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心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735
颗粒名称: 二、中心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研究
分类号: TU984.199
页数: 8
页码: 62—69
摘要: 中心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研究中主要描述了景德镇市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城市化进程特点的相关介绍。
关键词: 城市用地规模 人口规划 景德镇

内容

(一)市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1.人口统计范围界定
  规划人口统计范围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即景德镇市行政辖区,面积525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统计范围包含珠山区,昌江区的西郊街道、竟成镇、吕蒙桥西,浮梁县的城关、洪源镇、湘湖镇、工业园。
  2.市域人口现状
  景德镇市下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2008年底全市总人口158.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64万人,非农化水平39.59%;男性人口83.17万人,女性人口75.06万人,性别比为111:100;平均综合增长率9.97‰。
  3.人口发展特征 (1)近年景德镇人口增长呈快一慢一快变化趋势,预示着人口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人口呈现快速增长。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12.11%。,平均机械增长率达到5.42%0,综合平均增长率达到15.54‰。
  20世纪90年代初期,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变慢,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步入平稳增长,自然增长速度控制在7%0左右,综合增长率稳定在7%。~9%0(表3-1)。表3-1景德镇市近十二年市域人口增长情况表
  进入21世纪,由于政府调整经济发展策略和产业布局,先后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陶瓷工业园区和乐平工业园区,并立足打造产业集群,吸引了众多知名品牌企业入驻,提供了就业机会并带来了一批技术和管理人才,导致机械人口增长较快,人口综合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图3-1)。在图3-1市域人口变动趋势曲线图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期间,景德镇市由于对多年未落户人口进行了集中统计,导致人口数额的急剧增长,故以1999年为比照年份。 (2)市域人口性别比多年来都处于失衡状态,计划生育工作任重道远。人口常年处于失衡状态,男性人口数远大于女性人口数,性别比普遍为111:100,反映景德镇市民存在重男轻女思想,存在社会问题隐患(表3-2)。
   表3-2景德镇市人口性别比情况表
  (3)产的从业人员下降,二、三产的从业人员上升,三产就业结构呈现三、二、一模式。从市域人口劳动力结构图可以看出,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增长的劳动力主要进入第二产业和服务行业,其中从事服务业的人员增长较为明显,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在1999年前后出现峰值,其后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景德镇三次产业结构已经进入三、二、一模式(表3-3)。
   表3-3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一览表 (4)人口呈老龄化趋势。近年,人口年龄结构反映出35岁以下人口比例在逐年减小;35~60岁之间人口比例增幅较大,由2003年的32.8%增大到2006年的34.3%;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也在缓慢增长,由10.0%增大到10.4%(表3-4)。表3-4年龄人口结构一览表
   单位:%
  4.城镇化现状水平及特征
  据有关资料,2000年景德镇市城镇化水平为44%,至2006年景德镇市城镇人口78.18万人,城镇化水平50.6%,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1个百分点。同年,中心城区城镇人口48.1万人,占全市城镇人口的61.51%。景德镇城镇化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1)城镇化水平相对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较高(同年,全省38.68%;全国43.9%),但相对沿海地区60%以上的城镇化水平仍然存在相当差距。
  (2)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首先,景德镇市城镇化水平50.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632元,城镇化质量较低,相当于中下收入国家水平。其次,景德镇作为典型的工业城市和资源开发型城市,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并不相匹配,城市化步伐高于工业化速度,与工业化发展阶段不相吻合,城镇化质量提高迫切需要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3)城镇化存在地域差别。城镇人口地域分布出现中间高,两边低的特征,其中以北部最低。中、南、北部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1047人、429人、91人,城镇人口分布地域差别大。 (4)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城市首位度较高。全市24个建制镇和14个乡集镇中,除中心城区人口规模47.23万人,乐平城区13.91万人,其他建制镇和乡集镇镇区人口规模大多不到1万人。
   (二)城市化进程特点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随着景德镇市经济发展的日益加速,“走城市化发展道路”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理念正在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步形成共识。21世纪初,景德镇确立了要把千年古镇建设成为经济上有实力、文化上有底蕴、生态上有特色、世界上有影响的现代化城市这一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伟大历史任务,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国际上一般将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率在30%以下为初级阶段,30%~70%为中级阶段,70%以上为高级阶段。也有学者把城市化的进程分为六个阶段:即史前阶段,城市化率为10%以下;起步阶段,城市化率为10%~20%;加速阶段,城市化率为20%~50%;基本实现阶段,城市化率为50%~60%;高度发达阶段,城市化率为60%~80%;自我完善阶段,城市化率达到80%以上。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统计实行按户籍统计,隐性城市化问题突出,很难反映景德镇市城市化的真实水平,更难以进行对比。第五次人口普查采取按居住地统计,相对来讲,较为真实。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景德镇市的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5.59%,比全省平均水平27.67%高17.9个百分点。2002年景德镇市城市化率为4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3.8个百分点。 依据前述两种划分,表明景德镇市已进入城市化中期,即处于加速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经济加快发展,非农化程度迅速提高。
