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新闻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699
颗粒名称: 三十一、新闻事业
分类号: G219.27
页数: 5
页码: 172-176
摘要: 《景德镇日报》的前身是《景德镇报》,创刊于1955年5月15日,是中共景德镇市委机关报。1958年7月1日,更名为《景德镇日报》。1967年《景德镇日报》被迫停刊。后报社撤销、设备封存。
关键词: 景德镇 新闻事业

内容

(一)《景德镇日报》
  《景德镇日报》的前身是《景德镇报》,创刊于1955年5月15日,是中共景德镇市委机关报。1958年7月1日,更名为《景德镇日报》。1967年《景德镇日报》被迫停刊。后报社撤销、设备封存。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景德镇日报》获得了新生。1980年1月1日,市委创办了机关刊物《景德镇通讯》,1982年8月改为《景德镇报》,1986年7月1日,《景德镇日报》正式复刊。现为四开版小报,每周出版六期,属向全国公开发行,发行量达二万份。
   《景德镇日报》复刊以来,发展较快。报纸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我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编采队伍。报社目前正式在编人员108人,其中编采人员48人,在48名编采人员中,有编辑30名(包括资料人员、校对人员和收讯人员),有记者18名(包括文字记者、群工记者和摄影记者)。全社有大学毕业生32名,占编采人员的66.7%,有中专毕业生10名,占编采人员的21%,有大中专业余学习者近20名,占正式编制中无大中专学历者的30%。编采人员中有3名获得副主任编辑、记者专业职务(副高级),有10名获得编辑、记者专业职务(中级),有15名获得助理编辑、记者专业职务(初级),有1名获得档案管理员专业职务(初级)、获得专业职务者占编采人员的62%。
  (二)通讯员队伍不断壮大。近几年来,报纸通讯员不断增多,通讯报导网络逐步形成。目前,全市各大系统和局、公司基本上都有通讯报导组,有正式通讯员200余人,非正式通讯员200余人。1985年,报社还建立了一支有36名通讯员组成的特约通讯员队伍,涌现了一批有较高素质的骨干通讯员。报社每年要举办四期通讯员培训班,以提高通讯员的新闻业务水平。对成绩突出的通讯员,报社每年要给予表彰。
  (三)加强了通联工作。报社建立了三级评报网,在通讯员和读者中聘任了15名特约评报员,每周反馈一次评报内容;内部评报由报社领导,全社人员评点,通过评报,促进了报纸质量的提高。新闻研究通联部,经常到全市各大系统,召开通讯员座谈会,加强报社与通讯员的联系。在报上开辟了“编谈往来”、“虹桥”等栏目,编辑出版内部刊物《景德镇日报通讯》,定期举办通讯员培训班,从各个渠道联系通讯员。1988年,报社通联部在企业界的支持和合作下,举办了“假如我办这张报”有奖征文活动,广泛听取读者和通讯员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四)加强横向联系,扩大报纸影响。近几年来,《景德镇日报》几乎与所有的城市报社,特别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报社普遍建立了联系,并从各个方面与它们开展了协作。1986年至1988年,先后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报刊知多少》报纸展览会,在浙江绍兴召开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报纸经验交流会和在湖北召开的地市党报改革经验交流座谈会。1988年11月,邀请召开了闽浙皖赣四省九地市报纸总编辑会和《景德镇日报》之友广告协作会。报社每年还派出一两批人员,到外省兄弟报社参观、学习、采访,与外省兄弟报纸交换版面,扩大了《景德镇日报》的影响。
  (五)参与公关活动,增强了党报的凝聚力。1988年年初和年底,报社在本市企业界的支持与合作下.先后开展了1987年度和1988年度的瓷都“十大新闻”和“十大新闻人物刀评选活动。同年6月至12月,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由市委宣传部、市“五四三”委员会,市总工会和《景德镇日报》联合举办了。瓷都职业道德十佳人物刀创评活动。年底,报社还发起组织成立了《景德镇日报》之友企业家联谊会。还与本市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农村摄影大奖赛”以及散文、诗歌、杂文和家庭文学征文比赛。
  (六)改革编采业务、提高报纸可读性。一是突出了瓷都报纸的个性,增强了报纸的地方特色。利用有限的版面,反映瓷都人,表现瓷乡情,总结传统的制瓷经验,反映和歌颂了今日瓷业改革的风貌和成就,使报纸散发出浓郁的“瓷一味。二是积极主动地发挥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大胆地宣传真善美,抨击假恶丑。1988年公开报道了市人大、市政协代表的发言,对市人大公开评议各局工作作了公开报道。同年底,总编室设电话专机4169,方便读者及时向报社反映情况,在报纸一版特辟’“热线4169”专栏,及时编发读者来电稿件,提高了舆论监督的及时性。在报纸的四块版面上设置了“读者论坛”、“片刻谈”、“世家杂说”、“街头漫议一等言论专栏,及时地、正确地引导舆论,组织舆论。在报纸四版上设置“读者来信”专栏,并不断缩短刊出周期,扩大篇幅,为读者反映自己的呼声,建议和要求,参与舆论监督,提供了阵地。