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陶瓷学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708
颗粒名称: 四十、陶瓷学院
分类号: G649.28
页数: 6
页码: 228-233
摘要: 景德镇陶瓷学院于1958年10月创建,占地面积达280余亩,现有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1260余万元。它是直属轻工业部领导的一所以陶瓷工程、机械、企业管理与陶瓷美术等相结合为特色的高等院校,现有教职员工600余人,在校学生1300余人。经过建校三十年来的艰苦历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迅速发展,陶瓷学院已经成为我国唯一的一所具有一定规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和实验手段较为先进,国内外报刊、资料丰富的培养陶瓷科技人才、艺术设计人才、轻工企业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
关键词: 景德镇 陶瓷学院

内容

景德镇陶瓷学院于1958年10月创建,占地面积达280余亩,现有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1260余万元。它是直属轻工业部领导的一所以陶瓷工程、机械、企业管理与陶瓷美术等相结合为特色的高等院校,现有教职员工600余人,在校学生1300余人。经过建校三十年来的艰苦历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迅速发展,陶瓷学院已经成为我国唯一的一所具有一定规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和实验手段较为先进,国内外报刊、资料丰富的培养陶瓷科技人才、艺术设计人才、轻工企业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
   (一)艰难曲折的历程
   学院自1958年创办至今,经历了创办、停办、复办和发展的曲折历程。
  陶瓷学院的前身可上溯到1910年的中国陶业学堂,其后历经江西省立甲等专科学校、九江窑业学校、景德镇陶瓷专科学校等更名变迁。1953年,随着全国大专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江西省陶瓷专科学校的工程系、艺术系和中专部分别并人华南工学院、江西师范学院和湖南湘潭电机学校,只留下部分教学人员在景德镇市的一些科研、生产部门工作。为了培养新一代的陶瓷专业人才,以适应景德镇陶瓷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中共景德镇市委和市政府先于1955年创办了陶瓷美术技艺学校,后于1956年创办了陶瓷工人技术学校。留在景德镇市工作的原陶瓷专科学校的教学人员和中央美院等高校的毕业生及一批有专长的陶瓷老艺人分别在两校任教。1958年1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又决定将江西工业学校的陶瓷班迁到景德镇市与陶瓷美术技艺学校合并。至此,景德镇陶瓷专业技术教育的体系已开始形成。
  鉴于景德镇居于全国瓷业中心的地位和具备陶瓷专业技术教育的基本师资力量等优越条件,江西省人民政府于1958年批准在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江西省工业技术学校陶瓷专业班和景德镇工人技术学校合并的基础上,创办景德镇陶瓷学院,并将1958年10月20日定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正式创办日。
  创办初期,学院由景德镇市领导,1962年后,改为省属院校。创办初期,学院各方面条件就很差,加之遇上三年困难时期,办学条件就更加艰苦。面对种种困难,学院党组织带领师生员工艰苦创业,组织力量编写教材、讲义,自制教具、模型;率领师生垦荒种菜,从而渡过了困难时期,走出了“谷底”,使教学和生活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在调整国民经济中,陶瓷学院得到了稳定发展。学院设有陶瓷工程、陶瓷美术两个系,下辖陶瓷美术设计、陶瓷雕塑、日用瓷工艺制造三个专业,以招收大学本科生为主,也招收一部分中专生,60年代初还招收过外国留学生。学院在校学生最多曾达800多人。1963年后,中专部停办,学院集中精力培养本科生。办学中注意充分利用景德镇市陶瓷生产基地的优势,邀请优秀的技艺人员到院加强实践性教学,同时以陶瓷生产企业和科研部门为教学基地,把课堂教学、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密切结合起来。1962年后,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学院的办学条件也随着得到逐步改善,师资队伍得到了扩充和加强。到1966年,学院有教职工310人,其中教师91人,附属工厂150人;院图书馆藏书达10万余册,教学需要的各种仪器、设备总值已达150万元。
  从建校到1968年止,学院共输送毕业学生1454人,其中中专毕业生773人,大学本科毕业生681人,他们遍布全国各产瓷区和陶瓷研究单位,现在绝大部分已成为我国陶瓷战线上的骨干力量,有的还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陈钟鸣、秦锡麟,被授予“全国优秀女企业家”称号的徐志军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此期间,学院还曾接收罗马尼亚、波兰、越南等国的留学生和实习生32名,并为国内有关院校师生的教学实习提供了方便。
  1968年,学院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而停办,教职工被下放到农村,校舍被工厂占用,教学仪器、设备和数以万计的图书资料损失殆尽,十年艰苦创办起来的一所陶瓷高等学校荡然无存。
