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陶瓷文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697
颗粒名称: 二十九、陶瓷文博
分类号: J527
页数: 5
页码: 163-167
摘要: 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极为丰富,除著名的湖田古窑址、明清御器厂遗址、高岑古矿址外,还有遍布于景德镇城乡各地的民瓷窑遗址、古代制瓷作坊、窑房、古代瓷业经营与贸易的会馆、瓷行以及丰富的窑业堆积和文献资料等。这些体现古镇陶瓷历史的遗存,是景德镇历史文化精华的结晶,无不反映这座古城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等待着人们对于它们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 景德镇 陶瓷文博

内容

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极为丰富,除著名的湖田古窑址、明清御器厂遗址、高岑古矿址外,还有遍布于景德镇城乡各地的民瓷窑遗址、古代制瓷作坊、窑房、古代瓷业经营与贸易的会馆、瓷行以及丰富的窑业堆积和文献资料等。这些体现古镇陶瓷历史的遗存,是景德镇历史文化精华的结晶,无不反映这座古城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等待着人们对于它们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
  1953年初,我市文化部门开始筹建景德镇陶瓷馆。1954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这是我市第一家文博事业单位,负责文物收藏、陈列和研究工作。1957~1959年,我市文化部门先后组织了两次文物普查活动,“湖田古窑址”、“塘下古窑址”、“杨梅亭古窑址”和“红塔”分别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动乱,给我市文博事业带来了空前的浩劫,大批的古瓷窑遗址和文物遭到焚毁和破坏。这一时期,景德镇陶瓷馆也由文化部门划归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管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各项工作得到迅速发展。我市文博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1979年成立了“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一和“文物商店”,同时,为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成立“市陶瓷历史博物馆复建领导小组”,筹划“景德镇古陶瓷博览区”(陶瓷历史博物馆、古窑瓷厂)建设。在1983年全市机构改革中,撤消“文管会力和。复建领导小组”,文博口并入文化系统,在文化局机关内增设文物科。自此,全市文博单位,由原来的陶瓷馆一家增加到陶瓷历史博物馆,古窑瓷厂和文物商店四家。从事文博工作的人员由建国初期的9人增加到500多人,其中获得高级职称的有5人,中级职称的有12人,初级职称的有26人。一支具有相当专业水平的文博队伍已经形成,文博体系已日臻完善。景德镇市的文博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古陶瓷博览区建设
  古陶瓷博览区位于风景秀丽的枫树山盘龙岗一带,距市中心约3公里,全区规划范围83公顷。1979年开始筹建,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它由明清世俗建筑群(即明闾、清园)和古窑瓷厂三部分组成,是由散落在市郊濒于倒塌、且难以就地保护的古制瓷作坊、窑房以及明清典型世俗建筑,按照“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文物维修原则迁建,并通过规划组合,配以协调的仿制配套建筑,从而再现了十五、十六世纪“江南雄镇”——-景德镇一隅。
  陶瓷历史博物馆由“清园”和“明闾”两组建筑群构成。“清园”系由大夫第、紫行、书房、祠堂等雕刻精美的清代建筑组成。“明闾”则由一组明代祠堂、住宅、商店、闾门等构成,尤以建于明正德、嘉靖年间的梁架硕大、气势宏伟的祠堂最为典型,生动地再现了景德镇明代精湛的工艺,成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古窑瓷厂由明式手工作坊、画坊和镇窑三部分组成。其生产工具、工序和原料均与明.《天工开物》中记述相同,使参观者能领略到古老神奇的手工制瓷的全过程和景德镇特有的各种制瓷配套行业面貌。该厂以生产仿古瓷青花、颜色釉,高、中级粉彩瓷和工艺陈设瓷为主,年生产能力达65万件,产值近200万元,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深受顾客的欢迎。此外,该厂别开生面的自制纪念瓷专项旅游深深吸引着外国游人。
  古陶瓷博览区的工程建设在省建设厅召开的“营建评议会”上,被认为是“我国异地迁建,积极保护,充分利用文物的一次成功创举刀,“填补了中国建筑史中古代工业建筑的空白”。它的建成,为景德镇市文博事业的发展走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为古建筑的“易地保护”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我市开辟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基地,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放以来,共举办各类专题展览30多次;接待国内外游客近40万人次,成为我市的一个重要文化窗口。
