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陶瓷为主的职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769
颗粒名称: 一、以陶瓷为主的职业教育
分类号: G715.6
页数: 7
页码: 221—227
摘要: 陶瓷技艺教育,历史上以父传子的形式为主,明清时期,师徒传艺有所发展,但许多绝技仍为家传,且传子不传女。口传心授的教育,阻碍改革发展,导致一些技艺失传。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在陶瓷生产中心区域创办了景仰书院,是景德镇最早的陶瓷专科教育机构。1816年,著名陶瓷史学家、《景德镇陶录》的编纂补辑者郑廷桂曾在此执教。书院规定:凡“考取生徒,发给膏火,由军厅经理”。而其他书院为:“诸生中贫乏无力者,酌给薪水。”可见当时对陶瓷专科生员的重视。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景德镇 陶瓷技艺

内容

(一)陶瓷职业教育溯源
  陶瓷技艺教育,历史上以父传子的形式为主,明清时期,师徒传艺有所发展,但许多绝技仍为家传,且传子不传女。口传心授的教育,阻碍改革发展,导致一些技艺失传。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在陶瓷生产中心区域创办了景仰书院,是景德镇最早的陶瓷专科教育机构。1816年,著名陶瓷史学家、《景德镇陶录》的编纂补辑者郑廷桂曾在此执教。书院规定:凡“考取生徒,发给膏火,由军厅经理”。而其他书院为:“诸生中贫乏无力者,酌给薪水。”可见当时对陶瓷专科生员的重视。
  近代景德镇的陶瓷职业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具有明显的瓷城特点。1914年,黄炎培先生到景德镇考察职业教育,针对中国陶业学堂的创设“迁地以避” (陶业学堂教授的是机械化制瓷、煤窑烧瓷等新式制瓷工艺,为避免受到传统制瓷业者的抵制,将学堂分设饶州,即今鄱阳县城)的状况,批评了景德镇瓷业教育的保守性,警醒了教育界同仁。次年,在景德镇竟成小学首创饰瓷职业班,学习内容以画瓷板像、刷花、雕削为主,是景德镇普通学校办职业班的起始。1924年(民国十三年)时敏小学办饰瓷班,聘请陶瓷美术名家汪野亭、詹福庆为专业教师。1931年,女子公学开办陶瓷美术职业班和缝纫职业班,当时称“职业补习学校”。
  此后,陶瓷职业教育有小学附设、中学附设、独立办学等形式,并从初级陶瓷职业学校发展到陶业专科学校,为陶瓷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推动了景德镇陶瓷的生产和创新。
  1934年,镇立中学改办职业学校,创办饰瓷科职业班,这是景德镇第一个初中级的职业班,有学生37人,学习内容以陶瓷美术为主。
  1965年9月,景德镇瓷业职业学校成立,校址解放桥。1995年,市陶瓷职业中学被认定为省级重点职业中学。2005年,全市职业高中有10所,招职高生2985人,职普比1:3.802009年,景德镇职业中学和办有陶瓷美术专业班的普通中学有第三、第四、第七、第十九、第二十二中学等,以及凯明、浮梁三中等私立职业高中,为景德镇培养了一大批初级陶瓷专业人才。
   (二)陶瓷中等专业教育
  民国五年(1916年),江西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原名中国陶业学堂)在景德镇毕家上弄(御窑厂后部)设立分校,名乙种工业学校,面向安徽、浙江、江西等省招生,在校学生近百人(不含校本部实习生)。教学注重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入学半年就直接参加生产。学校附设从练泥、成型到烧炼、彩绘全套工艺的工厂,并在景德镇首创煤窑。该校毕业生被各地争聘,也有的就地从事陶瓷业,近代景德镇名画家汪太沧、方云峰、杜拓皆毕业于分校。为适应陶瓷生产的需要,以后陆续开办过省立景德镇陶业学校、县立饰瓷职业学校、陶业人员养成所、浮梁县立初级陶瓷职业学校等,但因种种原因,时间都不长。
  1978年,景德镇市技工学校成立。市技校是为培养陶瓷中级技工为主,兼顾市属其他行业而设,其招生和专业设置按国家劳动计划,实行定向招生。学校规模原定450人,随着技工教育发展需要,1983年定为1000人,招生对象为应届和历届高、初中毕业生、待业青年,后改招初中毕业生。1985年,在校学生1005人,其中近半数为陶瓷专业学生。1992年,市技工学校有34个班,在校生1200人,当年毕业416人。至1985年,全市有技工学校7所,在校学生1584人,教职工209人。
  1985年成立私立景德镇高级技术培训学校,1996年改为景德镇高级技术学校,开办陶瓷美术职业高中。
  景德镇第一中等专业学校。1983年原景德镇六中创办第一届陶瓷职业班,1987年8月在此基础上由普通中学转办陶瓷职业中学,正式成立“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高级中学”。1991年被国家教委审定为省级重点职业中学,1994年被省教委批准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00年5月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4年4月更名为“景德镇市第一高级职业中学”。2007年改名为景德镇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
  学校以培养中等陶瓷技术人才为己任,自1983年开创第一届陶瓷职业班以来,为景德镇陶瓷文化市场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陶瓷艺术家。现开设有陶瓷彩绘、陶瓷雕塑、陶艺等陶瓷领域相关专业。由于陶瓷美术专业与景德镇特有的经济市场紧密联系,且教学成果显著,被纳入为全省重点建设专业。
  学校拥有着一支人数众多的专业师资队伍,现有省美术家协会会员3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1人,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2人,省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1人,省教育学会委员18人,江西省陶艺教育委员会会员39人,其中常务理事3人。多位老师的作品在省市各级书画陶瓷专业展览中多次获奖或被收藏。
  2010年6月25~27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在天津举行,全国各地112所中职院校和相关企业齐聚天津国际展览中心,展示各自的专业特色与专业技能。景德镇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充分利用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元素设计展厅,以清新秀丽的展示效果呈现出学校深厚的陶瓷文化气息,20余件学生与部分教师作品参加展洽会。展示期间,师生同台竞技,为观众献上一台精妙绝伦的陶瓷技艺现场表演,并与参观者互动,达到了良好的展示效果,得到参观者的一致好评,获得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一等奖。