  1975年,在邓小平同志主持国务院工作期间,对各条战线进行了整顿,国内经济形势出现了好的转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许多关心陶瓷高等教育的同志和学院的校友,多次向有关方面呼吁,要求恢复陶瓷学院。1975年12月12日,中共江西省委转发了国务院《关于恢复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通知》,学院自此在陶瓷工业学校的基础上开始恢复。
  打倒“四人帮”后,学院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对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的教师进行平反和恢复名誉,恢复了11人的副教授、讲师和设计师职称,建立了处、系一级的中层机构,从而充分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并把这种积极性集中到复校工作上。1977年3月1日,学院隆重为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的新学生举行开学典礼。到1978年底,学院教师队伍已扩展到69名,新增设了陶瓷机械系及所辖“陶瓷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二个专业,在校学生已达469名。(二)在改革开放中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陶瓷学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至1988年这十年是陶瓷学院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十年。十年来,办学条件得到迅速改善,办学规模日渐扩大,师资力量得到加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学院声誉日益扩大,学院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今天的陶瓷学院与十年前相比已是面目全非,现在已基本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工科、艺术、管理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的陶瓷高等教育体系。
  学院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上,做出了种种努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曾多次受到部、省及兄弟院校的赞誉。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学院先后选留了十余名毕业生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先后选送了九人到外校政治思想专业学习提高。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领导,于1984年成立了党委学生工作部,进一步完善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为给国家经济建设输送出更多、更好、更合符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十年来,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模和多形式的办学新格局。1980年,学院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根据陶瓷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对原教学计划的各专业内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进行了修改和调整。1983年,学院在陶瓷工程系、‘陶瓷美术系和陶瓷机械系的基础上,增设了企业管理系。在原4个本科专业(硅酸盐工程、机械设计及制造、陶瓷美术设计、陶瓷雕塑)的基础上,增设了热能工程、原料矿物工程、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工业造型设计和企业管理工程、工业会计等6个专科专业。1985年,学院开始招收陶瓷美术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次年,经国家教委批准,获硕士学位授予权。近年来,为满足陶瓷工业对各类陶瓷专业人才的需求,学院建立了教学培训中心,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进修班和培训班,为全国各大瓷厂培训了一批陶瓷技术骨干。
  在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学院注重了办学条件的改善。十年来,由于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学院经费逐年增加,学院加快了基本建设步伐。1978--1988年十年中,轻工业部拨给学院基本建设资金共1594万元,新建了美术系教学大楼,工程、机械系教学大楼,机械系实验大楼,大型阶梯教室、体育馆、大礼堂、食堂、浴室、学生宿舍和教职工宿舍,扩建了图书馆,新增建筑面积达47437平方米。还新建了400米跑道的运动场。同时,购置了不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建起了供教学、实验、测试用的电教室、计算机室、电镜室、语音室和各种分析化验室、试验室、研究室,以及用于学生实习的陶瓷、金工、美术瓷三个实验工厂,新增图书资料20万册。使学院的物质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在改善办学物质条件的同时,学院的教职工队伍得到了相应的扩充,特别是教师队伍得到了加强。学院为了改变复办初的师资力量薄弱,中、高级职称教师少,骨干教师少,青年教师比例过大的不合理结构的状况,制定了师资建设的规划,采取普遍提高与重点培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职进修与送出深造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共派出87人外出进修,占专职教师的35.5%。