把参与烧造的瓷工全部斩首。可是时间过去了一天又一天,瓷床始终未烧成。一天,把桩师傅陈德厚的女儿翠芳坐在椅子上歇息,不知不觉便睡着了。忽然,眼前闪出道道金光,一个手持佛帚的白发老人来到她的身边,对她说:“若要烧成龙床,办法有两条:一是要按女人的身型重建新窑;二是烧龙床时,当窑火烧得旺盛的时候,你必须跳进窑去。这样,龙床才能烧成。”说完,佛帚一扬,金光消失了。后来,在翠芳的再三要求下,瓷工们才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窑型改成了女人的身型。这一日,大伙将龙床装入了重建的窑内,正当窑火烧得旺盛的时候,翠芳趁人不备突然冲到窑前,叫了声“爹爹保重!一就毅然跳进了烈火中。后来开窑一看,龙床果然烧成了。翠芳壮烈牺牲了,可瓷工们却因此而得救了。直到民国时期乃至建国之初,景德镇烧瓷所使用的仍为这种女人身型的窑炉。当然,这毕竟是个传说,我们可以不去信它,但它却生动地反映了古代瓷工的一种爱和恨。
   柴窑全窑由窑身、烟囱、护墙及望火孔几个部分组成,概由窑砖砌成。
   窑身全长18—20米,容积为160-200立方米,一次可装烧日用瓷10-15吨。窑身大致分以下几个部分:(一)窑门。设于窑身最前端。窑门为满窑的进口,开窑的出口。每次将窑满好后,须用砖块把窑门封住,仅在其上部留一洞(称投柴口),焙烧时从此洞投柴入燃烧区。(二)窑头区。紧挨窑门的区域称窑头区。炉栅及灰坑均设在这里。炉栅由68只大器匣钵组成;灰坑前宽后窄,前深后浅,略有坡度。窑头区为燃烧区。(三)大肚区。紧靠窑头区的区域称大肚区,全窑的最高点和最宽点便在此处。因其紧靠燃烧区,故焙烧时这里温度最高,一般在1300-1320℃之间。大肚区内,通常焙烧上等细瓷或高温颜色釉瓷。(四)小肚区。位于窑体之腰部。高度,低于大肚区;宽度,窄于大肚区;温度,低于大肚区,一般在1260-1300℃之间。/J、肚区内,通常焙烧普通瓷器。(五)低温区。这个区位于窑体之后部。焙烧时,这里的温度一般为1170-1260℃之间。此处通常焙烧普通瓷器或低温颜色釉瓷器。(六)挂窑口。处窑室与烟囱的交界处,为烟囱底部进烟气口。(七)余堂。烟囱底部之空间称余堂。焙烧时,这里的温度一般在1130-1170℃之间。余堂内,通常焙烧土匣或粗瓷。(八)观音堂。位于窑背端穹窿处,因其形似庙
  柴窑剖面、平面图堂,故俗称观音堂。观音堂内,通常装烧用作修窑的窑砖。(九)窑底(即窑床,为装烧制品的承载底板)。底板上通常平铺一层窑砖(或作一层三合土地面),上铺一层0.2-0.3米厚的紫石英砂(俗称“老土子”)。
  烟囱的前壁垂直支承在挂窑口顶蓬上,后壁支承在窑背端墙上,两侧支承在蒸尾墙上,后壁与两侧往上逐渐向中心收缩,囱口呈三角圆形,颇似钢笔笔尖,尖端背向窑头。囱壁厚度为8-8.5厘米,称薄壁囱。囱体底脚大,自重轻,倾斜分层眠砌(砖缝为倾斜平缝),伸出房顶露于室外的部分仅约6.5米。囱的高度,若自地面算起,其高一般为20米以上;若自挂窑口算起,其高一般为18-20米。这种结构独特的烟囱,具有多种功能:一是可增强烟的抽排能力,当风向改变时,其排烟能力仍可基本趋于平衡。二是当烟气流量有所减少时,也可保持适当出口动压,使流速不致低于允许范围之下限,可以避免倒灌。三是可以部分地防止因流动体动压的影响而产生的抽力波动。
   砌于窑身周围之墙,称护墙。护墙的宽度一般为2米余,高度一般为3米余。护墙与窑身、窑囱周围的墙间,均留有10-30厘米的空隙,护墙以下的间隙全用砂土填实,护墙以上至护墙面一段,间隙渐次加宽,其间每隔40-60厘米堆叠40-60厘米的窑砖至护墙面,并以铁条或木柱搭架于各段堆叠窑砖上,再以窑砖散铺其上,将整个空隙完全闭盖,其作用大致有三:(一)因有不流动而难传热的空气层在此间隙内起保温效用,可大大减少热损。(二)高温烧成时,窑壁稍有膨胀余地。(三)窑身翻修时护墙可免翻动,较为省工省费。
  在闭盖窑身周围间隙的表面,沿窑天篷再横置竖堆窑砖1至4层,两侧均以堆至距窑天蓬1米以上为限。堆码窑砖的作用大致有:两侧堆以等量的窑砖后,两侧弧度对称的窑天篷可藉以压迫天篷脚缘,使在高温烧成时支持天篷脊向两侧下压的重量,使天篷不致变形;两侧堆以不等量的窑砖,经多次高温烧成后稍可纠正因砌窑工手法不准而致两侧不对称的偏差。柴窑一般设有7个望火孔,其中圆形孔4个:1个设在前端的窑顶天篷上,1个设在窑顶天篷的正中,1个设在左侧天蓬上,1个设在右侧天篷上;另有方形孔3个:1个设在烟囱后壁观音堂的上部,1个设在烟囱前壁挂窑口背侧的上端,1个设在窑囱前端的右侧或左侧。
  柴窑行业内部的劳动组织,是以窑炉为单位进行组合的。每座窑的劳动组织中,通常配有把桩师傅1人(把桩师傅为全窑烧窑的总负责人。其时一个把桩师傅可以同时兼任几座窑的把桩工作。把桩师傅的报酬是以烧窑的次数计发的,其年收入一般可以超过一个中等烧瓷业主的年收入);驼坯工1人(负责满窑、上半夜烧窑及调配全窑所需坯匣,并亲自到坯厂组织坯、匣到窑厂焙烧);加杪工1人(每根匣柱顶端一层匣钵由其搁上);收兜脚工2人(开窑时,.当每根匣柱上的匣钵全部端出后,由其把匣柱最下一层匣钵收起来);挛匣工1人(仅配合收兜脚工干点活。昔时这一工种均由厂主的亲戚担任,可以吃饭拿钱不干活,故称其为穿“黄马褂”的);打杂工1人(负责挖泥巴、准备烧窑材料等);小火手1人(小火手即刚满师的工人。按昔时规矩,学徒满师后还得在窑厂见习一年,见习期间要干一些看门、烧窑之类的杂活);三夫半1人(负责把柴块运到窑门口,并协助收兜脚工干些活);二夫半4人(其职责与三夫半同,技术比三夫半差,工资比三夫半低);一夫半2人(其职责与三夫半同,技术比二夫半差,工资比二夫半低);推匣屑工1人。以上工种,除把桩、驼坯、加杪、收兜脚、打杂、小火手为长做工外,其余均为“散做”。此外,还设有管事4人。过去,在柴窑烧瓷行业中有“冯、余、江、曹大似天,张、王、刘、李站两边”之说,那时,各窑厂的“上三脚”(把桩师傅、驼坯工、加杪工)是由冯、余、江、曹四姓人把持着的,张、王、刘、李等各姓人只能担任其他各个工种。
