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景德镇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797
颗粒名称: 第一部分 景德镇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研究
分类号: F127.56
页数: 25
页码: 1-25
摘要: 景德镇位于江西东北部,北与安徽交界,东与浙江相邻,是赣东北经济、文化、旅游的中心。景德镇为江西省直辖市,辖乐平市、浮梁县和珠江、昌江两区。整个市域土地面积5248平方公里,1997年末全市总人口140.4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9.04万人,占总人口34.9%。
关键词: 地方经济 经济发展 景德镇市

内容

●景德镇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特征
   ●景德镇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景德镇跨世纪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
   ●实现跨世纪战略的主要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景德镇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特征
  1.区域发展的历史概况
  景德镇位于江西东北部,北与安徽交界,东与浙江相邻,是赣东北经济、文化、旅游的中心。景德镇为江西省直辖市,辖乐平市、浮梁县和珠江、昌江两区。整个市域土地面积5248平方公里,1997年末全市总人口140.4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9.04万人,占总人口34.9%。
  景德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汉唐以来即以盛产陶瓷而著称。景德镇古称新平镇,又叫昌南,据说英文“China"即源于“昌南”的谐音。北宋赵恒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这里以帝王年号正式定名“景德镇”,明清之际,发展为中外闻名的瓷都。新中国建立后,为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并被列为甲类开放城市。
  景德镇虽有千年陶瓷文明史,但旧中国这里只是一个“草鞋码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市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保持了盛产名瓷的鲜明特色,而且逐步形成了瓷业与机械、电子、建材、食品、医药、化工等非瓷工业一三次产业比例协调的经济格局,已成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中等工综合发展,一、一、一业城市。
  2.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1)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但在全省的地位有所下降
  改革开放20年来,景德镇区域经济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据统计,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1978年仅4.39亿元,到1997年达到73.5亿元,增长15倍多(按当年价格计算),其中“六五”期间增长0.79倍,“七五”期间增长1.1倍,而“八五”期间则增长1.72倍。若按可比价格,以1978年的GDP为100,则景德镇近20年的GDP增长明显有加速上升之势(见图1所示)。
   图1.改革近20年来景德镇GDP增长曲线(以1978年为100)
  近些年也是景德镇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1992年一1997年全市GDP年平均递增15.7%,零售物价涨幅逐年回落到0.4%,财政总收入达6.8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45亿元。同时应当看到,景德镇市经济在全省的地位虽然近几年有所提高,但还未达到80年代中期的水平。从1985年到1997年几个主要经济指标看,景德镇市占全省的比重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见表1)。表1. 景德镇经济在江西省的地位及其变化
  资料来源:景德镇统计局《景德镇市情简介》1998年4月。其中比重下降比较大的是地方财政收入(下降3.46%)、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3.02%)和农业总产值(1.34%)。这反映了景德镇的发展从横向比,相对速度有所减缓,尤其是地方积累能力相对变弱。
   (2)产业结构趋于协调,工业化已进入新阶段
  从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及其变化来看,景德镇市的工业化程度一直较高,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早在1980年就达到54.6%;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的份额在不断下降,由1980年的28.5%降到1997年14.1%:而同期第三产业的份额由16.8%提高到37.1%(见图2)。从90年代以来,景德镇的产业结构就已由“二一三”型发展到“二三一”型,表明区域工业化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图2.景德镇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3)瓷业与非瓷业共同发展,一批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形成
  作为瓷都,景德镇的陶瓷工业一直在工业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直到90年代初,陶瓷工业产值还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5强。经过“七五”和“八五”时期的建设,在加大陶瓷工业技术改造的同时,景德镇的机械、电子、医药化工、食品等非瓷工业也获得长足的发展。从行业产值构成看,陶瓷目前在工业的比重只有7%多,而机械行业的比重达到40%以上,医药化工约占17%,电子占8%多,食品6%多(详见表2)。
   表2. 景德镇市工业行业结构(按产值计算)
   资料来源:景德镇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景德镇市工业经济现状和主攻方向的初步意见”1997年5月。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景德镇工业有一批在全国和全省有影响的知名产品脱颖而出。一是陶瓷。艺术陶瓷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日用陶瓷的生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二是直升机。为全国重要的研究和生产基地;三是昌河轻型汽车。其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四是无氟压缩机。拥有中国第一条、亚洲第二条生产线,最终生产能力将达500万台;五是景德板鸡。是运用生物工程方面的高科技产品,年产量将达到3000万只;六是电子元器件及电子陶瓷。原国家电子部的五家企业设在本市,其生产能力居全国同行前列;七是青霉素。东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年产1000吨的生产能力,为全国第三大生产企业:八是聚乙烯醇,等。在江西省公布的66个省级名牌产品中,景德镇占了11个。
   (4)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成效,商业、旅游业有较大发展
