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746
颗粒名称: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分类号: F120.3
页数: 9
页码: 115—122
摘要: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主要描述了景德镇实施大开放战略;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昌河集团引领产业集聚;直升机研发获突破等相关介绍。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景德镇

内容

景德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该怎么走,党的“十六大”报告已经指明了方向:“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一)实施大开放战略 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主战场作用,增大工业投资力度,加大工业增长后劲。2007年,市高新区、陶瓷工业园区、乐平工业园完成主营业务收入93.16亿元,比上年增长63.26%,工业增加值达到33.6亿元,增加46.34%,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21.16个百分点;引进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34家,占全市的74%;实际进资额38.5亿元,占全市的80%;实际利用外资4931万美元,占全市的63%02009年,落实江西省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实施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1项,共完成投资71.8亿元,其中景电“上大压小”项目完成投资18.8亿元,新昌南炼焦、长虹电器、景新多晶硅、威富尔单晶硅、金龙草甘膦、嘉和汽配等13个重大项目相继投产。工业园区初步发展成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园区经济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大多数园区在选址上都紧靠城市,在区位和功能上与城区形成对接,园区开发和城市建设结合使城市框架迅速拉开,实现了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格局。
  加快推进工业园区的发展,实现工业园区超常规发展,使园区经济成为推进全市工业化的发动机和实现跨越发展重大突破的动车组,是提升工业经济综合实力的基础。景德镇市制定了近三年奋斗目标,即市高新区、乐平工业园力争销售规模突破100亿元,从省三类园区进入一类园区;市陶瓷工业园力争销售规模突破50亿元,由省三类园区进入二类园区。围绕这一目标,将进一步抓好四项工作: (1)制定规划,积极引导,实现园区产业发展的合理集聚和布局。制订规划,把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形式,根据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本地区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规律,明确支持重点,引导企业入园方向。以龙头企业为主,以产业聚集形成园区品牌,不断打造、延伸产业链,以重点企业、品牌产品带动园区发展。积极鼓励优势企业争创品牌,鼓励品牌企业在园区内以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作支撑,聚集一批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产品,加工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等配套协作,形成产业链、企业群,使园区内企业实行专业化生产配套,形成产业群的整体竞争力。 (2)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虽然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很大成效,项目进园区取得重大突破,总的来看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但是,一些引进项目存在着粗放经营、技术水平低、污染严重的问题。因此,须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促使其产品换代、产业升级,引进项目要更加注重技术、质量和实际效益,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的项目。立足工业园区实际定位,围绕有资源优势的支柱产业招商,选择有发展潜力的重组招商,开拓一批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生态环保型的重大项目,高起点、高层次地吸引外资。
  (3)加快产业聚集速度,壮大产业链,进而壮大园区规模。首先,要进一步优化园区环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落实园区优惠政策,夯实园区产业集聚发展基础;第二,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企业,发挥其产业龙头作用,带动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第三,鼓励名牌产品企业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好、社会效益高的产品,打造区域品牌,形成有特色的产业。 (4)转变园区经济增长方式,正确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目前,园区大部分企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企业,相当部分产业能耗、物耗偏高,层次偏低,须着力解决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园区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问题。正确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现从只注重数量向既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转变,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在思路上把工业结构调整作为工业园区发展的切入点,积极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产业产品高新化,生产销售国际化;在措施上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为园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体制保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大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力度,才能加快工业化进程,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重点要抓好三项工作:
