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商业供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687
颗粒名称: 十九、商业供销
分类号: F721.2
页数: 7
页码: 110-116
摘要: 解放前,景德镇市商业萧条惨淡,直至解放前夕,城乡仅有各类私营商业1519户,其中:城镇759户,农村760户。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商业供销 经济建设

内容

解放前,景德镇市商业萧条惨淡,直至解放前夕,城乡仅有各类私营商业1519户,其中:城镇759户,农村760户。
  1949年,新中国建立,商业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商业工作,及时成立工商管理机构,并创建国营商业;1952年初,浮梁县合作社联合社成立,主管全县供销商业、消费、手工业等合作事业,使国营供销商业迅速建立起来,为瓷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1953年,各类商业达3701户,当年公私商业的营业总额为6139万元,其中:国营商业2C40万元,合作社商业259万元,公私合营商业97万元,私营商业3743万元,各占比重分别为33%、4%、2%、61%。
  1956年4月,成立市商业局,在三大改造高潮中,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的决定,经过各行业的申请,百货、烟酒、茶叶、五金、屠宰等17个行业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纯商业零售总额为2285.91万元,比1955年1981万元,增长15.4%。
  1958年,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国内纯购进总额达744.8万元,比1953年的40.8万元增长17.25倍;国内纯销售总额3055.6万元,比1949年21万一元,增长144.5倍,比1953年694.14万元增长3.4倍。
  “十年动乱一岁月,我市城乡商业形成单一的国营渠道和独家经营的流通体制,商业网点大幅度减少,商品流通渠道堵塞,商品供应紧张,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粉碎_四人帮一后,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在“改革、开放、搞活一的方针指引下,实行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各类商业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商品流通体制,市场商品供应情况日趋好转,国营商业纯销售总额开始突破亿元大关,集体和个体商业蓬勃发展,‘零售网点逐年增加,商业服务人员迅速扩大,商业机构不断健全,目前共设有百货、五交化、石油、煤炭、副食品、蔬菜水产、肉食品、饮食服务、商业储运、土产、农业生产资料、果品杂品等12个专业公司和茶厂、肉类联合加工厂、食品厂、酒厂、制酱厂、豆制品厂、煤制品厂等11家商办工业,还有46个农村基层供销社,建立了城乡兼顾,行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商业供销生产、经营企业和服务部门。现有固定资产4025万元,拥有一支中青年为主的商业服务职工队伍,1988年职工总数13009人,与1957年的3223人和1978年的6392人相比,分别增长3.03倍和1.04倍,基本上实现了销售总额和人员的同步增长,业务和管理人员中大中专以上文化741人,各种技术职称56人。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物质产品的丰富,流通领域繁荣活跃,城乡市场购销两旺,1988年商业供销的商品购进、销售和税利全面增长,商品纯购进完成14988万元,比1979年2735.9万元,增长4.48倍,比1953年40.8万元,增长366.35倍;商品纯销售实现29769万元,比1978年16335万元,增长82.24%;国营供销商业企业缴纳税利总额854万元,盈利企业实现利润825.53万元,比1978年403万元,增长1.48倍;年末商品库存额为10736万元;商办工业总产值完成2689.21万元,比1981年164.8万元,增长15.32倍,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商业网点遍布城乡
  改革十年,我市商业机构和网点的设置,坚持集中与分散,大型与中小型、专业与综合、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统筹安排,不仅形成了珠山大道以百货商场,糖烟酒商场、沿江旅馆、五交化商场、迎宾楼餐厅,景德镇瓷器友谊商店、景德镇照相馆、景德镇饭店、华孚商场为中心的繁华商业街,而且还有纵横交错的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遍布市县、乡镇。全市先后开辟了六个农贸市场,开设了二个“步行街一小商品市场,组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体的国营商业、供销商业、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业网络。1988年全市“三业”网点为12627个,比1979年1093个,增加10534个,增长5.03倍。其中商业零售网点9330个,比1979年1665个,增加7665个,增长4.6倍;饮食业网点1894个,比1979年200个,增加1694个,增长8.47倍;服务业网点1403个,比1979年228个,增加1175个,增长5.15倍。1988年每万人拥有“三业一网点数,由1979年的18.5个,上升到101个,增长4.46倍。
