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浮梁县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705
颗粒名称: 三十七、浮梁县概述
分类号: K901.9
页数: 7
页码: 210-216
摘要: 浮梁县,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然而,解放前的浮梁,由于受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经济长期处于封闭的小生产自给自足的状态之中,发展极其缓慢。建国以后,浮梁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努力恢复生产i发展经济文化,使全县面貌有了一定改观。但是,由于受“左一的指导思想的干扰影响,加上管理体制的反复,整个浮梁的经济文化建设只能在曲折中前进,因而步履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浮梁人民重又获得新生;中间销声匿迹28年的浮梁县建制,也终于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又重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关键词: 浮梁县 概述

内容

浮梁县,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然而,解放前的浮梁,由于受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经济长期处于封闭的小生产自给自足的状态之中,发展极其缓慢。建国以后,浮梁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努力恢复生产i发展经济文化,使全县面貌有了一定改观。但是,由于受“左一的指导思想的干扰影响,加上管理体制的反复,整个浮梁的经济文化建设只能在曲折中前进,因而步履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浮梁人民重又获得新生;中间销声匿迹28年的浮梁县建制,也终于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又重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一)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浮梁县的前身是新平县、新昌县。在唐高祖武德四年即公元621年,“析波阳置新平县刀,县治设在今江村乡的古演村一带;到唐玄宗开元四年即公元716年,县治移于昌江口即今新平乡的古城里,易名为新昌县;于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改名为浮梁,县治移到今旧城乡政府所在地;到民国5年即公元1916年,县治从旧城迁至景德镇。以天宝元年改县名为浮梁为始,距今已有1247年的历史。驰名中外的瓷都一一景德镇,当时曾为浮梁县的一个县属镇。
  1949年4月,浮梁全县获得解放,同年5月,景德镇从浮梁县析出建为市(县级市),到1953年,景德镇由县级市晋为省辖市。1960年9月,浮梁县建制撤销并人景德镇市,原浮梁县的行政区域建立了鹅湖、.蛟潭两个工作区,后来工作区又晋为县级区。1988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两个县级区建制撤销,恢复了浮梁县建制,县治设于旧城乡,属景德镇市管辖。
  目前,全县建有西湖、勒功、江村、储田、峙滩、兴田、福港、三龙、黄坊、罗家桥、洪源、新平、王港、庄湾、天宝、金竹山、瑶里、湘湖、寿安、旧城20个乡和经公桥、蛟潭、鹅湖滩3个镇以及九龙山、万寿山、罗家、庄湾、朝阳、先锋6个垦殖场,共29个单位。
  全县共有50395户,其中农业户36500户,总人口为252000人,其中农业人口185000人。土地总面积为4310600亩,其中:山地3428250亩,占79.5%,人平14.3亩;水田302240亩,占7%,人平1.3.亩;水域125000亩,占2.9%,人平0.52亩。
   (二)自然地理与资源条件
   新恢复的浮梁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地处赣皖两省交界处,居东经117.15度-117.42度,北纬29.10度--29.56度。东与婺源县为邻,西和波阳县交界,南靠景德镇市区并连乐平县,东北和整个北部与安徽省的休宁、祁门、东至三个县接壤。
  浮梁县与景德镇市素有“两相依一的独特条件,交通方便,皖赣公路运输线,皖赣铁路运输线、昌江水运运输线三条交通大动脉纵贯全县境内,同时还可充分利用景德镇市现已形成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兼备的运输网络。皖赣铁路经过县境,在县内就设有浮梁、福港、峙滩、营里等站,北通安徽、南京,与津浦、沪宁线相接,南经景德镇抵贵溪,与浙赣、鹰厦线相连;公路可直达南昌、合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县内乡乡通班车;景德镇市与浮梁县治同在昌江河畔,县居上游,水运极便,经过市区到鄱阳湖直抵长江;景德镇民航机场也设在县境内,有班机到南昌。
  浮梁县是个丘陵山区,属黄山山系,境内东北高,西南低,最高峰伍股尖,海拔1618.4米,坐落在东部与婺源、休宁县的交界处。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向。由北至南,整个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全县山地占45%,丘陵占28%,平原岗地占27%,构成山区地形。
  境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其特征是:夏热秋旱,冬冷春寒,春秋短而冬夏长。由于季风的影响,初冬早春多偏北风,春夏之交梅雨绵绵,夏秋之际天气晴热,县有明显的丘陵山区气候特色。历年平均气压1008.5毫巴,最高年达1037.3毫巴,最低年为974.3毫巴;境内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65.5小时,最高年达2383.8小时,最低年为1617.8小时;境内年平均气温17.1度,极端最高温为41.8度,极端最低温为零下10.9度(即1967年8月29日);历年年平均相对湿度79%,历年各月月平相对湿度在75-85%之间,境内历年年平均降水量1763.5毫米,年最大降水量达2673.6毫米,年最小降水量为1126.4毫米;境内历年年平均蒸发量1395.6毫米,最大年1861.8毫米,最小年1075.1毫米;历年平均无霜期248天,最长无霜期年277天,最短无霜期年211天;境内历年年平雨季开始期是4月7日,结束期7月7日,最早开始期4月1日,最晚结束期7月20日;境内历年春季开始日期是3月23日,持续时间120天,秋季开始日期平均是9月25日,持续时间55天,冬季开始日期平均是11月19日,持续时间124天。
