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设生态城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740
颗粒名称: 二、建设生态城市
分类号: TU984.11
页数: 8
页码: 88—95
摘要: 建设生态城市主要描述了景德镇建设生态城市的可行性;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塑造文明城市新形象的相关介绍。
关键词: 生态城市建设 景德镇

内容

(一)建设生态城市的可行性
  构建生态城市,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化的需要。生态保护策略、生态基础设施、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这是建设生态城市重要的五项基本原则。景德镇市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重要城市,市区依山傍水,城郊山体环抱,市区西南有枫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将城市完全包融在自然之中,生态城市面貌已显雏形,建设生态城市具有有利条件。
  生态城市的构建为解决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各种弊病提供了途径,景德镇市可选择与工业化同步的生态化城市模式。建设生态城市将成为景德镇市一次新的城市建设革命,建设生态城市,就是要按生态学规律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诱导整体、协同、自生、开放的生态文明,孵化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殷实、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社区。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将景德镇市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文化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宜人、生活健康舒适、社会文明有序、自然景观独特、时代气息浓郁、适宜居住创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宜居城市。 参考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生态城市环境指标标准,选取其中32项作为景德镇市生态城市规划指标,其中:环境质量指标5项,污染控制指标13项,城市环境建设指标9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指标5项。到2020年前,将有90%的指标达到目标值,景德镇市将基本建成生态城市。
   (二)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1.碧水工程 (1)建立水环境安全保护体系。根据水环境功能区划和流域水环境容量,确立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目标,按照水环境功能要求控制水污染物排放,使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确保区域持续供水与水质安全。(2)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切实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在城镇集中供水区依法划定饮用水源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实行严格保护。制定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和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建设水质自动监测装置,加强对饮用水源地水质和污染突发事件的监控,定期发布饮用水源环境质量状况,保障饮用水安全。 (3)开展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对乐安河、治,实施重点污染治理工程。以水环境功能和水环境容量为依据,昌江河等污染严重河段进行综合整 (4)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污水截流工程。加快西瓜洲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实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市场化建设和运营,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加快建设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按二级强化处理工艺,同时去除有机物质和营养物质污染。启动吕蒙城市污水处理厂、乐平市污水处理厂、浮梁县污水处理厂。 (5)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尝试污水处理厂尾水回用,建设中水管网系统,提高城市污水重复利用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6)加快工业废水全面达标工程。实施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和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工业园工业废水的集中处理与综合利用,对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的治理设施实施远程监控,继续实施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控制超标超量排放。
  2.蓝天工程 (1)能源结构调整工程。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烧区,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实施清洁能源项目,优化城市燃料结构,加快燃煤烤花窑等工业窑炉拆改进度,逐步淘汰建成区燃煤小锅炉,到2010年淘汰每小时4吨以下(含)的燃煤锅炉,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
  (2)水泥行业治理工程。如期完成水泥行业的限期治理,对逾期未达到排放标准的企业实行关停,改善区域水泥粉尘污染。 (3)燃料煤硫含量的控制工程。限制高硫煤的使用,加强污染源头控制,实施烟气脱硫措施,加快火电厂脱硫设施的建设进度。建设火电厂烟气在线监控系统,加强火电厂污染排放的监管。(4)扬尘控制工程。加强管理,防治建筑施工现场的扬尘污染,加强对市区道路和运输工具扬尘污染的控制,加强城市环境绿化,实施城市道路洒水,控制城市扬尘污染。
  (5)机动车尾气的污染防治工程。加强对在用机动车尾气的监督检测,制定维修保养和淘汰更新标准,发展城市公交,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和过境车辆的管理,进一步改善城市交通干线两侧的环境空气质量。 (6)餐饮业油烟净化工程。制定餐饮、娱乐服务行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形成环保、工商、卫生、环卫等部门协调运作机制,综合防治餐饮、娱乐服务业油烟的污染。
  3.宁静工程 (1)工业噪声综合防治工程。加强工业噪声源的监督管理,积极推广噪声污染防治的适用技术,调整工业结构布局,综合防治工业噪声污染。 (2)建筑施工噪声综合防治工程。健全申报制度,强化夜间施工管理,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遏制建筑施工噪声污染。 (3)公路、交通噪声综合防治工程。公路和城市道路建设应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减少交通噪声污染,建设和巩固、扩大禁鸣区工作成果,严格落实机动车辆年检和路检,实施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分流,加强对敏感区域交通噪声的管理,控制交通噪声污染。 (4)社会生活噪声综合防治工程。规范商业经营活动中的环境行为,加大整治经营性文化娱乐场所环境违规行为的力度,治理临街商店金属切割的噪声,开展宁静小区建设,综合防治城市社会噪声污染。
