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瓷业大都会兴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724
颗粒名称: 二、瓷业大都会兴起
分类号: K876.3
页数: 5
页码: 7—11
摘要: 瓷业大都会兴起主要描述景德镇景德年间获镇名;适应瓷业生产的建筑格局;政经分离的治理结构等相关历史情况介绍。
关键词: 瓷业发展史 瓷都 景德镇

内容

(一)景德年间获镇名 北宋时期,全国南北窑场众多,竞争激烈,名窑辈出,各种独具风格的名瓷竟相面市。景德镇凭借成熟的烧造工艺技术和优质的瓷土等条件,于北宋初成功地创制出一种清淡高雅的影青瓷(青白瓷),人称“饶玉”,达到光致茂美的艺术效果。从瓷质、成本等方面比较,当时青白瓷已超过定窑、龙泉窑,集中地体现了宋代的制瓷工艺水平,在当时异军突起,一举成为国内外青睐的名瓷品种。随着国内外对青白瓷的需求越来越大,烧造规模也迅速扩大,昌南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白瓷瓷窑体系。 宋景德元年(1004年)朝廷以皇帝年号改昌南为景德镇,属浮梁县辖,并专设官吏管理瓷器的征税和贸易。史书记有:“置监镇一员以奉督造。景德年间,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其器尤光致茂美。”当时各地争相仿效。随着陶瓷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迅速繁荣,到南宋时期已成为江南重镇,景德镇之名遂蜚声海内外。 景德镇所产青白瓷器,胎薄质坚,釉色晶莹,声音清脆,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产品行销各地,影响及于江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各地窑场,形成独有的青白瓷系。一时间,“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 明代初期,景德镇以外的各大窑场日趋衰落,惟龙泉青釉瓷仍大量烧造,但已无法和景德镇瓷匹敌。宋应星在饫工开物》中说:“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州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至嘉靖年间,景德镇人口“主客无虑十万余”;“本镇统辖浮梁县里仁、长香等都居民,与(饶州府)所属鄱阳、余干、德兴、乐平、安仁、万年及南昌、都昌等县杂聚,窑业佣工为生,人数约万余人。”此时,景德镇已与广东的佛山镇、湖北的汉口镇、河南的朱仙镇合称中国四大名镇。 明万历时期,景德镇窑炉众多,瓷器烧造兴旺,“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戏呼之日四时雷电镇”。在万历后期,已每日佣工不下数万人,成为“天下窑器所聚”。当时的镇区范围与街区的格局已和近代的相差无几,它标志着景德镇已由一个乡村陶瓷工业完全过渡到一个专一经营瓷器生产的手工业城市,由一个主要产瓷区上升为全国瓷业的中心。 饶州知府王泽洪为康熙十二年(1673年)《浮梁县志》作序说:“景德镇屹然东南一雄观。业陶者生于斯,贸陶者聚于斯,天下之大受陶之利,举以景德镇名。”督陶官唐英在乾隆五年(1740年)写道:“镇去县治三十里,其人居之稠密,商贾之喧闹,市井之错综,物类之荟萃,几与通都大邑等及。” 清道光年间,贺善龄写道:“陶器之利遍天下,聚而贾之者,常数十万人。其时,景德镇从北边的观音阁到南边的小港咀计十三里,东西向沿昌江有二三华里宽,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历史最悠久、风格最专一的瓷业都会。”(二)适应瓷业生产的建筑格局 景德镇境域古时立于群山之中,山中部独起一峰,秦朝名立马山,唐代称珠山。景德镇城市的源起和发展是以珠山为中心,以瓷业生产地为标志,从北向南、由高及低(由东向西)扩展,发展的阶段与速度与瓷业发展同理同步。据《景德镇市地名志》记载:唐代珠山脚下的彭家弄、程家上巷、迎祥弄、老罗汉肚等已形成弄巷,童关栅门至御窑厂为小街。宋代是景德镇街巷大量形成的时期,现莲社北路以西,御窑厂以东的大片弄巷几乎都形成于宋代。 元代至明代初期城市建设发展迟缓。明中期至清代,城市建设快速向南推进,形成和陶阳十三里长街(前街)并行的十二里长街(后街)。同时,街区向西面沿河地带延伸,又派生了许多下弄、下巷。至近代,已形成四山、八坞、九条半街、十八巷、一百零八条弄,城市面积十平方公里。这些弄巷起源大部分都和瓷业有关,直接命名的有瓷器街、龙缸弄、窑弄、黄家洲等,以明清时期十八省外乡人到此业瓷、经商的会馆命名的地名也很多,前街四十三条弄堂中以会馆命名的就占二十五条。因瓷业的发展,工匠增多,商贾往来频繁,有的贩运瓷器得利,而定居景德镇,故景德镇被称为“五方杂聚之籔”。 ▲景德古镇的窑场群景德镇的建筑格局不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或轴线延伸,而是以瓷业生产运输为需要,沿昌江东岸建设的。镇区的街道、里弄布局均为便利瓷业生产活动而科学设置,镇内主街道前街(中山路)和后街(中华路)平行于昌江,南北贯通。后街地势高,无水害,建筑以窑厂、坯坊为主;前街地势低,时有水患,建筑以红店、瓷行、颜料店、商铺、民居为主。自窑厂、坯坊、瓷行、红店到江边码头,是经上弄过下弄直达码头的单线运输。明清瓷业盛期,镇上的20多万瓷业人口经营不息,大规模的运输活动被50余条上、下弄贯通的弄堂运输线分解消化,使繁忙拥挤的生产活动变得极为有序。