  景德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江西省商品粮基地、林业基地、茶叶基地和蚕桑基地。1997年农业总产值10.61亿元,其中农业多种经营产值占71.9%0粮食总产量达50.04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但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些年,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基地,培植了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较高、生产规模较大的优势产品和一批有影响、有发展前途的龙头企业,实行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独特的陶瓷文化和陶瓷产品,也促进了景德镇的商业繁荣和旅游业的发展。199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扣除价格因素,实物销售量增长11.2%0同年,来本市旅游、访问、从事商务等活动的外国、港澳台和华侨旅游者达16500人,实现旅游收入66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8%。
   (5)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但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低
  改革开放促进了瓷都经济的增长,也给瓷都人民的生活带来诸多实惠。1997年景德镇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57.7元,比上年增长6.3%,扣除生活费用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8%,职工平均工资4544元,比上年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18.9元,比上年增长11.5%,不仅略高于全国农民收入水平,而且其增幅也高于瓷都城市居民和职工平均收入的增长水平。
   二、景德镇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1.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景德镇今后的经济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这里有丰富的矿产、生物、气候、水以及旅游资源,具有处于赣浙皖接壤、接受沿江沿海发达经济辐射的边缘区位优势,拥有陶瓷生产技术的整体优势和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属于国家和省政府政策重点支持的地区。
   (1)丰富的资源优势
  景德镇区域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首先是矿产资源,全市已发现各类矿种40余种,主要有瓷土(包括瓷石和高岭土)、煤、锰、海泡石、钨、铜、铝、金等,其中前四大矿产在江西省占明显优势。瓷土虽经千余年开采,但储量颇丰,就已探明的储量仍可开采300余年。煤的保有储量占全省近1/6,为江西省重要的煤炭产地之一。其次是生物资源,景德镇有林面积达410万亩,森林覆盖率约40%,品种以杉树、马尾松、毛竹为大宗,油茶、油桐、漆树等经济林次之,并盛产山苍子、猕猴桃、橡子、杜仲、金银花、七叶一枝花等野生植物和药材,动物资源中猴、蛇、穿山甲、相思鸟等珍禽异兽。三是气候资源,景德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8C,无霜期270天。四是水资源,年平均降水量约1700毫米,饶河水系的两大干流一昌江和乐安江纵横穿境,其支流漫延密布,水系发达。最后,悠久的制瓷历史,独特的陶瓷文化,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景德镇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这里正日益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购瓷胜地。景德镇地处五山两湖(黄山、九华山、庐山、龙虎山、三清山、千岛湖、鄱阳湖)风景区的中心,是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开发城市之一。
   (2)边缘区位优势
  景德镇位于江西与安徽、浙江的三省接壤处,属于边缘地区,虽然地理位置略偏,但由于立体交通条件的改善,景德镇的区位优势正越来越显现出来。纵贯全境的皖赣铁路,北与津浦、沪宁线相连,南与浙赣、鹰厦、京九线相接,可通往全国各地;公路有206国道穿过南北;昌江渠化工程全面竣工后,客货轮可常年经鄱阳湖直抵长江;罗家机场现已开通北京、上海和广州三条航线。瓷都联结外界的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如果规划实施景德镇至九江、景德镇至鹰谭、景德镇至黄山三条高速公路,无疑将会使景德镇边缘区位的优势更加突出。
  从广义的区位视角看,景德镇最接近东部沿海和沿长江中下游的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如南京、上海、杭州、武汉,随着这些发达地区的经济扩张和技术推移,景德镇必先接受其经济辐射,因而这里也可以看作是东部沿海地区联结中西部地区的一个
   “桥头堡”。此外,边缘区位还具有政策灵活、开放度大等潜在优势。
   (3)良好的经济技术基础
  经过近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经济建设,景德镇已发展成为以陶瓷工业为主体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技术基础。陶瓷工业是景德镇乃至中国的瑰宝,具有其它任何地区所不具有的整体优势,这种整体优势体现在科研、教育、设计、品牌、生产、技术、营销等完整的体系上。这里有从事陶瓷专门人才培养的陶瓷学院、陶瓷学校、陶瓷职工大学等教学机构,有从事陶瓷生产技术工艺研究和陶瓷艺术研究的部属、省属、市属研究所,有一个门类齐全、成龙配套的陶瓷主体工业和辅助工业生产专业化协作体系,有经过“七五”和“八五”技术改造形成的技术水平为全国一流的陶瓷生产设备优势。景德镇还有一批以部省属企业为代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为地方发展配套产业和地方企业的技术支持创造了优越条件。
   (4)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
  从宏观环境看,国家从“九五”开始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缩小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国家支持中西部发展的政策主要包括:优先安排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鼓励外商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国家利用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主要用于中西部的农业开发、扶贫和环境保护;鼓励东部沿海企业到中西部投资,实施东西合作工程;扶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这些政策对于地处内陆中部地区的景德镇来说,也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和契机。
  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确立的新的战略布局中,把以南昌、九江、景德镇三个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环鄱阳湖经济带,列为“九五”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开发的区域之一,作出了加大昌景、九景沿线地区开发力度的重大决策,景德镇在全省生产力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这无疑会对景德镇长期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陶瓷老工业包袱重,国有经济比重大
