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乐平县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704
颗粒名称: 三十六、乐平县概述
分类号: K901.9
页数: 12
页码: 198-209
摘要: 乐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县。曾以“红(辣椒)、黄(长生果)、蓝(青靛)、白(石灰)、黑(煤炭)”等五彩缤纷的土特产而闻名省内外。但是,解放前的乐平,在旧制度的羁缚下,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十分低下。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四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十年改革开放,乐平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繁荣,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行各业到处呈现一派兴旺发展的蓬勃景象。
关键词: 乐平县 概述

内容

乐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县。曾以“红(辣椒)、黄(长生果)、蓝(青靛)、白(石灰)、黑(煤炭)”等五彩缤纷的土特产而闻名省内外。但是,解放前的乐平,在旧制度的羁缚下,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十分低下。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四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十年改革开放,乐平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繁荣,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行各业到处呈现一派兴旺发展的蓬勃景象。
   (一)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
  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析余汗县东境置乐平县,治银城堡(今德兴银城)。因县治“南临乐安江,北接平林”得名。兴平二年(195年)县治迁乐安乡洎口(今乐平戴村)改名乐安县。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废乐安县人鄱阳县。太建十三年(581年)以乐安县旧地置银城县,仍治洎口。隋开皇十年(590年),废银城县入鄱阳县。唐武德四年(621年)重置乐平县,仍治洎口。九年又废乐平县人鄱阳县。开元四.年(716年)重建乐平县,治长乐水口(今乐平铜山港口)。中和三年(883年)迁县治于花靥镇(今乐平镇)。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县为州。明洪武初变州为县。1930年县建立苏维埃政权,属闽浙赣省辖。1949年4月29日解放,初属赣东北行署乐平专区,10月属浮梁专区,1952年10月随浮梁专区并人上饶专区辖。1983年10月改属景德镇市。
   民国17年(1928年)以前沿袭乡、都、图制。1929年以后实行区、乡、保、甲制,1947年全县1镇、18乡、230保、2748甲。
  建国后,行政区划变动频繁。1988年全县设乐平、涌山、乐河、众埠、‘接渡、乐港、镇桥七镇、洺口、洪岩、蛎崌山、高家、鸬鹚、临港、浯口、金鹅山、十里岗、文山、回田、礼林、墈上、科山、塔前、双田、后港、观峰十八乡和县良种场、共产主义水库管理局两个直属单位,下辖336个村公所和1267个村(居)委会,1647个自然村。集镇有沼口、临港、乐河、浯口、接渡、南港、鸬鹚、众埠、回田、乐港、镇桥、涌山和乐平镇。
   (二)自然地理和资源
   乐平县位于赣东北乐安河中游,东经116.57度-17.33度,北纬28.44度--29.13度之间,东邻婺源、德兴、西毗波阳,南连戈阳、万年,北接景德镇市昌江、鹅湖两区,县城乐平镇北距景德镇市区44公里,西至省会南昌市208公里,南北长约56公里,东西宽约53公里,总面积19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7.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9.5%,山地149万亩,占50.3%,水域32万亩,占10.8%。
  乐平属赣东北丘陵山区和鄱阳湖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境内以丘陵岗阜地貌为主,北、东、南三方边缘为低山带,占全县总面积的8.5%,,一般在海拔300米-500米,南北腹地的中丘一般海拔100-300.米,西部的低丘一般海拔60-100米,平原分布在乐安河及其支流两岸,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8%,高程在海拔18-60米之间。