  (1)抓好制度创新。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制度重于技术,良好的制度不仅会促进技术进步,而且会促进技术的产业化。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单纯的技术创新并不等于经济发展,技术创新有效性的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制度将知识创新的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中,为经济主体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激励;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约束,为经济主体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中实现合作创造条件;降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交易费用;协调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减少由于不协调而带来的成本费用。在创新主体之间建立起一套激励和约束相互结合的制度安排,才能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有效联系,降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成本,使技术产业化,并促进经济发展。 (2)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景德镇科研院所较多的资源优势,充分调动大中型企业和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实现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把科技成果产业化放在新型工业化和科技发展的突出地位,拓宽产学研渠道,提升产学研层次,扩大产学研成效,通过鼓励一批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实现多种形式的结合,使科研机构整体转变成科技型企业。同时,加强教育、科研、生产的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发展,使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实现有效对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新型工业化强调工业经济领域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的提高,而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的提高依赖于人才作用的发挥,这是实施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性条件。收入分配是社会成员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合理有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因此,要着力建立一个公平透明,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和环境,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人才激励。教育是人才的“母机”,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育人才的基础。技术创新要注重与教育相结合,通过实施人才工程,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使高素质的人才在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进程,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眼可持续发展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既是提升工业经济综合实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1)加强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新型工业化不是自然演进的过程,它需要政府的适度引导、规范、监管和服务。要科学运用规划资源,利用土地等资源杠杆,推进空间集中和产业集聚,创造效益递增的集聚效应,为企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的环境。从景德镇市来讲,要对化工、水泥、能源、陶瓷等企业设置必要的产业门槛,通过产业政策和环保土地政策的配套使用,实现“增高压低”的调控目标。 (2)突出抓好核心企业和优势产业的集聚。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优化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使传统产业得到提升和振兴。积极创造产业集聚的空间环境,引导大型企业向生产的上游和下游方向拓展,强化公共服务,建立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形成小企业对大中型企业的专业化配套和专业化服务,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 (3)运用优胜劣汰机制着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通过改制、改造、重组,促进国有资产的有效流动,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全力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企业集团。下决心关闭破产一批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提高工业整体水平。 可持续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内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集约化的经营。 一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把新型工业化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支持和鼓励各类要素资源向技术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环保和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产业集聚,实现污染集中治理、资源循环利用、能源集约供应,缓解资源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 二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积极转变工业污染防治战略,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压力。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实施循环经济项目,开展节能减排,搞好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企业小循环、产业大循环”。
   (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必须重视信息化在工业化发展中产生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积极推进信息化。
  一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全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作的开展。
  二是抓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技术水平的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采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方法,对全市大中型企业全面实施信息化改造,引导全市企业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三是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搞好中小企业信息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升级中具有特色的“小巨人”科技企业。
  四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体系,大力优化工业经济环境。要加强综合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抓好企业上网工程,积极开展网上营销,促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提高电子商务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