  作为瓷都,陶瓷在给景德镇不断带来财富和经济的繁荣的同时,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陶瓷老工业也使景德镇背上了较为沉重的包袱。目前陶瓷工业产值只占全部工业的7%左右,而就业人数却占到整个产业工人的60%以上,由于企业生产不景气,全市下岗工人’5万人中,有3万人是陶瓷工人。受技术结构的限制,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面I临较大的压力。景德镇市国有经济比重迄今仍超过70%,城镇个体工业的产值在全市工业经济中还不足1%,这是影响整个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2)地方积累能力弱,发展资金短缺
  由于陶瓷行业总体上属于微利行业,企业产品无论内销还是外销获利甚小,企业积累不足,资金严重短缺。一些技改项目由于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难以达产达标,本来很好的项目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益。景德镇地方财政收入1997年只有3.47亿元,按人口平均仅236元,比全省人均财政收入325元少近90元;景德镇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份额,1985年为6.03%,1995年降到3.95%,而1997年再降至2.57%。地方财力拮据,使政府对地方经济的作用有限。
   (3)粗放式经营比重大,经济效益急需改善
  景德镇陶瓷工业主要以日用陶瓷为主,1997年总产量达3.67亿件,而以电力陶瓷为主的工业陶瓷、以电子陶瓷为主的特种陶瓷、建筑卫生瓷和陈设艺术瓷,相对生产较少。日用陶瓷出口换汇率很低,1997年平均每出口一件,仅换汇0.24美元。陶瓷行业几乎全行业亏损,1996年景德镇陶瓷公司亏损额达3157万元。非瓷行业尤其是省部属企业经济效益相对较好。
   (4)市场的开拓和管理还比较薄弱
  在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尤其是千家万户搞陶瓷的情形下,国有企业的市场开拓显得不力,营销方式落后,以致市场份额越来越小。1997年景德镇陶瓷公司销售收入下降23%,从而造成巨额亏损。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开始重视对陶瓷市场的宏观管理,但要使市场规范有序,避免恶性竞争,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5)城市基础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景德镇旧城区改造取得一些成就,昌江以西的西市区已初具现代规模。但与周边城市相比,景德镇城市基础建设仍显得进展缓慢,城市规划滞后,市政设施陈旧,这些都严重影响瓷都的形象,影响对外招商引资和旅游业的发展。
   三、景德镇跨世纪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
  1.跨世纪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三步走”战略
   (1)总体发展目标
  根据景德镇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考虑到今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我们认为,景德镇跨世纪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应当是,在未来十余年时间里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住机遇,振兴瓷都,力争把景德镇建成赣皖浙接壤地区最大的经济和旅游中心,并进一步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科技进步、文明民主、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性瓷都。
   (2)“246三步走”战略
  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从战略步骤上,可以考虑分三步走。第一步是从现在起到2000年,经过两年的努力,使景德镇经济基本走出困境,特别是国有陶瓷企业扭转经营不善的局面,大多数下岗职工得到再就业,基本理顺各种经济关系,为21世纪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二步是从2000年到2004年,也就是景德镇置镇1000年。经过4年的努力,到景德镇置镇千年庆典时,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扩大景德镇在国内及国际的知名度,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整个景德镇经济基本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规范运行,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力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陶瓷产业与非瓷产业协调发展,人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同时,加快主城区及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同周边地区特别是沿江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对外开放,把景德镇建成赣皖浙接壤地区最大的经济和旅游中心。
  第三步是从2004年到2010年,即再用6年时间,使景德镇经济再上一个大台阶,达到全面振兴。在以追求经济效率为主要目标的同时,使全市经济总量居全省前列,城乡经济融为一体,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并不断扩大同国内国际的经济文化交流,力争将景德镇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科技进步、文明民主、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性瓷都。
   (3)增长目标的量化和预测按照市政府199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1998-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递增10%的思路,1998-2000年的GDP增长速度制定和预测既考虑到前五年的增长情况,又充分考虑到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1997年景德镇GDP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1998年增长有所回落,随着逐年增长基数的增大,增长速度呈递减的趋势。本世纪末后两年的增长速度以11%-12%为妥,我们在此选11.5%,据此计算,到2000年时,景德镇市的GDP将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1.89亿元(按1997年价格计算)。从人均指标来看,由于近期是景德镇市的人口生育高峰期,年均增长约3万人左右,扣除人口增长因素,2000年人均GDP将达到6834元/人(按1997年价格计算),即年均增长9.3%。
   到本世纪末,随着人均GDP的增加,三次产业结构也将发生变化,第一产业的份额将继续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不断增大。根据1991-1997年数据,按照指数平滑法,在未来的三年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将分别以年均2.3%、12.2%和17.84%的速度增长,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到2000年分别将达到11.22亿元、48.96亿元和41.82亿元(详细预测见表3)。
   表3本世纪末景德镇市产业结构的变化预测单位:%
  注;根据‘景德镇统计年鉴(1996)》和<景德镇市情简介》(1998)资料预测根据上述预测情况表明,到2000年,景德镇区域经济在全省的地位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将更加趋于合理。与1980年相比,2000年景德镇市的GDP由1980年的5.29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102亿元,同比增长9.29倍。