  以乐安河为界,北部为黄山余脉,南部为怀玉山脉尾端,东北部的历居山与婺源、德兴两县相接,主峰仙姑尖海拔789.2米,是全县最高点,南部的文山与戈阳、万年两县相连,主峰黄天峰海拔644.1米,为全县第二高峰。
   乐安河属鄱江支流,自东向西穿越全境,境内长83.2公里,流域面积1944平方公里,河面宽300米,航道深5-6米,全年通航,上游是婺水、经德兴入境后,自东而西,南北两岸分别纳入洎水、长乐水、,建节水、安殷水、官庄水、涌山水、磻溪水等七大支流,于县西陲前畈村出境,经万年波阳汇人鄱江,沿入鄱阳湖。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热冬寒,春秋温和,春夏梅雨季多洪涝,伏秋常干旱,年平均气温17.6℃,极端最高温度40.8℃(1988年7月18日),极端最低温度为零下9.1℃(1976年1月16日);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9.5℃,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为5.1℃,无霜期常年为219-313天,年平均日照为1982.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1693.4毫米,降水日数为156.8天,年平均绝对温度(水汽压)为17.7毫巴: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海泡石、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瓷土、陶土、膨润土、锰、金和多金属矿等,乐平是江西四大煤区之一,储量达2亿吨以上,且品质优良,特别是乌山煤含油率达15--32%,是生产焦炉煤气的理想原料。乐平是国内首次发现海泡石的地区。海泡石储量约200万吨,最高含量达40%,石灰石分布广,藏量12亿立方米,品位高,碳酸钙含量达52%-54.5%,大理石储量1.5亿立方米,品种多样,质地优良。石英石储量约600万吨,瓷土储量达700万吨,膨润土属铝基和钙基型,储量约100万吨,锰已探明储量为1925万吨,矿石含锰量44%-51%,是我国四大锰矿之一。沙金是乐平古代贡品之一,广泛分布于乐安河及其支流河底流沙中。近年又发现金矿点,多金属矿分布于月形山一带,矿石主要含金、银、铜、锌。储量约23万吨,此外,铁、钨、硫等也有一定储量。
  土地资源潜力较大,宜农土地达97万亩,人均1.49亩,已开发利用57.8万亩,人均0.88亩,宜林土地近120万亩,人均1.84亩,已绿化63.2万亩,人均约0.97亩,宜牧土地13万亩,人均0.2亩。
  乐平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栽培植物和常见野生植物皆与省内各地近同,其中生长量较多的有樟树、松树、椿树、枫树、槠、乌桕、苦楝、毛竹、水竹、山茶花、葭茅和山栀、车前、半夏、香附、益母草、苜蓝、金银花等。
  饲养动物主要有牛、猪、狗、猫、鸡、鹅、鸽、蜜蜂等。野生动物主要有豹、豺、狼、黄鼠狼、野猪、野猫、獐、野兔、獠猪、狐狸、穿山甲、斑鸠、雉、画眉、甲鱼、泥鳅、鳝、田鸡、棋盘蛇、眼镜蛇、壁虎蝉、蝴蝶、蜈蚣、蜗牛等数百种。
  水资源较为丰富,全县地表水总量多年平均20.57亿立方米,过境水67.05亿立方米,地下水径流量为46.769万吨/日,年总储量为17123.2万立方米。乐安河及其七条支流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49652千瓦,可开发量为38642千瓦。
   (三)人口与民族
  1949年全县有66321户,270370人。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有81379户,302814人。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有89324户,385671人。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有120623户,616281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2.3人,1988年全县人口为671354人,其中男349358人,非农业人口106492人;出生率为12.51‰,死亡率为5.8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小学以上文化程度263603人(含在校学生),占全县六岁以上人口的55.66%。其中:大学1769人,占0.34%,高中24845人,占4.77%;初中57450人,占11.04%,小学178539人,占34.51%,文盲半文盲276732人,占49.34%,在业人口为238673人,、占总人口的38.73%。其中:农林牧渔劳动者160206人,占在业人口(下同)的67.12%,工交邮电人员50131人,占21%,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974人,占5.02%,服务性工作人员9456人,占3.96%,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6862人,占2.88%,不便分类的其它人员44人,占0.02%。