   (二)文物普查
  近几年,我市考古工作者,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文物普查工作,查明分布在我市城乡各个地区的明代建筑136栋,以及数以千计的清代建筑。它们主要有宗祠、农舍、富商住宅、商店、瓷行、紫行、会馆等民俗建筑,其中闾门和三闾庙明街被认为是我国仅存的孤例。同时对我市的古窑遗址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普查,初步探明:我市南河流域的南安乡和步安乡及市郊有五代~宋、元古瓷窑业堆积150余处;东河流域的瑶里乡和鵞湖乡有元、明古瓷窑业堆积近30余处,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市区有最引人注目的方圆达30多万平方米的明清御器厂遗址,在历次市政建设施工中发现的较庞大、丰厚的窑业堆积,都有极为珍贵的瓷片出土。
  文物普查结果,印证了历史文献的记载,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景德镇极其发达的窑业史实,进一步弄清了景德镇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资源,使人们对她的悠久历史有一个更真切的感受。
  在全市文物普查的基础上,一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分别被列为国家、省、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目前为止,我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
   (三)文物保护
  为加强文物统一经营和管理,市文物商店自成立以来,通过商业的手段,大量收购文物,为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藏品,并增强了自身的发展能力。
  三中全会以来,我市建立和健全了城乡三级文物保护网。1988.年3月,市文化局颁发试行了《景德镇市业余文物保护员工作暂行办法》,首先在县区文化部门设立专职文物保护管理人员,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给予补助。其次是在各乡(镇)及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村建立业余文物保护员,由市文化局颁发聘书,目前已发展业余文物保护员百余名,成为我市文物保护战线上的主力军。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和个人分别获得省、市、县(区)政府的嘉奖。其中有12名分获国家文物局和省政府一、二、三等奖。
  在文物保护上,由于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一些古建筑、古窑址经过漫长的岁月,年久失修,有的破烂不堪、甚至濒临倒塌。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省、市共筹集资金数百万元,除在建设古陶瓷博览区采取“易地保护一的古建筑外,对其他一些古建筑、古遗址也采取了抢救性维修及其他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几年来,主要对下列几处文物进行了较大的维修和保护:
  (1)湖田古窑遗址,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目前我国古窑遗址中唯一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窑址的四十万平方米保护区内的刘家坞、望石坞、乌鱼岑、琵琶山等宋元堆积层已砌起了围墙,两座明代的“葫芦窑”和“马蹄窑”已建起了保护房,新建的“湖田古窑遗址陈列馆”已陈列开放。
  (2)始建于北宋建隆二年的浮梁县旧城的“红塔”,是我省现存古塔中建造年代最早的一座,1957年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后,一直未曾进行维修,损坏严重。近几年来,在北京古建专家的参与和指导下,终于1986年底全面维修完工并正式对外开放。
  (3)祥集弄3号、11号明代民居,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和1988年先后进行了全面维修。此外,对其他如:王仲舒公祠、勒功街的迎观阁等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维修和保护。并对所有古建筑进行了白蚁虫害的防治工作。
   (4)龙珠阁有景德镇城徽之称,由于年久失修,1979年拆倒重建,目前正在抓紧施工。
   (四)陶瓷考古和研究
  近几年,我市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明清御器厂故址附近多次配合市政的修筑道路、铺设管道等建设,对这一带的遗存每一次都进行了全面而又极其细致的清理和发掘。
