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昌江区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706
颗粒名称: 三十八、昌江区概述
分类号: K901.9
页数: 6
页码: 217-222
摘要: 昌江区位于景德镇西南部,原名为景南区,现以发源于安徽祁门流经景德镇的昌江而命名,总面积为439.1平方公里,辖一个街道办事处、七个乡、1个国营垦殖场、含一个国营林场,是景德镇市的城乡结合区。
关键词: 昌江区 概述

内容

昌江区位于景德镇西南部,原名为景南区,现以发源于安徽祁门流经景德镇的昌江而命名,总面积为439.1平方公里,辖一个街道办事处、七个乡、1个国营垦殖场、含一个国营林场,是景德镇市的城乡结合区。
   (一)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昌江区辖地,在清代为浮梁县的镇市都、里仁都、长芗都、湖田都。民国时分属浮梁县景德镇么所二区、四区、新平乡、三龙乡及都阳县鱼山乡。建国初除鱼山、荷塘外,分属景德镇南市区、浮梁县一区、三区的里仁、银坑、三宝、新厂、青塘等乡。1973年3月景德镇市城区组建景南、景北两个区,景南区为昌江区的前身。
  景南区辖太白园、昌江、东郊、竟成4个人民公社;1979年3月景德镇市城区改划为昌江区、珠山区。昌江区辖太白园、周路口、昌江、里村、新厂、昌河六个街道办事处和西郊垦殖场,竟成人民公社。
  1983年10月至今,区辖范围进一步扩大,古城公社(今吕蒙乡),朝阳(今旧城乡),先锋垦殖场及国营枫树山林场划人,将周路口、昌江、里村、新厂、昌河街道办事处划出。同年七月,经国务院批复,昌江区正式接管从波阳县划出的荷塘垦殖场和鱼山公社。1984年改乡建制,辖太白园街道办事处、竟成乡、旧城乡(浮梁县重新设立将划出)、鲇鱼山乡(1987年初鲇鱼山乡已划出部分区域成立丽阳乡)、丽阳乡、荷塘乡及西郊垦殖场、枫树山林场。计有20个居民委员会,139个居民小组;64个村民委员会(分场),415个村民小组,291个自然村。城乡共有28053户,118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206人。以汉族为主,有回、满、壮等少数民族50人。
   (二)经济结构和成就
  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区国民经济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一的发展方针,大力促进全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以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素质,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全区整个经济构成渐趋合理,展现了良性发展的美好前景。1988年全区社会总产值超过一亿元(不包括区域内部、省、市部属企业、枫树山林场的产值),比“六五一期间年产值最高年份的1985年增长123.6%,工农业总产值为7897万元,比1985年增长171%。企业实现利润508万元,比1985年增长120%。
   (一)农业
  昌江区地处城郊,农业经济活跃,农、林、牧、副、渔业多种经营。改革的春风吹遍广阔农村,农民积蓄已久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的发挥,被旧体制束缚多年的农业焕发出无限生机。198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2252万元,比1985年增长22%。农业(种植业)产值为1552万元,林业产值为44万元,牧业(养殖业)产值为504万元,副业产值为98万元,渔业(水产养殖)产值为54万元,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8.92%、1.95%、22.38%、43.5%和24%。
  昌江区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全区有耕地面积83272亩。其中水田.60721亩,旱地面积为22551亩。主要种植水稻,其次为豆类、小麦、大麦、红薯、杂粮等。全区粮食生产在种植业内部占的比重为63.7%。粮食总产量在历史最好水平的1984年达3287万公斤。198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004万公斤。所辖鲇鱼山、丽阳、吕蒙等乡是主要的粮食产区,出产优质出口稻米——双竹粘。经济作物主要有红莲、油菜籽、芝麻。花生、甘蔗、黄麻等。
  昌江区是景德镇市蔬菜主要产区,竟成、西郊垦殖场是“以菜为主”的副食品生产基地,蔬菜种植面积有9000余亩,年蔬菜产量均在2900万公斤以上,占全市蔬菜需求量的85%以上。优秀的传统栽培技术,培育了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种。有甜辣适度的四图里辣椒,叶宽茎嫩的三闾庙韭菜,耐寒早熟的里村瓠子和素有“菜中佳肴四月八,白皮黄瓜炒子鸭刀之说的三河白皮黄瓜,以及扬家坞的苦瓜、银坑坞的芋头等等。现设有蔬菜科研所和蔬菜技术推广站,进行蔬菜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栽培新技术的试验,推广使用,并积极引进外地良种,使蔬菜品种由原来的20多个增加到40多个。菜农们在生产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因而积极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和大棚蔬菜生产以及地膜覆盖栽培新技术。现有蔬菜生产大棚134个,地膜覆盖使用日益普及,为解决冬季蔬菜供应和均衡上市起了很大的作用,目前正在抓紧二线新菜地的开发,逐步推行适应的规模经营。