  乐平县原有居民均属汉族,建国后才有其它兄弟民族迁入,1982年人口普查时统计,汉族有615948人,占总人口的99.95%,少数民族有满、回、壮、蒙古、朝鲜、土家、苗、畲、布依、达斡尔、彝等11个,共计333人,占总人口的0.005%,主要分布在驻县中央、省、市(地)工矿企业和县城。
   (四)农林牧副渔业
  建国前,乐平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0%。建国后,经过四十年的艰苦奋斗,建成了大批蓄水、灌溉、防洪、排洪工程,不断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科学种田水平也逐年提高,使乐平的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农林牧副渔各业经营主体不断发育,市场机制不断健全,乐平的农业正在逐步向商品经济迈进,产量和产值正在稳步增长,198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8008万元,比1949年增长了近8倍。
  (1)种植业。种植业是乐平农村经济的主干。建国前,乐平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90%;建国后,林、副、牧、渔各业发展较快,比重不断增大。但是,种植业产值仍占农业总产值的70%左右,主要农产品有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甘蔗等,其中粮食产值约占60%,1984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27.43万吨。1988年粮食总产25.9万吨,比1949年增长2.07倍。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产量,在全省78县中均名列前茅。乐平的蔬菜生产历来有名,建国后又引进了大批新品种,广泛采用了科学的温室育苗法,使蔬菜生产进一步发展,其中产量多、质量好且又有大宗出口的是黄芽白、萝卜、地瓜、蒜苗和大辣椒。乐平蔬菜多年平均年产16万吨以上,其中一半以上销往景德镇市、德兴县、鹰潭市、南昌市和南京市。甘蔗(果蔗)年产2.13万吨,大量销往长江中下游各省市。1988年种植业总产值完成1020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3.1%。
  (2)林业。乐平历来缺乏森林资源,是严重缺材县。在以木柴为主要炊事燃料的时代,农村80%的农户靠茅草、稻草充柴,木柴大部分从婺源、德兴等邻县购人。建国后,致力于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把重点放在营造用材林上。40年来,全县各种形式的植树造林累计达58.27万亩。现在全县共有森林面积6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35%;活立木竹蓄积量约91.79万立方米;果园3000亩,成年果树1782亩,共产水果592吨,主要产品是柑桔、梨枣(占75%左右),茶园9263亩,可采摘面积6200亩,共产茶叶146吨。
  建国后,乐平的林业发展是颇有成效的。但是,由于基础差,现有用材林大部分是新营造的,采伐量极少;果、茶园营造起步较晚,尚待进一步发展。因此,全县林业产值比较少;1988年仅310万元,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94%,不过,乐平至今仍有近50万亩宜林荒山,县、乡两级示范林场和兼营林业的农户已经取得较好的林业生产效益,尝到了甜头,积累了经验,因此乐平发展林业的潜力是很大的,前景是可观的。
  (3)牧业。建国后,乐平的家畜家禽饲养不断发展,特别是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以后,县内涌现了一批畜禽饲养专业户和专业场,大批量饲养近年从国外引进的良种家禽和本地猪与引进良种猪杂交的生猪,梅岩垦殖场等国营农场还建立了专门饲养反映本地科研成果的瘦肉型猪,产品成批行销港澳。现在,专业牧场,专业牧户和部分家庭兼营饲养业的农户采用新式方法圈养畜禽,普遍使用配合饲养和添加剂,大大缩短了饲养周期,,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市场投放。1988年出栏生猪153842头,上市家禽1083131只,禽蛋2566吨。建国初的(1950年),全县牧业产值仅175万元,只占农业总产值的9.16%,1988年全县牧业总产值达到328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5%。