同时努力争取“外援一,从外校单位调进了不少中年优秀教师。学院还聘请外地著名专家学者为来院讲学的兼职教授,聘请外藉教师来院任教。从1980年至1985年,先后进行了二次教师职称的评定工作。1986年,又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开展了首次评聘工作。至此,学院具有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高级职务职称的共51人(减去调出),讲师、助研、工程师等中级职称的共129人,初级的共160人。现在学院教师队伍中,既有一批真才实学的老教师,又有一批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的中青年教师,还有在国内外颇有声望的胡献雅、周国祯等教授。学院已逐步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院的科学研究和美术创作活动日益活跃。近几年来,学院建立了专业实验室、研究室、美术创作工作室、科技情报室、科技文献检索室及科技开发中心和美术创作中心,编辑出版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高等教育研究》和《陶瓷学院报》。在开展科研活动中,学院积极贯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坚持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主,既有个人自选课题的研究项目,也有部、省下.达的科研项目。近几年来,学院有《景德镇传统灰釉的研究》、《景德镇镇窑的研究》等三项科研成果获得部、省级科研成果奖,有“连续式水份测定仪”等三项科研成果获得专利权,尚有“四级高量隔膜泵力等四项科研成果申请专利项目已被国家专利局受理待批。1988年的全国轻工科技活动周中,学院有“低膨胀陶瓷”、“水份测定仪”等三项科研成果获金龙奖。
  在陶瓷艺术创作和学术探索中,学院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和“推陈出新”的方针,激发了广大师生的艺术创作热情,。几年来,学院教师的陶瓷美术作品共40多件(项)先后在全国、省、市级美展中获奖。周国祯教授的动物瓷雕在北京和香港等地展出期间,得到国内外美术界人士的高度评价,英国伦敦欧罗巴出版的《世界名人小传》,把周国祯教授列入传内作了介绍。又如美术系中年副教授姚永康创作的雕塑《百花女神》,被选作为第十一届中国电影百花奖奖品;他与康家钟合作制作的城雕《陶与瓷》,在全国首届城市雕塑评比中获优秀奖。讲师陈作芳创作的雕塑《苗》,被中国美术博物馆收藏等。一些获奖的。陶瓷美术作品,均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院按照“开放、搞活、扶植、引导”的原则,积极开展了科技咨询服务工作。通过院科技开发中心和美术创作中心,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进行了技术协作或技术转让,使科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学院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加强了与国内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已同华南化工学院、上海交大、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留学、讲学、展览等方式先后与日本、美国、西德、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的有关院校、科研机构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一些国际上知名的陶瓷界人士,如国际著名陶艺家、美藉华人李茂宗博士、日本著名陶瓷专家金罔繁人博士、西德陶瓷专家亨利克博士、加拿大摩西博士等先后来学院讲学租进行学术交流。美国前驻华大使恒安石和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日本有田窑业大学校学生代表团也来院进行了访问。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院在改革后勤管理工作方面也进行了探讨与实践,从1984年以来,学院在食堂管理上试行了“半企业化”、“企业化”、“管理费定额承包”等办法,把企业化管理机制,多食堂竞争机制和招聘制等管理方式引进食堂,大大增强了食堂工作的活力。1985年,学院食堂出席了全国高校伙食工作先代会,荣获“全国高校先进食堂一的称号。在分配教职工住房工作中,实行了群众民主推选分房小组成员,分房方案经群众讨论并由职代会主席团通过,在执行中耐心细致做好思想工作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光明日报》、《文摘报》和《江西日报》对此分别作了报道和介绍。学院财务处围绕核算人才成本和办学效益,进行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本研究和探索,在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荣获1987年度轻工系统财务工作先进集体奖。
  学院在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风,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先后制定了《教师工作量制度》、《教师考核制度》、《职业道德规范》。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外语、计算机语言、实验课和实践性教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更好地体现陶瓷专业特色,学院组织教师编写了《陶瓷工业机械设备》、《陶瓷工艺实验》等十余本陶瓷专业教材和参考书,在编写中吸取了最新的陶瓷科技和美术创作成果,现已陆续出版发行。既填补了我国陶瓷专业教材方面的一些空白,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学院还十分重视发挥基地办学的优势,经常组织学生到景德镇市各大瓷厂参观、实习,学习和吸取景德镇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的精华。学院现已同景德镇华风瓷厂挂钩,将该厂作为定点的教学实习基地,走厂校联合办学的道路。