   第二步战略即下世纪2001-2004年,是景德镇跨世纪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大,增长速度可能有所放慢,但仍可保持年递增9%的趋势。按此设想,2001年到2004年历年的GDP和人均GDP可作如下预测(表4)。
   表4. 景德镇市2001年-2004年增长情况预测由表可见,如果资源能够有效动员,经过奋斗,到景德镇置镇1000年时,可以力争使全市GDP达到150亿元,人均GDP争取达到10000元。
  再看结构情况,从200l年到2004年,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将固定在年均增长2.5%左右,工业的增长可能略为下降,但考虑到建筑业将以较快速度发展,整个第二产业将会保持年均11.5070的速度增长,第三产业仍将以16%的速度增长。这样,2001年-2004年的产业结构将如表5所示。
   表5:景德镇市2001年一2004年三次产业结构单位:%
  到2004年时,全市的经济总量上一个大台阶,GDP为14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11.8亿元,第二产业为65.1亿元,第三产业为67.1亿元,比重分别为8.2%,45.2%和46.6%。第三产业比重将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以旅游、餐饮服务、交通通讯、金融保险等为主的完整的服务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从2004年到2010年,是规划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在这6年中,景德镇市的经济发展主要应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按照这个思路,全市的GDP增长应保持年均递增8%为宜,由于人口增长速度的减慢,人均GDP仍将以7.2%的速度增长,这一阶段的GDP和人均GDP的增长预测见表6,产业结构变化见表7所示。
   表6:2005-2010年景德镇市GDP和人均GDP增长预测
   表7.2005年一2010年景德镇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单位:%
  以上是以纵向历史数据为依据对景德镇市1998年到2010年经济增长总量和产业结构变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的预测和规划设想。从横向比较而言,景德镇市在江西省的经济地位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以1980年一1997年的历史数据为依据,对景德镇市和全省的增长情况进行对比(见表8)。
   表8. 景德镇市和江西省历年增长指数对比
   资料来源:《江西省统计年鉴1997》《景德镇市统计年鉴1996》和《景德镇市市情简介》1998年4月。
  根据表8数据,从1980年到1997年,景德镇市的GDP年均增长快于全省1.12个百分点,如果1998年到2010年的这12年间,景德镇市的经济增长继续保持现有的增长格局,到2010年时,景德镇市在全省的经济份额将会高于现在的水平。1995年景德镇市GDP占全省的比重为4.01%,1997年为4.29%,到2000年将提高到4.66%,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到2004和2010年将分别达到4.87%和5.02%,成为在江西省仅次于南昌市的第二大经济中心城市。
  2.发展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
   实现上述跨世纪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认为,应当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以此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
   (1)总量扩张与结构升级的关系
  目前,景德镇区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经济的总量规模还不是很大,要确立作为赣皖浙边缘区域最大经济中心的地位,无疑需要进一步加快经济总量的扩张;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质量还不高,像陶瓷产业大量低水平的重复,造成整体经济效益的下降。因此,景德镇在加快发展速度的同时,必须重视提升整个产业的素质,更多地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出口换汇多的产品,这样,不仅增加了经济效益,而且也大量节省了资源,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瓷业与非瓷业发展的关系
  景德镇工业“源于瓷而不囿于瓷,兴于瓷而不滞于瓷”。这句话概括了景德镇的陶瓷产业与非瓷产业的关系。然而,在区域投资总量既定的条件下,是多发展一点瓷业,还是多发展一点非瓷业,必然存在权衡和选择。从性质上看,陶瓷产业总体上属于古老的传统产业,陶瓷产品属于需求弹性低的产品。如果发展工业的精力和重点不能适时地向新兴产业及需求弹性高的产品转移,整个区域经济就不可能保持蓬勃兴旺,而可能受到传统的拖累。但是,“景德镇陶瓷”的价值已不仅仅是大量有形的物品,而是举世公认的无形品牌,“瓷都”的牌子决不可以丢掉,有了这张牌,会使更多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汇集于此,捍卫这张牌子,是景德镇经济跨世纪大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但陶瓷产业的发展再也不能只是数量上的膨胀,而应当是产品结构的优化,在陶瓷产品的挡次、质量上下功夫,这是维护景德镇瓷都招牌的根本所在,否则,提出景德镇瓷都面临着“争都”的威胁和“迁都”的可能,将不是耸人听闻。(3)城市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
  从空间结构看,景德镇区域的中心城市即主城区的功能还比较薄弱,这主要表现在整体经济实力不强、人口规模不大、市政设施落后等。景德镇区域经济的大发展需要依托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因此,应当重视强化主城区的增长极作用,一方面通过加快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同时可以通过户籍改革,鼓励人口向主城区集中,并且加快主城区的改造,完善市政设施,以优美的城市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落户。随着主城区规模的扩大,并与两个县级城区及众多的小城镇形成不同规模的城镇等级体系,就可以通过城市的扩散效应,推动区域城乡一体化和整个经济的崛起。
   (4)省内与省外、国内与国际的全方位联系
  景德镇位于江西的东北边缘区域,在与区外的经济联系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省政府重点发展昌九景“金三角”或环鄱阳湖经济带的有利政策,通过与省会南昌和九江市的经济往来与合作,尽快提升自身的实力;但决不能仅仅局限于省内,应注意更多地加强与毗临的发达省区特别是沿长江经济带的大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发达省市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注意发展与这些大城市工业的配套产业,并积极吸引那里的人才和资金。同时,还要利用瓷都在国际上的盛誉,吸引外商、海外华人到景德镇投资或旅游;景德镇的陶瓷出口也要从以往以低价、数量型取胜逐渐转向以质量、高附加值取胜。
   (5)国有经济“退”与“进”的战略重组
  在按照“抓大放小”原则,进行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中,首先应当明确属于一般竞争性的行业,国有经济应尽可能地实行“退出”策略,原则上除了少数技术装备高的企业,陶瓷行业主要应由民间来经营生产。目前一些国有陶瓷企业中采用的承包租赁的改革只是一种过渡形式,最终可以通过国有产权的转让,而完成“退”的使命。但国有经济并非只是“退”,更重要的是还要“进”,把市场经济下需要政府承担的经济活动,如城市公共服务,市政设施的提供和管理,教育医疗等,由国有部门来进行非盈利性的企业化经营。