  积极发展养殖业,为城乡人民提供更多的动物蛋白食品,是昌江区发展城郊型农村经济的重要措施。全区现有水产养殖面积4881亩,水产品总产量为40万公斤。大、小鱼塘遍布各乡、场,养鱼种类有青、草、鲤、鲢、鳙等。近年引进高产高蛋白含量和高氨基酸含量的鱼种尼罗罗非鱼和湖子鱼放养成功。全区家禽年存笼20万羽,建起具有一定规模的家禽养殖场三个,年供给上市鸡鸭等家禽15万羽。全区肉类总产量1988年达186万公斤,1988年生猪存栏31550头,肥猪出栏24830头。旧城乡朝阳畜牧场是省定点的外贸猪生产基地,重点养殖约克夏等瘦肉型猪,每年有一千多头瘦肉猪为国家出口创汇。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修水利是保证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全区现有水库52座,总蓄水量超过1600万立方米。防洪圩堤三条,电力排灌站88座,装机总容量3119千瓦。灌溉总面积为72260亩,旱涝保收面积50800亩,为全区农业生产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全区现有农机总动力达到32741马力。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26台,农用载重汽车93辆,小型和手扶拖拉机160台。农用化肥年施用量为4428吨。
  全区现有林地面积24万亩。其中经济林有14774亩,用材林有91968亩。年造林面积约3000余亩,1988年产木材1896立方米,毛竹有63.5万根,全区森林覆盖率为36.6%。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全区农业经济效益的好转。1988年全区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总产值为864元,比1985年增长12.35%,每亩耕地平均创造的种植产值为186元,比1985年增长4%。全区的农村经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自然经济逐步向商品经济转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开始并逐渐强化。1988年昌江区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1%。其中,农产品商品率最高的竟成乡已经达到了85.1%。
   (二)工业
  昌江区工业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紧紧抓住搞活企业这个中心环节,生产迅速发展,规模日益扩大,效益不断提高。1984年区划稳定以来,全区工业年平均以25.5%的增长速度发展。现在,昌江区主要有陶瓷、建材、食品、电子、机械、造纸等6个工业门类。主要产品有各类日用瓷、雕塑瓷、仿古瓷、装饰陈设瓷、机制红砖、釉面瓷砖、啤酒、饮料、鲜奶、陶瓷机械设备及配件、电子元器件等。1988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5645万元,比1985年增长了145.35%。
  现有区属企业10家,均属集体所有制,职工人数3648人,固定资产原值为686万元,流动资金254万元。1988年区属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028万元,实现利润124万元,创汇180万美元以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现,乡、村、联户、户办四轮齐驱。目前全区乡镇企业有1559个,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922万元,职工人数达12131人。其中工业企业567个,职工8069人。1988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达8135万元,比1985年增长173%;乡镇工业总产值为4622万元,比1985年增长178%,占全区工业总值的82%,1988年全区乡镇企业实现利税总额达740万元。
  陶瓷工业是昌江区工业的主体。全区瓷业年产日用瓷1200万件以上,雕塑瓷、陈设瓷、仿古瓷共30万件以上,彩绘加工日用瓷225万筒大碗。陶瓷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5%以上。
  建材工业是昌江区工业的又一重要部分,现有从事建材生产的企业35个,从业职工932人,全区建材企业绝大部分为乡镇企业。区境内红壤粘土资源特别丰富,可供长期开采,为发展红砖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资源条件。1988年全区生产机制红砖3740万块,陶瓷釉面砖2.4万平方米,水泥预制件达5214立方米。
  昌江区从事食品生产的企业有19个。主要产品为啤酒、香槟酒、各种饮料、加工鲜奶和大米等粮食加工制品。1988年产啤酒3074吨,香槟酒44吨,加工鲜奶50万公斤。全区食品工业总产值为300万元。
  建筑业和第三产业近年发展迅速,成为全区经济的另一支柱。乡、村兴办的翠云饭店、景江饭店、华光饭店、景东泰酒家、西郊饭店等,均投资近百万元,设施齐全,有大型停车场,坐落于市区各交通要道和新建城区,蔚为壮观,为美化瓷都增添光彩。全区现有建筑企业32个,从业职工1535人。1988年建筑业产值达1310万元。交通运输业产值达765万元,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总收人为1502万元。