  由于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经过了各个教学环节的严格训练,素质比较好,能理论联系实际,作风朴实,动手能力较强,因而复办后输送的1715名毕业生,据学院追踪调查得知绝大多数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有的已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绩,如79届工程系毕业生王友朋,熟悉业务,管理有方,已被提任为福建龙海瓷厂厂长,在他担任厂长以来,该厂产值连年翻番,每年上交利税近200万元,1987年王友朋荣获全国总工会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82届机械系毕业生芦勤,在佛山陶瓷厂工作时,因技术改革和创新成果显著,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新长征突击手”。还有81届工程系毕业生赖高潮、尹虹等,因学业优秀,已在日本、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陶瓷学院给凝聚了中华文明的陶瓷工业注入了新鲜而旺盛的血液,为祖国陶瓷工业的振兴和发展,为陶瓷艺术的繁荣作出了自己应做的贡献。
   (三)前景规划
  1988年10月20日,学院隆重召开了庆祝建校30周年大会,历届院领导、新老校友和全院师生员工汇聚一堂,用欢声笑语回顾了建校30年来的曲折历程,畅谈了对母校的谢意和祝愿,交流了师生间的深厚感情,展望了美好的办学前景。党的十三大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到战略重点的首位,这是我们教育事业兴旺、发展的最重要的保证。根据党的十三大及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七五”期间,学院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适当控制发展速度,用五年的时间完善基础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在重点抓好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把科研、创作推上去。
  学院“七五一期间专业建设的方向是:以日用陶瓷为主,兼顾其它用瓷,办出学院的专业特色,建成完整的陶瓷高等教育体系。在进一步办好现有四个本科专业的同时,努力充实现有六个专科专业的师资和实验手段,以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1990年新增无机非金属材料与科学专业。同时,还逐步将条件成熟的专科专业升为本科专业。
  学院“七五”期间发展规划是:到1990年底,实现“陶瓷美术”、“硅酸盐工程”和“轻工机械”三个学科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在校研究生25名;在保证完成国家计划内招生任务的同时,积极加强横向联系,为轻工系统以外的单位和部门培养急需的陶瓷专业人才;此间还要在厂校联合办校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在进行对外文化交流与国外同类大学建立友好的双边关系方面作出必要的努力;“七五”期间,学院继续以师资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和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核心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和教职工的工作及生活条件,建成7000平方米的理化楼一幢、教学楼一幢、教工宿舍三幢以及相应的文化活动场地,全面完成学院第一期总体建设规划。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陶瓷学院将继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围绕“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发展,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的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树立和发扬“勤奋、求实、进取”的校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江正锡饶俊南

知识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讲述了40年的发展,使景德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景德镇人民并不满足现状,而是决心以更大的成就来实现振兴瓷都、繁荣瓷都的理想,决心用不太长的时间,达到三个目标:一是振兴景瓷,恢复和提高景德镇在国内外应有的地位;二是扩大出口,把景德镇建成为江西的主要出口创汇基地;三是全面发展,使景德镇成为赣、浙、皖三省毗邻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围绕这三个目标,全市上下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一的方针指引下,抓住调整经济结构这一关键,力求强化农业基础,突出陶瓷工业主体,壮大机械、电子、建材、轻化、房地产五大行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正锡
责任者
饶俊南
责任者

相关机构

景德镇陶瓷学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