   (五)昌河集团引领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景德镇市把壮大产业规模、培育产业优势作为“振兴”的重要支撑。其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就是扶优扶强做大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项目,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1969年因小三线建设,从哈尔滨南迁到景德镇市东郊,是我国直升机科研生产基地和航空工业骨干企业。1972年11月,在航空工业部召开的“372”会议期间,经昌河厂党委的积极争取,拿到了两年内改装100辆客运汽车的任务,并另组建了昌河汽车股份公司,从此景德镇市汽车产业正式起步。经过30年的发展,汽车工业已由过去机械工业中的一个小行业,发展壮大为景德镇市国民经济中第一大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并且聚集了一大批相关企业。
  1990年,景德镇汽车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工业的比重为6.61%,1995年为23.69%,2000年为35.68%,2001年和2002年这一比重提高为39.08%和43.29%。汽车制造业税金总额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也由1990年6.02%、2000年32.37%,提高到2002年的41.07%。汽车制造业按利润总额排名的位次升幅更为明显,1990年列工业行业的第5位,1995年位居第3位,2002年仅次于电力生产和供应,位居第2位。2002年,昌河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5万辆大关,共生产微型汽车154941辆,销售微型汽车151098辆,分别比上年增长27.7%和24.9%,产销量双双名列全国123家汽车生产企业第9位。 从1988年开始,昌河汽车工业就以高于整个工业的速度增长。2002年,昌河汽车完成工业总产值54.9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1.29%;汽车工业对当年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1.47%,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6个百分点。在所有工业企业中,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位居第一。按单一产品计算,汽车成为工业增长最突出的亮点。 昌河汽车产业集聚带动了一大批配套厂家的发展。以昌河汽车零部件工业园为例,该园投资额22731万元,厂房占地面积95000平方米,共有员工1223人,吸引了8家企业。除江西昌河远翅、江西昌河昌靖公司外,江西昌河汽车配件责任有限公司、江西万向昌河汽车底盘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江西昌河汽车拉索有限责任公司、江西昌河天海电装有限责任公司、机械公司油箱厂、机械公司底盘厂等一大批实力企业进园发展。通过昌河汽车产业集聚效应的进一步发挥,在3~5年的时间内,园区有望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零部件生产基地。昌河汽车产业链延伸使得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汽车金融等汽车服务业出现爆炸式的增长。
  昌河产业集聚辐射能力强大。在昌河汽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昌河人除了采取滚动式发展外,还利用资产重组进行低成本扩张。1997年11月,昌河产业集聚能力首次辐射到景德镇以外的安徽,兼并安徽淮海机械厂,成立合肥昌河汽车责任有限公司。1998年,新公司完成了6万辆生产能力的技术改造,生产了3.5万辆汽车,如今成为合肥市利税大户和昌飞集团公司的微型车生产基地。这以后,昌飞公司又以市场换产权,与陕西铜川东风机械厂联合控股组建了陕西东风昌河车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车桥主要为昌飞微型车配套。双方通过合作,使新公司不愁市场,昌河不愁配套,双方“相得益彰”。1998年12月,昌河与全国49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了九江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把昌河的发动机项目放在九江,主要生产日本铃木K系列1-1.3升发动机。至此,昌飞公司形成了地跨三省四地的生产格局,微型车生产能力已达到16万辆。汽车工业产值与相关产业的直接关联度是1:2,间接关联度为1:50
   (六)直升机研发获突破
  2010年3月18日上午10时10分,中国第一架大型民用直升机在景德镇昌飞公司吕蒙机场首飞成功,这是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业)自主研制的我国第一架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该机完全按照适航条例研制,整机性能达到国际第三代直升机水平,填补了我国大型民用直升机研制的空白,使中国和欧、美、俄一样具备自主研制大型直升机的能力,在中国直升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AC313型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为13.8吨,可一次性搭载27名乘客或运送15名伤员,最大航程为900公里,具有安全性高、三防性能佳、客舱空间大、运载能力强、航程长、操纵性能优良、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将广泛用于人员和货物运输、搜索营救、抢险救灾、城市和森林消防、反恐维稳、近海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定期乘客往返运输、医疗救护、旅游观光、公务飞行等航空领域。 在AC313型直升机首飞仪式现场,中航国际租赁有限公司、中国飞龙专业航空公司与研制方代表中航工业共同签订了5架AC313型直升机订购合同,中国飞龙专业航空公司将成为使用AC313型直升机的第一家用户。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通过实施大型复合材料旋翼系统研制、总体及气动设计、结构、飞行控制等科技项目以及重点型号的自主创新,攻克了总体气动设计、任务系统关键设备以及大型复合材料旋翼系统研制等一系列直升机关键技术,型号研发能力、系统集成创新能力、应用技术能力和探索性研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2009年完成了直8、直9、直11系列改进型设计;U8无人直升机实现自动起飞、降落飞行,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9年12月17日,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中航工业哈飞、法国欧洲直升机公司联合研制的先进中型多用途直升机——直15型机首飞成功,这标志着直15型机的研制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中航工业直升机所的国际合作迈出了新步伐。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的编辑出版,是景德镇地方史志的又一重要资料,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山水、生态、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宜居之城。景德镇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就把陶瓷做成了世界性的大产业,被英国的李约瑟博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以我国现有各类建制市为单位设卷,既记述每座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又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公共设施、建筑、交通、服务、教育、文化、环境、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每卷书的内容大致由这座城市的历史尤其是当代历史的回顾、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研究,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展望等三大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