   (三)社会发展
  解放前,昌江区境内仅新厂设一所私立天翼中学,蛤蟆桥设有一所景德镇第二中心小学;医药卫生条件很差,境内仅有一家简易医院。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重视文化、教育、科研、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建设,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教育事业在改革中稳步前进。1988年全区有区、乡办中学7所,其中昌江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竟成中学设有高中职业教育班,鱼山初级中学办有初中职业教育班,使全区职业技术教育,从无到有,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才。全区中学有学生2749人,教师225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有小学111所,遍布在城乡各地,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97.8%,巩固率98%,毕业率99.2%,在校学生人数为17208人,教师877人,小学高级教师89人。全区各乡、场、街道办事处都办有幼儿园,全区幼儿园有61所,入托学员有2496人,专职教员120人。全区中小学共有校舍面积为50733平方米。1984年以来全区共投资危房改造资金396.77万元,修建校舍面积为39547.47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75.9%,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已达到省政府提出的要求。1984年以来全区升人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有172人,1988年升人大中专院校的学生55人,比1984年增长了4倍多。
  医疗卫生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区办有卫生保健院,各乡、场均有卫生院或卫生所,全区现有医务人员121人,为群众的就医看病提供了方便。近几年来坚持“预防为主力的卫生方针,使全区防疫工作取得了可喜的变化,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有新的进展,四苗的覆盖率达到72%,超过了省颁标准,地甲病的普查工作全面完成,1988年全区传染病的发病率为十万分之155。全区把计划生育作为国策认真抓紧抓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88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3‰,荷塘乡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的先进单位。
   科技工作认真贯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有一支较强的专业技术研究的队伍,围绕以陶瓷为主体的特点,着重,抓了高松日用陶瓷和彩绘低铅瓷的研究开发与生产。在农村,科研工作结合科技扶贫,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行低产田的改造和高产水稻品种的引种栽培,开展了“葡萄新品种栽培,的试验,达到了预期效果。精细蔬菜品种的培育作为菜科所的研究课题,进行了人工栽培香菇、蘑菇等的研究试验,将经验在全区推广,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信息和经验。
  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各乡、场都设有中心文化站,各企事业单位有图书室、阅览室、青年之家等文化娱乐场所,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相当活跃。竟成乡筹办乡农民运动会,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重点培养举重运动员,现有旱冰场、室内举重训练房,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为活跃群众业余体育活动提,供了条件。1984年以来全区为国家队输送运动员2名,为“八一”队输送运动员1名,为省队输送运动员有11人。1984年以来在省级运动会上获得金牌有19块、银牌11块、铜牌13块,并有1人代表省队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获乒乓球团体第四名。1988年在江西省业余体’校举重比赛中,我区运动员获金牌7块,银牌2块,团体总分名列第一,有一人打破省60公斤级举重最高纪录。
   (四)人民生活