  (4)副业。解放前,乐安河沿岸平原地区农民多在农闲时节采淘沙金,冬春之交加工萝卜丝;山区农民多事狩猎为副业;石灰岩地区秋冬两季有不少农民采烧石灰。此外,还有些地区农民以烧砖瓦制陶,小型采煤为副业。各地农民世代相承,年年维持现状很少变化。建国后,农村烧砖瓦、制陶、采烧石灰等工副业发展很快,产品数量和质量都大大提高。本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工矿企业的发展,采砂、运输、建筑等劳务副业迅速发展,城郊和工矿区农民的劳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2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乐平的淘金业空前发展,淘金不再限于乐安河沿岸农村,而是推广到全县大部分农村;不再是单一的手工淘采,更多的是采用机械化淘金船作业。有很多农户因从事淘金而成为拥有数万元财产的富裕户。乐平农村的万元户90%以上都是从事淘金、烧砖瓦、采煤致富的。
  (5)渔业。建国前乐平的渔业以河港捕捞为主。建国后,由于农田水利建设中兴建了大批水塘、水库,养殖渔业大为发展。建国初期,全县年产鲜鱼仅500吨,现在,仅养殖鱼产量已达3150余吨。1988年全县可养殖水面有8.5万亩,已开发近7万亩,目前养殖渔业仍在稳步发展,尤其是个体农户经营的小型鱼塘发展更快,水面利用率正向立体化发展,大中型水库,水产养殖场的养殖业都在利用科研成果,努力提高单位面积鱼产,使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6)水利。建国前,乐平县农田灌溉主要靠小型水塘、陂垱堰,全县水利设施仅可灌田12万亩,并且只能保证早稻生长需要。全县80%的农田易旱易涝。建国以来,全县累计投资3017万元,投工11900万个,完成砂石土方13360.万立方米,基本形成了蓄、引、提、喷灌溉体系。有效灌溉面积达5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39.8万亩。
  全县兴建水库2134座,其中大型水库l座,中型水库4座,小(一)型水库34座,小(二)型水库207座,其它小水库1888座,总库容为3796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为2361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0.3万亩。全省十八座大型水库之一的共产主义水库,库容.为13750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13万亩。
  其它灌溉工程有水渠陂垱堰230座,机电提灌站837座,机井31口,喷灌站53座。防洪排涝工程有圩堤35条,全长156公里;水闸136座,排水329.26秒立方米;电力排涝站23座,装机81台,8770千瓦,排出流量为77.32秒立方米,导托高排渠15条,可导出水量78.18秒立方米。
   (五)工业、交通、邮电
  解放前,乐平只有两座煤矿一家小发电厂和少量粮食加工厂。1949年工业总产值仅550万元,只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21.1%。建国后,中央、省、市(地)利用乐平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农副产品充裕等有利条件,先后在县境内兴建了一批新兴的厂矿企业,在这些工业企业的带动下,县属新兴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现在,乐平县已发展成为拥有采矿、电力、化工、机械、建材l纺织、食品、包装、陶瓷等产业的工业县。198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373,58、5万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67.4%,比1949年增长66.8倍。
  (1)采矿工业。乐平的采矿工业以采煤为主,全县有鸣山、钟家山、桥头丘和涌山四个产煤区。乐平采煤历史悠久,自道光年间至1949年乐平共产煤近130万吨,1925年产量最高达到10亿吨,此后,由于种种原因,产量逐年下降,至1948年仅产煤2.9万吨。
  建国后,国家加强了煤矿基本建设,使乐平成为江西省四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产量逐年增长。至1978年年产已达到139万吨,超过了解放前一百多年产煤的总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放宽了政策,乡办、村办和农民联户办的小煤窑增多,产量显著提高,1985年全县煤炭产量已超过200万吨。1988年产煤215.3万吨,比1948年增长近73倍。
  乐平所产煤炭大部分运销九江、南昌、武汉、南京等地。建国后,除满足本地不断发展的工业用煤以外,主要供应景德镇市发电厂、瓷厂、煤气厂和乐平发电厂,也有相当一部分销往邻县市和江苏、上海、浙江、福建等地。1985年以后,每年还出口海外(新加坡、南朝鲜等)3万吨左右,约占,江西全省煤炭出口量的四分之一。
  乐平是国内首次发现海泡石矿的地区,1986年已由地方与外地联营开采。此外,采制瓷土也是乐平历史悠久的传统采矿业,建国后也有长足发展。
