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晚清生产每况愈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陶瓷古今谈》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885
颗粒名称:
晚清生产每况愈下
分类号:
G262.4
页数:
5
页码:
47—51
摘要:
乾隆后期,景德镇的瓷业开始走下坡。嘉庆初,御窑厂生产的品种和数量远不及乾隆。鸦片战争以后,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在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反动统治的双重压迫下,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摧残,景德镇瓷业也每况愈下等内容。
关键词:
陶瓷
历史
清朝时期
内容
乾隆后期,景德镇的瓷业开始走下坡。嘉庆初,御窑厂生产的品种和数量远不及乾隆。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在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反动统治的双重压迫下,中国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摧残,景德镇瓷业也每况愈下。道光时,生产规模骤缩,一些优秀工匠及绘瓷艺人纷纷离去,制瓷水平大为降低。咸丰初,御窑厂还烧制有限的御瓷和祭品,咸丰五年后便基本停烧。同治时期,御窑厂所制瓷器大都为宫廷婚喜寿庆用瓷。同治七年,江西巡抚为宫廷在景德镇烧造瓷器7294件,作为同治皇帝大婚礼时的用品,其中以海碗、大碗、中碗、汤碗、黄酒碗、酒杯、汤匙和大中小盘、碟等餐具为主,餐具以148件为_套,属晚清官室中式餐具的典型瓷器。同治九年,御窑厂专为慈禧用膳处烧制了大鱼缸、灯笼尊、花盆等约万件。光绪时期,御窑厂陆续为清官及东西陵制作了数量可观的精美瓷器和祭品。光绪元年和二年先后为宫内各殿烧制过大量的御用琢器、圆器瓷器。光绪十年,仅为慈禧五十寿辰而制的赏赐用瓷便花去白银一万五千两。光绪二十年为慈禧六十寿辰大典烧制了两批瓷器,第一批瓷器耗银八万九千九百两,第二批瓷器又耗银三万一千二百两。光绪三十年为慈禧七十岁“万寿庆典”烧制成套餐具等瓷器又耗银三万八千五百两。这几次所生产的瓷器,其花色、瓷质都是很不错的,其中署有“天地一家春斗、“长春同庆”、“吉祥如意”、“永庆长春”款的瓷器,均为精品。宣统时御窑厂仍沿袭光绪旧制。宣统二年,为东西陵烧造供器、爵、罐、盘、碗一批,多为白釉素瓷,制作精良。同年(公元1910年),景德镇成立江西瓷业公司,设本厂于景德镇,设分厂于鄱阳,在分厂中建一学堂一中国陶业学堂,以培养新的技艺人员,并拟用机械制瓷,煤窑烧瓷。1911年后,因款源中断,分厂倒闭,陶业学堂则改为江西省立。
鸦片战争后,门户开放,资本主义国家的洋瓷大量拥人我国,中国反而成了洋瓷的倾销市场。道光后,景德镇瓷器在国内的市场越发缩小,惟美术陈设瓷、仿古瓷在国内仍享有较高声誉,拥有广阔市场。清末,国外帝国主义入侵,国内清政府腐败,动乱四起,使景瓷外销受到严重影响。《江西通志稿》云,咸丰十一年(1861年),景瓷输出量为9848担;同治时输出量最多的年份是同治三年(1868年),为5831担;光绪时,输出量最多的年份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为67851担,最少的年份是光绪四年(1878年),仅5046担。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同、光两朝,瓷器出口极不稳定,起落之间,竟相差十倍以上。
清代后期,景德镇与国内外的技术交流日渐减少,其中较为突出的仅有这样两例:一次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十月,法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专程来景德镇考察。在镇期间,对当地的瓷土矿藏及地质结构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调查。回国后,他发表了1篇专门介绍景德镇制瓷用的瓷石和高岭土的文章,将高岭村产的高岭土第一次公诸于世。从此“高岭”一词便成了国际矿物学中的一个专用名词。另一次
是清后期,景德镇在学习、借鉴西洋瓷雕造型、装饰的基础上,造出了一大批哈巴狗之类的瓷雕。这类瓷雕出口后,颇受外国人欣赏。
清后半期,景德镇瓷业很不景气,劳资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据传,清嘉庆之前,景德镇的包装工人平常吃的是白米饭,而且每月初一、十五每人还可吃上1斤猪肉。可是到了嘉庆年间,老板们将白米饭改成了糙米饭,每月2次的猪肉也取消了。为了给工人大