  柴窑装窑是从窑炉后部装起的,连烟囱下部也装以少量的低温青釉坯胎或珐花釉坯胎,此为其它类型瓷窑所未有的。具体装法是:在观音堂及余堂左右边缘下部的斜出处,装以砖坯;在余堂中空长约2.6米处,装以大器匣钵柱八排,1、2排6柱,3、4排7柱,5.6排8柱,7、8排9柱,其高度均高于挂窑口,低于望火孔。不过这些匣柱只在下部20-30个匣钵内装烧坯胎,上面全是空匣,其目的主要是利用这些匣柱分排档住由挂窑口下部冲出的平行火焰,使其转变通行方向,往上冲升,促其顺畅通风;其次是可以作为固体热源稳定烟囱底部温度,减少抽力波动。另外,因烟囱断面积较大,故装些匣柱还可以做某种程度的平衡,用以维持动压控制流速和适应流量。至于利用余热焙烧瓷坯和砖坯则是次要的。
  当装好余堂所有匣柱后,即在挂窑口装以8柱大器匣钵,并在每两匣柱间留适当空隙,再将匣片蘸上调好的湖泥封闭其上部空隙,仅留下端近窑底的空隙不封,使窑身与烟囱底部隔开。
   因各窑的长度及所装烧产品不同,故各窑所装匣柱排数及大、小器匣钵柱排数的搭配也稍有不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全窑约总装44-46排,窑前端约装小器匣柱17-22排,窑后端装大器匣柱(5寸灰可器匣)10余排,再装6寸蓝边三大匣10余排,两者共计22-28排。有的窑在此大、小器匣柱之间,装设口径中等的匣钵2.3排。如果小器匣钵柱多装数排,大器匣钵柱则相应少装。在前面小器匣钵窑位区域内,每排一般10柱,即以窑身中心线为界,两侧各装5柱。左侧俗称“起手”,右侧俗称“落手”。正中两柱称“当门一,左方紧靠当门的一柱称“起手墙下”,右方紧靠当门的一柱称“落手四托一,次为“落手三托”、“落手二托力,最后靠墙的一柱称"落手墙下”。而在每柱之内因其上下高低不同又有一种习惯叫法,即靠脚的一手匣钵称“重一”(一手为7个高约9.25厘米的匣钵,全高约64.75厘米。如果系装其他类型匣钵,以此相当高度推算),面上第二手为“重二”,再往上便是“重三”、“重四”、“重五”……。装靠窑顶篷的一手又称作“杪头”。在后面大器匣柱的区域内,每排所装柱数则要视窑身的宽窄而定,每排一般装11柱至14柱。
  全窑匣柱装毕,即架设临时火床。方法是在窑门内的火坑表面,用口径约19厘米的大器匣钵、重叠的短匣柱,横直支架构成若干以撑松柴的十字架与若干个通风方格。由于火坑表面之长度仅为其宽度的三分之二,因此须在其宽的一方用3个重叠的匣柱直架于火坑表面,这样便空出了4行大空格。同时还需在第一空格的对角线上斜装一块耐火砖,俗称为“棋子”,待火烧至一定阶段时即卸除若干个,以增加其通风量。在靠窑身第一横列的4个空格及靠窑门的第二横列中央,两个空格内的耐火砖应平铺,多在火烧至适当时刻先后卸除。而第二横列两旁的各一个空格内的耐火砖则应竖架,烧火时很少取下。在架设火床的匣柱斗接及棋子搭接处,均以匣片塞紧垫平,用黄泥浆糊严,最后撒上一层糠灰。
  临时火床设好后,在窑门处还须装设灰溜门(火坑门)、投柴孔、发火孔、除渣孔等。装设灰溜门的方法是:将制备好的两脚相距约55厘米(与窑门等宽)的方形铁板倒嵌于窑门下部(即火床前),再以窑砖装砌于方形铁板背面。装砌发火孔、除渣孔的方法是:当灰溜门方形铁板背面的砖砌至约36厘米高时,再以一方形铁板仰嵌于已砌好砖层上。接着平铺一块窑砖于铁板底,再依铁板的两脚侧缘紧接耐火砖的两端侧铺两块窑砖,然后将两块窑砖放置其上,形成每边长约23.4厘米的五边形,再以大小不一的砖块填塞缝隙。发火与除渣孔,除发火与清除灰渣时启用外,其它时间均封闭着的。装砌投柴孔的方法是:从发火孔、除渣孔砌至距火床约130厘米处,再设投柴孔,其砌筑方法与砌筑发火及除渣孔相同。投柴孔砌好后,续往上砌至距火床约230厘米处时,再并列对称空出两个直径约5寸的圆孔,并将两个口向外、底向内的5寸匣钵嵌入其中,此即为窑’眼。烧窑时,窑工从这两个眼颜色的变化即可判断窑内的温度。接着在两眼之上用窑砖继续往上封砌,直至窑门篷顶为止。最后在整个窑门外从上到下糊一层黄泥,将所有缝隙填平。窑装好后,即可开始烧窑。
   烧窑分烧上半夜与烧下半夜两个阶段。
  烧上半夜,也称烧上半段。这一阶段,又分3个小阶段:一为发火阶段。封门以前,在火床的左右及后缘周围,预先用柴堆成高约1米余的中空半圆环形围墙,另以篾箕盛干柴10余块,置于火床上,封好窑门。再从发火孔投进引火物,将篾箕内干柴点燃。然后从发火孔投进5-8块干柴,并打开投柴孔烧火2个小时左右,待窑内前面1、2、3排匣柱略红,再掩门烧火。至此,发火阶段告毕。二为烘坯及烧氧化焰阶段。发火阶段完毕时,窑头区的温度已提高到6000C左右,烟囱也已开始有效地通风了。从这时起,即可逐步加大火力。这样烧一段时间后,烟囱口即开始冒出微微之烟,窑中的火焰也正从前段渐渐延伸到后段。至火焰被拉至挂窑口附近时,窑烟便逐渐变黑变浓。当火焰进入烟囱并冒出浓烈的乌烟时,烘坯及烧氧化焰阶段便大体结束。三为烧还原焰阶段(这一阶段,通过烧还原焰,将坯胎中的高价铁质还原为低价铁质,即把氧化铁还原为三氧化二铁,使烧出的瓷器呈青白色。这种色泽,为景瓷的重要特色之一。)此时投柴量须明显增多。因镇窑未设减少通风量的装置,故除烟囱作用的变化之外,只有靠增加投柴量的方法产生还原气氛,使窑室前后段匣钵内坯的还原作用渐次完成。窑内还原的状况可以通过观察烟囱冒烟的情况来判断。当囱口冒出“狮子头烟”时,即说明窑内已进入全面的还原阶段。当烟囱口冒出的烟痕逐渐稀薄,即说明窑内还原焰已进入末期。