  (2)电力工业。乐平煤炭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建国前乐平仅有一座小火力发电厂,装机容量只有60千瓦,由于设备陈旧,经常停电。建国后j乐平的电力工业逐渐发展,至1965年新建的乐平发电厂装机容量达到7.4万千瓦,成为当时赣东北地区最大的电力中心。该电厂1988年发电量近5亿度。除每年供应本县工业、农业、照明和居民生活用电6000万度外,其余全部供应万年、余干、波阳、婺源、德兴、横峰、弋阳、铅山、贵溪等十县的用电。
   另外,现在全县有小型水电站20座,总装机容量达6800千瓦,年发电量近700万度。
  (3)化学工业。乐平县境化学工业,全部是建国后从无到有兴建发展起来的,年产值超过亿元。主要厂家有江西电化厂、江西维尼仑厂、东风制药厂等大中型企业。主要产品有聚乙烯醇、甲醛、硫酸、盐酸、烧碱、电石、氧气、碳酸氢铵、抗菌素和中成药等。其中江西东风制药厂生产的普鲁卡因青霉素获国家银质奖,红霉素获部优质产品奖;江西电化厂的聚乙烯醇等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乐平化肥厂是赣东北最大的合成氨企业,1988年的生产形势也出现了好势头。
   (4)机械工业。乐平的机械工业有大中型机械企业4家,主要产品有内燃机、操舟机、气门、电动机和矿山机!械,以及机帆船等。江西为民机械厂生产的汽油发动机及操舟机是具有较高水平的产品,景德镇气门厂生产的内燃机气门畅销全国,远销海外,俱受欢迎;乐平矿务局所属矿山机械厂是为乐平地区采矿配套厂家,具有加工大中型矿山机械的能力;乐平县电机厂的电机产品行销全国,该厂生产的砂轮机多年获得省优质产品奖;乐平县机械厂生产的下吸式潜水泵也多次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
  采煤、建材、纺织、食品是乐平县属工业的四大支柱。1988年,全县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53家,主要产品又原煤、石灰、水泥、砖瓦、棉纱、棉布、糖果糕点、饮料酒、食用油、面粉、大米等。其中,1988年产原煤75万吨,出口国外3万余吨;精制大米、棉布、劳保手套也进入国际市场。乐平食品厂安牌鲜桃夹心糖、荔枝夹心糖荣获1988年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牌奖;花生牛轧、奶油球糖、桃酥和乐赢牌饮料、安字牌萨其马荣获银牌奖;翥山牌乐平谷酒获铜牌奖;华Z牌油桶为省优产品。
   (5)交通运输。解放前乐平大宗运输以水运为主,陆上货运靠人力独轮车推或肩挑。南张公路虽经过乐平,但只有极少量客运业务。
  建国后,境内兴建了9条省营公路,总长为221,8公里;县养公路24条,226.59公里;乡养公路15条,48.25公里。县内80%的自然村可通汽车和拖拉机。1988年全县有大型货车785辆,大型客车115辆,轿车、吉普车120辆,拖拉机305部,手扶拖拉机496部。共有汽车客运线47条,68个班次,日营运1500公里。1988年汽车客运量305.44万人次,收入239.37万元;货运量为31万吨公里,收入385.75万元。
  皖赣铁路乐平段长37.31公里,车站4个。1988年旅客发运量为35.33万人次,收入119.74万元,货运量为71.46万吨,收入632.56万元。乐德铁路乐平段长40公里,车站4个,已试运行。县内还有6条专用铁路,总长26.79公里。
  (6)邮电。1951年以邮政,电报二局并为邮电局。1952年全县有委托基层供销社开办邮政代办所21家,县内邮路全为步行,全年投递函件13万件左右,包裹2670件,发行报纸60万份,年底还接办了地方电话业务。1956年全县下设10个邮电支局、12个邮电所、3个邮电代办所,并增办电报汇兑业务,增辟自行车邮路102公里。此后,邮电业务发展很快。1988年县局以下设支局、邮电所’27处,代办所6处,职工263人,邮路总长3165公里。其中,汽车邮路309公里,摩托车邮路67公里,自行车邮路2770公里;电报电路2条,长途电路23条,电话机2580部,县城安装了20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全县邮电业务总量为81.48万元,投递函件共183.59万件,订销报纸累计771.48万份,杂志87.59万份。
   (六)财贸金融
  1949年解放前,乐平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2600万元。1956年达到4459万元,比1948年增长71.5%。其中农业为3392万元,增长65.46%;工业为1067万元,增长94%。197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24385万元,比1957年增长159.2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198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完成55366.5万元一比1949年增长20.3倍;社会总产值达88000万元,比1978年增长184.2%。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财政收入也逐年增长。1952年开始建立县级财政,当年收入53.8万元,上缴国库8.3万元;1978年收入1606.7万元,上缴国库1124.75万元;1988年收入为4007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8.8%,上缴国库1796.4万元。