   (三)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1954年,中央文化部办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始为初级,后改为中专,面向豫、湘、闽、赣招生。1956年,省工业技术学校在景德镇办陶瓷专业班,1958年1月,技艺学校与专业班合并为江西省陶瓷学校。同年,在瓷校基础上成立景德镇陶瓷学院,中专部由陶院兼办。1980年,恢复景德镇陶瓷学校,隶属省轻工业厅,面向全省招生,兼顾全国。2002年,陶瓷学校开始从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提升,改名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江西陶瓷工艺美院)。2004年,该学院陶瓷工程、陶瓷装饰材料、陶瓷艺术设计和雕塑艺术设计四个专业被评为全省高校示范性专业。2007年以来先后建立7个校外实训基地,增设了“新明珠奖学金”、“特地助学金”等奖学金。学院建新校区,建筑面积达13400平方米。中央财政投资260万支持陶艺实训基地大楼全面交付使用,建立陶瓷工程实训中心、陶瓷装饰材料中心、物流模拟教学软件等。2008年,陶瓷工程、陶瓷艺术设计两专业又被评为江西省特色专业。
  为突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学院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资金、技术、市场,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的目的,学校在与中国冠福家用设计公司、华为公司、湖南三晨卡通公司合作后,又先后与福建协进、上海五天、鹏飞建陶、玉环佳音会计事务中心、深圳通意达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十几家大型公司成功签约,为企业培养一大批有用、适用的人才。50多年来,学校为社会输送各类专门人才3万多名,大多成为各条战线的业务骨干。
  2010年,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被评定为江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院校。省财政对该校建设补助1000万元。(四)职业教育发展近况
  2009年3月,温家宝在湖北考察时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要大力发展。他勉励学生们既要学知识,又要学技能;既要会动脑,又要会动手;既要学会生存,又要懂得做人,这样才能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为国家作出贡献。景德镇的职业教育一方面保持了瓷业特色,另一方面围绕景德镇产业结构调整,开办机械、电子、旅游以及特色农业等专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2007年,景德镇通过出台供于加快发展景德镇市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大投入、扩大规模、提高办学质量等要求,推动了全市职业教育发展。在上级部门大力支持下,在三个县、区实施了“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市二职实施了全省“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计划”,市一专、二职实施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全市实施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2007年,可容纳200名学生集中实训、投资500余万元的“陶艺工艺与美术类专业”实训基地投入使用,投资280万元的“机械电子(数控技术)专业”实训基地于2008年投入使用,“旅游与现代服务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将完成,“三个实训基地”共获得省财政800万元资金支持,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十一五”期间,景德镇共争取中央、省级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资金2700多万元,分别建成各县(市、区)职教中心及职校实训基地等工程,力争到2011年达到建设5所县级中职学校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景德镇市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确定在高新区吕蒙乡二亭村新建一所规模最大、专业灵活、实习设备最齐全的省级示范职业学校一景德镇市陶瓷工程技术学校,以第一中等专业学校为主,整合其他职业学校优势专业和资源,学校运行、管理与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保留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省市共建打造好陶瓷职业教育品牌。
  2007年秋季,国家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实行国家资助,景德镇市认真落实国家政策,资助7583人,2008年资助8505人,2009年资助6978人,有力地帮助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读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招生人数连年攀升。2005~2008年,景德镇的职业学校招生数分别为4381人、5182人、5186人。
  (2)加强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2008年,景德镇市职业教育通过“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市场、校长与厂长对话”的“三对接”,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教育,把一大批职业技术人才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景德镇市机电工程学校专门为新近引进的生产企业美菱集团开设了“美菱班”,聘请该企业领导和一线优秀员工到校为学生讲课,将书本知识与实用技术相结合,学生在课堂学习,到企业“练兵”,实行“2+1”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到企业实习一年。学校还与华意压缩机公司、景禹公司联合办班,已为华意压缩机公司输送了100多名多名学生。
