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市现代化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731
颗粒名称: 四、城市现代化建设
分类号: F269.275.6
页数: 7
页码: 43—49
摘要: 城市现代化建设主要描述了景德镇编制跨世纪城市总体规划;改造老城区开发新市区的相关介绍。
关键词: 城市产业转型 景德镇

内容

景德镇既是一座千年历史古镇,又是一座近代新兴的工业城市,其现代化建设的缘起、脉络和阶段,既与时代同步,又极具典型性。20世纪80年代这个阶段大的背景,是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以市场化、现代化为基本取向推行渐进式改革,较为平稳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结构转型和发展模式转换。在这个大背景下,景德镇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轨迹发生了大的转折,发展的环境、理念、取向、方式、动力、战略和操作等一系列方面,也逐步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从总体上看,景德镇在这个阶段的发展方向、方式与全国基本一致。但是,在一些特定的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制约下,也呈现出显著的自身特征,具有特定的发展经验,面临特定的现代化建设问题,走过了一个景德镇特有的艰难曲折的转型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景德镇汽车站 景德镇的实质性改革大致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表现在景德镇延续20多年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工业主导型发展模式自此开始转变。这个阶段景德镇的体制改革和城市转型,是在经济总量的持续快速增长中进行的。
   (一)编制跨世纪城市总体规划 这个阶段景德镇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包含着一系列变化,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持续变化,不断冲刷历史积淀,改变着各类系统要素和各种关系架构、重组、嬗变和流动。一些1日的特征已不复存在,而代之出现的新的特征在快速变动中尚难以显著确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个阶段是景德镇城市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处于不断变化转型之中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城市的系统结构,由单一刻板趋向于多元化;城市的社会心理,由封闭保守向开放求新复归;城市的功能系列,由计划导向的简单供给型向市场导向的全方位服务型拓展;城市建设,从低水平维护走向大力度更新;城市经济,由公有制占绝对主体的工业主导型向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竞争均衡型嬗变。 改革开放给景德镇市城市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景德镇市的城市建设以现代化建设规划为龙头,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治理市容环境为突破口,使城市总体功能明显增强,城市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1978年7月,景德镇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成立,随后编制1980~2000年城市总体规划。1984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实施,该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陶瓷历史文化名城、陶瓷工业基地、著名瓷都。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控制改造老城区、配套完善东市区、开发建设西市区。该规划对景德镇市城市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后,景德镇市在总体规划确立的基础上,开展详细规划工作。到1995年,编制了20多个小区建设、旧城改建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和若干专项规划,同时县(市)、乡镇也全部编制了小城镇建设规划,城市建设从总体布局到具体建设实施都有了科学规划和发展蓝图。
  1994年8月,市委、市政府决定修编景德镇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限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修编到2000年的近期规划,二是编制到2010年的远期规划,三是提出到2010年以后的远景设想。新编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10月通过省级评审。1998年1月由市政府呈报省政府待批。 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突破传统封闭型的城市观念,以动态发展的观点,以更为广阔的地域空间确定城市规划布局。规划确定景德镇市的城市性质为:中外著名瓷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皖浙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城市规划区人口规划定为近期42万人,远期49万人,远景规划为80万人。在城市规划区问题上,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提出市县共建“大瓷都”,将浮梁县城纳入城市规划区,确定城市规划区面积为16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规模2000年为42平方公里,2010年为49平方公里,远景规划为8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相应调整为:保护改造中市区,配套完善东市区,加速建设西南区,重点开发西北区,稳定发展城北区。
   (二)改造老城区开发新市区 在老城区建设改造中,景德镇注重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保护名城风貌。一是控制工业污染,结合陶瓷工业技术改造,将2/3以上的陶瓷企业控制在戴家弄以南的下风向区域。二是治理昌江和改造沿江东路,疏通南北交通。新建沿江东岸护坡,并建设了昌江绿化带,沿江修建排污截流管道,将沿岸74个排污口截流至城市下游。三是开辟新村西路居住小区,扩建和改造工人新村生活居住区。四是改建珠山中路临街建筑,拓宽南门头的“瓶颈”路段,完善人民广场的绿化、照明、排水设施及周边公共建筑。经过上述建设和改造,老城区的落后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增强了老城区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 (1)配套完善东市区。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东市区,改革开放以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一是建设道路交通网。二是配套完善东市区中心新厂地段的市政公共设施,兴建了全市最大的集贸市场——景东招商场,建成了新厂、昌河、宇宙、黄泥头居住小区。三是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改造传统产业提供了平台。 (2)开发建设西市区0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西市区。1981~1983年投资894万元,建成了市中心的跨江大桥——珠山大桥,进一步便捷了老城区与西市区的交通,拉开了西市区开发建设的序幕。供水、燃气、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也迅速向西市区发展。1986~1989年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纵贯西市区南北全长10.2公里,宽40米的瓷都大道,为更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西市区发挥了重要作用,瓷都大道沿线成为投资建设的热点。