  3.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在实施“246三步走”发展战略时,必须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明确今后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1)稳定发展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景德镇是一座以工业为主,辖区规模较小的城市。要实现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必须有一个稳固的农业基础。要以市场为导向配置农业资源,从主要追求产品数量增长转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路子,充分发挥当地的“四基地”(江西省商品粮基地、林业基地、茶叶基地和蚕桑基地)优势,提高农业多种经营的比重,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提高农产品优质品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充分利用当地山水自然生态资源,发展林、茶、果、桑、食用菌、笋、蔬菜、花卉、禽畜、水产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景德镇市实际出发,通过“基地(公司)+农户”的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景德镇近年来在这方面已作了不少努力和探索,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景德板鸡”.“德雨活茶”和“浮瑶仙芝”等名牌的崛起,并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按照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基本要求:一是在产业内部利润率相差不能过份悬殊;二是需有一个或几个“龙头”企业支撑;三是产品要达到相当的市场化水平。那么,政府应主要作好两个方面的协调与引导工作:一是组织好基地(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协调,让农户的利益得到切实保证,以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这方面主要应加强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引导、信息的公开等工作;二是利用各种渠道和机会加强对几个龙头企业产品的宣传,即作好两头的工作。目前江西省德宇(集团)公司所拥有的生物酶活化保鲜技术(含活性因子的DHEA技术)除了应用于板鸡、茶叶以外,还应推广到其他农副产品的保鲜加工和贮藏之中,充分地利用这项技术来发展综合性农产品保鲜加工是今后景德镇市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点,而不要把其仅仅局限于一两种产品之上。目前乐亭蔬菜生产、浮粱茶叶生产和市木材公司的经营已初步具有一定的规模,对蔬菜和茶叶与DHEA技术的结合应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以这几个“龙头”项目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2)突出发展支柱工业,促进工业结构升级
  景德镇市工业的发展在传统陶瓷产业的基础之上,现已形成了传统陶瓷工业和“三机一电”、(华意无氟压缩机、昌河汽车、印刷机和电子工业)的优势工业或支柱工业。今后的发展和进一步调整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当地的名牌拳头产品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对当地工业结构进行进一步调整。陶瓷工业:
  陶瓷是景德镇立市之本,陶瓷工业应发挥景德镇市陶瓷生产的整体优势,打好“景德镇”这个金字招牌。把品牌优势、科研优势和专业化协作配套优势相结合,主要发展高档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建筑陶瓷、电子陶瓷和卫生洁具陶瓷。(1)日用陶瓷应以稳定产量、大幅度提高质量和附加值为原则,在进一步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向产品高档化发展,并实现日用陶瓷高档化和工艺美术化相结合,以形成景德镇独有的地方特色产品。(2)工艺美术陶瓷是景德镇区别于国内其他陶瓷产区的最具有优势的产品,应充分利用当地陶瓷科研、教育和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人才资源集聚的优势。(3)电子陶瓷为主的特种陶瓷,要加速以景华电子厂为重点的基地建设,进行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等新型陶瓷材料的研制与开发,把其培育成国内最大的电子陶瓷生产基地。(4)建筑陶瓷的重点是增强高档卫生洁具的生产能力,争取在下世纪初使景德镇在高档卫生洁具的产量和质量进入全国前五名。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大陶瓷相配套的工程建设,如陶瓷包装、五金配件、陶瓷机械以及陶瓷化工等等,不断发展和完善大陶瓷格局,给景德镇陶瓷这个古老而传统的产业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在近期要以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为契机,加快向高档日用瓷的调整步伐;加大对景华电子厂的投入,使其发挥其在国内电子陶瓷的生产优势。到2004年时使工艺美术陶瓷和电子陶瓷的产量处于国内绝对领先地位,高档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和卫生洁具陶瓷在国内同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提高二、三和四个百分点。
   非瓷工业:
  机械工业今后的发展重点应是:进行一个优化(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机电工业生产集中度;建设好两大基地(昌河汽车生产基地.华意制冷工业基地);发展三大优势产品(电瓷电器.印刷机械和中小型电机);抓好三大配套项目(为昌河汽车配套、为华意无氟压缩机配套、为卫生洁具配套)。
  目前全市的机械工业除昌河汽车、华意电器和印刷机械具备一定的规模外,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围绕上述两大基地建设,发展企业集团和专业化协作,对现有机电工业进行全行业改组,提高机电工业的集中度,是结构调整的一项中心工作。
  昌河汽车1998年的生产量为七万辆左右,加上兼并的安徽淮海机械厂(现称合昌公司),产量可望突破10万辆。到2000年时,争取达到年产15万辆的水平(其中景德镇市的昌河公司争取达到10万辆)。应逐步提高关键技术设备和材料(如发动机、冲压设备和汽车顶盖材料等)的国产化水平,加强自身科研开发力度,以保持在同行业的竞争力。华意电器公司的无氟压缩机生产在与丹麦丹弗斯公司、广东科龙电器三方合资加上二期改造后可望在本世纪末形成年产300万台的无氟压缩机生产能力,将是国内最大的无氟压缩机生产基地。到下世纪2004年时,争取按照三方合资所规划的300万台目标,总产量达到500万台的生产能力。
  对现有机械工业的调整重点应加强围绕上述两大基地的配套协作。目前昌河汽车95%以上的配套协作在外省,华意电器90%左右的配套生产也在江浙一带。1997年,昌河汽车、华意电器、印刷机械外协配套额在7亿元左右,抓住这一点,就等于为全市工业经济开辟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区域内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提高质量、技术和服务水平,利用地域内运输成本优势,逐步形成具有景德镇特色的配套工业体系。到2010年时,景德镇市的装备工业体系将更为合理,形成以无氟压缩机和昌河微型汽车为主导,以电冰箱、空调器、印刷包装机械、高压电瓷电器、高效永磁电机、汽摩气门以及汽车、冰箱、印刷机械配件为序列的较为协调的机械装备工业体系。
