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文化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696
颗粒名称: 二十八、文化事业
分类号: G127.56
页数: 8
页码: 155-162
摘要: 解放前的景德镇,文化事业凋蔽零落,文艺人员贫病交困。新中国的建立,使广大文艺工作者获得了新生,整个文化事业从此在曲折中前进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艺工作者获得了第二次解放,迸发出极大的政治热情和创新精神,他们在党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一的方向和“双百一方针指引下,积极努力,争作贡献,从而使全市的文化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关键词: 景德镇 文化事业

内容

解放前的景德镇,文化事业凋蔽零落,文艺人员贫病交困。新中国的建立,使广大文艺工作者获得了新生,整个文化事业从此在曲折中前进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艺工作者获得了第二次解放,迸发出极大的政治热情和创新精神,他们在党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一的方向和“双百一方针指引下,积极努力,争作贡献,从而使全市的文化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四十年来,文化管理机构逐步健全,设施相继完善,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充实、调整、提高。至1988年,全市文化系统除文联外,有群众艺术馆、新华书店、电影公司、图书馆、京剧团、赣剧团(7月份调整撤销)、歌舞团、艺研所、陶瓷历史博物馆、古窑瓷厂、游艺场、文物商店、群英堂、大众剧场等15个事业和企业单位,职工1029人,固定资产792完余元,其中,文化事业单位10个,职工611人,固定资产452万余元。已基本形成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新格局。
   (一)群众文化多姿多彩
  景德镇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旧“浮梁县民众教育馆”。1949年8月,更名为:“景德镇市人民教育馆”。1951年又更名为:“景德镇市文化馆”。该馆成立后,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教育为中心的各项文化活动,举办各种类型的文艺训练班,使景德镇市以瓷业工人为主体的业余文艺活动骨干和积极分子大批涌现,为筹建瓷厂、工矿俱乐部,开展本单位的文化活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他们还抓住节假日的有利时机,举办各种类型的业余文艺会演,对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选拔优秀的文艺人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57年,市文化馆组织业余话剧演员排演大型话剧《雷雨》,受到社会好评。通过艺术实践,发现和锻炼了一批业余话剧人才。
   “文革一中,文化事业倍受摧残,所有的文化艺术单位,统一归并到“文艺工作团”,关起门来搞阶级斗争,群众文化奄奄一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文化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为适应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1980年,将市文化馆再次更名为“景德镇市群众艺术馆”。并决定拨出专项经费,兴建群众艺术馆大楼。1983年,建筑面积二千平方米的五层大楼竣工启用,从此结束了文化馆频繁搬家的历史,群众文化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十年来,群众文化活动大显身手,一展风姿。从阵地活动的多样化走向社会活动的群众化,从提供活动场地项目到提高活动骨干的水平素质。值得称道的是,一年一度的全市性群众歌咏月活动,由于领导重视并带头参加,从一九八O年开始,连续九年九届,年年有新招,届届唱新歌,其发动面之广,参加人数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1985年,组建了“群艺乐团”和“少儿艺术团一。“群艺乐团”为电视剧《悠静的小路》作曲并演奏,已在中央电视台播放。1984年少儿舞蹈《蚂蚁歌》参加全国少儿歌舞录像比赛获二等奖。1988年夏到庐山,出席全省少儿艺术节,市文化局获优秀组织奖。张燕获绘画一等奖,胡锦辉获声乐表演二等奖,王静获民族器乐三等奖,周玉获绘画三等奖。同年参加省霹雳舞大奖赛男女演员各获一等奖。残疾人艺术调演(中南演区)获两项二等奖,艺术团和乐团的活动,又辐射到基层,两团的主力成为基层文艺活动的骨干力量,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
