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拉开城市建设框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741
颗粒名称: 三、拉开城市建设框架
分类号: TU98.425.6
页数: 4
页码: 95—98
摘要: 拉开城市建设框架主要描述了景德镇城市道路建设的三个时段;完善道路配套设施;改造老城区道路及里弄设施的相关介绍。
关键词: 城市建设框架 景德镇

内容

城市道路是城市这个活的肌体的血管,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命线。景德镇在推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优先发展城市道路,完善道路建、管、养体制,把道路建设作为拓展城市框架的手段。
   (一)城市道路建设的三个时段
  1.恢复调整时期 解放初的景德镇只有9.08万人,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长11.76公里,总面积8.27万平方米,均为泥结碎石路面。从1949年5月开始,城市建设主要是修复多年失修失管的市政设施,并进行适当新建,采取集资和以工代赈的办法,疏浚两条淤塞多年的排水干道,治理南门头至麻石弄的污水沟,修建里弄下水道1.4公里。全面翻修中山路和中华路,新辟莲社路、戴家上弄等4条道路,清理沿河路垃圾,完成面积6公顷的莲花塘风景区修缮工程,在中山路安装全市第一条街的路灯。除中渡口浮桥外,市政设施基本恢复功能,市容环境初步改善。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景德镇市被列为江西省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由于老市区(中市区)的工业和人口已相当密集,1955年,以里村至黄泥头由西向东,将景婺公路一段过境道路,拓宽建成全长5.48公里的东一路,拉开了大规模开发建设东市区的序幕,10年的时间在东市区陆续建成十几个工业企业。20世纪60年代初,陶瓷燃料以煤代柴的普及,又建成了一条自市东南郊涌山煤矿,穿越东市区,直抵中市区南端全长33公里的运煤窄轨专线铁路。新建宇宙、毛家畈两个生活居住区,东市区中心商业、医疗、教育、邮电等公共设施初步配套。到1966年,东市区初步形成规模。
  2.全面发展时期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确定了“控制改革中市区,配套完善东市区,开发建设西市区”的方针。1978~1990年,新建和改造沿江东路、沿江西路、珠山中路、珠山西路、瓷都大道、广场北路、广场南路、解放路、新村西路、新村北路、银曙路、朝阳路、翠云路、浮桥西路等20多条城市道路;建设市中心跨江大桥——珠山大桥,拓宽西河桥,基本形成带状方格网与中心放射结合的城市道路系统。到1990年,在41.5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建成区内,有宽3.5米以上的城市道路总长135公里,车行道面积120.20万平方米,人行道路面积43.48万平方米。铺设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路面102.42万平方米,铺装入行道9.34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网密度每平方公里3.07公里,人均道路面积3.77平方米。
  3.配套完善发展时期 进入21世纪,景德镇城市建设围绕城市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根据城区地势和道路现状,先后高标准建成了昌南大道、迎宾大道、高岭大道、金岭大道,形成了“一环二纵三横”的道路主干网络,“一环”即环城道路,由北环路一瓷都大道一南环路一林荫大道构成。“二纵”,即东西走向的二条城市动脉,由珠山西路一珠山中路一珠山东路一朝阳路;新风路一曙光路一新厂路两大路系构成。“三横”即南北走向的三条城市动脉,由中山南路一中山北路;中华南路一中华北路;广场南路一广场北路三大路系组成。再加上数十条支线城市道路穿插其间,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交通状况。
  2008年,城市道路设施包括城市道路138条287.982公里,城市道路面积563.32万平方米。其中车行道面积482.45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80.87万平方米,下水道总长度184.6公里。城市人口45.3万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为12.44平方米。新建了主干道的人行道,还铺装了盲道板,实现无障碍通道。
   (二)完善道路配套设施 城市道路建设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通行,还能充分反映出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景德镇在城市道路建设中,突出了四大特色,建设“三步一景、五步一园”,功能设施完备的新型城市道路。 (1)彰显工业特色。结合旧城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建设,将陶瓷企业“退城进园”,解决城市污染,并通过道路建设合理拉开城市框架,盘活城市建设所需的土地资源。
