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739
颗粒名称: 一、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分类号: TU984.11
页数: 7
页码: 81—87
摘要: 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描述了景德镇的改变燃料结构;治养蓄并举保昌江之水洁净;强化环境监管,遏制违法行为的相关介绍。
关键词: 环境综合整治 城市环境规划 景德镇

内容

(一)改变燃料结构,还景德镇的蓝天 景德镇陶瓷生产中,自古以来烧窑是用松柴,主要是采伐昌江上游及支流两旁山上的松树,用船运到景德镇,对森林破坏很大。新中国建立后后,陶瓷产业迅速恢复,对窑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一般是通过计划调拨的方式,把任务下达给山区乡镇。陶瓷产业的壮大,成为森林资源不可承受之重,也制约着陶瓷产业的继续发展,环境和资源的压力迫使陶瓷烧造技术急需更新。
  1949年以后,景德镇开始试验以煤代柴的烧瓷工艺,但进展缓慢。1957年,景德镇试制大型倒焰煤窑成功,成为陶瓷生产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1958年,全市改造倒焰煤窑100多座,陶瓷烧造进入以煤代柴时代,不但保住了景德镇的百万亩青山,也使陶瓷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可能。1965年,烧煤隧道窑试烧成功,陶瓷工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日用陶瓷开始机械化流水线生产。20世纪80年代,国营、社队企业乃至后来的乡镇企业飞速发展,在市区、市郊就集中了183座煤烧圆窑,22条煤烧隧道窑和几百条坑道烘房,几百根烟囱矗立如林,成为景德镇工业兴旺的象征。 但是,随着陶瓷工业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在景德镇这种瓷厂和居民混杂在一起,整个市区都布满烟囱的城市里,大量烧煤产生的浓烟和粉尘污染成为城市不可承受之重。1995年,市区的183座煤烧圆窑成为大气主要污染源,日产烟尘18吨,排放烟尘浓度超过国家工业窑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4~43倍,格林曼黑度达5级以上,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全市22条隧道窑炉年耗煤量约9万吨,烟尘排放量约4600吨,烟尘浓度达每立方米3000~7000毫克,超过国家排放标准的15~35倍。 燃煤的烟尘污染是景德镇特有的工业结构性问题导致的痼疾,1980年以后也通过把隧道窑改烧煤为烧重油来降低烟尘,但大量烧煤的圆窑及高东市区的瓷厂污染密度的烟囱,依然使城市上空终年黑烟滚滚,地面灰尘四起,空气污浊。不仅本地人怨声载道,外来投资者也望而却步。环境问题成为历届市政府领导的一块心病,也是景德镇城市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陶瓷生产企业退城进园,改烧煤、烧油为烧气,成为景德镇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1985年,景德镇市兴建焦化煤气厂,标志着瓷都治理烟尘历程的开始,随后陆续拆除了300余条煤烧坑道烘房。
  1995年,景德镇市区最大的空气污染源——市水泥厂关停。同时市人大向市政府提交了《关于限期拆除市区煤烧圆窑的议案》,开始了耗时6年的拆窑战役,但因当时国营瓷厂大面积改制、租赁承包,使窑炉承包方利益体公私混杂纠缠,183座圆窑每座都涉及一批瓷工就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复杂问题,成了难以攻克的碉堡。 进入21世纪后,景德镇以建设山水园林型的“江南旅游都市”为目标,加快了污染治理步伐。首先建设了包括管道煤气等设施完备的民营陶瓷园,引导中小陶瓷企业入驻,实施对城区圆窑、隧道窑实行禁烧,对拆除的窑炉进行经济补偿等措施。为了保障陶瓷工业生产,先后投资6亿元建成33条煤气隧道窑,并帮助陶瓷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将陶瓷窑炉全部改为烧煤气或液化气。20世纪90年代初,使用罐装石油气的梭式窑发明成功,解决了众多小型瓷厂的烧瓷问题。2002年年底,在市人大环资委的督查下,实施“退城进郊”、“退二进三”,把工业企业尽量迁出城区,进行多年的煤烧隧道窑拆改任务终于全面完成。 景德镇的“蓝天”工程共淘汰拆除各种煤烧工业窑炉223座,其中煤烧圆窑183座,隧道窑23条,推倒烟囱606根;从居民区中撤出梭式窑600多座,烤花炉800多个。曾经是工业化象征的烟囱,成瓷厂烟囱成为历史了景德镇的历史。同时,管道煤气和罐装石油气迅速普及,居民生活用的煤饼也逐步退出了市场,景德镇的城市烟尘问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使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成为可能。
  通过窑炉拆改,景德镇每年削减烟尘2万吨,二氧化硫1.6万吨。“蓝天”工程,使景德镇大气环境得到根本治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4天,瓷都天更蓝了。