  境内土壤以红、黄、黄红壤为主,土层厚而肥沃,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用材林资源有杉树、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樟、檫、苦楝、槠、楠木、栎树等等。经济林有毛竹、油茶、油桐、乌桕、茶叶、棕榈、板栗、柿果、柑桔、梨、李、桃、猕猴桃、大枣等等。其中。浮红”茶叶驰名中外,素有色艳、香郁、味醇、形美的独特风格,深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赞赏。1915年江村严台村江智普先生经营的“天祥”号茶叶,其产品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曾获得金质奖章奖。1984年,江村茶厂的工夫二、三级红茶获国务院农牧渔业部部优产品。动物资源有珍贵的豹、猴、龟、蛇、獾、穿山甲、画眉、相思鸟等等。杜仲、伏苓、肉桂、板兰、金银花、七叶一支花、野菊等药物资源遍布农村山区。已探明的矿藏资源,有金、钨、锡、锰、铜、锌、煤、瓷石、高岑土、耐火粘土、萤石、大理石、石灰石等20余种。江西已探明金矿储量居全国榜首,而该县又是全省的金矿点之一。驰名世界的高岑土策源地,也就在该县的鹅湖镇的高岑村。境内的瓷土(包括瓷土和高岭土),虽经千余年的开采,但储量仍颇丰富,仅已探明的总储量,按现在的年开采量计,预计仍可开采370余年。
  浮梁地域自然风景壮伟秀丽,历史渊源悠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景德镇是中外游客的旅游胜地,而旅游资源却有相当一部分分布在浮梁县境内。其中有保存完整的“县衙门乃,有修复一新的“宋红塔”,有“孔庙”和千年古刹“宝积寺”的遗址,有瑶里乡的山泉瀑布天然风景区——梅岭,有神话传说“龙池”的寿安乡的天然“宋仙洞刀,有湘湖乡的人工湖——玉田水库,有传说色彩的红源“宝石”,有分布在瑶里、黄泥头、白虎湾等地的唐、宋遗存的许多大型古窑址,还有百余处的世俗建筑等等。这些古朴典雅的世俗建筑和名胜古迹连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浮梁的古代文明。中外游客到浮梁县旅游,既可饱览景德镇名城的历史文物,又可观赏浮梁的名胜古迹和山景水色。
   (三)主要经济成就
  解放前,浮梁县的工农业生产,处境艰难,特别是农业生产,在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农民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耕作技术十分落后,部分山区农民还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办法,广种薄收。建国以后,广大农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治山治水,艰苦奋斗,县的建制虽经多次变更,但工农业生产还是继续向前发展。寒来暑往四十年,历史长河一瞬间。建国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的春风吹遍大地,农民积蓄已久的生产积极性又一次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焕发出无限生机,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根本上打破了束缚农业发展的旧体制,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和改善了农村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8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9812万元,分别比1949年、1978年的增长5.42倍和2.06倍。粮食总产量达2.69亿斤,分别比1949年、1978年增长3.5倍和29.95%。这不仅结束了农民吃粮靠外地大量调入的历史,而且还为国家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商品粮。油脂总产量达1.9万担,分别比1949、1978年增长6.5倍和1倍。生猪年内出栏数达7.7万头,分别比1949年、1978年增长5.23倍和50%;生猪年末存栏数达11.6万头,分别比1949年、1978年增长7.5倍和57.44%。1949年全县的水产事业基本上是空白,只有少数农户搞点池塘养鱼,全县农户家庭养鱼的总收入仅4万元;1988年,全县养鱼水面已达7.5万多亩,水产品总产量达1.6万担,总收入达240万元。茶园面积已发展到9.2万亩,总产量达4.6万担,分别比1949年、1978年增长9.9倍和1.3倍。解放后,全面掀起了绿化祖国的热潮,近40年来,全县人工造林累计保存面积达5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3%。种桑养蚕、瓜果、蔬菜、家禽等生产,也发展很快。
  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打破了过去单一经营的格局,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发展迅速,农村经济开始充满活力。全县1988年的乡镇企业总产值达7604万元,分别比1949年、1978年增长18.32倍和13.87倍;多种经营总产值达654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66.73%,分别比1949年、1978年增长15.34倍和11.15倍。农业总产值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种植业所占比重已由1949年的75.7%下降为59.04%,林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6.9%上升为7.87%,畜牧业产值所占比重由8.5%上升为15.4%,副业由8.6%上升为16.58070,渔业产值由0.3%上升为1.11%。总之,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种植业产值所占比重下降,经济作物产值和林、牧、副、渔业所占比重上升,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已经开始形成。