  近几年,对“三业一网点进行了改建、修理、扩建和装修,1988年重点修建了市中山路商业网点,修饰一新的各式各样的商店,用不同的商品装扮起来,五光十色,富丽堂皇;对其它街道的国营供销商业和集体商业的零售网点,也花了112万元进行了修建,在街头巷尾、边缘地带、乡间村头,小店小摊星罗棋布,吃、穿、用商品琳琅满目,从早到晚,顾客川流不息,极大地便利了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国营供销商业认真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和政策,开展了企业内部的各项配套改革,组建了多种形式的批发机构。据统计,1988年我市国营供销商业批发机构发展到57个,扩大了对社会商业的批发,发挥了国营商业的主渠道作用,左右了城乡市场;同时建立了以国营供销商业为中心、幅射功能比较齐全的五交化、农副产品、信托三个贸易中心。全市国营供销商业有17家大中型商业企业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其中:市区13家,农村4家;有234家小型商业企业实行放开租赁经营,其中:实行“国家所有,集体经营一的有128家,占放开数的54.7%,承包经营的有65家,占放开数的27.28%,转为集体所有制的1家,占放开数的0.043%,实行租赁经营的有40家,占放开数的17.09%;据市区13家大中型企业承包经营情况统计,1988年商品纯购进完成9450万元,占年承包计划数的140.62%;商品纯销售完成13500万元,占年承包计划数的114%;实现利润504.8万元,占年承包计划数的164.73%,’提前一个季度完成了全年承包计划任务。农村基层供销社重点进行了还社于民,变“官办一为“民办”的改革,开展了清股、扩股和落实股权工作,1988年全市农户入股量达24.825万股,股金总额达99.3万元,比1950年3.25万元增长29.55倍。
  集体商业发展迅速,1988年集体商业零售网点687个,比1978年113个增长5.08倍;集体商业零售人员5660人,比1978年1701个增长2.33倍;随着商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集体商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营业收入逐年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安排好市场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个体商业网点和人员大量增加,1988年个体商业网点10432个,比1980年357个,增加10075个,增长28.22倍。其中:从事零售商业的7409个,增加7160个,增长28.76倍;从事饮食业的1745个,增加1698个,增长36.13倍;从事服务业的1278个,增加1217个,增长19.95倍;个体“三业刀人员也由1980年的12704人,增加到15180人,增长19.49%。这些都大大方便了群众,“买货难”、“吃饭难”、“理发难”、“修理难一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二城乡市场购销两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广泛进行和不断深化,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市商品货源日益丰富,绝大多数商品购进增加,市场销售活跃兴旺,尤其是生猪、禽蛋、蔬菜购销,在市场放开之前均是连年增长。1988年国营供销商业农副产品购进总额为19485万元,比1978年761.91万元,增长24.57%,比1950年3.1万元,增长62.84倍。其中水产品购进1303百公斤,比1978年456百公斤,增长1.85倍;其它农副食品购进也有明显增加。同时工业品货源也越来越充裕,1988年国营供销商业工业品国内纯购进总额达45964万元,比1978年3746.9万元,增长11.27%,比1953年40.8万元,增长10.27倍:其中:食糖14050百公斤,比1978年190百公斤,增长72.95倍;酒58414百公斤,比1978年8469百公斤,增长5.89倍;棉布13889百米,比1978年5304百米,增长1.62倍;绸缎2720百米,比1978年149百米,增长17.26倍;自行车13775辆,比1978年5134辆,增长1.68倍;电视机3709架,比1978年338台,增长9.97倍;化肥45731吨,比1978年29685吨,增长54.05%;另外,化纤布、呢绒、肥皂、洗衣粉、生活用煤、收录机、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等购进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改革十年来,商品严重匮乏的局面结束,布票、棉花票、煤油票等多种票证陆续取消,市场供应明显改善。