  2005年,景德镇引入了海能天然气公司,向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和浮梁县城居民提供天然气02008年,景德镇争取到西气东输项目,从九江向景德镇铺设天然气管道,工业发展所需的清洁燃料得到进一步保障,“蓝天”工程效果也将得到长久保持。
   (二)治养蓄并举,保昌江之水洁净
  昌江河是景德镇人民的母亲河。全长254公里,流域总面积为6260半方公里,历史上昌江沿岸青山苍翠,河水清澈见底,是景德镇瓷器远销海内外的主要运输通道。
  20世纪80年代,昌江上游森林砍伐严重,水土大量流失,沿岸居民向河内倾倒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现象时有发生,昌江支流东河出现大规模的淘金挖砂现象,造成水质严重恶化。尽管昌江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达106.2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3586立方米,高于全国的2200立方米,但水资源利用率仅为18.4%,且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其中汛期降水占全年的70%左右,常出现不同程度的伏旱秋旱。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滞后、公民环保意识不强、水资源管理体制不畅等诸多因素,每年向昌江河排放的污水(生活污水3339万吨、工业废水5584.92万吨)达8923万吨,昌江河不堪重负。景德镇城区上游水质为Ⅱ类水,但城区下游河段水质在Ⅲ类水以下,使得水环境与水质污染矛盾日益尖锐。
  1993年,浮梁县对河道黄金群采进行整治,取缔淘金船170多艘。随后对河道采砂进行规划,划定河段,控制总量,河道采砂和疏浚工程结合。2008年,市区、县城区一江两岸的改造工程先后启动,禁止向河道倾倒垃圾,建设截污管网30多公里,昌江水质得到了改善。但昌江下游因焦化煤气厂造成的水域富营养化现象依然严重,上游景德镇啤酒厂、景德镇发电厂等单位污水处理排放问题对河体依然构成威胁。
  为切实做好昌江河水环境保护及水污染防治工作,确保各功能区的水质达到相应的标准,市政府实施“碧水”工程。一是针对昌江河富营养化等问题,加大了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力度,促使市焦化煤气总厂、景德镇啤酒厂、昌铃公司、华意电器总公司和江西乐盛化工公司完成了工业废水治理任务,结合国家“上大压小”计划对景德镇发电厂进行异地重建。二是配合昌江河综合整治工作,制定了《关于治理昌江河水环境的工作方案》、《景德镇市昌江河水环境质量保护管理办法》和《景德镇无磷洗涤用品管理办法》。三是实施截污分流和搬迁工程,保护水』.饮用水源地。实施景德镇电厂3号灰库的2个排污口废水治理,建设第四水厂饮用水源地引污截流管道和黄泥头自来水厂水源保护区排污口截流引污工程,强制关闭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排污口3个,关闭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污企业1个。四是全面禁止在市区河道采金挖沙作业,沿江两岸沙场得到规划整治。五是抓好了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的推进。实施“以减排化学需氧量、氨氮为重点的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2008年8月,景德镇市第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使用,上游的浮梁县城市污水处理厂也在2009年竣工使用。
  “碧水”工程,使景德镇水环境质量更加稳定,昌江河水更清澈,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于国家Ⅱ级标准。
  为了保护昌江径流的稳定,加强森林涵养水分的能力。1990年以来,昌江上游的浮梁县累计人工造林15万亩。1996年,浮梁县政府作出封山育林100万亩的决定,到1999年实际封山121万亩,建立自然保护区8个,面积近百万亩。2002年又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面积达4万多亩。2005~2007年三年累计投放2.2亿元,实施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管护试点等工程,建立健全了生态环境投资补偿运行机制。其后,又继续实施“消灭宜林荒山”、“山下再造跨世纪绿色工程”和“国家重点生态林工程”等项目,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9.2%,生态保护、水源涵养的效果显著提高。2004年,市人大环资委发起并通过了以昌江上游祁门县(安徽省)、浮梁县、昌江区、珠山区人大常委会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昌江流域县(区)人大水环境与水资源保护工作联席会议章程》,就昌江河的污染防治问题每年轮流召开会议。
  为了解决昌江冬季枯水期径流过小,水质难以确保稳定达到Ⅱ类标准以上问题,景德镇决定在上游建设库容为4.27亿立方米的浯溪口水库,调节下泄水量,2008年11月,该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2009年开始了移民规划、拆迁补偿评估等施工前的准备工作。2010年,该项目正式通过环评,待国务院最后批准实施。
  通过对昌江沿岸污染物排放的治理、扩大森林涵养水分的功能以及建库蓄水调节等手段,景德镇努力保护着母亲河的一江碧水。