   烧下半夜,也称烧后半段。这一阶段又分作热火、速火2小段:(一)热火阶段:当余堂内匣柱已红5分之3、火苗已超过匣柱顶3-4尺以上时,须将铁钩伸人火床卸去前装的平铺棋子,以扩大火网通风面积、加强烟囱通风力。各窑卸棋子的做法不尽相同,有第
   柴窑烧窑一次卸下4棋子后停两小时左右再卸下两棋子的;有分作3次卸的(即每间歇1-2小时卸一次,每次各卸下两个棋子);也有分作两次卸的(即仅卸4个棋子);还有分作几次卸下8个棋子的。总之,卸棋子时间的选定,卸块数的多少,都要视室内温度上升等情况而定。(二)速火阶段。此阶段又分为第一次清除炭渣、第二次清除炭渣及熄火3段:(1)第一次清除窑内炭渣。方法是先用小块柴投烧1次或2次,投柴后,不再用柴块封门,改用一匣钵(口向内、底向外)嵌入投柴口内,约过5-6分钟,见匣底暗红后,即将冷水泼人火坑内,接着用通钩将火床上未烧化的柴块及炭屑全部钩下,并将冷水洒于其上,再把其移走,然后启开除渣孔,用通钩插入,扒清前一、二排匣柱下部直行火路内的炭屑,使其全落于火坑内,再将水泼于其上,然后把它移去。接着将10余块干柴置于已清除炭屑的火床上,封闭除渣孔,用篾箕盛松树皮屑数箕,由投柴孔倾人火床上燃火,仍照常投柴掩门烧,前后大约须8-12分种。(2)第二次清除窑内炭渣。在第一次清除炭渣的前后,每小时投柴总量及每次投柴数量较前均略减少,而每小时投柴的次数却较前增多,故称烧速火。(3)熄火前的保温烧炼。这阶段维持窑内等温烧1-2小时,目的是为了缩小全窑之温差,使瓷釉熔流而光滑。其烧法是在一定时间内停投时间更短,投柴次数愈加多,每次所投柴量愈减少,而投柴速度则愈快,使全窑的火焰流渐由细嫩而变得有如清水一般。此时,把桩师傅即从烟囱背的看火孔中吐一口浓痰下去,若痰落至窑底呈白光沫而飞散,即说明全窑瓷器已经烧熟。至此,止火停烧。熄火后,经过一段时间冷却,便可开窑。在一般情况下,整个烧窑时间为18-24小时。
  综上所述,柴窑不仅结构巧妙、容积很大,而且热效高、烧成时间短,具备了其它各式古代陶瓷窑炉难以兼备之优点。再加上独特的、井然有序的烧成工艺,使镇窑不仅能烧成粗精不一的各类瓷器,而且还适应各种传统色釉尤其是名贵颜色釉产品的烧成。这些,均为其它窑型所难以做到。
  当年,各柴窑烧瓷厂家的管理模式一般为:厂主一分管下港采购窑柴的管事一管开窑簿的管事一协助管开窑簿、负责量坯人窑及验收窑柴的管事。
  那时候,各柴窑烧瓷厂家对烧瓷燃料(松柴)均看得很重,普遍做到了以下各点:(一)燃料(松柴)进厂要验收。(二)焙烧时,烧炼工人都能全神贯注窑内的火焰变化情况,凡可少添柴时,都尽量少添;凡可不添柴时,都尽量不添。(三)有的窑厂还经常增加烧窑次数,这样利用热窑烧瓷可节省不少燃料。(四)燃烧过的松柴,即变成木炭(俗称乌煤),这种乌煤,除留少量用于烧窑点火外,其余全部卖给制坯厂家或居民烧饭、烤火或烘坯。
  再谈谈槎窑烧瓷业。槎窑窑房的构造与布局同柴窑大体相似,只是规模稍小些。窑房的总面积一般为800平方米左右,长度一般为28米左右。跨度一般为11米左右,外檐高一般为5.5米左右。构架一般为2.17米×2.17米的半圆形柱网,屋顶坡度一般为4.5分水。窑炉(包括窑岭)所占的面积,约为窑房总面积的3分之1。
  旧时对槎窑窑炉的称呼也较多:因其所烧燃料为槎柴,故称槎窑;又因窑头似狮子头,窑囱似狮子尾,窑前的两只窑脚似狮子脚,两只窑眼似狮子眼,滑槎闸口似狮子嘴,故俗称狮子窑。
   全窑由窑身、烟囱、护墙及望火孑L几个部分组成,由红色或灰红色的窑砖砌成。
  窑身全长14米,容积为140立方米左右,一次可装烧大、小碗28000只左右,窑身主要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一)窑门。窑门设于窑身最前端。门高一般为2.5米,门宽一般为0.57米。窑门为满窑的人口,开窑的出口。每次将窑满好后,须用砖块将门封住,仅在其上部留一洞(称投槎口),焙烧时从此洞投槎人燃烧区。(二)头部。紧挨窑门的区域称头部,为燃烧区,炉栅及灰坑均设于此区内。炉栅面积约1-1.1平方米,灰坑深约0.9米,且前宽后窄。(三)中部。窑的中部俗称二盖面、三盖面。中部为全窑的最高点,其高度一般为4.7-5.1米。焙烧时,温度一般在1300-1320aC之间。(四)尾部。紧靠望火孔的区域称尾部,俗称窑尾。焙烧时这里的温度一般.在1280-13000C之间。(五)余堂。位于窑体之后部。焙烧时这里的温度一般在1190-1210℃之间。余堂内,通常装烧渣胎碗或砖坯。(六)窑底。窑底即窑床,为装烧制品的承载底板。底板上须先铺上一层厚约0.2-0.3米的黄泥、田泥和砖块,并将其夯实,然后在其上加铺一层厚约2厘米的紫石英砂(俗称“老土子”)。
  烟囱的前壁垂直支承在挂窑口顶蓬上,后壁支承在窑背端墙上,两侧支承在燕尾墙上,后壁与两侧往上逐渐向中心收缩,囱口呈尖圆形。囱高9.3米,囱壁厚度为8.2-8.3厘米,称薄壁囱。
   砌于窑身周围之墙称护墙。护墙的高度一般为2.2米,宽度一般为1.46米。护墙与窑身周围的墙间,一般留有16-22公分的空隙。护墙以下为砖砌铺层。护墙以上码以4-5层窑砖、曲形砖。叠码这几层砖的作用大体为:一是可以保护窑身,使其不易变形;二是可以确保焙烧时火的流速均匀,有利于提高烧成质量;三是可以防止倒窑事故发生;四是窑篷、窑墙一旦走形,可以随时发现。