  改革了农村流通体制,实行了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市场调节机制,广大农民在国家计划指导下逐步按照市场需求来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组织产品销售,农业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好转。1988年全县平均每个劳动力创造的农村社会总产值为1780元,比1978年增长1.7倍;每一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总产值已突破千元大关,每亩耕地农作物种植产值由1978年的105元提高到240元。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封闭型的自然经济日趋衰亡,商品农业、创汇农业兴起。1988年全县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比1978年增长近3倍,农业商品率由1978年的33.7%上升为55%。全县外贸供货和供出口的产品有红茶、绍红酒、香菇、木耳、瘦肉型猪、板鸭、笱罐头、大米、松脂、药材、陶瓷、萤石、木雕等近20个品种,其中以红茶为大宗出口产品。全县年创汇金额达420万美元,比1978年增长1.5倍,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比重达10%。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思想观念逐步形成,商品意识、市场观念、价值观念、农业生态观念,明显增强,一批思想开放、懂技术、会生产、善经营的能人志士和农民企业家正在茁壮成长。
   (四)农业现代化进程
   近十年来,浮梁的人民,为着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艰苦奋斗,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在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的建设中,取得了喜人的成就。
  农业机械化进展迅速。建国前的浮梁,没有一套农用机械,直到1957年才开始有一台拖拉机,25台排灌机械。近十年来;在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推动下,浮梁的农业机械化进展迅速,到1988年底,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63100马力,比1978年的39813马力增长近3.1倍;大中型拖拉机573台(混合台),比1978年的264台增长2.17倍,手扶拖拉机1034台,比1978年的377台增长2.74倍;汽车524辆,比1978年的57辆增长近9.2倍。其它,诸如机引农具、农用水泵、植保机械、喷灌机械、制茶机械、柴油机、电动机、碾米机、榨油机、粉碎机、脱谷机、制粉机等等增长更快。特别是制茶机械,已被县属各乡场的茶厂普遍引进投入使用,如九龙、罗家、西湖、江村、万寿山、庄湾、新平、王港等茶厂,已全面实现了从初制到精制的一条龙制茶机械生产作业线。
  在农业电气化发展中,农村小水电发展异常迅速。在浮梁县农业电气化过程中,农村小水电建设成效显著。小水电站从无到有,现在已发展到60座,发电能力也由1978年的1806千瓦提高到2369千瓦,发电量已达211万度。1987年,全县农村用电量为988万度,比1978年增长近3.2倍。乡乡通高压线,90%以上的自然村有了电灯照明。农村的电气化促进了浮梁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为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文化生活起了促进作用。
  农业的水利化,在保证粮食生产增产中起了重要作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一。因“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一而得称“浮梁一的浮梁县,解放以来,十分重视以水利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到1988年,全县建设有蓄、引水工程计1916处,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3座,小(二)型水库141座,塘坝1101座,引水工程660座,总蓄水量可达8312.8万立方米。水利设施的健全配套,提高了耕地的经济效益,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26万亩,占全县水田总面积的86.66%;旱涝保收面积达21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70%。浮梁农业水利化的大步发展,保障了该县粮食生产优势的充分发挥。
  农业的科学化、化学化,对促进农作物的增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浮梁的农业科学化、化学化发展步伐加快,1988年,全县的化肥施用量达到18262吨,比1978年的13215吨增加38.19%,亩平施用化肥量为53.4公斤;化学农药的施用,增产菌和测土施肥等科学技术的推广,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意识增强,正在逐步建立和形成中。
   (五)人民生活
  党的富民政策在浮梁农村结出丰硕成果,广大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有了明显改善。1988年全县农民人平总收入达800元,人平纯收入达552元,比1949年增长8.2倍,比1978年增长5.34倍。长期困扰农村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有27%的农户开始走上富裕的道路。全县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达3830万元,人平达152元。
  农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食品消费占生活消费品支出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63.4%下降为50%,穿、用、住支出费用上升、毛线、呢绒、涤纶等高档衣着普及,居住条件大大改善,85%的农户建了新房,其房屋已由过去的平房土木结构转变为楼房钢筋水泥结构,人平居住面积已达22.6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近一倍。
  作为衡量农民生活水平高低的最有说明力的标志,即新型的高档消费品也已开始涌进农家。1988年,每百户农家有自行车164辆,比1978年增长7.55倍;收音机96台,增长27倍;钟表267块(面),增长8.9倍;缝衣机47架,增长6.5倍;沙发114张,增长5.5倍;大衣柜92面,增长5倍。电视机、电风扇、收录机等高档消费品,在1978年之前的农村基本上是空白,’现在有67%的农户有电视机,56%的农户有电风扇,有34%的农户有收录机,有个别农户,还买了照相机或电冰箱。整个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距离开始缩短。
   (六)社会事业
   经济的大发展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大发展。全县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展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新景象。.