1988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70677万元,比1978年18472万元,增长2.83倍。其中: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5749万元,比1978年1855万元,增长2.1倍;消费品零售额64928万元,比1978年16617万元,增长2.91倍,比1949年21万元,增长3090.81倍;1988年,居民消费品零售额已达59187万元,居民消费市场持续旺盛,大多数吃、穿、用、烧消费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销。其中:吃的商品由主食热能型向副食营养型转变,以粮食为主食的比重下降,副食品比重大为上升;穿的商品由单调一般化向多样时新化转变;用的商品由低档陈旧型向高档现代化转变,原来的四大件——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缝纫机已普及城乡家庭,“新六件”,尤其是家用电器等高档耐用消费品增幅更大。1988年,销售缝纫机7676架,比1978年3535架,增长1.17倍;手表35714只,比1978年12504只,增长1.86倍;自行车31097辆,比1978年10215辆,增长2.04倍;录音机3359架,比1978年22架,增长151.68倍;电风扇28670台,比1978年367台,增长77.12倍;电视机13286架,比1978年230架,增长56.77%;彩电1743架,比1980年44架,增长38.61倍;洗衣机4921台,比1985年2503台,增长96.6%;电冰箱5019台,比1985年1076台,增长3.66倍;化肥61504.吨,比1978年38600吨增长59.34%。全市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达8171万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总额13072万元,为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较好地发挥了补充作用。
   三服务行业发展迅速
  全市饮食、照相、浴池、理发、洗染、旅馆、日用修理等服务行业,目前共有网点4704个,从业人员8095人。其中:饮食业网点3297个,从业人员4465人;各项服务业网点1403个,从业人员3630人。在服务业网点中,旅馆业网点210个,从业人员1593人;理发业350个,787人;浴池业和洗染业各1个,分别为15和12人;摄影业37个,109人;日用品修理业796个,1064人;其它居民服务业8个,50人,与1978年和解放初相比,其发展速度惊人。
  市饮食服务公司是我市国营综合性专业公司,现有大中型餐菜馆12家,饮食小吃店29家,旅馆12家,理发店12家,照相馆4家,洗染、浴池各1家,1988年共有职工1304人(其中集体350人),拥有固定资产395万元,流动资金80万元,.经营网点83家,生产经营面积2.4万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1.725万平方米)。业务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现有厨师、点心师、餐厅等级服务员56人,其中:特级厨师2人.一级厨师7人;摄影师、着色技师、暗室技师、修整技师17人,理发师13人,全省仅有的特级修脚师1人。常年供应的高、中、低档各地风味名菜和地方传统菜有200余种,饮食点心60余种,旅馆拥有床位1860张。
   我市最大的饭店——景德镇饭店位于瓷都中心广场西侧的珠山大道路口,年接待全国、省、市大中型会议30余次,自1983年起接待回大陆探亲访友、旅游观光的港、澳、台胞。近,年来,这家饭店用700余万元进行全面更新改造,1988年12月竣工,保留了雄伟的外形建筑风格,装饰布局、设施配备、辅助结构都是按照国内最新水平设计装修的。饭店内豪华客房、中西大餐厅、豪华舞厅、游艺室、咖啡座、商品部设置得格调新颖、组合别致、,美观实用、富丽华美,为瓷都市容增添了光彩,成为我省目前最大的商业性涉外旅游饭店之一。
   四商办工业逐步壮大
  我市商办工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建成以食品工业为主的肉类加工、冷藏、生化制药、糕点、糖果、酿酒、茶叶、豆制品、酱菜、调味品、制冰、饮料、炒货、煤制品、废旧金属、废油复制加工等10多个行业,共11家商办工业企业。其中:全民所有制10家(食品工业占64%),共有职工1681人,工程技术人员20人,拥有固定资产14137万元(食品工业占81%)。.全部流动资金总额为21767万元,’比1958年275.31万元,增长78.06倍,比1981年2121.43万元,增长9.26倍;税利436.42万元,比1981年278.41万元,增长56.75%。产品共有24个系列325个品种,除确保全市城乡市场供应外,还远销邻省、市、县和东北、华北等地,有的产品还出口英国、日本、东欧等国家和地区。