  景德镇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与华意压缩机公司、法蓝陶瓷有限公司签订毕业生实习就业合同,首批2008级计算机专业学生已全部通过面试、复试,于3月初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拓展办学模式,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009年,景德镇市还针对工业园区用工需求,结合社会效益,把培训重点向失地农民倾斜。他们通过举办“对接工业园区,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培训班,对来自吕蒙的500名失地农民进行计算机、机械加工、数控车工等工种的培训;首批200名农民学员,已通过两个月180课时的技能培训,全部结业走上新的岗位。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就业水平。近年来,景德镇通过建立机械电子与数控技术、陶瓷工艺与美术、旅游与现代服务业“三个实训基地”,全市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2009年,“三个实训基地”覆盖范围已涉及到全市所有县(市、区),同年,全市职业高中毕业生2512人,通过学校推荐、中介介绍和升入各类高一级学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达2401人,就业率为95.58%,大部分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2010年,景德镇10多所职业院校在校生达1.69万人,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比率为41:59,基本实现中等职校与普通高中规模的平衡。
  (4)搭建校企信息平台,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职业学校以结对子的方式与三个工业园区开展全方位对接,已成为企业人才培养、输送、储备接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职校分别与华意压缩机、江西美菱、法蓝瓷、嘉和工业、环球陶瓷、特地陶瓷等十多家园区企业签订实习就业协议,仅2009年就输送毕业生1000余人,输送实习生500余人,培养青壮年农民200余人。
  (5)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失地农民培训”。2009年全市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1.2万余人,其中教育系统转移培训4208人,培训就业率达87.5%。推进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工程,2009年全市培训城镇下岗职工1.2万余人次,农村成人培训中,村级文化技术学校培训4.5万人次,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培训5631人次。
  当前景德镇职业教育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立足本市、立足工业园区、立足支柱产业,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合理调整了职业教育专业。开展职业高中半工半读模式试点,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对象,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学校收取学生部分学费,企业(公司)负担部分学费并支付学生实习劳动报酬,着力破解企业招工难的困境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难以持续接受技能培训的难题。
  景德镇市现拥有各级各类中等职校23所,在校生总数2万余人,其中高职院校1所、普通中专4所、职业高中17所(其中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中各1所)、技校1所。另有部分普通高中举办职业高中班,例如景德镇三中开设美术、硅酸盐专业,景德镇外国语学校开设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美术、运动等专业班,景德镇十九中开设市场营销,景德镇二十六中开设列车员班,景德镇七中开设美术特色班和播音主持一音乐表演班。各级职业学校共开设陶瓷、机械、电子、艺术、旅游等门类,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旅游管理、宾馆服务、烹饪等10余种专业。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的编辑出版,是景德镇地方史志的又一重要资料,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山水、生态、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宜居之城。景德镇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就把陶瓷做成了世界性的大产业,被英国的李约瑟博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以我国现有各类建制市为单位设卷,既记述每座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又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公共设施、建筑、交通、服务、教育、文化、环境、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每卷书的内容大致由这座城市的历史尤其是当代历史的回顾、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研究,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展望等三大部分组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