  在农业科技事业方面,40年前,全县一无科技机构、二无科技队伍;40年后的今天,四级科技网络开始形成,基本上达到了县和乡建有农业科技推广站,行政村建有科技推广组,自然村有科技示范户。全县已拥有农业科技人员118人,同时还有一大批“土专家刀活跃在农业第一线。他们艰苦奋斗,兢兢业业地为种养业的高产、优质以及降低成本的栽培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献计出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事业方面,建国前的浮梁县,除唯一有一个文化馆外,其他文化场所和设施一无所有;如今,全县已建有影剧院33个,电影放映队55个,文化站和图书室249个,业余表演队29个。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农民开创出新的文明生活方式,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明村、文明庭院、文明企业、“五好家庭一象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和睦团结,助人为乐的新风尚在浮梁蔚然成风。
  在教育事业方面,建国前,全县没有中学,唯有的是一些国民保校,完全小学寥寥无几,在校学生不过4000人,教职员仅105人。解放后,特别是在近10年的改革时期,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材培养、智力开发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教育与教师广泛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尊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已有普通中学26所,职业中学8所,小学373所,教职员2940名,在校学生53200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成为全省20个普及初等教育县之一。该县对学龄前的幼儿教育也十分重视,全县共有幼儿园68所计113个班,在园幼儿数达2016人,幼儿教职员工112人。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蛟潭中学从1978年至1986年的九年中,考上大专院校的学生达233人,其中进全国重点大学34人,占14.59%,进本科院校76人,占32.62%,进大学专科123人,占52.79%;考上中等专业学校的282人。鹅湖滩乡的东埠职业中学,从1985年开办以来,为本土经济振兴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曾多次受到省、市教育部门的好评。
  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该县的医疗卫生事业,从唯一的一个县妇幼保健院和9个卫生所或诊所发展到现在乡乡有医院或卫生院,院院设有病床,村委会建起了卫生所或合作医疗站,全县共有乡村医师455人。.基本上实现了农民治小病不出村,看大病不出乡。同时加强了防疫工作,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有了显著改观,血吸虫等地方病已得到根除,人民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死亡率大大下降。由于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成效十分显著,全县的人口出生率已从1963年的47‰下降为10.97‰,低于全省、全国水平,人口素质大大提高。
  在广播电视事业方面,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化,广播电视事业,已全面引起重视,发展很快。现在,全县乡乡建有有线广播站,同时建有8座电视转播台,覆盖面达80%以上,全县已有67%的农户有电视机,这些农户都能及时看到中央和省、市的电视节目。
  在体育事业方面,中小学体育教学趋向正规化,群众性的业余体育活动广泛兴起,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越来越多,面越来越广。如经公桥镇和九龙山茶场的灯光球场,逢年过节,异常热闹。全县以鹅湖、蛟潭两地为中心,分别成立了老年体育协会,对宣传、发动、组织老年参加体育活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门球、康乐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在老年人中深受欢迎,特别是门球在部分地方已成为热门。
   (七)未来发展
   千年古城逢新机。浮梁人民正以高昂的热情,在新组建的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一手抓筹建,一手抓生产,摧绘着新浮梁的宏伟蓝图.
  新浮梁的县治将建在旧城乡大石口一带,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建成后她将成为浮梁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座具有浮梁特色的开放型,园林式的现代化新型县城。
  新浮梁的经济发展战略已定,他们将立足资源优势,抓改革促开放,开放促开发,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茶、林、桑、果生产,同时充分利用近市郊的优势,加快陶瓷、建筑:建材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到200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在现有水平上翻一番,粮食总产达到3亿斤,人平纯收入突破1000元。
   浮梁在建设,人民在前进。古老的浮梁县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未来的10年时间里,必将重放灿烂的光辉!
   严裕才

知识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讲述了40年的发展,使景德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景德镇人民并不满足现状,而是决心以更大的成就来实现振兴瓷都、繁荣瓷都的理想,决心用不太长的时间,达到三个目标:一是振兴景瓷,恢复和提高景德镇在国内外应有的地位;二是扩大出口,把景德镇建成为江西的主要出口创汇基地;三是全面发展,使景德镇成为赣、浙、皖三省毗邻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围绕这三个目标,全市上下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一的方针指引下,抓住调整经济结构这一关键,力求强化农业基础,突出陶瓷工业主体,壮大机械、电子、建材、轻化、房地产五大行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阅读

相关人物

严裕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浮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