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卫生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700
颗粒名称: 三十二、卫生事业
分类号: R19
页数: 5
页码: 177-181
摘要: 解放前的景德镇,卫生条件十分落后,城乡广大群众处在贫病交加的悲惨境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发展经济、教育、文化的同时,十分重视卫生事业建设,逐步建成了一个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络,造就了一支专业较全、素质较好的医药卫生队伍,消灭和基本上消灭了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降低了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市的卫生状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卫生事业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重点整顿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了基层卫生工作建设,在管理体制、管理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全市卫生工作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 景德镇 卫生事业

内容

解放前的景德镇,卫生条件十分落后,城乡广大群众处在贫病交加的悲惨境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发展经济、教育、文化的同时,十分重视卫生事业建设,逐步建成了一个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络,造就了一支专业较全、素质较好的医药卫生队伍,消灭和基本上消灭了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降低了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市的卫生状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卫生事业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重点整顿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了基层卫生工作建设,在管理体制、管理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全市卫生工作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一)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旧中国留给景德镇的只有两所简陋的医疗机构,几家私人诊所、药铺和20张简易病床,卫生事业几乎是一片空白。解放后,景德镇市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迅速发展,基本建成了一个拥有276个卫生机构,3811张病床,6085名卫生工作者,其中包括4989名卫生技术人员组成的遍布城市和农村的医疗卫生网络。据统计,现在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有病床3.0张,卫生技术人员3.9名。
  城市医疗机构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市一级医疗单位已发展到10个。四十年来,建设了三所各有专长的综合医院(第一、二、三人民医院),建设了一批专科院所,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病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结核病防治所、皮肤病防治所、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牙病防治所等,成为具备一定规模、一定医疗条件、一定医疗技术水平的卫生服务中心。随着经济建设不断发展,许多大型工矿企业相继建立了职工医院,中小企业建立了卫生所(室),有的机关或学校也办起了医务室和校医室。据统计,全市工业及其他部门已有卫生机构196个,卫生人员2037名,病床1292张。
  农村缺医少药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五十年代末期,我市普遍建立了公社一级卫生机构,六十年代末期,绝大多数生产大队建立了合作医疗站,七十年代设区建制后,蛟沄、鹅湖两个农村区成立了区医院,形成了区乡村三级卫生格局。乐平县属国家列入的卫生重点建设县之一,设有较全的综合医院、卫生防疫站、中医院、妇幼保健所、药品检验所等卫生专业机构。全市农村6所中心卫生院基本上达到了人员、房屋、设备“三配套”的要求,初步成为辐射区域内的医疗、预防、保健中心。有615个行政村建立健全了卫生所(室),占行政村总数的93.04%。截止1988年底,全市有乡村医生620名、卫生员389名、接生员779名。由于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联网和加强,我市农民迫切需要的卫生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上得到了保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恢复和健全了红十字会机构,目前,全市已建成红十字基层组织104个,发展会员27390名,建立红十字卫生站78个,作为专业卫生机构的补充,参加基层医疗救护;为社会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二)卫生防病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卫生队伍立即投入防治急性、烈性传染病的斗争,并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相继消灭了霍乱、鼠疫、天花和性病。疾病防治,积极贯彻“预防为主力的方针,采取专业队伍防治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广泛开展,至1988年,我市各种传染病总发病率由1951年的3423.95/10万下降到599.17/10万。其中,常见的传染病如流脑从1959年的311.46/10万下降到7.06/10万,疟疾由1951年的2080.78/10万下降到3.05/10万,肝炎由’1956年的1122.60/10万下降到63.32/,10万,乙脑从1958年的14.18/10万下降到5.36/10万。相应传染病小儿麻痹症、麻疹、白喉等传染病的发病率也控制在国家标准以下或接近国家控制标准。