  为了主动解决好群众文化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把群众文化活动推向更高层次,他们始终坚持常年开办各种类型的辅导学习班。十年来参加各类培训的有1500人次,其中80多人考上了艺术学校,有64项演唱节目获省级以上奖励,30人获省以上个人表演奖。八九七厂职工么春生,1985年在全国民歌演唱会上荣获二等奖。乐平矿务局小学十三岁学生毛炳林,代表江西少儿进中南海,向中央首长汇报演奏,并荣获笛子独奏三等奖。美术、摄影作品8800余幅,先后参加全国不同级别的展览。“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景德镇分校一的建立,又增添了一块培育书画人才的园地。该分校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学成绩良好,受到了北京总校的赞扬。还有“少儿业余文艺学校一的建立,精心培育学龄前儿童的智力和兴趣,备受社会称赞。
  我市的群众文化,注意立足群众,侧重于辅导,着重抓提高。经过积极筹建与耐心辅导,“老战士合唱团”、“瓷工合唱团一、“工程师合唱团一、“白衣战士合唱团”、“新农民合唱团一、“红领巾合唱团”、“小百灵艺术团”、“武警战士合唱团一等相继建立,从而形成了一个以群艺馆为中心的群众文化网络。
  在抓好城市文化活动的同时,群众艺术馆经常派出专业干部下乡到户辅导,并定期召开农村文化活动经验交流会,举办农村文艺会演。1986年乐平县组织的农民演出队,参加江西省在宜春举办的首届农民会演,马灯戏《酒烧心》荣获一等奖。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动群众,提倡自办文化,主张公办、民办、户办一起上,收到可喜的效果。、目前我市已形成遍布城乡的四级文化网,文化馆、站、室已达455个,个体文化户239户。营业性舞厅19家,录像放映点28个,桌球167台,电子游艺机268台。每年还要接待来我市演出的营业性专业、业余剧团和各类文化艺术展览。
  十年来,我市群众文化活动活跃,工作卓有成效,多次受到文化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全国群文学会,省文化厅先后在我市召开城市群文工作会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了报道。
  为进一步丰富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开辟新阵地,增设新项目,1986年市文艺工厂改为游乐场,开展群众喜爱的各项文化娱乐活动,每年参加各项活动的达50余万人次,年收入18万余元。1986年少年宫的开放,1987年老干部活动中心的落成,工人文化官的扩建,群英堂、大众剧场的多种经营,使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各具特色,多姿多彩。展现了多层面、多样化、多功能的立体型的新格局。
   (二)专业艺术精益求精
  解放前,演员被贬为“戏子”,归于三教九流之列。草鞋码头上的戏子,更是人格低下,苦不堪言。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了拯救濒于没落的艺术事业和贫困潦倒的流散艺人,1949年5月设立了口赣东北景德镇市教育局力,负责管理各类学校和文艺单位,着手清理流散艺人,登记整顿和组建各种类型的演出班子。1951年2月,地委文工团将流散的京剧艺人组成京剧二分团,4月由“新民舞台一58名越剧艺人组成“新民越剧改进剧团一,10月正式成立“景德镇市赣剧院”,1954年4月以小生、小旦、小丑三角班经营的“大众曲艺场”被正式命名为。景德镇市采茶剧团”。从此,旧社会的“戏子”,解放后在政治上翻身做了主人,生活上有了保障和出路。
  1956年初,市京剧团、赣剧团、越剧团、采茶剧团,由民间职业剧团,后被批准为地方国营剧团。
  1958年,相继组建了市歌舞团,飞车走壁团和市文艺学校。1963年又组建了市话剧团。
  1959年市京剧团奉命上庐山为党的八届八中全会演出,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与全团同志合影留念。