  1988年,全县商业网点3898个,其中,国营272个,供销社406个,集体300个,个体2922个;从业人员共10959人,其中国营3555人,供销社1907人,集体1573人,个体3824人;社会商业零售总额达22842万元,比1950年的820万元增长19.9倍,比1956年的1569万元增长9.56倍,’比1978年的6423万元增长1.56倍,农村集市贸易市场35个,商品成交额达1000多万元,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340万元。
  1988年全县有人民、.工商、农业、建设、中国五家银行和一家保险公司,农村有25个乡级信用合作社。工商行和农行在县城、厂矿区、大集镇设有分理处、营业所和储蓄所,乡级信用社下还有48个分社。1988年全县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3690万元,支出24696万元,货币净投放1006万元,年末储蓄余额7683’万元,其中镇城5849万元,农村1834万元,年末贷款余额17945万元。县保险公司1980年恢复以来,已全面开展财产、交通车辆、人身保险等业务。
   (七)社会事业
  (1)城乡建设。建国前,乐平县城乐平镇6条街道总长只有3903米,房屋面积38.53万平方米。建国后,原有街道得到改造,新建街道总长5000米,长达5986米的32条巷道全部铺设、了水,泥路面。原有石桥全部加宽加高,并新建了6座桥梁,其中横跨乐安河的洎阳大桥长690米,投资450万元。城区房屋面积136万平方米,为建国前夕的3.7倍,其中住宅面积46万平方米。城内3所完全中学,一所师范分校(教师进修学校)、6所完全小学校舍全为新建;新建影、剧院3座,共有座位4389个,1981年底建成日供水4000吨的自来水厂一座。此外各单位还有自备水井168口,水塔114座。全城路灯465盏。城内还有各种树木13000余株,其中行道树4151株,园林绿化总面积23.3万平方米,绿色覆盖率达3.2%。
  1984年以来,乐平的乡村建设着重解决道路、饮水等问题。新建了流芳大桥、观峰大桥等8座公路桥梁,改造了观鸣等16条乡村公路共151公里,铺设了乡村水泥、渣油路面2万平方余米;新建饮水井180口,临港、名口、涌山等乡部分村镇自筹资金安装了自来水,农村住宅建设发展很快,不少村庄已建成成片的钢筋水泥结构的住宅楼。
  (2)教育。建国前夕,乐平只有小学162所,在校学生8982人,教职员工380人;中学l所,在校学生432人,教职员工36人;简易师范1所,在校学生157人,教职员工18人。
  建国后,教育事业发展很快。1985年底,全县已普及小学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6.02%;扫盲教育也达到省颁基本无盲县标准,无盲率达87.5%。1988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842所,在校学生137776人;教职员工7090人(含专任教师5403人)。其中、:幼儿园66所,在园儿童‘4319人,教职员工220人;小学726所,在校学生104854人,教职员工4296人;普通中学44所,在校学生27026人,教职员工1498人;农业职业中学5所,在校学生782人,教职员工58人。江西省乐平中学是省重点中学,现有36个班,2100多名学生,教师150余名,电教设备、实验仪器较为齐全,历来以教学质量高享誉省内,毕业生中不少在国内外从事科研和高教工作,近年还有多名少年学生录取中国科大.’文革力前,乐平师范亦是省内著名学校,学生遍及赣东北各地,在“文化大革命一中校舍为工厂挤占,被迫停办,现在,景德镇师范学校在乐平教师进修学校内设有6个普师班,学生383人。还设有电大教学班和函授站,参加成人中专和初等学校学习的有694人,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站已建成,电化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均进入全省先进行列。1988年,为大专院校和中专学校输送新生554人,其中,大专院校239人,中专学校315人。
  (3)科技。1988年县属单位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926人。其中,工程师以上21人,农艺师以上28人,主治医师以上91人。全县有41个科普协会和专业学会,有会员3992人。县科委建立了科技市场,县和乡镇都有农科所和科技咨询服务站,开展科技研究和推广应用,为群众提供科技信息和科技咨询服务。近几年,在试验和推广赣东北乐平型柴灶、千年桐嫩苗嫁接和雄株嫁接改造技术、乐平花猪杂交组合试验、提高商品猪体瘦肉率杂交组合、杂优稻制种、棉苗不带土移栽、.棉花枯萎病重区综合防治等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果。其中:千年桐嫩苗嫁接、千年桐雄株嫁接改造、乐平花猪杂交组合试验等六项均获得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奖。