  血吸虫病是江西的一大瘟疫。解放前在我市湘湖乡陈湾、双凤、兰田等十二个自然村发生,其中就有何家、陈家、天主阉三个村子被毁灭。解放后,血防工作者同疫区群众一道与血吸虫病展开了长期斗争,到1983年,共查出有螺面积1610亩,累计发现患者373人,全部进行了治疗。1984年,卫生部批准我市为彻底消灭血吸虫病地区。
  丝虫病也是旧社会留下危害很大的寄生虫病。五十年代中期,我市基本上摸清了流行情况和分布地点,经过三十余年的艰苦努力,于1985年达到了国家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地方性甲状腺肿,基本上达到了消灭的要求。钩虫病已经得到全面控制。
  麻风病防治工作,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一的方针。1972年,为了把麻风病患者集中收治,在郊区建立了麻风村,经过全面查治,发病率已由.1972年的3.3/10万下降到0.7/10万,患病率由0.15‰下降到0.13‰,发病率达到国家基本控制标准,消灭麻风病达标,可望在1990年通过上级卫生部门验收。头癣的防治也是我市的难点,从70年代起,每年都组织力量在多发地区查治,收到满意效果。1980年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检查验收,确认我市为消灭头癣地区。
  结核病防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我市是结核病流行区,1950年,市立医院开设了50张病床收治肺结核病人,奠定了结防基础。抗痨药物问世后,防痨工作从单纯的疗养发展到化疗,从被动的预防发展到卡介苗接种。70年代末,从我市防痨实际出发,全面培训基层防治人员,实行所厂挂勾联合防治,对结核病患者系统治疗和管理,经过群防群治,结核病发病率有所下降,全省结防工作检查评比,我市获好评。
  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铅中毒和矽肺病是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职业病,党和政府很重视保护劳动者健康,并且采取许多措施加强防范。1957年,铅中毒和矽肺的防治拉开了序幕。70年代,防治监测工作又有加强。80年代,我市实行了职业中毒和职业病建卡报告制度,推动了劳动卫生监测和职业病防治工作深入开展。
  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卫生工作的特有形式。40年来,通过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普及卫生防病知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除害灭病的自觉性。在城市,开展了以搞好行业卫生为中心的整顿活动;在农村开展以三移(厕所、猪栏、牛栏)、三改(改水、改灶、改窗)为主要内容的卫生治理。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卫生责任制逐步落实,爱国卫生运动纳入社会综合治理范畴,“讲卫生刀处于重要地位,成为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
  40年来,我市药品管理也有很大进展,特别是1984年国家颁布《药品管理法》以后,药品管理进入法制化阶段。经过整顿验收,现在全市有5个药品生产厂、59个药品经营单位,7个医院制剂室分别获得《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医院制剂许可证》。同时,加强了对麻醉药品、毒品、限药品以及医药市场的管理,保证了广大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近年来,我市人口死因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传染病、寄生虫病为主要死因,转为以心、脑血管、恶性肿瘤为主要死因,人民健康水平有了普遍提高,寿命普遍延长。
   (三)妇幼保健成绩突出
  解放前,景德镇没有妇幼保健机构,仅县医院有3名助产士,妇女和儿童健康得不到基本保证,患妇女病的多,儿童死亡率高: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关怀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在宪法、婚姻法、农业发展纲要和劳动保护条例中,都有一系列的保护规定。目前,全市共有妇幼保健机构6个,床位476张。
  在农村,广大保健人员利用各种有效宣传工具,向农民群众普及妇女保健知识,各级保健机构经常举办学习班、培训班提高产科水平,卫生主管部门挤出资金,免费为村卫生组织配备和补充接生器械和用品,促进了新法接生的顺利进行。1985年实行“母子保健手册”制度,对孕产妇系统管理和监护,、由于新法接生逐步推广,全市新法接生率达96.8%,产褥热,新生儿破伤风基本消灭。同时,对农村妇女子宫脱垂和尿瘘进行了查治,使患病的劳动妇女免除痛苦。在城市,围绕妇女“五期一(月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保健,实行母子一条龙管理,开展了以女工为主要对象,以防癌为重点的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查治工作,使一些妇科疾病得到早发现、早治疗,对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起到重要作用。
  儿童保健,同样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幼托保教,50年代开始起步,1959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发了《托儿所、幼儿园保健制度(草案)》,我市托幼保健在婴幼儿生活、饮食、体格锻炼、健康检查以及卫生消毒、卫生防病等方面逐步实行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一些托幼机构开展了早期教育。城乡开展了散居儿童保健,对新生儿、体弱儿进行重点、系统观察,发现缺点和疾病及时矫治;配合卫生防疫推广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建立传染病管理制.度,发现病儿及时隔离、检疫、治疗。70年代,开展了小儿佝偻病、营养不良性贫血、龋齿等常见多发病的防治。综合性的保健措施使我市儿童健康状况明显增强,几种常见的传染病得到控制。今年,在有关方面的帮助下,市妇幼保健院一幢5550平方米综合大楼投入使用,标志我市妇幼保健中心的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四)科技教育不断发展