高岭山众争福利,包装工人郑木子带领全镇包装工人举行了全行业的罢工。老板们告到县衙,县衙立即把郑木子等十几位为首的工人抓了起来。但工人们并未因此屈服,而是继续罢工。最后终因无人包装,瓷器无法运出,老板们不得不答应与工人代表进行谈判。谈判结果,老板们接受了工人提出的以下条件:(一)由老板们与县衙交涉,立即释放郑木子等十几位工人;(二)恢复吃白米饭和每半月吃1斤猪肉的惯例,并由饶州、南昌、抚州、徽州四府籍的包装工人派出代表监督老板们执行,倘有人违犯,须“罚戏”三夜。上述两条兑现后,全市包装工人便全部复了工。可是,没过多久老板们又推翻了原先承诺的几条。他们的卑劣行径,更加激起了工人的义愤,于是全市包装工人又一次举行了全行业的罢工。老板们再次串通县衙,复将郑木子等为首的工人抓了起来。知县在衙堂上摆起了两大盆火,一盆火上煨烧着1双铁靴,另一盆火上煨烧着1顶铁帽。知县穷凶极恶地对郑木子说,现在摆在你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若要答应尔等的条件,你必须穿上铁靴,戴上铁帽;一条是无条件地复工,本县马上放人。何去何从,由你挑选。郑木子毫不犹豫,大声回道:“为了大众,我选头一条!”说完,他毫无惧色地穿起了滚烫的铁靴,戴上了滚烫的铁帽。这位年仅30多岁的英雄,当场就壮烈牺牲了。当工人们用船将木子的遗骸运回他原籍安葬时,全镇居民都纷纷赶到河边送葬,每人投下一枚铜币作安葬费用,一时竟装满了一船舱。全镇包装工人为了悼念这位英雄,每人身上都系起了一条白围裙。此后,这一穿着,代代相传,直至五十年代末期。
史载,清咸丰三年至十年,太平军先后六次来景德镇,来得最多的一次是咸丰七年的十月,有数万太平军驻镇。太平军每次抵镇,都为民众大办好事,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情厚谊。太平军离去后,每年的中秋佳节,镇民们都要用渣饼(一种瓷质垫饼)在各处砌起一座座“太平窑一通宵达旦燃烧,以此来表达对太平军的无限思念。这一习俗,一直沿至建国后。1990年10月,举办“首届中国瓷都一景德镇国际陶瓷节”时,全市共燃烧了22座“太平窑”。在景德镇,还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清代,镇上的一些瓷业资本家对工人非常苛刻,工人一连几个月都吃不上一餐猪肉。瓷工蒋知四为了给工人群众争福利,领着工人罢工,要求资本家改善伙食。资本家便暗中买通官府,将知四捉入衙门,威逼利诱,要知四通知工人复工。知四坚贞不屈,终被官府杀害。知四之死,更加激起瓷工的愤怒,群起抗争,最后终于获胜,资本家答应每月给每个工人吃三餐肉,每10天一餐,每次4两(为今2.5两)。瓷工们为了纪念知四,便把这次争来的福烧好的肉块放于晒架上,烧香礼拜,祭祀“知四一。祭祀完毕,方可食之。
清后半期,虽然景德镇的瓷业日见萧条,但在瓷坛上却仍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下面提到的,仅为他们中的几位代表。利定名为“知四肉”。每次食用之前,均须先将
朱琰字桐川,别号笠宁,海盐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中进士,先任直隶富平知县,后任江西巡抚幕僚。朱氏在江西任职时,对制瓷历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写出了我国的第一部陶瓷史—一《陶说》。全书分说今、说古、说明、说器上、说器中、说器下六卷。该书对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朱琰除著有《陶说》外,还著有《金华诗录》、《明人诗钞》、《词林合壁》等等。
寂园叟清代人。著有《陶雅》一书,该书对陶瓷的起源,古代瓷器的胎质、釉色、装饰以及陶瓷销售情况均作了记述,特别是对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所产器物的记述更为详细。这部书对研究中国制瓷历史,特别是研究清代制瓷状况,具有重要参考价
瓷工们正在烧太平窑值。
陈国治安徽省祁门县人,清道光、咸丰间的雕瓷名匠。陈氏善在瓷板、文具等半成品上雕以龙、马,并在画面上施以各种色釉,烧成后极是好看。《说瓷》一书云,清道光至光绪期间,“雕瓷之巧者,有陈国治、王炳荣诸人,作品精细中饶有画意。”
王炳荣清同治、光绪间的雕瓷名匠,尤善雕山水、人物之类。
王廷佑字少维,安徽省泾县人,清同治、光绪间的绘瓷名家。王氏善浅绛彩绘,作品多以人物、动物为题材。
金品卿安徽省黟县人,清光绪时的绘瓷名家,金氏善浅绛彩绘,作品多以人物为题材,其代表作有《渔樵闲话》等。
李裕元清代末期的雕瓷名匠。李氏擅长雕反瓷。所谓反瓷,就是雕好后不上釉便直接人窑焙烧的一种瓷器。李裕元所作的反瓷虽不上釉,但施以彩。古籍称:“若反瓷而胭脂水彩者,成为罕见之宝一。《说瓷》一书云,当年所产的这种反瓷“多属李裕元所作”。
李之衡清末民初的诗人、饰瓷名家。李氏对陶瓷颜色釉装饰很有研究,当年他配制出的祭红釉为全镇祭红釉瓷器中的佼佼者。
鄢儒珍清末民初的制瓷名匠,其制作的瓷器胎质纯白,纹饰精美。
知识出处
《景德镇陶瓷古今谈》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景德镇陶瓷古今谈》主要描写了景德镇从古至今陶瓷的工业发展历史,工业经验和陶瓷销售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