  (4)文化艺术。1988年,县城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新华书店、赣剧团、电影公司等文化单位和3个影剧院,农村有文化中心站4个、文化站15个、俱乐部342个、图书室357个、电影队113个、业余剧团68个。全县电影放映单位共放映17266场,观众1150万人次;且赣剧团演出300场,观众30万人次;图书馆藏书6.89万册;博物馆珍藏文物1085件,其中一级文物2件;新华书店销售书籍139万册。
  县文联有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戏剧、音乐舞蹈、诗词等6个协会,会员220人。会员在省以上刊物上发表作品1187篇(首、件),其中,突出的作品有李菊生的油画《丹青不知人已老》、《神农尝百草》,徐天泽的摄影《安全卫土》,熊墨武的散文《局长和我》、《除夕夜一份国外来电》,徐特明的歌词《海鸥快快飞吧》、《织网姑娘》等50余篇(首、件),分别获得国家级和部、省级奖励。
  (5)广播电视。1951年.10月,成立县有线广播站。1971年,全县22个社(场)全部建立了广播站,有广播喇叭近4万只。1986年,全县有无线电调频广播台1个,发射功率200瓦;广播转播台1个,发射功率1千瓦;乡广播放大站23个,村广播室112个,农户装广播喇叭2315只,共有播音机178架,总功率为48350瓦。县城至乡广播专杆专线158公里,乡至村广播专杆专线244公里。
  1988年,全县有电视差转台12个。县城电视台有卫星地面接收站,总功率174瓦,覆盖半径20公里,覆盖人口45万人,县境内可以收看中央、省、市等4个频道的节目。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各种电视机近4万台,其中沿沟、仙姑桥、山门寺3个村普及了电视。
  (6)医疗卫生。建国前,县城仅有1所卫生院(14名医职人员、5张简易病床)和20家私人诊所;全县中西医师(士)不足百人,严重缺医少药。建国后,加强了卫生防疫和医疗保健工作。本世纪50年代,消灭了天花、鼠疫、霍乱和疥疮、头癣、梅毒等传染病;1986年又消灭了血丝虫病,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控制在国家颁布的标准以内。
  1988年,全县有医疗机构70个,病床816张,医职员工1342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11人,中级职称的80人,县城有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所、卫生防疫站、药品检验所和乐平镇卫生院等医防机构。农村有县皮肤病,防治所和25个乡(场)卫生院、28个村卫生保健所。全县共有乡村医师311人(含个体开业46人)、卫生员339人。县内厂矿和中学分别设有职工医院或医务所。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有19个科室,拥有病床288张,医务人员304人,装备有多种先进医疗器械。内科、传染科、小儿科、妇产科、五官科、中医科能诊断治疗许多疑难病症。外科能做股动脉人造血管移植、断指(掌、肢)再植、肾部分切除、肝叶切除等难度较大的手术。
  (7)体育。建国后,乐平体育事业蓬勃发展。1959年被评为全省体育红旗单位。1974年县体委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单位。1986年又被评为全省群众性体育运动先进县。
  1988年,县体委有工作人员12人,其中专职教练8人。全县有等级裁判员90人、等级运动员140人,举办运动会12次,参赛达1200人。县体育,代表队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获金牌15枚、银牌20枚、铜牌15枚,并成立了老年人体协和钓鱼协会。1974年7月办起的县少年业余体校,被省体委评为先进单位一至1986年底,该校共培养学生475人,其中,为省体工大队输送12人,被各级院校体育专业录取61人(其中:大专41人),被选拔到省赛艇队的董长江与另一名运动员合作,在1984年全国赛艇锦标赛和中德赛艇友谊赛中,获得3000米双人单桨有舵赛冠军;同年12月赴巴基斯坦参加国际赛艇邀请赛,又为祖国夺得了一枚金牌。
  在体育设施方面,县城有灯光球场1个(能容纳4000余观众)、小型田径场1个。此外,县内各中学和厂矿企业共有小型田径场9个、足球场4个、篮球场196个(其中灯光球场19个)、排球场7个。
   (八)人民生活
  封建时代,多数县民生计维艰,但一般比较稳定;民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影响,物价波动频繁,城乡人民生活动荡不安,少数地主、富商、中级以上公务员、以知识谋生的自由职业者生活比较富裕;多数农民、城镇贫民、手工工人终日劳动,仍难满足温饱要求。