  40年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市卫生科技不断发展,获得了一大批成果。心血管方面,体外反搏、血液透析技术、心阻抗图、心向量图的检查和血液犾戈辛浓度测定用于临床;改进脐带处理,新生儿的插管复苏法优生研究取得成效;脑溢血清除术,脑血管、脑室、,小脑、延脑池穿刺,推管造影术;心脏直视手术,心肺、肝肿瘤切除手术、断臂、断指(趾)显微外科手术获得成功;烧伤治疗在创面处理、控制休克、切痂、植皮等难点上积累了经验。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以来,全市医药科学研究成果,经市科学大会表彰的科技成果有12项,.经市政府授奖的科技成果11项,其中获市科技成果二等,奖的1项,市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一等奖l项、二等奖2项、四等奖的7项,经市科委组织鉴定的科技成果9项。1988年,市医药科学研究所研究的“染色体制备技术一等五项成果;市第二人民医院研究的“血氧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分析系统”,市第三人民医院研究的“针灸辅以中药治疗尿路结石397例临床研究一课题,都通过了省内外专家参加的鉴定;市卫生防疫站与联合国卫生组织协作研究的“矽肺与肺癌关系研究一课题,卫生系统实验部分顺利完成,为我市医学科研扩大对外联系与合作走出了一条新路;市医药科学研究所负责研究的“血栓病防治和中风预报技术一也达到了省内的先进水平。
  医学教育也有很大发展。景德镇市卫生学校形成了我市医学教育的中心。累计培养了大专毕业生131名,中专毕业生1581名,现在设有2个专业,7个班,其中包括职工中专班3个、农村医技班1个,在校生共有558名,每年都为医疗卫生单位输送一批合格的人才。
   为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特别是加强村一级卫生工作,开展了对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培训,要求达到相当中等专业技术人员水平,方能获得“乡村医生证书一,取得行医资格。
  在职教育也不断深入,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的经费选派医务人员到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杭州、南昌进修深造或短期培训,以利学习引进卫生技术先进地区的经验,提高和更新各级各类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解放后,利用卫校这个基地培养了1个中医大专班和3个中专班的毕业生,已成为各个医疗单位的业务骨干;近年来,中医业余教育发展也很快,配合江西省中医学院开办了中医大专函授班,现在已有两届计44名学员毕业,并发挥作用,中医自学高考也在兴起,中医带徒也有稳步发展,在发展中医教育的同时,我们还注意继承和发掘中医经验,几十年来,整理和出版了一批著名中医的医案、医话和著作,为中医留下了宝贵财产。
  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我市医用仪器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而新设备,新仪器的利用,又大大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了服务质量。目前,我市拥有大型的、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有500mAx光诊断机3台、X光闭路电视1台,进口超声波5台、高压氧舱1台、同位素扫描仪2台、人工肾机2台、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2台、洋部X光治疗机1台、紫外分光光度计1台、红外分光光度计1台、泌尿系碎石机1台,今年,我市又增添了CT机1台,现在正在安装中,成为全省地市一级最早装备CT的城市。
  医学学术团体得到发展,学术空气活跃,为医学交流和进步创造了好的气氛。全市先后成立了中华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华中医学会、药学会、防痨协会、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会员1448名。各医药学会团结广大医学科学工作者,积极开展各学科的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开展科普咨询,积极开展和促进与外省市的交往,结合我市特点,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加速医疗卫生单位出人才、出成果。
  1973年到1987年,我市还先后派出三批共23名卫生工作者,参加赴非洲突尼斯医疗队,医疗队员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当地人民服务,成功地抢救了许多危重病人,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张杰

知识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讲述了40年的发展,使景德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景德镇人民并不满足现状,而是决心以更大的成就来实现振兴瓷都、繁荣瓷都的理想,决心用不太长的时间,达到三个目标:一是振兴景瓷,恢复和提高景德镇在国内外应有的地位;二是扩大出口,把景德镇建成为江西的主要出口创汇基地;三是全面发展,使景德镇成为赣、浙、皖三省毗邻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围绕这三个目标,全市上下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一的方针指引下,抓住调整经济结构这一关键,力求强化农业基础,突出陶瓷工业主体,壮大机械、电子、建材、轻化、房地产五大行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