  电子工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电子工业今后十几年的重点是要努力建成两个基地:即以出口为导向,以元器件为重点,依靠高技术,建成全国重要的电子陶瓷生产基地、江西省的电子元器件出口基地。景德镇市电子工业发展的思路主要应着眼于对现有电子企业的重组,即以999厂为主体,以“金三角”牌电子陶瓷产品为龙头,联合有条件的生产厂家,组建电子陶瓷集团,其今后的发展要保持在年增长20%以上,2000年实现年创汇3000万美元,2004年出口创汇要达到4000万美元以上。要积极发挥电子元器件生产的群体优势,建设电子元器件出口创汇基地,以万平电子集团的规范与完善为契机,扩大电容器、电解电容、电平表、真空器件、陶瓷发射管、磁性材料等产品生产。到下世纪初,使景德镇市成为国家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之一。
  医药化工工业现已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全市现有医药化工企业30多家,产值总额约为7亿元左右。今后的发展应以化学原料、有机化学原料、基本化工原料为重点,精细化工为主要特色,抓住东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化纤化工厂、黎明制药厂和景德镇市瓷用原料化工厂等骨干企业和一批重点产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争创系列名牌。
   (3)大力发展具有瓷都特色的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应重点培植陶瓷旅游和陶瓷国际大市场的建设,以此来带动第三产业的全面振兴。
  景德镇旅游贵在有特色,在“97中国旅游年”期间,国家推出35个王牌景点,江西仅有“瓷都景德镇”。千百年来,伴随着陶瓷生产方式的不断演进产生了灿烂的陶瓷文化,这对景德镇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发展陶瓷文化旅游是形成“大陶瓷”格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未来第三产业调整的重点。
  景德镇市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在改革开放20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已初步形成产业轮廓。1997年旅游业产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约为3%左右,占整个第三产业的比重约为8%0目前并没有成为第三产业的主导力量。今后,景德镇市的旅游业重点应围绕“瓷都”这块招牌突出下列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现有旅游产品项目的基础上要对景德镇市的旅游资源进行不断地开发,在完善古陶瓷博览区、御窑游览区等一批旅游景点的基础上,着力瞄准“陶瓷文化”进行开发,拉长陶瓷系列旅游产品链,使游客的逗留天数增加。目前景德镇市的外籍游客逗留平均天数为1.4天,这与旅游产品链较短有直接的关系;二是充分发挥景德镇地处“五山二湖”中心的地理位置优势,打好陶瓷购物游这张牌,使地缘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应扩大旅游产品项目的对外宣传。争取到2004年时使旅游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
  第三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点是加强以陶瓷国际大市场建设为主的流通产业的发展。今后三至五年,集中力量建设一个档次高、规模大的国际陶瓷大市场,除主销景市陶瓷产品外,还要吸纳国内各产瓷区的陶瓷商品以及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和我国台湾省的陶瓷商品,形成陶瓷产品的集散地。结合机场、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选准场址,作好整体规划。市场建设要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民间资本投入。在形成国内陶瓷商品集散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陶瓷生产配件、陶瓷制造设备、陶瓷制造工艺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形成在全国独一无二的陶瓷大市场,推动流通产业的发展。同时,根据陶瓷产品易碎的特性,应积极发展针对陶瓷产品的运输、包装和保险等中介代理业务,与主要的出口供货码头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缩短出口供货周期,逐步使中介代理业务成为流通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到2010年时,景德镇市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超过60%,其中,旅游业和流通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应达到40%以上,使其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
   四、实现跨世纪战略的主要措施和政策建议
  1.以国有陶瓷企业为重点,对市域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重组
  传统体制的束缚,是包括景德镇在内的许多内陆地区经济发展迟缓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国有经济的比重过大,产权制度改革进展慢,导致地区经济微观基础缺乏活力,与沿海企业比,对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较差;另一方面,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又习惯于传统的行政指令,使市场经济下政府应履行的职能尚不能到位,有效的调控机制难以建立。在跨世纪的发展中,景德镇市应当发挥毗临沿海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借鉴发达地区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通过大胆改革和制度创新,激发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尽快形成适应新体制的微观基础和有效的政府调控机制,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景德镇的国有企业改革应以国有陶瓷企业为重点。陶瓷业属于一般竞争性产业,既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产业,又不是民间不愿进入的高风险产业,国有经济没有必要介入这一领域,因此,从长远看,国有经济应逐步从陶瓷行业中退出来。现阶段,对于本市的国有陶瓷企业可以按照三种类别进行改组:
  一类是技术装备先进、生产规模较大、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这以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由景德镇瓷厂和为民、红星、光明瓷厂、陶瓷窑具厂技改生产线组建)为重点。由于陶瓷工业目前仍是本市的支柱产业,如果国有经济立刻全部退出,必然会使现有生产力受到破坏,所以,还应抓好现有骨干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并向社会发行股票上市,筹集资金,促进这类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提高其经济效益和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以后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通过国有股权的转让来达到“退出”的目的。第二类属于生产设备和规模一般、企业经营较为困难的企业,进行租赁承包改革。这以东风、建国、人民、艺术、红旗、红光、曙光等陶瓷企业为重点。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两权分离、划小经营、风险抵押、租赁承包”的办法,虽然目前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它所具有的企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增大承包租赁实体的交易成本和管理费用等制度缺陷,决定了它仍属于一种过渡形态;应创造条件,使这部分国有产权尽快出让。新华瓷厂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整体出让,为瓷都加快改革开放闯出了一条新路。第三类是除上述以外的大量小型困难陶瓷企业,应主要采取出售的形式,由有能力的民营或私人企业主来经营,按照陶瓷业特别是陈设艺术瓷的生产特点,进行作坊化生产(或称个人创作室),以生产仿古瓷为主的佳洋有限公司可以看做这一类企业的发展模式。
