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珠阁下话沧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763
颗粒名称: 一、龙珠阁下话沧桑
分类号: K917
页数: 6
页码: 196—201
摘要: 名山,必建有阁。唐代,珠山上建有一座古阁,红墙黄瓦,重檐飞翘,雕梁画栋,秀雅端庄,称聚珠亭,宋代修葺一新后,称中立亭。明朝天顺年间重建,叫朝天阁,成化年间改称冰立堂,万历年间改建,叫环翠亭。清雍正时改称文昌阁。1925年重建,称龙珠阁。她坐落在市中心珠山之巅。明、清朝在此设立御窑,并派督陶官坐镇监造皇宫用瓷。这里留下了明清两代大量珍贵文物,龙珠阁也因此成了景德镇瓷器的象征。1990年重修的龙珠阁1990年龙珠阁重建,采用明四暗七的结构。阁高三层,广阔数丈,围以红墙,复以黄瓦,耸立于珠山之巅,气势恢弘宏,古朴典雅,俯览雄镇,和南昌滕王阁、赣州八镜台、九江浔阳楼一样,属当地标志性名楼胜阁。
关键词: 名胜古迹 传承发展 龙珠阁

内容

(一)珠山
  珠山,居于古镇的中心位置,凸出在昌江边的一块冲积平地上,显得一峰独秀。秦代,景德镇地属九江郡番县,当时有位县令叫吴芮,是吴王夫差的七世孙,出生在景德镇的东北部,他为政深得民心,人们都尊称他番君。番君常骑马巡游立马于此山之上,观秀丽山水,谈施政方略。于是人们把这山又叫作立马山。因为这里山势蜿蜒,有五龙抱珠之象,所以也称五龙山。五代诗人和凝咏珠山的诗这样写道:“山色川光南国天,珠峰千仞绿江前。萧萧伫立秋云上,多是龙携出玉渊。”珠山,早已经成为景德镇的别称。
   (二)龙珠阁
  名山,必建有阁。唐代,珠山上建有一座古阁,红墙黄瓦,重檐飞翘,雕梁画栋,秀雅端庄,称聚珠亭,宋代修葺一新后,称中立亭。明朝天顺年间重建,叫朝天阁,成化年间改称冰立堂,万历年间改建,叫环翠亭。清雍正时改称文昌阁。1925年重建,称龙珠阁。她坐落在市中心珠山之巅。明、清朝在此设立御窑,并派督陶官坐镇监造皇宫用瓷。这里留下了明清两代大量珍贵文物,龙珠阁也因此成了景德镇瓷器的象征。1990年重修的龙珠阁1990年龙珠阁重建,采用明四暗七的结构。阁高三层,广阔数丈,围以红墙,复以黄瓦,耸立于珠山之巅,气势恢弘宏,古朴典雅,俯览雄镇,和南昌滕王阁、赣州八镜台、九江浔阳楼一样,属当地标志性名楼胜阁。
  龙珠阁内分为与原官窑相关的资料展示和经由景德镇市古陶瓷研究所复原的官窑瓷展示两部分。其中,官窑瓷的展示部分对景德镇官窑器的研究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价值。作为官窑遗址和现代官窑器研究成果展示场所,龙珠阁一直是中外陶瓷爱好者关注的地方。
  在日本产瓷区濑户市,也有“龙珠阁”屹立于“珠山”之巅。尽管,那“龙珠阁”是仿景德镇的,其“珠山”也是假设的,但表达了濑户人对景德镇龙珠阁的崇敬之情。
   (三)御窑厂
  北宋末年北方战乱频繁,诸窑荒废,工匠的大量南迁,使景德镇的瓷兴人旺。元代,朝廷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专门为皇家采购定制各种瓷器达70余年。明洪武年间,朝廷在景德镇开办了皇家御器厂,清代改为御窑厂。从明洪武二年(1369年)一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皇家御窑厂这家中国首屈一指的“国有企业”,历经两朝27帝,开办了足足542年。皇家御窑厂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官窑,官窑的工匠是精选的,原材料是最优等的,所产瓷器叫官窑瓷,官窑瓷不惜工本,严格禁止流入民间,明代更严禁民间仿造。官窑瓷比之于民窑瓷,无论质地还是工艺水平都更高,代表了景德镇乃至中国陶瓷文化的最高水平,因此具有极高的文物收藏和鉴赏价值,是中华文化瑰宝。
  瓷者,陶之至坚者也;都者,最高,汇集也。景德镇用千年的窑火和泥土,打造了“瓷都”的荣耀,名扬世界,西方以瓷(china)代称中国。景德镇成为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现今全国确定的100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她是唯一的一座以单一产业的兴盛而兴起的城市。
  景德镇一代代陶瓷工人,传承着前辈的手艺,延续着传统,坐地生产,不愁销路,似乎“酒香不怕巷子深”,利虽薄却也不愁生活,而把贸易交由外埠人。地处大山之中的景德镇人,固守着一方水土,只专注把手中的瓷器做得尽善尽美,也把当地的传统文化保留传承了下来。站在龙珠阁上,景德镇老城区便一览无余,龙珠阁下就是御窑(御器厂)旧址,曾经也是景德镇最繁华的中心区,老旧的民居、狭窄的弄巷下面或许就埋藏着价值不菲的古瓷窑和古瓷片,也把那段辉煌的陶瓷历史,深深地保护在地下。无论房地产开发的力度有多强,景德镇市政府在旧城改造中,始终竭力呵护着这片陶瓷圣地。
   (四)宗教建筑
  景德镇在瓷业兴盛,人来货往交流频繁的同时,人文习俗、宗教信仰也伴随着传播。人们祈求平安健康,期盼事业兴旺,纷纷信仰各宗教,使得各种宗教相继在景德镇发展。佛教传入景德镇较早,三国吴时,浮梁有双峰寺,晋代有显教寺。北魏年间,浮梁县建有高际庵(旧称高际禅寺),规模较大,占地达500平方米以上,唐、宋、元三朝均有不少文人来寺并留下诗句碑文。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浮梁县志》记载的寺庙计125处,仅隋、唐、五代时期兴建的就有16座。在市区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宗教建筑有十几处。
  (1)旸府古寺。旸府古寺坐落于景德镇市昌江西畔的旸府山四图里段东旸府寺麓山谷。据清道光十二年《浮梁县志》记载,旸府山古称阳阜山。传说大禹治水后,驻足结庐于此,炼丹修行,功成飞入天庭。玉皇敕封其为“旸府真君”,故后人以“旸府”二字冠其山,谓其寺。
  据说在唐代,四川云僧在旸府山建寺庙。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浮梁进士金君卿到寺中游览,并吟诗留念。