  槎窑一般留有8个望火孔。1个设在距窑头20厘米处,称花鼓眼;1个设在距烟囱10厘米处,称熄火眼;2个分别设在烟囱的两侧,称进出砖眼;1个设在烟囱背后,称望火眼;2个分别设在窑中部两侧,称照里眼;1个设在槎口上端,称井眼,从井眼中可以观察到窑内焙烧的情形。
  槎窑烧瓷行业内部的劳动组织,也是以窑炉为单位进行组合的。每一座窑的劳动组织中,通常配有把桩师傅1人(其职责与柴窑把桩师傅同);做重工1人(其职责与柴窑驼坯工同);打大槌工1人(其职责与柴窑加杪工同);收纱帽工1人(负责将零件放于部分空隙处焙烧);挛匣工1人(负责做好点火前的准备工作,同时参与上半夜烧窑);红半股工1人(装窑时负责撑坯,同时参与下半夜烧窑。技术仅相当于最好的徒工,工资为一般工人的一半);黑半股1人(黑半股即学徒,技术比红半股还差);小伙手1人(参与上半夜烧窑);打杂工1人(参与下半夜烧窑);下港2人;管事2人;数槎工2人(购进槎柴时,负责过秤验收、登帐);挑槎工5-7人(负责将槎柴挑运到窑厂);管窑工4人;灰手1人(负责踩泥巴,堆槎柴,烧水、做饭)。
   槎窑装烧也'是从窑炉后部装起的,全窑共装33排(俗称“路”)匣柱,每排所装的匣柱不等。全窑装毕,即可开始烧窑。
  烧窑也分烧上半夜与烧下半夜两个阶段。烧上半夜的顺序大致为:先由挛匣工将一部分槎柴置于“独脚”两侧;再由收纱帽工将干槎点燃投入燃烧区,引燃“独脚”两侧之槎柴,这一阶段俗称“打冷火”。“冷火”打毕,由挛匣工、收纱帽工、黑半股工、小伙手4人正式烧窑升温,直烧至次日上午9-10点钟,烧上半夜方告毕。从这时起,改由做重工、打大槌、红半股工、打杂工接班烧窑,续烧7-8个小时后,烧上半夜人员和烧后半夜人员一起上,用松、r再烧1个半小时左右,即可熄火。熄火后,由打杂工、小伙手负责拆窑门、冷堂,通常需要让它冷却2天方能开窑。
  槎窑烧瓷厂家雇请工人是一年一雇,通常是在头年的第四季度就把次年所需的工人定妥,厂主一般不直接雇请生产工人,只雇请一名把桩师傅(把桩师傅技术高,对装窑、烧窑、歇火有决定权),然后由把柱师傅出面雇请做重I1名、打大槌工1名、挛匣工1名、红半股1名、小伙手1名、打杂工1名、管事头1名、下港头1名、挑槎头1名。最后由管事头出面雇请管事助手1名,由下港头出面雇请下港助手1名,由挑槎头雇请挑槎工4-6名。但无论是把桩师傅雇请有关人员,还是下港头、管事头、挑槎头雇请有关人员,人选物色好后,均须事先向厂主汇报,厂主认可后,方能正式录用。
   釉上彩绘四行当
  旧时,从事陶瓷釉上彩绘、烤花的行业,称彩瓷行业,俗称红店。各红店的经营方式通常为:或从制瓷厂家购进白胎瓷器,加彩、烤烧后售给瓷商;或由瓷商提供白胎瓷器,红店代其加彩、烤烧,从中收取加工费。
  过去,在中下等瓷器上饰以粗杂写意画或从事刷花、贴花的行业,称写意彩业;在中下等瓷器上饰以笨拙粉彩行业,称粉古彩业;。在上等瓷器上饰以写生画的行业,称美术彩业。此外,在彩瓷行业中,还有个黄家洲饰瓷业,统称“洲店”。这一行业主要是在“脚货一瓷器(即废次瓷器)上进行粗糙彩饰,或将“脚货修瓷器加以磨、铲、剪、补,然后廉价出售。因旧时从事这一行业的厂一家多集中在黄家洲一带,故称黄家洲饰瓷业。
  民国时期,陶瓷釉上装饰通常在彩瓷厂家(红店)内进行,也有将瓷器分发到私人家中去加彩的。那时的陶瓷釉上装饰,按装饰形式分,大体分为古彩、粉彩、新彩、贴花、印花、吹色、拍色、金饰等几类。
  古彩装饰。用红、绿、黄、青、蓝多种颜色作彩料,运用平涂技法在白瓷上进行彩绘的,称为古彩。这种装饰形式,始创于清康熙时期。古彩的色彩明净晶莹,色调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线条刚劲有力,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风格。画线、洗矾红和填色是古彩装饰的主要手法。由于装饰中的一切形象主要靠线条来体现,因此它特别强调线的笔力。纹饰中的黑色线条一般用珠明料来画,红色线条一般用光明红来画,线条须画得挺拔有力。古彩的填色除矾红要洗出光暗之外,其余色料均用平涂的方法来进行。矾红的洗法是,先将矾红用刚溶化的浓牛胶水调好,在碟中作成坝状,再在坝的一边注入稀牛胶水用于作标。洗时用两支笔,一支为矾红笔,用它在画面上涂矾红料;另一支为洗笔,洗刷的方法是,先将笔蘸足清水,然后捏挤笔锋,把笔中的水分挤去一部分,并将笔锋挤扁,使之齐整,再在已上好矾红料的纹样上一笔一笔地轻轻刷洗,由深而渐淡,洗至深淡适宜为止。其它如大绿、苦绿等水颜色均采用平填法,方法大致与粉彩相同,但标水须比粉彩浓些,并须填得厚些。对画面的黑底,可先用料榻出,等干后再用大绿或雪白盖填。
  粉彩装饰。始创于清康熙晚期。这一装饰,线条纤细秀丽,形象生动逼真,色彩粉润柔和,画面富有立体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绘制粉彩一般要经过这样几个步骤:(一)描图、拍图。大量生产时须有图样,装饰时须先用蘸了墨汁的笔在图样上重新描绘,待墨汁干后再将图纸打湿,尔后将图拍到瓷胎上,使瓷面留下墨迹。(二)描绘。照瓷胎上的墨迹进行描绘,描时要适时打笔。绘出的线条要均匀有力,形象要准确生动。(三)填色。即在描好线条并已干透的画面中填入水颜料。填时须注意掌握好彩料的标水(即水性)。料碟中的彩料要作起坝来,为使料碟中的彩料与水份调合均匀,填色时须在碟的边沿不断地成“6力字形转动,至碟中的彩料浓稀合适为止。(四)洗染。水颜色填好后,再在填好了玻璃白的部位进行洗染。洗染须洗出深浅、浓淡,使画面富有立体感。(五)彩色。用彩笔蘸上油料颜色,彩出浓淡适宜的画面。(六)结“果”。即在已洗好了染的部位进行加饰(例如加饰花朵上的花蕊,加饰服饰上的花纹等)。