  建国后,农民生活逐渐提高。1950年土改以后,大部分农民可以简单维持温饱;1956年合作化以后,农民贫富差距大大缩小,但生活水平提高仍较缓慢;70年代以后,由于工业基本建设扩大,农副产品销路扩大,农民劳务收入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渐快,多数农民衣食不愁,向阳新农舍随处可见,住茅草房的农户已不复存在,收音机、手表、自行车已进入普通农民家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业生产体制改革,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更快,绝大多数农民特别是年轻人衣着入时,手表、自行车已是农民极平常的用品,相当一部分农户拥有电视机、电风扇、收录机等高档用品;农民建筑钢筋水泥结构楼房也很多,尤其是城郊、工矿附近农村新式楼房多,1988年全县农民共建住宅30.5万平方米,人平住房面积达到13.38平方米,农民人平纯收入460元,人均生活资料购买额为321.14元(含自给性农产品消费),年末银行信用社农户储蓄余额为2246万元。目前,乐平农民生活还存有不平衡状况,少数农户生活仍很贫困。
  城镇居民人平生活水平高于农民,全县非农业居民货币收入总额达到10409万元,人平近千元。1988年,职工平均年薪为1405元,按职工家庭总人口平均为人平562元,-加上其他收入人平达到827元,就业人数多的职工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对高档商品需求量很大,现在一般都拥有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等大件,有的还有自建新房,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多数职工家庭收入在平均水平上下,一般都拥有黑白电视机、电风扇、自行车等;少数职工家庭在平均水平以下,个别家庭生活较拮据。
   (九)今后经济发展
  建国40年来,乐平县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增长,社会发展都长足进步。但是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乐平县党政领导,针对这种情况,根据本地各种条件,进行了全面、周密的调查研究,制订了一套今后经济发展的规划。
  今后十年,乐平县(不含中央、省、市工矿企业)经济发展的总格局是:努力使本县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在一定水平,将资源大县转变为农业大县、工业强县、财政富县、创汇多县、经济发展快县、精神文明先进县,争取全县经济稳步增长。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今后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重要的位置,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着力提高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切实抓好宜林荒山绿化,努力发展多层次林业生产和多层次水面养殖业,充分利用本地气候温暖和土壤肥沃的优势,大力开发冬季农业,变“两熟制”为“三熟制”。
  进一步发展采矿、纺织、建材、食品四大支柱产业。注重兴办“四型一企业,既:兴办资源开发型企业,重点开发海泡石、大理石、瓷土、膨润土和多金属矿;兴办开拓启动型企业,筹建丝绸、羽绒生产企业,发展蔬菜、食品加工业,带动种桑养蚕、家禽养殖和果树园艺的发展;兴办深度加工型企业,以棉纱为龙头,纺织、织布、印染、服装成龙配套,利用铜基地丰富的硫矿资源的有利条件,着手兴办基础化工企业,生产硫酸盐系列产品;兴办依托配套型企业,即依托驻乐大中型厂矿、依托瓷都景德镇,发展配套的包装容器、造纸、医药、陶瓷等工业。
   杨长锡

知识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讲述了40年的发展,使景德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景德镇人民并不满足现状,而是决心以更大的成就来实现振兴瓷都、繁荣瓷都的理想,决心用不太长的时间,达到三个目标:一是振兴景瓷,恢复和提高景德镇在国内外应有的地位;二是扩大出口,把景德镇建成为江西的主要出口创汇基地;三是全面发展,使景德镇成为赣、浙、皖三省毗邻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围绕这三个目标,全市上下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一的方针指引下,抓住调整经济结构这一关键,力求强化农业基础,突出陶瓷工业主体,壮大机械、电子、建材、轻化、房地产五大行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阅读

相关人物

杨长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