  市歌舞团的建立,在诸多传统剧种中,加进了现代艺术的新品种,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建团一年,巡回演出于粤、湘、鄂、皖等省,受到一致好评,为瓷都赢得了荣誉。
  1964年创作以歌颂瓷业工人为题材的大型采茶戏《窑前战歌》参加江西省首届现代戏会演,获得好评。
  1965年市京剧团著名老艺人刘五立主演的《五岔口》参加华东会演倍受称赞。
  1960年前后,我市共有京剧、赣剧、越剧、采茶戏、歌舞、飞车走壁、曲艺、文艺学校等六团一队一校,是专业艺术团体发展的高峰期。
  建国后的前十七年中,各种类型的艺术表演团体,在“双百”方针和“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指引下,经过频繁的业务演出,辛劳的城乡奔波,不断的会演调演,常年艰苦勤奋的艺术实践,先后培育出老中青三代专业艺术人才,涌现了一批新创作改编的优秀剧(节)目。
   十年动乱,文化事业尤其是专业艺术表演,受到极“左一路线的百般摧残,演职员工大批下放,服装道具全部销毁。从此,专业艺术跌进了沉寂的低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文艺工作彻底平反。开放剧目,启用人才,.极大的调动了演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市京剧团在获得演出权利后,1978年-1979’年,演出场次,观众人次,经济收入,曾名列全省表演团体第二名,受到省文化局的嘉奖。1979年、198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先进单位。
   为了重建赣剧团,市里专门拨出招生编制,安排专款,委托省文艺学校在市里开办赣剧班。
   市话剧团恢复建制后,1980年首次赴沪演出自编自导的大型话剧《李自成》,受到文艺界、新闻界的关注,并录音录像,在华东等地播放。
   十年来,各剧团先后创作(改编)了一批优秀剧(节)目,出现了一批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美人才。
   参加省以上演出获奖剧节目表
  为适应新形势,满足社会多种文化需求,在抓紧戏剧创作的同时,电影、电视创作空前活跃,后来居上,填补了我市历史上电影、电视创作的空白(如表)。电影创作成果表
   电视创作成果表
   (注:未含景德镇电视台摄制的电视剧)
  为保持艺术创作持续发展,1985年成立了“景德镇市艺术创作研究所一,作为影、视、剧创作的实体和基地,给作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方便,有效地提高了作者的素质和作品的水平。
  艺术的繁荣,同时涌现了一批高级编导演人才。1988年在艺术职称评定中,共评出二级编剧2名、二级导演1名、二级演员9名、二级舞台美术师1名。演员王全喜被省文化厅选拔为全省尖子演员。
   (三)图书阅览跟踪服务
  我市图书事业,在解放前藏书不过两万,读者不足百人。解放后,1953年3月,“景德镇市图书馆”正式成立,开展了独立的收藏,借阅活动。建馆时藏书三万册。建馆十年,几迁馆址,尽管条件有限,为清理、整顿解放初期的图书市场,建立图书收藏、阅览的新秩序,作了大量的颇有成效的工作。文革中,图书馆停止开放。藏书几经转移,损失颇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图书阅览事业得到市委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达专项购书经费。1979年-1980年藏书达到30万册,比建馆时增加十倍。为了尽快发挥藏书的社会效益,充分利用有限空间,为读者提供服务,设有室内阅览座位120个。
  1980年11月,为配合全国善本书编目工作,清理、收藏了一部康熙二十一年版《浮梁县志》。经专家鉴定系世界孤本。全书对景德镇的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土人情、陶瓷生产都有记载,为研究我国十七世纪手工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1982年馆内新设“儿童阅览室”,拥有儿童读物2012册,期刊65种。为培养儿童的读书兴趣,满足求知欲望,提供了专项有效的服务,被评为省、市先进集体,专程赴京出席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室)表彰大会。
   除坚持日常的阵地开放外,主动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服务,不定期开展展阅、讲座、读书竞赛活动。先后展出’各类科技新书2000余种。
  在充分发挥馆内有限的阵地功能的同时,主动走出去,动员社会力量办图书。据不完全统计,至1988年,共辅导组建社会图书馆(室)424个,藏书1278万册。