  据史记,宋绍兴三年(1133年)秋,抗金名将岳飞自江州(今九江)取水道入朝,浮鄱江,渡昌水,驻于肇阳石壁之下,为旸府古寺题下楹联一副:“机关不露云垂地,心镜无瑕月在天。”元朝末年,寺毁于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兵焚中。明洪武元年(1368年)在毁址上重建此庙,继而又毁。清朝,僧人重建此庙,正名“旸府古寺”,其名延续至今。凡以后所建造的寺庙与原始庙址均相距三百余米。原庙为“内”寺,现庙为“外”寺。“内”寺有清泉一泓,终年不竭,名日“祥云泉”。
  清朝中期,旸府古寺残景悲凉。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诗人郑廷桂的诗记叙了古寺废墟,诗云:“机关不露云垂地,心镜无瑕月在天。闲诵岳王楹帖句,旸山寺废几何年。”
  “文化大革命”中,古寺遭到严重破坏。1981年5月,市人民政府宣布旸府古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1982年7月,首次举行观音法会。1984年6月被列为江西省重点寺庙。
  (2)观音阁。观音阁始建于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年)。位于里仁都石棣山层崖上,山崖下为昌江,背东朝西,下有一亭,西有短墙,阁前祀观音大土。清乾隆帝曾畅游观音阁,钦赐观音坐正殿,文昌坐后殿。由阁的左边进去是外客厅,客厅后面是方丈室。方丈室的右面,有石阶环绕而上,直到得月台。台前全用石板铺地,靠西面围有石栏杆。再往上就是大雄宝殿,里面塑有如来佛像,清嘉庆时重修,并建文昌阁。
   民国初年,住持僧观莲法师募化景德镇“三帮” (徽帮、都帮、杂帮)商人和城乡信士子弟捐资重修,于民国五年(1916年)春动工,民国六年8月竣工,建成3层楼阁“宝山楼”。改革开放以后,观音阁香火日盛,新修了几处大殿,成为景德镇规模最大的佛教圣地。
  (3)斗姆宫。晋太康元年(280年),屈蔺真人在河东开山立双溪观,为景德镇道教起源,宋宣和中敕赐匾额为大清源观。据史籍记载,唐、宋、元、明、清各代建道观共12座。1945年,乐平籍道人张高明,曾师拜湖北全真龙门派二十六代道臣张崇心,回家乡弘扬道法,在景德镇十八渡上道虎头山上始创斗姆宫,“文化大革命”中斗姆宫遭毁01982年,众居士弟子捐资重修斗姆宫,现有教徒约2000人。
  (4)天主堂。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斯(Pered" Entrec。lles),汉名殷弘(宏)绪,来景德镇传天主教,在景德镇居住达7年之久01712年9月1日,他写给法国耶稣会的第一封信中记载:“迄今,景德镇已经有一所由布洛尹西亚侯爵(Lemarauis de Br。issia)捐资而兴建的教堂,教徒众多,而且每年都在显著增加……”这是景德镇最早的教堂记述。
  清代戊戌变法后,法籍传教士田烈诺神父来景德镇传教,并购得镇郊程家山下房屋100余栋,土地几十亩,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建造安多尼教堂(即今中华北路305号天主堂),以后景德镇天主堂由美籍神父徐斯美主持,在天主堂对面建造圣母堂。后来还有法、美、意籍神父来景德镇主持教务,也有过中国籍神父协助。
  (5)耶稣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华基督教内地会传入景德镇,由英籍传教士祝康宁主持建造耶稣堂(今中山南路38号)01913年中华美以美会派王善治牧师在景德镇布道并置地建造福音堂(今中华南路342号)。1917年圣公会传入景德镇,1927年在公馆岭建造圣公会教堂(今珠山中路56号)。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传入景德镇,教牧人员大多由总会或教区派遣,内地会由总会派外籍牧师来主持教会,中国传教士协助,圣公会由总会或牧区派中文、外文会长来主持教务。教会所需经费均由英国、美国差会拨给。
  (6)清真寺。最早来景的穆斯林是在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河南开封等地经营瓷器的回民,其中的穆斯林在市区小桥上修建一所小清真寺,作为宗教仪式和传教的场所。他们中有的留住下来,购置宅地开办产业,最初集居于现在的市区南隅小港嘴,俗称回回花园。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吴姓回民发起,全镇回民捐资在市董家上岭横弄置地兴建清真寺。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的编辑出版,是景德镇地方史志的又一重要资料,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山水、生态、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宜居之城。景德镇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就把陶瓷做成了世界性的大产业,被英国的李约瑟博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以我国现有各类建制市为单位设卷,既记述每座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又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公共设施、建筑、交通、服务、教育、文化、环境、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每卷书的内容大致由这座城市的历史尤其是当代历史的回顾、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研究,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展望等三大部分组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