  新彩装饰。先用油料色在白瓷上绘出各式画面或图案,再人烤花炉烘烤,这种装饰,称新彩装饰。因新彩装饰系清代从国外引入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故又称“洋彩”。新彩装饰的工艺比较简单,可用油料色直接在瓷胎上一次画成,多以写意笔法为主,一般常用拖、榻、点、垛、偏锋、中锋勾勒等方法来进行。画时用颜色不能过厚、过薄。太厚,在烤烧中会产生流动或渗透,以致破坏所表现的形象;太薄,则会使画面显得平薄。
   贴花装饰。民国时釉上贴花的花纸系从国外购进的。贴花所用的粘剂,通常为阿拉伯胶和牛胶。贴花的顺序一般为:先贴,后洗,再取纸。
   印花装饰。这种装饰比较简单,方法是先在橡皮上刻出纹样,再蘸以彩料,印于瓷面,彩料便附于其上了。
   釉上彩绘吹色。方法是先用水将彩料调成稀液,盛人碗内,再用竹筒将料液吹于灸热之瓷面,使瓷器表层出现各类画面。
   拍色。方法是先用乳香油将彩料调匀,再将料液吹于瓷面,然后用棉花团将其渐次拍着于瓷器上,并以火灸之。
  金饰。金饰分亮金水装饰、磨光金装饰和腐蚀金装饰等多种。亮金水是一种外观呈棕褐色的粘稠液体。日用陶瓷装饰中,多用它镶于瓷器的口沿(称金边),有时也用它描绘画面或作金地来衬托画面。磨光金彩烧后金层是无光的,必须经抛光后才能获得发亮的金层。磨光金中含金量较高,价格昂贵,所以仅用于艺术瓷和高档日用细瓷的装饰。腐蚀金装饰,就是先用腐蚀的方法使有花纹的釉面腐蚀变毛和凹陷,再在上面涂金。这样,瓷器釉面上就会出现光面和无光面两个层次,两者互相衬托,极是好看。
  在瓷器上进行装饰以后,还必须人炉烤烧,使花面纹样牢固地附着于瓷器的釉面上,这种烤烧,称“烤花”。民国时期烤花的设备主要为红炉。这种烤花炉,外形呈圆柱体,炉墙和底板均为夹层的。红炉又分大缸、二缸和尺八3种,其深度均为3尺2寸左右,但它们的内径则有大有小,大缸为3尺,二缸为2尺5寸,尺八为1尺8寸。无论是哪一种红炉,均以木炭为燃料。红炉烤花的顺序大致为:(一)装炉。以装碗类产品为例,可从炉底一直装到炉口,也可分作两层或三层装,一直装到炉口,但层与层之间须用匣钵皮铺平。装炉时,每根制品都必须正直,不可歪斜;每根制品之间均应保持一定距离,不可互相挤在一起;封顶时须留3个看火孔,位置呈三角形,孔须从顶直通到底,孔之间还须留一较大的排气口。(二)烧炉。先将半篓木炭点燃,沿炉夹层倒人。待木炭燃着后,再加入未燃的木炭,让其与炉中已烧着的木炭一起燃烧,待四周木炭全部点燃,火焰上来后,再向夹层内添加木炭,并逐渐加满,同时将顶部的排气口封闭。木炭点燃后,另将大块燃着的木炭夹至顶部。此后,须随时从看火孔中观察火色,至底部呈胭脂红色,上部吐桔红色时,即可熄火。每炉烤烧时间一般为5-6个小时。(三)熄火。方法是先从扒火口将木炭统统扒出,然后让其自然冷却,冷却后再把制品从炉中取出。
  彩饰、烘烤后的瓷器称红花瓷器。这种瓷器在出售前还必须经过选瓷。其选法与白胎瓷器的选法基本相同,但也有不同之处,比如,红花选瓷还需看装饰彩色是否鲜艳、绚丽等等。
   常驻瓷商数十帮
  民国时景德镇所产瓷器,除少数情况外,制瓷者(包括制坯、彩瓷厂家)一般不运往外地出售,而是将瓷器卖给各地瓷商设于景德镇的瓷庄、瓷行。
  民国十七年(1928)年,各地常驻景德镇贩卖瓷器的商人计有26帮:天津帮,所贩瓷器主要销往天津。广东帮,所贩瓷器主要销往广东、广西、南洋、美国。关东帮,所贩瓷器主要销往东三省。同信帮,系湖北瓷商,所贩瓷器主要销往汉口以北。同庆帮,系湖北瓷商,所贩瓷器主要销往长江上、下游。黄麻帮,系湖北瓷商,所贩瓷器主要销往汉口以北。马口帮,系湖北瓷商,’所贩瓷器主要销往汉口。三邑帮,系湖北瓷商,所贩瓷器主要销往芜湖、苏州。良子帮,系湖北瓷商,所贩瓷器主要销往芜湖、苏州。孝咸帮,系湖北瓷商,所贩瓷器主要销往芜湖、苏州。过山帮,系杭州瓷商,所贩瓷器主要销往浙江。湖南帮,所贩瓷器主要销往湖南。河南帮,所贩瓷器主要销往河南。奉天帮,所贩瓷器主要销往东三省。宁绍帮,系浙江瓷商,所贩瓷器主要销往上海、浙江。川湖帮,系四川、苏州瓷商,所贩瓷器主要销往四川、苏州。桐城帮,系安徽瓷商,所贩瓷器主要销往广东、新加坡。丰西帮,系丰城瓷商,所贩瓷器主要销往汉口以北。粮口帮,系北京瓷商,所贩瓷器主要销往北京。扬州帮,所贩瓷器主要销往扬州。金斗帮,系安徽瓷商,所贩瓷器主要销往安徽。南昌帮,所贩瓷器主要销往南昌。九江帮,所贩瓷器主要销往九江及长江下游。内河帮,系江西瓷商,所贩瓷器主要销往江西各地。古南帮,系都昌瓷商,所贩瓷器主要销往南京、汉口。康山帮,系江西瓷商,所贩瓷器主要销往长江上、下游。各帮瓷商贩瓷时,通常直接到制瓷厂家(包括制坯、彩瓷厂家)购买或定制:民国十七年(1928年),瓷器销量最大的是天津帮,其次是广东帮。抗日胜利后,各省瓷商纷纷涌人景德镇贩卖瓷器。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时,驻于镇上的帮口竟骤然增至76帮。
   短运看色各一业