  改革开放,给图书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从等上门借阅转向跟踪服务,积极主动地为工农业生产和科研教育等部门提供科技情报资料,,使图书馆成为开放型的信息中心和资料中心。截止1988年底,该馆藏书已达43万余册,比建馆的1954年增长14倍,在四年一次的全省图书馆评比中,该馆于1985年和1988年两次都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
   (四)电影放映覆盖城乡
  解放前的景德镇,只有过被称为“影巴子戏”的电影放映,并且是手摇放映,无声画面。1950年,中共浮梁地委决定在市中心兴建“人民电影院”,从此奠定了我市电影放映事业发展的基础。1952年,拥有1200个座位的“人民电影院”竣工。由于宣传、组织观众,成绩突出,1958年全年放映2000余场,观众达180万人次,收入20余万元,在全省名列前茅。
  1979年,市里拨款兴建拥有1400个座位的“光明电影院”,1980年春节正式营业。1982年又兴建了“东郊电影院”,同时改造了“人民电影院”,租用了“红卫电影院刀,增设了“群英堂刀、“大众剧场”放映点。从此,城市的电影放映网点,有了较为合理的布局,为观众提供了方便。
  在农村,几年来由于大力提倡集体和个体办电影放映,使这一事业发展迅速。截至1988年底止,农村共有放映单位79个,放映队94个。加上城市专业电影院6座,影剧院5座,开放礼堂俱乐部3座,工矿内部俱乐部26座(均含乐平县),我市的电影放映网点遍布全市,覆盖城乡。
   为使农民更多地看上新影片,市电影公司于1984年和1988年先后在俄湖滩乡、蛟法区建立了电影管理站,将影片发行权,直接下放到基层。
  电影发行放映事业的发展,既丰富活跃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又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面临电视、录像、舞会等文娱活动的多方挑战的新形势下,全市电影发行放映工作者千方百计挖潜革新,扩大服务项目,实行优质优价,从而使发行放映收入依然年年增长。1988年,全市发行放映收入450余万元,名列全省第二位。市电影公司也多次被评为全市先进单位。
   (五)书本发行年年增长
  建国前夕,景德镇私人经营的大小书店(摊),前后计有16家,但多被查封问罪,店摊倒闭。1949年9月10日,“浮梁地区新华书店一成立,之后在浮梁县属各区乡发展了一批图书发行员,初步形成了书本发行网络。1952年,“浮梁地区新华书店一改名为“景德镇市新华书店”,实行经济独立核算。1954年以来,城市发行网点不断增多,相继出现了专业性的经营单位“美术书店”、“科技书店”、“古旧书店”、“儿童书店一、“合作书店一等,这批书店在扩大发行,方便顾客,增加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图书发行工作一改“文革刀中的冷落场面,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新建的书店大楼,开辟了各类图书营业厅,并实行开架选书,分类销售,大大方便了顾客选书购书。与此同时,书店内部进行了经营体制改革,改变了以往独家经营的单一发行渠道,形成了以国营为龙头,集体个体-起上的局面,发行网已经遍布城乡。据1988年底初步统计城市发行点已达217处,农村发行点已达59处。图书发行销售额也年年增长,1988年末,销售额达265万余元,比“文革”前的1965年销售额25万元增长10.3倍;比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销售额57万元增长4.5倍。
   (六)文艺团体创作繁荣
  解放前,景德镇的文艺创作研究组织,只有少数陶瓷艺人自发集结的“陶瓷美术研究社”等民间团体。解放后,随着文艺事业的发展,1952年成立了“景德镇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市文联),下有美术、戏剧、文学三个协会和一个音舞小组。这些文艺组织,遵照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和任务,开展了不少文艺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到“文革一时,由于极。左一路线的严重摧残和破坏,被迫停止了一切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文学艺术的全面发展,各种文艺创作研究组织也相继恢复,迅速发展。1980年,市文联召开了第三次文代会,制定了发展文艺创作的规划。此后,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各文艺门类的创作研究组织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现在,市文联下属有文学、美术、戏剧、音乐、舞蹈、书法、摄影、曲艺、民间艺术协会和诗词学会,杂文学会、乐平县文联等共计12个团体会员;有个人会员1385人,比“文革”前增长3.5倍;省级会员有288人,全国级会员有38人,均比“文革”前增长4.5倍。在这支朝气蓬勃的队伍中,已有一部分美术家、艺术家、文学家、评论家在省内外有较高的影响。