  4.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工程 (1)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工程。高标准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场。完善配套城市基础设施,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产生总量,提高生活垃圾资源综合利用率。 (2)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工程。建设景德镇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厂,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处置全过程的环境监督管理,做到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零排放。 (3)白色污染综合防治工程。制订防治白色污染责任制,建立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回收利用措施。(4)粉煤灰、炉渣综合利用工程。加大粉煤灰、炉渣综合利用科研开发力度,进一步提高对粉煤灰、炉渣的综合利用率。 (5)工业废物综合处置工程。强化工业固体废物的源头控制,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固体废物产生量小的技术和工艺,促进固体废物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综合利用。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重点提高粉煤灰、炉渣、煤矸石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危险废物的处置率。建设工业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健全固体废弃物质交换体系。
  5.生态工程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要从事后治理向自然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转变,从源头扭转生态恶化趋势。 (1)生态示范区建设工程。围绕县(市)生态示范区建设目标,开展扎实的创建活动,大力推动俭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贯彻落实,切实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良好区的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机关创建工程。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建成一批绿色社区、绿色医院、优美乡镇。全市绿化覆盖率达42%以上,人均绿地不少于11平方米。 (3)提升生物保护管理水平。重点提高生物物种资源的管理,在创建自然保护区的同时,对红豆杉等濒临灭绝性生物物种实行挂牌建档,为生物物种长效管理打下基础。对市郊已经产生危害的外来物种豚草要加大灭杀力度。 (4)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广泛深入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以此为平台推进农村治污保洁工作,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垃圾、污水等污染物处理和沼气池建设,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村农户的沼气使用率2010年达到10%,2020年达到25%。 (5)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结合“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治,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猪一沼一果”等模式的生态农业,提高秸秆和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鼓励施用有机肥,实行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减少化肥、农药和类激素等化学物质的使用量,减轻农村面源污染。 (6)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合理布局畜禽禁养区、控养区、适养区,搬迁或关闭位于水源保护区、城市和城镇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地区的畜禽养殖场,引导畜禽养殖业向土地消纳畜粪尿相对充足的农村地区转移,推进畜禽养殖业清洁生产,走生态养殖道路。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的综合整治,促进畜粪尿的综合利用,规模畜禽养殖业要建成与之配套的鱼塘和沼气(干粪便养鱼、湿粪便生产沼气),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6.五大污染防治工程 (1)污染物总量削减。继续坚持“以新带老”原则,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重点做好昌河、华意、焦化、发电厂、立信药业、富祥药业、江西电化、江西化纤、东风药业和水泥行业以及主要医院等单位和行业污染源排污口的规范整治,逐步实现排污口在线监测,减少污染物排放。 (2)危险废物集中处理。推行危险废物处置市场化运营机制。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场,实现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达100%。 (3)推进污染企业“退城进园”、“退城进郊”。利用级差地租,提高城市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实施城区内污染企业搬迁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区域环境质量。 (4)污染集中控制。按照功能区划,加强园区规范化建设,建设若干个集控区,对水、固体废物等污染实施集中控制,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7.环境管理工程 (1)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严格建设项目的审批,实施建设项目的分类管理,推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专家评审和公众参与制度,实行建设项目审批委员会审查制度,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的跟踪服务和检查监督,在源头控制新污染的产生。实施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水污染物排污许可证制度。促进老污染源的治理,对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的治理设施实施远程监控,控制污染物超标超量排放。 (2)推进清洁生产审计和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申报。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和生态学规律运行经济,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程,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建立和完善相关促进政策或措施,积极推进昌河、华意、焦化、发电厂、江西电化、江西化纤、东风药业和锦溪水泥公司等骨干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继续开展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申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3)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建立多元化的污染防治投资体制和资源更新的补偿机制,推行排污权交易,以市场化的方式,推进污染防治。
