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市政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694
颗粒名称: 二十六、市政建设
分类号: F291
页数: 4
页码: 146-149
摘要: 景德镇市的城市建设在建国后的四十年中,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中,取得了巨大成绩,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 城市建设 城市发展

内容

景德镇市的城市建设在建国后的四十年中,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中,取得了巨大成绩,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国四十年来,城市建设各行业及职工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市城乡建设局所属全民企事业单位已发展到12个,有规划设计、勘察设计、市政工程、建筑设计、城市开发、城市供水、园林绿化、公共交通、道路照明、市容环卫、城市管理等十几个专业机构,职工总人数达到2919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8人。这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为建设现代、文明的瓷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建国后的前27年的发展
   建国以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二十七年中,我市城市建设经历了恢复、发展、失调的曲折发展历程。
  1949年到1953年,是我市城市建设的恢复时期。景德镇一解放,新生政权就十分重视城市建设改造工作,1949年5月市政府成立了建设科,统一领导全市城市建设。在当时国家财政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是对原有市政建设进行维修改造,整顿市容环境,并进行了适当新建工程。
  建国初期的城市建设,虽然缺少资金,但由于坚持了为恢复发展生产、安定人民生活、改善市容环境服务的方针,仅用有限的资金,三年多的时间,就办了解放前旧政府三十多年没能办成而人民又迫切需要的几件实事,如拓宽道路,疏竣下水道、安装路灯、架设浮桥等,社会效益显著。
  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我市城市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初步改变了老市区工厂与居民区混杂的状况,调整了老市区布局。开辟了工人新村居住区,珠山中路的临街建筑也逐步完善。老市区市容有了初步改观。同时,开辟了东郊区,使城市从已形成千年的古老市区范围向外扩展。一批大、中型陶瓷、建材、机械、电子、化工等企业和陶瓷科研、教育机构相继在此建成,市政公用和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也同步建设。到六十年代末,新建的东市区已初具规模。这一时期,我市还建成了第一座自来水厂;建筑了第一座横跨昌江的大型永久性桥梁——昌江大桥;创办了城市公共交通事业。
  “文革一初期,城市规划管理失去控制,城市建设基本停顿,基础设施失修失管。“文革”后期,城市建设工作在某些方面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为了缓和城市供水的紧张状况,1975年5月建成生产能力1万吨/日的黄泥头水厂。1975-1976年,为配合皖赣铁路景德镇路段的站场建设,完成了新建曙光路,改造马鞍山路等市政工程。此外,还建设了珠山东路,在东市区开辟了宽30米的东二路。
   (二)十年来城市建设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城市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1)对城市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1978年7月市规划委员会成立,决定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1979年9月成立了由16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城市规划编制小组,开始编制《景德镇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经过多次讨论、修改,于1982年9月正式提交送审稿,同年10月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于1983年11月由省内28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技术鉴定,1984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对本世纪我市城市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嗣后,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又继续深入进行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到1988年,已编制完成二十多个小区规划设计和专项规划。
  同时,加强了城市管理立法和执法工作。1979年以来,市人大、市政府批准颁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的暂行规定》、《城市管理办法》和市政、绿化、环卫、城市开发、城建档案等十几个管理办法或规定。为了有效地监督检查执法情况,1985年成立了城市管理大队,城建系统各行业也分别成立了城管中队,执法队伍大为加强。城市建设管理进入了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轨道。
  (2)城市建设、改造、开发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是大规模地改造了老市区。1979年沿江东路由原来的15米拓宽到25米,使这条南北交通干道更为,畅通。在沿江东路改造中,同时兴建了长2.3公里的沿江东岸护坡,沿护坡新建了大型排污截流管道,将沿岸74个排污口截流至郊外,并建成沿江东岸绿化长廊,使沿江东路一带的市容、交通大为改观。其次是改造人民广场和工人新村。1978年以来,先后拓宽和打通了广场和工人新村四周的道路,完善了广场周围的照明、绿化、排水等设施,对广场一带新建的公共建筑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开辟了新村西路居住小区。此外,对失修失养的珠山路、中山路、莲社路等十多条道路进行了全面翻修。经过不断建设和改造,老市区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东市区。东一路、东二路、翠云路、曙光路等宽30米的干道,已全部铺设了高级路面;东一路的排水、绿化设施已基本完善;还开辟了宇宙瓷厂生活小区,增设了公交线路,配套完善了区中心新厂地段的公共设施。东市区已发展成为布局合理、特点鲜明、交通方便、各项设施基本配套的工业区。