  十年来,党对文艺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党对文艺的领导有很大的改善和加强,激发了各文艺组织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工作热情,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系列文艺创作活动。其中,举办各种文艺报告会、文艺讲座、艺术理论年会等200多次,举办作品讨论会、作品改稿会、小说笔会等120多次;举办各种征文活动、文艺创作会、谷雨诗会、诗画会、书画会等80余次;举办各种美术、陶瓷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70余次,举行文艺调演、文艺晚会、戏剧表演赛:民歌演唱会、笑的晚会等40余次;到北京、上海、广州、四川、西安、南昌等省市举办各种美术、陶瓷美术、摄影艺术作品展览20余次。
  1984年至1986年,市文联与陶瓷公司等单位连续举行过三次陶瓷艺术“百花奖一活动,参加活动的作者达1600多人次,参加展出评奖的作品有3312件(套),获各种奖的作品有545件(套),有力地推动了我市陶瓷美术的发展。同期,市文联在全国和省美协、影协支持下,在北京举办了《胡献雅画展》、《“瓷都风情”摄影作品展》和《周国桢陶瓷雕塑艺术展》。这几次展览,均获得较高评价。
  十年来,我市文艺作品不仅数量增加,而且质量也有显著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文艺作者共发表、展出、演出、播放的各种文艺作品达28600多件,在海外发表和展出的各种美术、摄影作品有2800多件。其中,分获各级各种奖励的文艺作品有4500多件,在省获奖的.有250多件,在全国获奖有150多件。
  这一时期,各种文艺创作都有新的发展。十年来,出版文艺书籍和大型画册20多本,其中《景德镇陶瓷艺术>、《景德镇国画选》、《现代民间青花艺术》、《周国桢陶瓷艺术》、《胡献雅画选》等六本画册,均受到读者和专家的好评;,创作发表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五十多篇,长篇小说两部。反映瓷业战线改革题材的小说《瓷魂》的出版,填补了我市一大空缺,受到有关领导和许多评论家的赞赏。1988年,长篇小说《飘荡的尘埃》又相继出版,以其新颖的题材、主题、人物而得到评论家和读者关注。此外,戏剧、民间文学和起步较晚的文艺评论等创作研究工作也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并编印了《景德镇故事集》、《景德镇民歌集》、《电影电视文学剧本》、《戏剧剧本》、《文艺论集》等五本专集。
  这十年来的文艺创作,成果丰硕,发展很快。许多文艺作品,不仅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角度上有明显进步,而且在艺术上也有新的突破。作品的内容、题材、形式和风格出现了多样化的欣欣向荣的局面,在促进思想解放,激励人们投身四化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何明炎胡含章

知识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讲述了40年的发展,使景德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景德镇人民并不满足现状,而是决心以更大的成就来实现振兴瓷都、繁荣瓷都的理想,决心用不太长的时间,达到三个目标:一是振兴景瓷,恢复和提高景德镇在国内外应有的地位;二是扩大出口,把景德镇建成为江西的主要出口创汇基地;三是全面发展,使景德镇成为赣、浙、皖三省毗邻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围绕这三个目标,全市上下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一的方针指引下,抓住调整经济结构这一关键,力求强化农业基础,突出陶瓷工业主体,壮大机械、电子、建材、轻化、房地产五大行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阅读

相关人物

何明炎
责任者
胡含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