  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昌江区人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高。据调查,全区人民生活变化集中地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收入大幅度增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之风首先在广阔的农村吹起,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人民公社时期的“吃饭靠集体、花钱靠母鸡”的状况完全改变。家庭经营、联产承包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88年全区农村人平年纯收入达到503元,比1978年的人平年纯收入165元增加了338元;城市居民人平年纯收入为1010元,比1978年的人平年纯收入304元增加了697元。在农村并有12%的农民家庭收入人平年纯收入超过了600元,正朝着小康生活水平逐步迈进。
  (二)居住条件有较大的改善。农民在解决温饱问题后,拿出较多的财力用于建房。1988年市郊农民建房人均支出为48.92元,比1984年的14.83元增长了2倍,平均每年递增34%。改革十年来,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到1988年底,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为24.02平方米,比1978年的14.51平方米增加了9.5平方米,而且在质量上也有很大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在逐步代替砖木结构,土墙结构的平房,内部结构也打破了传统格局,追求美观、舒适和适用。198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为6.69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了1.14倍,拥挤户比1978年减少58%。
  (三)社会福利保障事业在逐步健全。全区以乡为单位,大都建立了以“五条保障线一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的基本框架。一是以互助储金会为主体的救灾扶贫多功能的保障线,现有互助储金会59个,集资总额19.9万元,实现了村村办会;二是以敬老院为依托的五保供养保障线,使无依无靠的五保对象“吃、穿、住、医一等基本生活有了保证,全区现有敬老院五所,供养孤寡老人50余人;三是以福利工厂为中心的残疾人员就业保障线,全区共有福利工厂5个,安置残疾人员84人就业,使这些残疾人就业有机会,并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四是以农村救灾合作保险为主要内容的救灾保障线;五是以优抚安置为主要内容的特殊保障线。
  城市职工成立社会保险事业管理所,开展社会统筹,1988年参加统筹的职工人数已经达到4126人,参加统筹单位13个,发放退休费及抚恤费共27.19万元,使国家对退休职工的劳动保险政策得到兑现。
  (四)吃、穿、用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是明显的。1988年全区农民家庭人平生活消费支出380.08元,比1978年增加了203.20元,农民的消费结构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吃的主食由热能型向副食品型转变;高档耐用消费品已进入农家,农村生活逐步向城市化发展。全区农村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黑白电视机23台,收录机13台、照相机1.5台、电风扇28台、沙发40对,每千户农民家庭还拥有彩色电视机8台,平均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08辆、缝纫机20架、钟表194块、收音机96台,分别比1978年底拥有的数量成倍增长。同时农民文化消费支出显著提高,在物质生活有较大的改善后,开始注重智力投智,订书、订报、购买科技、文艺书籍的人在逐渐增多,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新的追求,科学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运用它去发展生产,增加经济效益,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龙积林查勤建

知识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讲述了40年的发展,使景德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景德镇人民并不满足现状,而是决心以更大的成就来实现振兴瓷都、繁荣瓷都的理想,决心用不太长的时间,达到三个目标:一是振兴景瓷,恢复和提高景德镇在国内外应有的地位;二是扩大出口,把景德镇建成为江西的主要出口创汇基地;三是全面发展,使景德镇成为赣、浙、皖三省毗邻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围绕这三个目标,全市上下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一的方针指引下,抓住调整经济结构这一关键,力求强化农业基础,突出陶瓷工业主体,壮大机械、电子、建材、轻化、房地产五大行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阅读

相关人物

龙积林
责任者
查勤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昌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