  三是开发建设了西市区。由于生产建设和城市规模合理发展的需要,自七十年代以来,城市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西市区。1980年12月开始建设中心跨江大桥——珠山大桥。该桥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双曲桁架拱桥,其正桥长328米,宽18米,荷载能力为汽-20、拖-100吨级,共投资894万元,于1983年10月建成通车。珠山大桥的建成,减轻了昌江大桥的交通压力,促进了西市区建设的迅速发展。在西市区的建设开发中,还进行了以道路交通建设和生活小区开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新建了珠山西路和沿江西路,基本完善了珠山西路的市政公用设施和临街建筑,完成了沿江西岸的绿化,并铺设了三条过江供水管道。1986年开始进行纵贯西市区南北全长10.2公里宽40米的吕西路建设工程,整个工程计划投资3000万元,地下管线、绿化、路灯等设施配套建设,即将于1989年内建成。吕西路的建成,将为更大规模地建设开发西市区发挥重要作用。由城建开发公司统一实施建设的金鱼山小区,占地3.3公顷,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其中办公楼1.5万平方米,住宅楼2.7万平方米,水、电、路、绿化等市政设施和商业网点,托幼等公共设施综合配套,总投资1100万元,现已基本完成。整个小区设计先进,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生产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增长,也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市政公用设施迅速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城市供水:1978年10月在城市上游,开始兴建总规模为10万吨/日的洋湖水厂。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为5万吨/日,投资782.4万元,1983年9月一期工程竣工供水。洋湖水厂的水源避免了电厂煤灰的污染,基本满足了用户对水质水量的要求。与此同时,观音阁水厂和黄泥头水厂经过不断改造,供水能力也由原来的2.15万吨/日提高到5万吨/日。到1988年末,城市供水能力已达到10万吨/日,共铺设供水管道71.72公里,人均生活用水量达到197升/日,用水普及率达93%。此外,全市还有50多个单位建成自备水源31.7万吨/日。城市供水的紧张局面有了较大缓和。
  市政设施:近十年来建成的曙光路、东二路、银曙路、广场北路等干道,分流了市中心车辆,改变了城市交通东西向紧张、南北向受阻的状况,基本形成了方格网形与放射形相结合的城市道路骨架。到1988年,城市道路已有50条,总长74.2公里,面积99万平方米,道路密度为2.5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占有道路3.3平方米。此外,还改建了里弄道路324条,总长54.1公里,面积13.71万平方米r70%以上的里弄铺设了水泥或沥清路面。道路照明设施不断发展,灯具品种增多,现有圆球形、琵琶形、玉兰形、蘑菇形、伞形、多头组合形和直壁长短杆式、桥式、雄鹰式、吊光式等多种照明光源,在主、次干道和桥梁上都安装了高压汞灯和高压钠灯。1988年全市共有路灯3415盏,线路总长180公里。城市雨、污水排放状况也大为改善,1988年共建有下水道57公里,排水设施服务面积达到25.2平方公里,占建成面积的85.4%。
  公共交通:随着公交事业投资的逐年增多、公交车辆、线路不断增加,“乘车难”正逐步缓解。1988年,全市已开辟公交线路30条,拥有公交车辆100辆,其中交接车30辆,营运线路长度为872.8公里,年客运量达2769.73万人次。公交线路、‘站点布局较合理,已基本形成网络。特别是市中心两条小公交线路的开辟,每天运行144班次,深受乘客欢迎。
  园林绿化:十年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开展,初步形成了“瓷都樟翠、茶花竞研、昌江柳色、浮梁桂香一的园林风格。新建了马鞍山公园、储仙洞风景区、梅园(盆景)、三龙苗圃和松涛、滨江等小游园,建成一批城市雕塑、园林建筑小品和街心花坛,恢复了森林公园的建园工作,完成了城市17个责任山的绿化、人民公园、莲花塘内的园林设施也不断完善。1988年,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已达846.16公顷;其中公共绿地161.1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5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8.64%;共有公园3个,面积20公顷;有苗圃园4个,面积35.2公顷;盆景园1个,面积1.1公顷;植行道树1.29万株,道路绿化总长43.7公里。从1981年起,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绿化先进城市,1986年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城市一称号,跨人了全国绿化先进城市的行列。
  市容环卫:环卫事业投资有较大幅度地增加,1988年和1978年相比,投资增加10倍,环卫设施、专业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市容环境卫生有了显著改观。到1988年,环卫专业队伍已发展到561人,配有各种专业车辆36辆,其中垃圾密封、自卸车21辆,洒水车4辆,真空吸粪车9辆,建有垃圾中转站5座、大型粪库4座,道路清扫面积已达79.96万平方米,年清运垃圾6.5万吨,清运粪便3.12万吨,拥有公共厕所172座,其中有30座是近年来市政府拨专款新建的现代化厕所,市区街道两旁还设置垃圾集装箱117个,铁铸果壳箱100个,水泥瓷砖痰盂100个,活动垃圾桶300个,垃圾清运已全部实现机械化,粪便抽运机械化程度亦达到25%。由于环卫设施的不断完善,环卫专业队伍的辛勤劳动和全市人民的积极配合,共同治理,使市容卫生面貌有了显著的改观。1987年我市在全省城市“创三优一活动中荣获第二名。
   谭梅菊张陆明

知识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讲述了40年的发展,使景德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景德镇人民并不满足现状,而是决心以更大的成就来实现振兴瓷都、繁荣瓷都的理想,决心用不太长的时间,达到三个目标:一是振兴景瓷,恢复和提高景德镇在国内外应有的地位;二是扩大出口,把景德镇建成为江西的主要出口创汇基地;三是全面发展,使景德镇成为赣、浙、皖三省毗邻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围绕这三个目标,全市上下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一的方针指引下,抓住调整经济结构这一关键,力求强化农业基础,突出陶瓷工业主体,壮大机械、电子、建材、轻化、房地产五大行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阅读

相关人物

谭梅菊
责任者
张陆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