   ▲老城区里弄(三)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景德镇市区横跨昌江东西两岸,群山环抱,山清水秀。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改造和建设,瓷都面貌焕然一新,山水、生态、园林城市形态已现雏形。 (1)市政工程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道路、桥梁是市政设施中投入最多的建设工程。一是新建了珠山大桥、珠山西路、瓷都大桥,打通了城市东西向的交通干道;二是在老城区改造和新建了沿江东路、广场北路、曙光路、马鞍山路、通站路、新村西路、新村北路,初步形成了老城区的环形路网;三是在东市区新建和改造了朝阳路、林荫路、翠云路、陶阳路,基本形成了东市区的环形路网;四是西市区以新建瓷都大道为重点,新建和改造了沿江西路、新风路、公园路和机场路,奠定了开发西市区的基础。通过上述道路桥梁建设,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的路网结构。截至1997年,城市道路(宽3.5米以上)总长143公里,总面积130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道路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4公里,城市桥梁26座。 (2)城市排水。遵循城市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在新建道路中同步建设排水设施,同时加强对低洼地段排水设施的改造。据统计,1979~1997年,共新建和改造下水道83.9公里。至1998年,城市累计下水道总长107.7公里,建成区排水设施普遍达到83.57%。但市中心广场、里村两低洼处,暴雨时仍积水严重。 (3)道路照明。路灯建设从提高社会效益出发,不断扩大道路照明覆盖率,方便市民出行。1979年以后,共新增和更新路灯3972盏。到1997年,全市共有路灯8622盏,比1978年增加3853盏,线路总长194公里。主要交通路口新建6座40米高的高杆伞灯。积极推广新型高效节能光源,城市主次干道和桥梁全部安装了汞灯和钠灯。采用日照光导管自控设备,实现了路灯开关自动控制。 (4)公共设施建设。1978年城市日供水能力仅有3万吨,人均日生活用水量44升。为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1978年10月开始投资782.4万元,建设生产日供水能力为5万吨的洋湖水厂,1983年9月竣工投产。1986~1991年,自来水公司投资700万元,改造观音阁水厂,将日供水能力由2万吨提高到6万吨。同时,黄泥头水厂也经过技术改造,日供水能力由1万吨提高到2万吨。随后又投资1870万元对洋湖水厂进行二期扩建工程建设,1996年完成主体工程,在完成电力增容、管网改造等配套工程后,洋湖水厂日供水能力达12万吨。至1997年,城市实际日供水量为16万吨,供水管网总长92.3公里,居民用水普及率为96%,人均生活用水量181升。 重点发展煤制气,积极发展液化石油气和其他气源,提高城市民用燃气普及率。1987年,景德镇市结合陶瓷工业的燃气改革,利用炼焦所产生的余气发展民用煤气,铺设民用煤气管网。到1997年,城市日供气为22万立方米,管网总长115公里,居民管道煤气普及率为33%,用户23500户,人均生活日用燃气量0.36立方米。加之罐装液化石油气的推广,城市民用燃气普及率已达54.4%。
  1978年市区仅有2条公交车线路。到1997年,市区公交线路增加到10条,其中大公交车线路3条,小公交车线路7条。公共汽车保有量为78标台,营运线路总长里程68.5公里,全年完成营运班次20万个,年营运里程316万公里。公交线路、站点布局基本形成网络。在发展公交为主体的城市客运交通的同时,以昌河微型“面的”为主的出租车业也迅速发展,584辆出租车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方便。 为了塑造与瓷都相称的城市园林绿化面貌,1979年景德镇市率先在全国城市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在市区大搞城市绿化责任山、责任园、责任路的活动,采取“责任到区局,任务下企业,一包几年,包干成园”的办法,走一条点、线、面相结合,山、水、路和园、景、林融为一体的城市绿化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后,绿化了市区所有的荒山,建设了昌江西岸绿化带,绿化和美化了市区的主次干道,新建了云门公园、梅苑、昌河公园和滨江三园,重建和丰富了森林公园、人民公园和莲花塘风景区的园林景观,创建了一大批园林社区和省市绿化先进单位,保护和发展了城市周围的以森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开发建设了诸仙洞风景区、玉田水库风景区、高岭古矿风景区、1日城红塔风景点等一批风景名胜区。截至1997年,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到1067.58公顷,绿地率为32.4%,其中公共绿化覆盖面积1143.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4.7%。1982年、1986年和1994年三次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城市”称号。 (5)生态环境继续改善。至1997年,建成区面积达64.41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面积481.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264.1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15%。全市新增绿化面积25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28平方米,照明路灯44631盏,老市区95座旱厕全面改造,建成冲水公厕168座。41条次干道、69条里弄巷道进行全面改造。环境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功能趋向完备,空气环境质量好转,地面水质改善,城市噪声减弱,并达到国家二级控制标准。 (6)市容环境卫生。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环境卫生投资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97年与1978年相比,投资增加近10倍。新建垃圾中转站7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座,无害化粪库4座。环卫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配有各种专业车18辆,其中垃圾装卸车11辆,洒水车4辆,真空吸粪车3辆,垃圾清运全部实现机械化,粪便清运机械化程度也达到70%,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促进了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的改观。 (7)名城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景德镇是驰名中外的瓷都,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改革开放以后,紧紧围绕陶瓷文化特点,进行城市的风貌建设。一是围绕名城、瓷都做文章,保护和建设了一批文物古迹和历史名胜,重建了具有瓷都标志性质的龙珠阁,保护开发了品陶斋、湖田古窑风景区,重建了肠府寺风景点,建设了陶瓷历史博览区、明清园。二是在保护老城风貌的基础上,建设了御窑长廊古街和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三是在东市区建设机械、电子、飞机制造为重点的新技术开发区,在西市区建设了中焦、金融、供电、邮局等一批高层建筑,使西市区成为瓷都现代化风貌较强的一个新市区。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的编辑出版,是景德镇地方史志的又一重要资料,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山水、生态、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宜居之城。景德镇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就把陶瓷做成了世界性的大产业,被英国的李约瑟博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以我国现有各类建制市为单位设卷,既记述每座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又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公共设施、建筑、交通、服务、教育、文化、环境、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每卷书的内容大致由这座城市的历史尤其是当代历史的回顾、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研究,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展望等三大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