  1982年冬,清理出明代残瓷窑一座,官窑废品堆积七处,出土了永乐、宣德时期的官窑残片数吨。明代永乐、宣德御厂遗址的清理发掘,从考古学角度,充分考证了明代御厂的设置不晚于永乐年间,以大量的实物资料否定了《明史》中御厂建于宣德年间的说法。同时,出土的红釉、宝石蓝釉、仿龙泉青釉的遗物,根据明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可以确定遗物出土的中间地带发现的一座“制员而狭”的小规模窑址就是“色窑刀,这是宣德年间众多的色窑首先被后人揭示出来的一座,印证了明《江西省大志》所记载的内容是有据可依的。《景德镇明永乐、宣德御厂遗存》被国外多种陶瓷考古权威杂志译载后,在国内外古陶瓷研究界震动很大,也引起了海峡彼岸的台湾古陶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日本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青山学院名誉教授佐久间重男撰文写道“这次发掘给古往以来的传世品和文献史料增添了贵重的实物史料,是引入注目的发现”。
  1987年至1988年初,我市考古工作者在龙珠阁基建工地清理出大量极其珍贵的成化官窑残片。成化官窑斗彩瓷历来为世人视为明官窑器物中的绝世佳品,据文献记载:万历间“神宗尚食御前,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目前,国内外的一些大博物馆只有几件成化斗彩藏品,最多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也不过有传世品70余件,这次出土的成化官窑遗物,无论是在数量和品种上,都远远超出台北故宫藏品数。珠山成化官窑遗物的出土,使景德镇成为研究成化官窑处于举足轻重之地位,它不仅有助于中国古陶瓷史的研究,而且为中国科技史、艺术史、文化史以及明代官窑制度、宫廷生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的实物资料,被认为是建国以来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1988年底,在市政府食堂基建工地,又清理出明代正统龙缸窑五座,并清理出数十吨无损瓷片。根据地层关系,可考证为明代正统官窑瓷片。由于正统官窑瓷器无损,一般鲜为人知,因此,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作是陶瓷考古的“空白期”,它的发现无疑是投向陶瓷考古史“黑箱内的一束光明”。
  几年来,我市考古工作者共清理出土各个时期极为珍贵的瓷片近百吨,目前已复原各个时期、品种繁多的器物近千件,有相当数量的器物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孤品。其中复原的百余件永乐,宣德官窑残瓷应香港市政局文化署艺术馆的邀请将于1989年4—7月在港展出。此外,“景德镇历代官窑瓷片展览”也将于同年10月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展出。
  刘新园,是我市陶瓷考古方面的著名学者。二十多年来,他和他的学生们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摘抄了数万张卡片,收集研究了近百吨的瓷片,步行了近两千个自然村,全面地勘察了景德镇地区的古窑址,撰写了二十多篇近40万字的专著。在景德镇陶瓷史的研究方法上,创立了以考古学、历史学、社会经济学、美学、陶瓷工艺学和硅酸盐化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新型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被国外古陶瓷研究界誉为“刘氏古研究法一。他的《宋元芒口瓷器与复烧工艺研究》、《湖田窑考察纪要》、《元青花特异纹饰考》、《高岑土史考》、《蒋祈“陶记一著作时代考辨》等数十篇专著,先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表,被誉为“使西方研究者耳目一新的著作”,“是新中国陶瓷考古的典范”,“使世界陶瓷史研究者瞩目”等等,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1985年和1988年他先后应日本、香港等地之邀作学术报告。香港东方陶瓷学会还向其颁发了第一枚叶义银质纪念章,并对其在陶瓷史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1987年2月,刘新园被国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一称号。
   徐镇林邓景飞

知识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讲述了40年的发展,使景德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景德镇人民并不满足现状,而是决心以更大的成就来实现振兴瓷都、繁荣瓷都的理想,决心用不太长的时间,达到三个目标:一是振兴景瓷,恢复和提高景德镇在国内外应有的地位;二是扩大出口,把景德镇建成为江西的主要出口创汇基地;三是全面发展,使景德镇成为赣、浙、皖三省毗邻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围绕这三个目标,全市上下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一的方针指引下,抓住调整经济结构这一关键,力求强化农业基础,突出陶瓷工业主体,壮大机械、电子、建材、轻化、房地产五大行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阅读

相关人物

徐镇林
责任者
邓景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