  (2)彰显陶瓷文化特色。将陶瓷文化有机地结合在城市道路建设中,通过系统、科学地设计了陶瓷灯柱、陶瓷文化墙、陶瓷文化城雕、陶瓷文化雕塑群,把瓷都的陶瓷文化特色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3)彰显生态特色。根据景德镇市“生态环境好、交通区位优、文化底蕴深”等特色,严格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
  (4)彰显形态特色。城市道路建设中树立了“山是城之本、水是城之灵、绿是城之魂、史是城之品”的新思维、新观念。 按照以上建设理念,2000年以后,先后高标准对昌南大道、迎宾大道、高岭大道、金岭大道等城市出入口大道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市区面积扩大了42平方公里,极大地优化、美化了城市环境,提高了全市人均道路面积,城市路网框架也得到了全面的拓展。
   (三)改造老城区道路及里弄设施
  景德镇老城区道路大多是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功能设施不全,很多没有下水道,自来水管网也大多老化,严重影响这些地区居民出行和生活质量。中山路、中华路就是明、清时期贯穿城市南北项的主要街道,是汇集商贸、行政机关、学校、医院、制瓷作坊和居民住宅的繁华热闹的主干道,解放前习称前街和后街,由于长期超负荷使用,这两条路已远远满足不了交通需求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2008年,通过政府投入和进行市场运作,筹措资金,全面实施了十大“民心工程”: (1)实施中山路、中华路、沿江西路全线改造,总线路长达10公里,彻底修缮路面、下水道、自来水管网,实现老城区南北向主干道的硬化、亮化、管网化。 (2)全面推进城区32条次干道、泥土路段的硬化,沥青摊铺3.5万平方米,完善城区路网建设。
   (3)31条支线道路全部安装路灯共700盏,解决市民夜间出行难的问题,在改造中推广节能灯,提高路灯的亮灯率和节能率。
   (4)-举完成全市剩余的214条里弄改造,做到路面硬化、排水畅通。同时支持街道完成约1.3万平方米的社区道路维修。 (5)全面完成城区最后39个旱厕改造,从此彻底告别旱厕历史,2009年,由政府承担公厕管理费用,全市公厕不再收费。
  (6)新建首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已完成一期工程,污水日处理能力为4万吨,并抓紧实施二期工程,确保年底日处理8万吨达标。
  (7)在城区范围内建设5个小型文艺广场、在沿江东岸建设6个景观戏亭,为市民自娱自乐提供活动场所。对人民公园、莲花塘风景区、云门公园、森林公园等园林设施以及城区主干道绿化景观带进行绿化、美化、人性化改造。
  (8)建设人民广场周边钢结构立交式人行天桥,缓解广场周边道路“九龙戏珠”状态导致的车辆拥堵问题。
  (9)在入城口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设置洗车入城服务,城区洗车全部退城进郊,以减少车辆进城带来的扬尘污染。
  (10)对广场周边、“一江两岸”建筑外立面实施改造,进一步美化亮化,提升城市品位。
  同时,在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带建设了神火、欣欣向荣、昌江之水等具有瓷都特色的城市雕塑,并在“一江两岸”沿线建设汉、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的景观亭,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在全省建立首个城管数字化监控中心,达到城区覆盖广、直观全过程、绩效数据化。城建管理热线12319,以最快的速度实现车线联动,快速反应,限时办复。两年中更新公交车50辆,新增和延伸营运线路9条;投入供水管网改造资金3130万元,新增“一户一表”14253户,首开“网上报装”便民服务系统。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的编辑出版,是景德镇地方史志的又一重要资料,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山水、生态、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宜居之城。景德镇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就把陶瓷做成了世界性的大产业,被英国的李约瑟博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以我国现有各类建制市为单位设卷,既记述每座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又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公共设施、建筑、交通、服务、教育、文化、环境、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每卷书的内容大致由这座城市的历史尤其是当代历史的回顾、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研究,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展望等三大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