  短途运瓷业,俗称把桩业(把桩,俗称挑夫)。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镇短途运瓷行业共有145户,工人总数为2000余人。当年,凡瓷器由制瓷厂家运至瓷行,必须由把桩工人挑运,他人不得挑运。把桩工人在上岗之前,须先用两块银元到封建把头那里买好“扁担一(即岗位),未买“扁担”者不准上岗。买到“扁担一后,封建把头往往还要在把桩工人的“扁担一上面“搭”扁担。“搭一了扁担后,把桩工人每次领取工资时,均要从工资中拿出三分之一的钱交给“搭”了扁担的把头。
  看色,即销前选瓷。瓷商所贩瓷器由制瓷厂家运至瓷行后,即雇看色工到瓷行帮其选瓷。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镇营看色者共有140户,工人总数为1000余人。陶瓷包装独一行
  包装行业,是专门从事瓷器包装的一个行业。包装,就是用稻草、土纸等材料将各类瓷器包扎起来。过去,瓷商购进的瓷器经看色工看过之后,还要到茭草行雇请茭草工来瓷行包装瓷器。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镇共有茭草行140余户,工人总数为2000余人。那时候,景德镇的陶瓷包装共分稻草包装、木箱包装和竹篮(竹篓)包装3类。内销瓷器多采用稻草包装,方法是先按瓷器的品种、花面、等级、数量配好筒口、垫好纸、包好纸,然后用稻草将已包好的瓷器卷拢成件,最后用刹利篾(一种既薄且长之条形黄篾片)将包装件捆紧。外销瓷器一般采用木箱包装,方法是先用纸将瓷器包好,放人木箱内,再以散草等物将箱内空隙填满塞紧,然后将箱盖钉上,最后用铁钉将条状铁皮钉于箱外(一般在箱外钉两圈条状铁皮)。内销瓷器除采用稻草包装外,还有采用竹篮、竹篓包装的,方法是先用纸将瓷器包好,放入篮内或篓内,再以散草等物将篮(篓)内空隙填满塞紧,然后将篮(篓)盖上,最后用绳或蔑、藤将篮(篓)盖与篮(篓)身交接处锁紧。
   造匣分为大小器
  匣钵,系用耐火泥料制成的各种规格的圆钵,经高温焙烧而成。匣钵为装烧瓷器的重要窑具之一。各种瓷坯,均须先装入匣钵,然后才装进窑炉焙烧。
  民国时,景德镇的制匣业共分大器制匣、小器制匣两个行业。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镇共有大器制匣厂家80户,工人总数为540人;资本总额为2.5万元,其中固定资本为1.18万元,流动资本1.32万元;年生产额为6.55万元。其时全镇共有小器制匣厂家162户,工人总数为585人;资本总额为5.14万元,其中固定资本2.85万元,流动资本2.29万元;年生产额为7.74万元。那时制匣所用的原料主要有二,一为乐平产的白土,一为本镇附近产的子土。制匣原料的加工一般在屋外进行,方法是将白土、子土倒于地面,把其作成薄层重叠堆积状,再用铁锹逐次切取,然后加水捏练,捏练均匀后,即可用于制匣。
  小器匣钵系由匣壁(亦称匣圈)和匣底组成。制作匣壁的过程大致为:先取特制的竹片若干片,用细绳顺竹片厚度方向穿过,再将其竖放,并把两头合拢围成圈筒,内侧用铁质圆圈固定,外侧用绳绑住。再将匣泥敷于圈筒外壁,敷至一定厚度时,用布蘸水将其外侧抹平,然后用铁片修削整形。整好后,去掉圈筒内侧之铁圈,将圈筒收缩从内面取出,然后抹平内壁并整形。匣壁制好后,将其移至他处稍晾。制作匣底的过程大致为:先取一直径等于或稍大于匣壁外径的特制铁圈,将匣泥放入圈内,用脚踩匣泥,使匣泥均匀地填满圈内各部位。然后在中心部位放一团匣泥,并将其拍紧,匣底制好后,稍晾。待匣壁与匣底干燥适度时,将匣壁缘蘸上匣浆,把它坐于匣底之上,尔后将粘接处修削平整。
  大器匣钵系由直壁和斜壁组成。制作直壁的方法与制作小器匣壁大致相同。制作斜壁的方法则与瓷坯拉坯相似,只是由于匣泥颗粒较粗,故在精修整形时须带水作业。直壁与斜壁制好后,即用匣浆将其互相粘合。粘合之方法,与小器匣钵粘合方法基本相同。
   制好的钵坯尚属生坯(俗称土匣),土匣还不能用于装烧瓷坯,只有将士匣镀(即焙烧)成响匣(熟匣)后,方可用它装烧瓷坯。
   木器竹器分开制
  木器行业,是以制作、出售各类瓷用木器为主,兼营各种民用木器的一个行业。民国时瓷用木器种类颇多,现仅举8类于后:(一)各种规格、各种形状之陶车,主要用于做坯、利坯、剐坯、做匣、修匣、修模、印坯、吹釉、画坯、车箍等。(二)各种规格、形状之杉木托坯板,如琢器料板、圆器料板、镶器托坯方板、琢器托坯方板、圆器托坯方淘涌、提水之吊桶、挑水之水桶等)。(四)各种规格之木盆(如浇釉盆等)。(五)各种规格、形状之木桌(如画桌、开窑桌等)。(六)各种规格、形状之木凳(如揉泥凳、捧坯凳、开窑凳、茭草凳等)。(七)各种规格、形状之木扁担、木杠。(八)各种规格、造型之木架(如画坯架、画瓷大马架、画瓷小马架、码瓷木架、放坯坯架等)。各制瓷、烧瓷、彩瓷厂家添置木器时,有的是随时到木器店买取现货,有的是提前到木器店定制,也有的是自己买好木料雇木工来厂制作。
  竹器行业,是以制作、出售各种瓷用竹器(篾器)为主,兼营各种民用竹器(篾器)的一个行业。民国时,竹器行业生产的瓷用竹器(篾器)种类很多,其中主要有:各种规格、形状之竹端,主要用于舀釉浆、泥浆、料浆、清水等;各种规格、形状之瓷篮(篓),主要用于盛装瓷器、装运原料、包装瓷器、装料泡浸、装运瓷土等;各种规格、既长且薄之条形黄篾片(如刹利篾之类),主要用于围箍匣钵、捆扎瓷器等;各种规格、形状之竹椅(如竹椅、竹凳、竹坐垫之类),主要供工人生产时坐;各种规格、形状之篾筛(如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篾筛),主要用于筛料;各种规格、形状之竹刷,主要用于洗刷制瓷设备、工具等;各种规格、形状之挑坯架,主要用于挑坯人窑;各种规格、形状之篾箕(如有甩、无甩篾箕),主要用于装、运原料;各种规格之竹扁担、竹杠,主要用于挑运、扛运原料、瓷器等。