  对于非瓷国有企业也应按照“抓大放小”原则,搞好战略性重组。昌河等部省属大企业要尽快在本世纪末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已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两家上市公司一“华意压缩”和“东风药业”,应着眼于经营机制的转换,切实发挥出上市公司在区域经济中的“领头羊”的作用。对德宇集团公司这类科技含量高、产品知名度大(以“景德板鸡”和“德宇活茶”闻名)企业,不仅要在资金投入、上规模方面予以政策扶持,而且更要重视其产权改革,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给予重奖,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增量刀促_存量力改革
  我国改革20年来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非公有经济发展的“增量”改革。目前景德镇的国有经济比重仍高达70%以上,非公有经济起步晚,层次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安排大量就业尤其是下岗职工,而且还通过与国有企业的竞争,促进国有经济尽快转变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景德镇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当前的关键是抓好这些政策的落实到位,真正取信于民;同时还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初期,要多培植、多帮助,实行政策倾斜,根据不同产业制定不同的试产期,让其休养生息,加快资金积累,不断发展壮大。二是要把非公有制经济与国有、集体经济同等对待,不搞两重性、两种标准,实行公平合理竞争,要为个体私营企业创造合法的融资条件。三是政府各级部门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简便、高效、优质的服务,一方面引导个体私营户遵纪守法,照章纳税,维护好市场经济秩序;另一方面要对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严肃查处;充分发挥各级工商联和个体协会的作用,增强个体私营企业的自我保护能力。四是在继续扩大个体私营户数量的同时,把重点放在抓大户、上规模上来,引导个体私营企业通过股份、联合等形式组成企业集团,逐步实现现代化大生产。经过不懈的努力,力争到下世纪初,使本市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达到50%以上,并产生一些在全省和全国有一定影响和发展规模的私营或民营企业家。
  3.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抓好陶瓷业的行业管理
  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应把握三个层次各自的重点,第一个层次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一般要求,在管理方式上,逐步由政府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主要通过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来引导和调节经济活动,减少对企业过多的行政干预;同时,要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根据中央和省的部署,作好政府机构的调整。
  第二个层次是要突出城市政府的特点。城市政府不同于大的省区和中央政府,它的基本职能:一是要搞好城市的规划,制定相关法规,依法治市。景德镇是一个千年古都,要建设成现代化的国际性瓷都,必须按照现代化城市进行功能分区,把老城市改造、古建筑和古文化遗址(如市区的御窑遗址)的保护和新城区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历届政府应按规划传递“接力棒”式的加以实施。二是加强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邮电通讯、公共交通、供排水、供电供气、垃圾处理、园林绿化、以及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等,为居民生活提供优美的环境,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目前这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花大力气改善。三是解决好城市就业问题,提高城市就业率是城市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项长期的重要目标。针对目前下岗工人的状况,实施好再就业工程,已提出的建设陶瓷再就业一条街、泰景楼再就业市场等措施,应切实做好,并要着眼于长远性的再就业对策。
  第三个层次是根据景德镇市的实际,着力搞好陶瓷业的行业管理。随着“抓大放小”改革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景德镇市已形成千家万户搞陶瓷的局面,陶瓷生产和销售市场出现混乱无序、恶性竞争的现象,这样不仅使得从事瓷业的利润微薄,严重损害各个陶瓷生产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由于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的产品充斥,严重损害了“景德镇”陶瓷标牌和瓷都的声誉。为此,景德镇市政府已发布了陶瓷产品宏观管理办法,对于保护陶瓷产品的商标权、专利权和著作权,维护正当竞争秩序,促进陶瓷行业健康发展,无疑会产生积极作用。但要使这项法规真正落实,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关键是要赋予市陶瓷协会管理陶瓷行业的应有权限,使其具有卡特尔组织的性质,能够实施诸如限产保价之类的措施,而不只限于管理“景德镇”陶瓷标牌。此外,这类行业管理的有效性还需要有足够的监管人力和财力来保证。
  4.建设陶瓷大市场,促进陶瓷大流通
  在目前全国陶瓷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景德镇陶瓷业的振兴不仅要在产品结构和内在质量上下功夫,更应当重视加强陶瓷产品的市场营销,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流通不畅、促销不力是导致景德镇陶瓷的市场份额下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在如何促进陶瓷大流通上深入做文章。除了扩大企业的营销队伍、提高营销人员素质等措施外,抓紧建设陶瓷大市场,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方面,我们认为可以按照以下思路来实施。
  首先是需要建设反映景德镇陶瓷水平的专卖市场,在这个市场不允许任何非景瓷产品进入,它的好处不仅是在促进营销,而且在于保护景德镇陶瓷品牌,有利于杜绝假冒伪劣,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在市规划的市莲社南路,要按照高标准建设,着力突出景德镇陶瓷文化,创造方便、舒适、优美的购物环境。
  其次是考虑在景德镇建设一个汇集全国各地陶瓷的大市场。地点可以选在本市西部的交通枢纽一洪源镇,这个市场能否建成,一是取决于交通是否便利,二是这里的产品价格是否具有优势,另外也是最重要的,是需要政府的积极扶持,工商管理部门应本着“先培育,后规范”的方针,想方设法促其发展起来。
   第三是可以考虑在全国的主要城市及旅游景点设立景德镇陶瓷专卖店。
