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瓷是景德镇立市之本,称“都”之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751
颗粒名称: 一、陶瓷是景德镇立市之本,称“都”之源
分类号: F407.71
页数: 4
页码: 140—143
摘要: 陶瓷是景德镇立市之本,称“都”之源主要描述了景德镇镇因瓷盛,瓷以镇兴;瓷都”称号的形成的相关介绍。
关键词: 陶瓷工业 景德镇

内容

(一)镇因瓷盛,瓷以镇兴 景德镇制瓷技术对世界陶瓷的影响,是中国其他任何窑场都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是世界陶瓷制造技术的重要发源地,凭借着兼容和创新精神,景德镇一举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中国瓷都乃至世界的瓷都,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历史赋予景德镇的荣耀,陶瓷造就了景德古镇,没有陶瓷就没有景德镇的今天,充分显示了陶瓷是景德镇立市之本、称“都”之源的特殊地位。“瓷都”的称号是历史形成的,且被国内外广为认同。 从“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经历了制陶和早期瓷器的阶段。至唐,瓷器已进贡给朝廷。五代时景德镇的制瓷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产品主要有青瓷和白瓷。宋室南渡,南迁的工匠使得景德镇能够吸纳和兼容北方先进的制瓷工艺而崛起,创烧了青白瓷,从此开始跻身中国名窑之列,并发展为六大瓷系之首。 北宋初期,景德镇瓷业已开始由乡村工业向都市工业转变,当时,以水路运输为主,镇区昌江沿岸渐渐成为窑场和人口的聚集地,昌南镇街区初具规模,成为一方之业陶都会。宋大观二年(1108年)人口为6.1万,宋室南迁后,人口激增,咸淳五年(1269年)增至13.7万,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达到19.2万人。人口增加,镇域扩大,泰定元年(1324年)匠户达400余户,是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浮梁瓷局时的4倍,当时与铅山县的河口镇、清江县的樟树镇、新建县的吴城镇并称江西四大名镇。 元代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专门督办烧造皇家用瓷,景德镇制瓷的制瓷业开始由个体手工场型走向官办专业手工场型。这一时期景德镇制瓷的突出成就是高岭土加瓷石的二元配方在生产上的推广使用;还有青花瓷、釉里红和高温颜色釉等瓷器品种的发明,为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 明清以后,御窑厂的设立,景德镇陶瓷业得到快速发展,许多景德镇独具特色的陶瓷品种相继发展成熟,如粉彩、各种色釉等。与此同时发展起来的民窑,逐渐“与官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瓷器不论数量、质量和品种,都为当时全国瓷器之首。景德镇瓷业从此进入了一枝独秀、独领风骚600年的辉煌历史时期。 景德镇的制瓷技艺也引起了外国的研究和仿效。从五代起,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家相继效法景德镇的制瓷技艺,并以此为基础生产出各具风格的瓷器,推动了世界陶瓷产业的蓬勃发展。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最早将制瓷原料“高岭土”介绍到西方,使法国人成功烧造出硬质瓷器。随后英国、瑞典、荷兰开始学习中国制瓷技法,开创了欧洲制瓷历史的新纪元。 陶瓷也让景德镇成为中国最早同海外有贸易联系和文化交流的城市之一。宋代景德镇瓷器经过广州、泉州这两大商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也称“陶瓷之路”)通达海外大小五十多个国家。景德镇瓷器还沿着“丝绸之路”,从内陆运至边境,再经新疆进入中亚,然后翻山越岭到波斯,进入地中海。珍贵的景德镇瓷器,成为郑和向太平洋与印度洋各国传播中华文明的最好器物,也成为朝廷开展和平外交、馈赠邻邦的最好礼品,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1979~1990年,景德镇陶瓷工业固定资产总投资为3.64亿元,为前30年投资总额的3倍多。在新建焦化煤气厂、景德镇陶瓷股份公司、华风瓷厂等骨干企业的同时,共投入近2亿元资金对陶瓷工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了陶瓷行业的技术进步。原料从粗加工到精制,成型由刀压到滚压、手工注浆到真空脱泡压力注浆,烧成由煤烧圆窑到煤烧隧道窑、油烧隧道窑、气烧隧道窑,陶瓷烤花由手工推弹子烤花窑改为半自动化辊底烤花窑。同时科研教育事业和科技队伍不断发展,至1991年,全市陶瓷行业专职从事陶瓷科技研究和试验人员,从部、省、市属的科研机构到十几家厂办的研究所总计3000多人。技术进步推动产品质量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各种质量评比活动及博览会上,四大传统瓷所获金质奖牌、银质奖牌、优质产品称号的时间之早、规格之高、数量之多在全国各产瓷区中名列前茅。