   (三)强化环境监管,遏制违法行为
  近年来,景德镇在城市建设中,把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经济增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部门联动和行政稽查,集中整治和严厉打击了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一是加强对全市100多家重点企业的监管力度,跟踪督查污染严重企业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重点查处以实行“封闭式管理”、“挂牌保护”、“企业宁静日”等名义,阻碍环保执法人员进行现场执法的行为,对有关企业实行了摘牌处理,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挂牌督办企业进行了整治和取缔。二是重点检查违反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规定的做法,对辖区内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是否存在擅自改变排污费征收主体、减免排污费征收、定额征收、降低收费标准的有关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对违规使用排污费的行为,及时进行纠正。三是重点查处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行为,对2003~2005年的建设项目和“十五”期间审批的建设项目中,环境保护“三同时”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检查。
  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和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中,严把项目准入关,认真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在承接经济梯度转移过程中,杜绝接纳工艺落后、能耗大、污染严重的染料、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的入驻,婉拒了浙江台州99家医化企业进入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意向。 景德镇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西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江西乐平工业园区等3家省级工业园区,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都已经完成了规划环上年下降3.51%和7.96%,特别是化学需氧量减排指标已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控制指标。
  2009年,通过争取节能减排项目的申报和监管,经贸口就有9个节能技术改造项目通过国家核查,获国家节能奖励资金3250万元,化工、机械、陶瓷等领域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1个,获政策支持资金1个亿,全年实施6个环保项目,总投资2238.8万元,国家、省级资金全部到位。申报的33个太阳能光电项目和5个金太阳项目有望争取到扶助资金2亿元。
  2010年景德镇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区)”奖牌。此次由全国绿化委员会组织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区)评选,全国仅有14个城市获此荣誉称号,景德镇市成为江西省唯一荣获此奖的城市。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的编辑出版,是景德镇地方史志的又一重要资料,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山水、生态、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宜居之城。景德镇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就把陶瓷做成了世界性的大产业,被英国的李约瑟博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以我国现有各类建制市为单位设卷,既记述每座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又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公共设施、建筑、交通、服务、教育、文化、环境、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每卷书的内容大致由这座城市的历史尤其是当代历史的回顾、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研究,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展望等三大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