三是注重了社会新闻报道,在报上开辟了“目击录”、“人民广场”、“街头巷尾”等栏目,使报纸更贴近市民、贴近生活。四是增强了报纸服务性,设有“信息服务”、“生活顾问”、“职工信箱”、“购物指南”、“问讯台刀等栏目,热忱地为读者服务。五是减少和改进了会议消息报道,并着重研究和开展了典型报道、深度报道和系列报道,对新闻报道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七)不断丰富报道题材,拓宽报道面。近几年来,报社先后派出数批记者赴唐山、邯郸、.淄博、德化、澧陵、佛山等外省产瓷区参观、采访、报道那里的陶瓷生产和瓷业改革的形势和经验;多次派记者进京和前往广州报道陶瓷展销会新闻;组织了为时一个月和三个月的“陶瓷质量大检查”、“企业基层走访”,以及历时近半年的“浮梁纪行刀和“乐平纪行一两次农村骑自行车采访等大型采访活动,写出了不少有深度、有影响的报道,既丰富了版面,又锻炼了记者,受到市领导的高度赞扬,以及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1985年至1987年,《景德镇日报》获全省好新闻’9篇,好漫画4幅,好标题3个。获全国地市报好新闻6篇,好标题1个。1987年《景德镇日报》参加15家地市报散文比赛,获一等奖1、篇j三等奖1篇。
  (八)报纸事业有较大发展,办报条件不断改善。1988年,在各方面的支持下,报社建立了一幢九层高的编辑部大楼,使用面积达2340平方米。还建了一幢使用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印刷出版大楼,配有制版照像设备和彩放印设备,J2205型双色对开胶印机两台,其他印刷机、冲印机、烘版机、制版机、晒版机、打样机、切纸机等15台。现正着手筹建微波电讯台。
   (二)广播电视
  我市广播电视事业,是从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上走过来的。解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市广播电视事业飞速发展,一个多渠道的广播电视宣传网已经在我市形成。
   (一)广播电视事业飞速发展。
  50年代初,我市是用流动宣传车形式办扩音广播,后增加了一些设备,建立了一个有线广播站。当时只有两只广播喇叭,一台功率五十瓦的扩音机、一个话筒、一部留声机和一台小型发电机,广播站的工作人员只有三人。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广播事业不断发展。1959年9月25日正式成立了景德镇人民广播电台。1978年我市在官庄新建成了一座12800平方米的中波发射台,增添了新设备,架设了四副76米高的铁塔天线。1983年又安装了两部四、五千瓦的中波发射机,加大了无线广播发射功率,扩大了广播覆盖面。近两年,中波台试制并使用了“一塔多频一新技术和“天馈线倒换一新装置,使两套发射机可以轮换工作,保证了安全播出。电台还开办了调频广播,试办立体声节目。
  在发展无线广播的同时,发展和普及了城乡有线广播网。1978年先后在蛟潭区和鹅湖区建立了两个区广播站,架设了通往农村两个区的两条地下线路,连通了二十多个社场的广播专线,同时整顿了城乡有线广播网,增挂了一大批人户喇叭,全市城乡拥有大小广播站、放大站97个、人户喇叭21000多只,有线广播专线、主线、架空线和地下线总长达3200多公里。
   我市的电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地发展起来。1970年,我市在海拔五百多米的南山上建立起了第一座景德镇电视差转台。1979年春,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在马鞍山上建景德镇电视台。1980年,建成了我市第一座一千瓦功率的彩色电视转波台,后又先后架设了一座101米高的电视铁塔和一条由庐山至景德镇的电视微波电路。从此,全市人民不但能看到景德镇电视台转播中央和省电视台的节目,而且转播质量提高了,覆盖面也扩大了。1985年以来,景德镇电视台增加了频道自办电视节目,建成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开通了播出中央电视台第一台节目,并建成开通了十九频道播出中央教育台节目,12月,又建成开通了十五频道用以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二台节目。
  为了使乐平县和浮梁山区人民听到广播,看到电视,近几年,还先后挤出20多万元资金,帮助农村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建调频台,建卫星地面接收站和差转台,建有线广播站。目前,我市农村共有电视差转台三十八座,三级电视台的综合覆盖率达到城乡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几年来,还切实加强了对音像市场的管理,加强了服务性经营活动。市广播电视服务部和广告信息工作也年年有发展,收入逐年有增加。几年来,以上两项收入超过百万元,补充了广播电视经费的不足,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二)广播电视宣传质量不断提高。