   模刀筛笔四专业
  制模行业,是专为圆器制坯厂家制作与修理印坯用模的一个行业。其经营方式为包办制,即:某制坯厂家一年给某模型店一定数额的包办费,其全年所需的印坯用模便由该模型店包制、包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时,全镇设有这类模型店共20家。圆器印坯模型,为圆器成形过程中用于器物内壁定形的模范,旧时人们戏琏基为“死人头一。制模的方法大致为:先用水将一定数量的山泥调成稠状,再将山泥的一端制成圆器制品之内壁形状,把另一端制成一凸面。接着将已制成制品内壁形状的一端置于预先制好的器物内,用手拍打,至其形状与制品内壁的形状完全相同时,将其置于一旁。待它干燥后,即将其置于利坯车上修平。
   制刀行业,是制作、出售民用铁器兼营瓷用坯刀的一个行业。
  从事这一行业的,多为高安人。当年各店的经营方式大体有两种:一为零售。因琢器制坯厂家所需刀具种类繁多,用量较大,故各琢器制坯厂家需置坯刀时可随时到制刀店去购买。零售之坯刀,通常以重量计价。民国十七年时,每两坯刀售价0.02元。二为包办。因圆器制坯厂家所需刀具种类不多,用量不大,故一般采取委托制刀店包办的方式来添置新刀,其办法为:某圆器制坯厂家一年给某制刀店一定数额的包办费(例如脱胎制坯业,民国十七年时,每厂一年约需交10元包办费给制刀店),其全年所需的坯刀便由该店包供。
  制筛行业,是制作、出售瓷用绢筛、钢丝筛的一个行业。民国十七年,全镇设有这类筛店共13家,其中:制作绢筛的11家,制作钢丝筛的2家。据记载,当年这13家筛店中,仅2家有售筛权,其余11家只可制筛但无权出售。至于这一规约究竟是怎样形成及何时形成的,笔者至今尚未弄清。
  制笔行业,是以制作、出售瓷用毛笔为主同时兼营民用毛笔的一个行业。毛笔,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至今已有千余年的生产历史。瓷用毛笔属毛笔中的杂笔类,专供制瓷、画瓷之用。这种笔具有笔锋尖圆齐整、含料饱满、下料均匀、挥洒自如等优点。制作瓷用毛笔,须经拔、洗、浸、顿、切、配、扎、抖、修等十多道工序。民国十七年,全镇共设有制笔店15家,其时从事这一行业的多为江西临川人,其中又以李渡村人为多。当年的制笔店主要分布在厂前、汪家街两处,其中的“紫兴堂”笔店、“林文堂”笔店均为具有近百年制笔历史的老店。他们制作瓷用毛笔采用的多为透爪锋、盖爪锋、足爪锋、山兔毛等上等原料,制笔亦为祖传之法。两店所制的笔,在景德镇很有名气,深受镇上一些画瓷名家的喜爱,其时陶瓷美术界“珠山八友”所用的画笔大都是从这两家笔店买去的。
  旧时的瓷用毛笔种类甚多,现仅举诸类于后:(一)画坯笔:笔毛为较短羊毫,笔杆为较细竹杆,颇似小楷笔。画坯时,通常用它勾画线条。(二)写字笔:笔毛为羊毫或兔毫,笔杆较粗、较长,釉下彩饰时,通常用它写字或绘图过稿。(三)双料拖笔:笔毛为羊毫加狼毫。釉下彩绘时,通常用它作小面积深料绘制或平涂。蘸料后,只须将其笔锋捏扁,便可在转盘上画青花边。(四)分水笔:笔毛为羊毫,笔杆为较粗竹杆,笔杆下端破为数瓣,破开处夹着笔头。因其笔头歪向一边,故俗称歪头笔。此笔主要用于青花分水。(五)双料笔:釉上彩绘时,通常用它画粗线条或写字。(六)半料笔:釉上彩绘时,用它勾勒生料或洋料线条。(七)勾金笔:彩绘墨彩时,多用它勾勒金水线条。(八)单料笔:釉上彩绘时,用它在已填好的色面上绘画花纹。(九)填笔:釉上彩绘时多用它填水颜色。(十)油笔:釉上彩绘时,用它在已填好的玻璃白上洗染。(十一)彩笔:笔毛为狼毫。在釉上进行墨彩、新彩时,常用它在彩料上彩出明、暗两色。此外,还有捺水笔、扫灰笔、打箍笔、堆雕笔、锒釉笔等等。
   挛窑满窑各一伙
  挛窑行业,是专门从事筑窑的一个行业。很早以前,挛槎窑为浮梁县魏姓人专营,魏姓人手少,活计多时则请都昌人临时帮工。久而久之,都昌人便学会了一些挛窑的技术。后来都昌余姓人也组成了一个补窑店,专门为一些烧瓷厂家修补窑炉或抹泥浆(俗称搪窑)。再后,都昌余姓人又由补窑转入到挛窑了。到民国时,魏姓挛窑师傅只剩下2人,挛窑行业便被都昌多宝花门楼和仁义村的余姓人垄断了。至解放前夕,镇内共有挛窑店2家:一家设在彭家上弄,有挛窑师傅20人;另一家设在龙缸弄,有挛窑师傅18人。挛窑店的老板均为挛窑师傅们推举的,一年换一次。老板的职责是负责派工、收钱、管钱、分帐。挛窑工人的工资级别划分方式俗称“四爪一股”,“四爪”好比猪的4只蹄,“一股一好比猪的正身。挛窑学徒期为3年,学徒期间每年的工资为10块银元,出师后晋升为“一爪”,满6年后晋升为“二爪”,满9年后晋升为“三爪”,满12年后晋升为“四爪”(亦称“半股”)。再过3年,经各位师傅评议通过后即可晋升为“一股”。其工资待遇为:“二爪”的工资比“一爪”高一倍,“三爪”的工资比“二爪”高一倍,“四爪”(即“半股”)的工资比“三爪”高一倍,“一股”的工资又比“四爪”的工资高一倍。生意好时,“一股”年工资可达200担谷左右。过去,每当挛窑时,各烧瓷厂家对挛窑师傅们通常要提供三餐一点,早饭一般在餐馆楼上雅座里吃,菜肴一般不少于4盘;中饭和晚饭一般在烧瓷厂家吃,每餐菜肴一般不少于10盘。