  最后是要努力巩固景德镇作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出口基地的地位。当前应想方设法克服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向俄罗斯、中亚、以及欧美等国开辟新市场。5.充分发挥大企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大企业特别是省部属大企业与地方经济的关系是否密切,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我国许多地区尤其中西部地区,这类中央大企业往往与地方经济缺乏应有的联系,成为“孤岛式”经济,如何使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研究思考的一个大问题。景德镇市政府在支持昌河等部省属企业的发展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这些大企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还很不明显。
  景德镇现有中央企业12家,省属企业25家;按企业规模分,大型企业有15家,中型企业43家。从工业产值的比重看,省部属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达57%,其中中央企业产值占全市41%强;大型企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达63.3%。然而,从对这些省部属企业或大企业所了解的情况看,企业产品零部件的配套绝大部分是在本市以外,主要是由江浙一带的乡镇企业提供。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一部分是本地企业在零部件生产质量等方面难以满足大企业的要求,但也有很大因素是企业经营机制不活,不能主动积极的服务上门所致。可见,如果措施得当,地方企业在发展与大企业配套方面有着很大潜力。如果这些大企业(如昌河汽车、华意电器、印刷机械等)每年能将一部分外协件转移到市内,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无疑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
  大企业的带动作用还表现在大企业所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和科研开发能力,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指导、新产品开发以及员工培训,促进地方企业上档次、上水平。此外,景德镇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应当积极到区外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寻找机会,加强与沿海和沿江发达城市大企业的配套、合作、联合等经济联系。
  6.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搞好点轴布局开发
  一个地区的经济成长在空间上往往是首先集中在几个点,通过财力、人力和物力上适当的集中,培植地区经济的增长极,然后通过沿交通干线的资源配置,逐步带动广大地区的经济发展。景德镇区域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注意依托中心城市,发挥其集聚和辐射的功能,搞好铁路、公路干线沿线的产业布局,促进资源空间配置的优化。为此,今后可以考虑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是集中力量,加强景德镇主城区的建设。主城区的规模和实力往往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地位和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景德镇市的总人口有140万,其中非农业人口49万,但主城区的城市人口只有30多万,属于中等城市。为了提升景德镇市在整个江西省的战略地位,实现景德镇成为赣皖浙边缘最大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国际性瓷都的战略目标,我们认为景德镇市必须加快城市化步伐,主城区未来应当发展到拥有50-60万人口的大城市规模。为此,要引导全市人口向主城区集中,并吸引外来人口到景德镇落户,同时,不断完善各项城市功能,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城市内聚力和吸引力。随着主城区的扩大,逐步把乐平和浮梁两个卫星城的建设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纳入整个城市网络体系统筹考虑。
  二是以境内皖赣铁路沿线和景九高速公路沿线作为景德镇区域经济布局的主轴线,区内主要工业项目和陶瓷大市场的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交通优势,沿这些主轴线展开布局。
  三是随着景德镇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的扩大,建议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将上饶地区的波阳、婺源两个县并入景德镇市,扩大市带县的规模。这种行政区划的调整,不仅有利于提升景德镇瓷都在江西乃至全国的地位,而且也可以减轻上饶’地区经济发展的压力和负担(该地区辖10个县,人口达600万)。此外,由于增加两个农业县,对缓解景德镇的粮食生产紧缺,增加农业资源(如“婺绿”茶),以及因居民储蓄增加而缓解银行“贷差”的矛盾,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地理位置和形状看,这种调整也很必要,便于规划和管理。
  7.积极招商引资,拓宽地区发展的融资渠道
  景德镇跨世纪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最终还取决于所需发展资金的可得性。由于长期以来,对瓷都的“抽血”过多,景德镇地区的自身积累能力一直很弱,这些年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的份额不断下降,陶瓷企业普遍亏损。因此口景德镇跨世纪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给予这个老工业基地以适当的“输血”,使其休养生息。因为瓷都的兴衰不只是关系到景德镇的发展,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声誉。同时,景德镇市也要依靠自身的努力,积极主动的招商引资,并不断探索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一是利用国家政策性银行(如国家进出口银行)的支持,在景德镇建设全国最大的陶瓷出口基地。二是加快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利用发行上市股票,筹集企业发展资金。除正在筹备的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外,“景德板鸡”、“印刷机械”“昌河汽车”(部属额度)等都应争取股市融资。三是争取发行地方债券和运用BOT等方式,筹集诸如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最后,可以组织有关部门和企业到外地寻找投资合作的伙伴,也可把全市的投资项目送入Intemet网,通过网上招商引资,并在改善投资环境的基础上,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来景投资,特别是可以利用景德镇陶瓷品牌的无形资产与外商合资。

知识出处

景德镇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景德镇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是举世闻名的瓷都。1700多年来,景德镇人民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努力探索、刻苦追求,创造了陶瓷史上光辉的篇章。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在大力发展陶瓷工业的同时,不断开拓新型产业,使古老的瓷都焕发出勃勃生机。与其它老工业基地一样,景德镇在跨世纪的经济发展中既面临着一些有利的机遇,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