   清代东埠码头运输高岭土的繁忙景象 在一千多年的变迁中,瓷器生产中产生的大量碎瓷片、碎匣片和渣饼等废弃物,往往用之铺路、填塘或倾入河道,镇上的房屋多是窑砖砌墙铺地,镇区河段的河床也多是瓷片渣饼。景德镇是建立在窑业堆积上的一座城市。
   (三)政经分离的治理结构 历史上,景德镇是浮梁县所辖的一个镇市,属浮梁56都中里仁、镇市两个都的范围。北宋地方官府很重视景德镇这个既产名瓷,又能征收可观商税的陶瓷手工业小镇。饶州府和浮梁县具文上奏朝廷,言及景德镇“上介徽、池,下控鄱、乐,人居稠密,商贾喧阗,市井错综,物货荟萃,俨然有都会之风,几于通都大邑相近,宜设机构以资管理”。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八月,获准“置饶州景德镇瓷窑博易务”。清代《浮梁县志载,“宋设监务厅,在县治之南”,即不设县城而设景德镇,可见当时官府对景德镇的重视程度。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朝廷在景德镇专门设置“浮梁瓷局”,掌管瓷器生产有关事务,进行督烧,“管制甚严,更景德镇税课监为提领”。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景德镇设陶厂,洪武三十五年设置御器厂,朝廷内务府每年提出式样,委派中官督造。清康熙年间先后派了多位督陶官驻景德镇御窑厂,监督瓷器烧造,其中有广储司郎中徐廷弼、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雍正六年(1728年)又派内务府员外郎唐英驻御窑厂佐理陶政。但他们只督办御窑厂的生产,而非当地行政官员。 尽管景德镇瓷业经济繁荣,朝廷先后设监镇厅、瓷窑博易府、瓷局、御窑厂等瓷业管理机构和派驻督陶官员,曾经也设过九江分道、饶州分府、浮梁知县行馆等临时机构。因景德镇“五方杂聚,亡命之籔,一哄群沸,难以辑治”,故在明代设巡检司弹压地方,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饶州府军捕厅移驻分防景德镇。三十二年(1693年)饶州府同知驻扎景德镇。这些都证明了景德镇的重要性。但在民国之前都没有设行政机关,县治远在20里之外的浮梁县城(旧城),为了有效辖理这个人口、经济都大大超过浮梁县城的景德镇,很多五品官到浮梁任过知县,清朝廷规定浮梁知县“钦加同知衔”,为五品官。 景德镇这座因瓷而兴的小城,在宋元时期,因北方多战乱,全国的人口、经济在南移中迅速发展,虽有过清末太平军战事活动,但因地处山区一隅,在历次改朝换代中,受到战争的破坏较小,一直以单一的制瓷手工业发展着,为民众及外贸提供精美的瓷器,也给朝廷提供大量的税收,成为世界陶瓷的圣地,中国的千年瓷都。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的编辑出版,是景德镇地方史志的又一重要资料,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山水、生态、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宜居之城。景德镇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就把陶瓷做成了世界性的大产业,被英国的李约瑟博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以我国现有各类建制市为单位设卷,既记述每座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又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公共设施、建筑、交通、服务、教育、文化、环境、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每卷书的内容大致由这座城市的历史尤其是当代历史的回顾、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研究,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展望等三大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