   (三)塑造文明城市新形象
  1.建立长效机制 景德镇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作为不断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及竞争力的抓手,成立了市委书记负总责、市长总指挥、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为副总指挥的市创建活动指挥部,市委常委会每年都要研究创建工作,确定工作目标和任务,每年年初都要召开动员会。成立了负责综合协调的“创建”办公室,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创建办”主任。建立创建每月督察制度,定期检查。在各媒体设立热线电话,加大新闻监督力度。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担任文明监督员,加大群众监督力度。
  2.大规模整治市容环境 景德镇对重点地段以及火车站、汽车站开展集中整治,清理取缔了河西、戴家弄、斗富弄等马路市场。大力整治违章建筑、占道经营、乱贴广告等现象,共拆除各类违章建筑10.1万平方米,取缔各类占道摊点5300余个,拆除违章广告牌2200余块,改造临街店面玻璃门5600多家,规范安装防盗窗500余个。建筑工地和拆迁地块一律建2米以上围墙,进出口硬化并设车辆冲洗池,渣土做到封闭运输。
  3.动员全社会参与
  2004年元旦,《景德镇日报》刊登了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许爱民题为《共塑瓷都新形象》的致全市人民的公开信。市民围绕公开信展开了热烈讨论,以“共塑瓷都新形象”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在机关、厂矿、学校、社区展开。“投身到创建中去,让生活更美、城市更靓”、“投身到创建中去,共塑瓷都新形象”、“瓷都是我家,创建靠大家”成为全体干部群众的共识。宣传部门把创建工作列入宣传重点,表扬先进,批评落后。社会各界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参与创建:开展万人签名活动,征集公益广告语;建立了132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组建“老年城市夕阳红”市容纠察队;市建设银行营业厅为防止窗口员工与顾客发生争执,专门设立了“委屈奖”;市军休所发挥老干部余热,与23所学校签订“老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协议书,协助学校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市卫生局率先提出争创文明行业活动,“建设人民满意的医院”,成为创建文明行业的排头兵。 到20世纪末,景德镇彻底告别了“草鞋码头”的历史,由一个“烟囱高、街道窄、灰尘大、脏乱差”的城市,发展成为一个自然与人文相拥、历史与现代交融,“天蓝、水碧、山青、空气清新”,适宜人居的城市。 进入21世纪以来,景德镇城市建设的思路更加清晰,把城市综合环境建设作为新一轮发展竞争的“王牌”,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城市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经济重镇、旅游都市、特色瓷都”这一目标,积极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生态型的城市环境、人才型的平民素质、学习型的城市风气、创新型的城市文化,朝着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环境优美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富有活力的新兴工业城市、功能齐备的区域中心城市、协调发展最适合人居的现代文明城市的方向发展。城市发展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先后获得“全国35个旅游王牌景点”之一、“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古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江西省文明城市”、“江西省卫生城市”、“200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等称号。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了99.7%,大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质量优于国家Ⅱ类标准,在江西省11个设区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由连续三年倒数第一变为四连冠。
  2008年,景德镇市城市建设体现“鲜明瓷都特色,适宜人居环境,深厚文化底蕴,城市功能完善,经济社会和谐”五大内涵,城镇化率达到54.53%,建成区面积94.5平方公里,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66.4公顷,人均绿地面积13.5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5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34%。到2010年,建成区面积增加到1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56%,市区以东西为发展轴,跨越昌江规划建设城市新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风貌展示区,以南北为历史轴,体现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历程,沿昌江两岸展开。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的编辑出版,是景德镇地方史志的又一重要资料,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山水、生态、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宜居之城。景德镇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就把陶瓷做成了世界性的大产业,被英国的李约瑟博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以我国现有各类建制市为单位设卷,既记述每座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又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公共设施、建筑、交通、服务、教育、文化、环境、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每卷书的内容大致由这座城市的历史尤其是当代历史的回顾、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研究,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展望等三大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