其时挛窑技术传子不传女,在公开场合挛窑师傅根本不谈技术问题,每当父子两人在家谈论技术时,若有外人进来,谈话便立即终止,生怕别人听去。砌筑窑炉、窑囱的方式也十分独特。比如砌筑窑囱,砌时既不使用模板,又不使用吊线,仅凭经验一圈一圈往上砌。然而所砌出的20多米高的窑囱既圆、且薄(囱壁为单砖)、又笔直。‘每砌完一段,只需在囱的内外壁表层糊上一层黄土泥浆即妥。这种窑囱,看上去很粗糙、飘浮,实际上却很坚固、耐用。那时候,烟囱也有由烧窑工人自己砌的,通常是由把桩师傅砌“起手”,驼坯工砌“落手”,加杪工砌篷上,收兜脚工砌背后。其时同挛窑行业联系较紧密的,还有个制砖行业,这个行业是制作窑砖砖坯的一个行业。当年窑砖不仅全由都昌人生产,而且被曹、余两姓所垄断。制砖的原料主要有黄土、红土、砂土3种。黄土,粘性好,耐火度高;红土,能耐火;砂土,主要起骨架作用。由于十八渡一带广布这3种土,所以窑砖生产集中在这一带。至解放前夕,全镇共有制砖户17户。其时各烧瓷厂家建窑、修窑所需之砖坯均是到各制砖厂家去购买的。砖坯买回后,由各烧瓷厂家分批装入瓷窑烧成响砖(烧熟后的砖块,敲起来当当响,俗称响砖),然后用于建窑或修窑。
  满窑行业,是专门从事满窑(装窑)的一个行业。解放前夕,镇内共有满窑店4家,其中由都昌人经营的有3家,分别设于金家弄、牌楼里和凌居角;由饶州人经营的仅有1家,设在邓家岭。满窑店与烧瓷厂家实行的为“宾主制”,即某烧瓷厂家与某满窑店按常规履行合约,别的店不得为其满窑,即使这个店因太忙而派不出人员去满时,也得由这个店出面另请别人去干,烧瓷厂家是不得擅自雇人满窑的,否则便会引发“参行”纠纷。满窑店中,一般设大老板(亦称一老板)、二老板、三老板各1名,3位老板以下者皆称“将军”或“将官”。大老板一般不管事,坐享其成,这一职务通常由进店时间最长的人担任;二老板负责组织劳力、联系业务等,通常由进店时间第二长的人担任;三老板通常由进店时间第三长的人担任,其职责主要是管帐。进店时间的长短是决定店内人事安排的唯一依据,如若两人属同时进店的,则以谁先跨入门槛者为先。
   窑柴产销两分开
  窑柴生产行业,是生产烧瓷燃料的一个行业。窑柴,即松木块。民国时,窑柴的产地主要分布在浮梁县东、南、西、北乡的通航地区,其次分布在波阳、乐平、余十、万年、婺源、祁门等县的通航地区。其砍伐、加工的情况大致为:由当地柴农先在山上将松树砍倒,砍去枝、r,再把松干运至山下(也有不运至山下的),将其锯成长约7.2寸的段,然后把木段劈成厚约5分的片。
  窑柴的运输大体分这样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柴农用肩挑或车推的办法,将柴片运至河边并堆码整齐。地处偏僻山区的,雨季将砍好的窑柴丢人溪水,顺流漂至人河口处,在那里扎关拦阻,待柴集中一定数量,即行放关。在适宜装船的河段扎关,将柴起坡,并堆码整齐。第二阶段,用木船或竹排将柴片运至镇内。
  窑柴经营行业,是经营烧瓷燃料的一个行业。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镇经营窑柴的柴行共有88户。除柴行经营外,亦有由柴农或柴商直接将柴售给烧瓷厂家的。购销窑柴,通常以担为单位计量。所谓担,就是两夹蓝(系用竹片制成的一种运输工具兼衡具,其式样为:上部为“人”字形,下部为方形)为1担。如在镇内交易,则以夹蓝为衡具;若在产地交易,则不必用夹蓝衡量,只须将“棍斗折成合成担就行。计算“棍”数的方法,通常是用尺去测量已堆码好的柴片,测量后再算出柴片的“棍”数。用于量柴的尺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四八尺,用这种尺测量柴堆,每长1丈6尺、高2尺为1“棍一,这样的1“棍一通常折合为6担;另一种为二五尺,用这种尺测量柴堆,每长2丈、高2尺5寸为1“棍”,这样的1“棍”通常折合为9担。
  民国时,镇内设有由烧瓷业主、柴行老板、柴商组成的窑柴管理机构,名日“保柴公所一。该所的主事者每届任期3年,每届由三方各自推选代表到这个机构主事。“保柴公所”内设有若干名办事人员和警卫。这个机构的职责主要为:(一)负责保护窑柴的安全,制止盗窃和铲剥柴皮。(二)负责衡具(夹蓝)的年度检验。(三)调解三方之间发生的分歧或纠纷。机构的日常开支,主要是靠从进镇窑柴征收0.5%的管理费来维持。保柴公所订有这样一条规定:即所有窑柴只能用于烧瓷,居民一律不准用窑柴做饭或做他用;严禁居民铲剥柴皮。如有违者,一经发现,必予重罚。由于有这样一条规定,故当地居民都不敢偷窃窑柴和铲剥柴皮,就连窑柴掉在地上也不敢将它拾回家。

知识出处

景德镇陶瓷古今谈

《景德镇陶瓷古今谈》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景德镇陶瓷古今谈》主要描写了景德镇从古至今陶瓷的工业发展历史,工业经验和陶瓷销售等内容。

阅读

相关专题

东乡釉果
相关专题
明砂高岭
相关专题
星子高岭
相关专题
西港高岭
相关专题
祁门瓷土
相关专题
寿溪瓷土
相关专题
贵溪瓷土
相关专题
三宝蓬瓷土
相关专题
余干瓷土
相关专题
乐平瓷土
相关专题
陈湾瓷土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钧红釉
相关作品
祭红釉
相关作品
郎窑红釉
相关作品
美人醉釉
相关作品
三阳开泰釉
相关作品
钧红花釉
相关作品
乌金釉
相关作品
茶叶末釉
相关作品
霁蓝釉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