  广播电视在宣传工作上,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加强新闻、精办专题、搞活文艺、扩大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不断地进行了新闻改革,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广播电视的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近几年,广播电视的新闻信息量不断扩大,时效性不断增强。为使不同层次听众观众每日都能“确有所得”,两台做到认真选题、编排,努力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要求,节目容量从1986年前的每周90分钟增加到190分钟。广播电台的,《景德镇新闻》由每次10分钟增加到15分钟,电视台的《景德镇新闻》由每周播出四个晚上增加到每周播出六个晚上。时效性增强,当日新闻和’隔日新闻占新闻发稿数量百分之四十,重大会议和重大事件当天发稿当天播出。宣传报道的形式多样化,音响报道、现场报道经常在广播里和屏幕上出现。
  电台、电视台坚持新闻改革,报道面和服务面都有新的变化。《青年之声》节目从1986年起先后开辟了《生活的困惑》征问征答、《生活随想》等专栏。《瓷城风貌》节目开展“风流人物谱”、“瓷城巾帼一等征文比赛活动。《知识与生活》专题汇集各类知识之大成,深入浅出,老少咸宜。还开辟了一个以主持人形式播出的,以谈论体、述评体报道为主的综合节目《空中沙龙》,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电台还多方面开拓题材,丰富表现和报道手法,开办系列化专题节目。如《能人列传》介绍了_丁批“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先进人物;<城市掠影》介绍了全国各大中城市的风土人情和建设新貌,受到观众好评。还加强了广播电视论坛工作,1988年仅广播就播出评论、本台短评、编后话、广播谈话、述评等言论性稿件一百二十余篇。
  两台办起了具有景德镇特色的文艺节目。广播台和电视台的文艺节目占每天播出时间的60%以上。广播节目除定期播出《昌江文学》、《每周一歌》、《听众点播》、《名作欣赏》、《戏剧舞台》外,还自产了《瓷都歌会》、《瓷城之春》等音乐、戏曲节目。文学方面1987年还举办了《瓷都一日》小报告文学征文竞赛,陆续播出了带文学性真人真事作品六十多篇;音乐方面1988年举办’了“龙年创作歌曲暨青年歌手大奖赛刀和“OK带演唱大奖赛”,丰富了广播文艺节目的内容,活跃了全市业余文化生活。电视台文艺节目容量和自产量日益增多,丰富多采,自办台(六频道)每晚播出电视剧二到三部(集),并设立了《荧屏歌舞》、《戏剧欣赏》、《周末文艺》、《法制教育小品》等节目,还摄制了电视剧《刑O六八》、《被开除的村庄》、《理解万岁》、《风雨年华》、《名誉》、《玉佛遗恨》、《酒烧心》等十五部(集),舞台戏剧片八部(集),电视短剧和小品十集,电视专题二十四个。创办了《景德镇广播电视报》。近两年来不少新闻专题和文艺节目(稿件)在全国全省获奖。三集电视剧《理解万岁》获“金鹰奖”,戏曲电视剧《酒烧心》获全国八八年度优秀戏曲电视剧“金三角”奖,电视剧《刑O六八》、专题片《绿满瓷都》分别获得了全国“金牛奖”,1987年春节电视文艺晚会获全省二等奖,广播文艺晚会获全省优秀奖。另外,还有二十篇新闻评论、专题分别获得全省广播优秀稿件(节目)奖和全省优秀新闻、专题奖。
  景德镇电台和电视台先后加入了全国城市广播文艺节目交流、全国城市电视台节目交流、全国城市广播电视报宣传经验交流、全国广告交流、华东广播电台专题节目交流、南京经济区十八城市新闻联播、赣浙皖闽毗邻七城市广播电视协作网络、上海经济协作广播电视报协作会等横向联系。通过节目交流、交换,每年都要从中获得大量的广播电视专题和文艺节目,也输出了不少专题,和文艺节目。既有效地宣传了景德镇,又少花钱开辟了大量的节目源。1987年我市举办了全国城市电视台文艺节目交流会,全国一百四十多家城市电视台参加,通过交流获得电视文艺三百多个小时。去年五月又主办了全国第三届戏曲电视剧“金三角一评奖大会,我们获得了全部参评的八十三部(集)戏曲电视剧,并以大会名义邀请了一些影、视、歌、舞明星来景市演出,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1986年,景德镇市广播电视局被中共江西省委授予“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一。1987年,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一和市“创三优”先进单位,局机关被命名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和省、市园林化单位。
   张卫平东方

知识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讲述了40年的发展,使景德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景德镇人民并不满足现状,而是决心以更大的成就来实现振兴瓷都、繁荣瓷都的理想,决心用不太长的时间,达到三个目标:一是振兴景瓷,恢复和提高景德镇在国内外应有的地位;二是扩大出口,把景德镇建成为江西的主要出口创汇基地;三是全面发展,使景德镇成为赣、浙、皖三省毗邻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围绕这三个目标,全市上下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一的方针指引下,抓住调整经济结构这一关键,力求强化农业基础,突出陶瓷工业主体,壮大机械、电子、建材、轻化、房地产五大行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卫平
责任者
东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