  景德镇茶厂是全国重点茶厂之二,拥有自营茶园1852亩,年产茶叶3700担,现有较为先进的制茶设备和红茶精制技术,年精加工能力600吨,是具有毛茶生产、收购、初精加工、内外销售全能的综合企业,其产品“浮红一,不仅品质优良,色泽乌润,而且香气芬芳,茶味浓郁,在历年外贸出口中,均处于浮红茶区领先地位。早在1953年,工夫红茶“浮红乃就由于品优质佳而名扬海内外,产品远销东欧、苏联、荷兰、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并提供商品茶15724吨,创工业产值7213万元,上交税利1532万元,为国家创外汇1224美元。
  建于1954年的肉类联合加工厂,十年改革不断发展,卫检力量和动力设备较为先进,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由单一生猪屠宰发展成屠宰、冷藏、生化制药、制冰、熟食禽蛋等综合加工企业,拥有机械化生猪屠宰流水作业线,以及具有较高现代化程度的生化制药大楼和肉食品加工大楼。班宰生猪能力1000头,冷藏能力1500吨,每年为市场提供鲜(冻)猪肉800吨,再制蛋100多万只,工业用冰200余吨,制革用皮6万多张,生化药类134万元,年工业总产值达1400万元,成为我市商办工业中举足轻重的骨干企业。1978年研制成功并批量生产的“骨膜素一、。骨宁针剂”,填补了我省生化制药产品的空白,为企业的,全面综合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市制酱厂是生产酱油、酱菜、调味品3个系列产品的企业,年生产能力5000吨。该厂生产的酱菜质优价廉、包装精美,在省内外市场享有较高声誉,自1983年开始向日本出口“盐蕌头”和“盐刀豆”,产品出口前景很好,出口量逐年增加,为商办工业出口创汇开拓新的市场打下了基础。
  市食品厂具有悠久的传统生产技术和产品,设备年生产总能力为2000吨,在主要产品中,以玉露糕、玉带糕、麻仁鲜肉月饼、重油秃酥月饼、绿豆糕、趸糖等品质为佳;深受消费者欢迎。乐平县食品厂不断改造生产设备,大搞外引内联,在改进工艺操作,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优品种等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较大成效。近年生产的鲜桃夹心糖等品种,在省内外声誉较高,多次评为部优、省优产品。
  市煤制品厂是我市唯一生产民用蜂窝煤的专业厂家,拥有100毫米蜂窝煤机16台和配套设备,年生产能力为8万吨,产品结构由单一的煤球生产改变为煤球、蜂窝煤同时生产,最后完全过渡到专门生产蜂窝煤,新建的煤制品二厂也已投产,使我市成为全省第一个普及蜂窝煤的城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商办工业产品共获得部优产品7个,省优产品6个,省行业优质产品23个。尤其是在有史以来的1988年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名、优、特、新产品一一景德镇茶厂的。金丝燕一牌一级工夫红茶、二级工夫红茶,乐平县食品厂的“安字一牌鲜桃夹心糖、荔枝夹心糖,荣获金牌;乐平县食品厂的桃酥、花生牛轧糖、奶油‘球糖,市制酱厂的“玫瑰一牌什锦丝荣获银牌;乐平县食品厂的蛋杏元荣获铜牌。
   为了大力发挥传统食品生产的优势,创名牌,争市场,我市商办工业1984年起就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工作,仅1984--1985两年中,技术改造投资就达到222万元,1988年又投资382万元,陆续进行了21个项目的技术设备改造和厂房更新扩建。市制酱厂引进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酱菜真空包装、罐头封口包装等新设备;市酒厂成功地用野生植物酿酒,受到全国酿造专家的称赞,还成功地进行了糖化酶代替麦麸曲酿酒试验,参加了省科技成果展览,为糖化酶在全国推广应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料。乐平县食品厂投资400万元扩大部优产品的流水作业线,为商办食品工业的发展增强了后劲。市豆制品厂采用电动石磨磨浆、离心机滤浆、蒸汽烧浆、木榨成型等一条龙的半机械化生产线,第一次在我市用机械化取代了有史以来豆制品加工行业繁重的人力操作,生产能力得到扩大,在近年又加强横向技术协作,从安徽芜湖引进“千张皮”豆制品生产线及先进的工艺操作技术,年生产能力由2吨猛增到50吨,基本上满足了城乡人民对豆制品的生活需要。
   李锦山

知识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讲述了40年的发展,使景德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景德镇人民并不满足现状,而是决心以更大的成就来实现振兴瓷都、繁荣瓷都的理想,决心用不太长的时间,达到三个目标:一是振兴景瓷,恢复和提高景德镇在国内外应有的地位;二是扩大出口,把景德镇建成为江西的主要出口创汇基地;三是全面发展,使景德镇成为赣、浙、皖三省毗邻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围绕这三个目标,全市上下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一的方针指引下,抓住调整经济结构这一关键,力求强化农业基础,突出陶瓷工业主体,壮大机械、电子、建材、轻化、房地产五大行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锦山
责任者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