  1980年,江西省陶瓷进出口公司由原属中国工艺品总公司分公司下放到景德镇市,实行自营出口,当年实现出口创汇2815万美元,1982年又上升到出口创汇3104万美元,占全国陶瓷出口创汇总额的1/5,比1965年增长了4倍多,比1949年增长了150倍。1980-1990年的11年间,景瓷共出口创汇3.4亿多美元,平均年创汇3000万美元,出口世界118个国家和地区。负责国内市场销售的江西省陶瓷销售公司、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所属国家用瓷办公室、陶瓷经销公司,销售网点遍布国内各个大中城市,北京、上海等主要宾馆、饭店,年平均销售量约1亿件。陶瓷工业企业自销也异常活跃,景瓷平均年产量3亿件左右,外贸出口约1亿件,内销部门销售约1亿件,工业企业自销约1亿件,产品供不应求,景瓷一度成了“不愁嫁的皇帝女儿”:
   (二)“瓷都”称号的形成 景德镇瓷器生产历经宋、元、明、清的繁荣,从青白瓷(影青瓷)问世、高岭土的使用、彩瓷的发明,景德镇依靠天时地利人和,取得了全国瓷业的主导地位。尽管遭遇过艰难曲折,但都能通过工艺创新、发展生产力、开拓新的贸易市场,使景德镇瓷业长盛不衰,成为中国的瓷业中心,被世界公认为“瓷都”。
  宋应星在饫工开物》中写道:“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江西省大志》载:“其所被,自燕云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皆取于景德镇。”国内市场如此,景德镇瓷外销也一样拓开了市场。如果说元时龙泉瓷外销与景德镇瓷并驾齐驱,到明时则出现“以景夺龙”的局面。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谢肇在所著(伍杂俎》中说:“今龙泉窑,世不复重,惟饶州景德镇所造,遍行天下。” 沈光耀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说:“到了元代,景德镇瓷已压倒群窑跃居首位,获有瓷都之称,扬名中外。”又补充说:“然而景德镇独魁瓷坛的局面,只是到了明代,才为众人所公认。”中国硅酸盐学会编写的《中国陶瓷史》中说:“景德镇,在万历时已与苏、松、淮、扬、临清、瓜洲等都会并列,成为有名的瓷都了。”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瓷业得到恢复和发展01960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到景德镇视察时,题诗赞景德镇:“昌南自昔号瓷都,中外驰名誉允孚。”1965年,郭沐若来景德镇时写下:“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1990年10月,首届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彭真、王震、薄一波等纷纷为此次盛会题词,其中多为“中国瓷都景德镇”、“瓷都景德镇”。把延续千年的单一陶瓷手工业城市景德镇叫瓷都,是历史形成的称谓,并且深入人心。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的编辑出版,是景德镇地方史志的又一重要资料,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山水、生态、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宜居之城。景德镇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就把陶瓷做成了世界性的大产业,被英国的李约瑟博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以我国现有各类建制市为单位设卷,既记述每座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又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公共设施、建筑、交通、服务、教育、文化、环境、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每卷书的内容大致由这座城市的历史尤其是当代历史的回顾、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研究,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展望等三大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