   从城市化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分析,景德镇市城市化呈现出四大特点: (1)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2002年,景德镇市城镇人口占比重达46.0%。景德镇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1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市区为60.12亿元,增长13.7%,占全市的51.7%,较全市总体增速快0.9个百分点。 (2)人民收入增长,生活质量提高。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6351元,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生活消费比重为17.6%。恩格尔系数降低到38.8%。 (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人民生活方便程度大大提高。建成区面积由新中国建立初期的2.5平方公里扩展至35平方公里。市辖区公共绿地面积275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461公顷。20世纪90年代初,景德镇市并无出租汽车,至2002年底已拥有630辆。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8.56平方米,74%的住户拥有卫生设备。 (4)撤乡并镇力度加大,小城镇数量不断增加020世纪90年代以来,景德镇市不断加大农村小城镇建设力度,小城镇建设取得积极成果,截至2002年底,全市有建制镇24个,比1990年增加了12个。
  (三)中心城区人口发展预测 目前景德镇人口已经步入稳定低生育水平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稳定在5‰~8‰。中心城区人口的机械增长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中心城区范围扩大,带来的人口增长。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受城市发展现状的地形限制,城市可发展空间已经不多,城市向西北和向东南扩张是未来发展的必然。中心城区范围的扩大(规划已将浮梁县城纳入中心城区),必将使部分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这部分人口增长将成为中心城区人口机械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2)市域城镇人口的迁入。中心城区是景德镇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繁荣、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科教发达,是市域城镇人口聚集的中心。人们为追求更高收入、更好的生活居住环境以及更完善的配套设施,将有部分人口进入中心城区。 (3)市域剩余劳动力转移首选地。景德镇大部分生产力都集中在基础设施完备、承载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区,随着城市生产力的扩大,劳动力需求将不断增加,提供给社会的就业岗位将有较大增长,这将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景德镇市域将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并不断涌入中心城区。 (4)市外劳动力进入。景德镇是赣东北的重要城市,也是鄱阳湖经济区的主要城市,在对外交通条件日益改善和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景德镇市中心城区的凝聚力将不断加强,吸引周边农村的资金、人口流入。
  由于景德镇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城市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吸引,不少知名企业纷纷入迁市内工业园,如长虹、多晶硅、汽配城、金意陶、特地陶和乐华陶等,这些企业大多数为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全部投产将产生大量的就业机会,构成境外劳动力转入的重要基础。
  由于较多可预见的人口增长激发因素,未来中心城区机械增长将在以往增长规律上有所突破,预计将大于现状25.90%0的增长率。 (5)暂住人口和高校寄宿生的增长。受现行户籍制度的制约,部分外来办事、经商、调研等人口以暂住人口的形式在中心城区居住,高校规模的扩大,寄宿生的增长也将成为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的一部分。
   分析上述预测结果,规划预测人口规模:
   一市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2015年市域人口:170万人,城镇化率60%;2020年市域人口:177万人,城镇化率65%;2030年市域人口:190万人,城镇化率72%。
   一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2015年60万人,2020年70万人,2030年90万人。
   (四)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1.城市建设用地现状(表3-5)
  景德镇市中心城区建设总用地5423.06公顷,人均用地111.52平方米。属国家城市建设Ⅳ级用地标准(105.1~120.0平方米/人),用地总指标偏大。其主要用地单项指标与国家标准相比:居住用地(34.17平方米/人)
   表3-5城市建设用地现状一览表
   注:2007年年底城市人口为48.49万人。高于国家标准(18.00~28.00平方米/人),工业用地(21.97平方米/人)界于国家标准(10.0~25.0平方米/人),道路广场用地(14.86平方米/人)界于国家标准(7.0~15.0平方米/人),公共绿地(14.65平方米/人)高于国家标准(≥7.0平方米/人)。
  2.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安排
   根据国家《城市用地分类及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90-37)双因子控制原则,考虑城市建设用地之实际需求,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总指标按国家Ⅳ级用地标(105.1~120.0平方米/人)执行,总用地人均指标不超过人均用地111.8平方米/人(表3-6)。
   表3-6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一览表
  3.居住用地规划 规划期末,居住用地达到28.18平方公里,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31.32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2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建设保障性住房用地2.14平方公里。其中廉租房用地0.85平方公里,经济适用房用地1.29平方公里。经济适用房布局结合主要交通干道,按远近结合的原则,主要分布在主城区、浮梁片区、洪源罗家片区、高新片区、景东片区。廉租房分为解困廉租房与集宿房布局,由政府统一安排。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的编辑出版,是景德镇地方史志的又一重要资料,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山水、生态、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宜居之城。景德镇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就把陶瓷做成了世界性的大产业,被英国的李约瑟博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以我国现有各类建制市为单位设卷,既记述每座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又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公共设施、建筑、交通、服务、教育、文化、环境、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每卷书的内容大致由这座城市的历史尤其是当代历史的回顾、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研究,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展望等三大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