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683
颗粒名称: 十五、林业
分类号: F307.2
页数: 6
页码: 93-98
摘要: 景德镇是“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气侯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无霜期长,土壤肥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林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天然条件。
关键词: 景德镇市 林业经济

内容

景德镇是“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气侯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无霜期长,土壤肥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林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天然条件。
  据1981年调查,全市共有土地总面积788.66万亩,其中林业用地530.7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7.3%。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304.7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8.6%。在现有林分中,用材林144.17万亩,防护林41.38万亩,经济林22.14万亩,薪炭林78.31万亩,特用林8.6万亩,竹林10.15万亩。全市有活立木总蓄积量达877.9万立米,活立竹864.85万根。共约有249科928个树种,其中:用材林58科196个树种;经济林138科535个树种;观赏树种53科207个树种。
  建国以来,林区人民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3至4万立米,毛竹20万根,年产茶油16万公斤。40年来,累.计提供商品木材184.77万立米,毛竹约700万根。窑柴2598万担,修建林区公路248公里,整治河道27公里,林区基建面积3.8万平米,基建投资606万余元。并提供了大量的木炭,薪材、杂木棍、香菇、木耳、笋干、松香、桐油、生漆等多种林副产品。
  我市还有十分丰富的林内资源,不仅有木材、毛竹,亦有野生动物、药用植物和多种林副产品。药用植物有85种之多,蕴藏量达150万公斤。乡、村还有一些珍贵古木,目前已列入保护之内的有西湖乡桃墅村的7棵古杉,最大1棵树高29米,胸径110厘米,立木蓄积13立米;人民公园290多年的古罗汉松;瑶里乡梅岭村10棵千年古樟树;黄坛乡东港村350余年的白果树;荷塘乡童坊村相传有2000年历史的白果树;瑶里乡白石塔林场具有800多年的古香榧树等。
  40年来,林业机构不断改革和完善,已经形成一个包括行政管理、经营管理、林政管理、调查设计、森防、护林防火、生产,科研等在内的一整套机构系统。1988年市林业局设置有13个科(室),58名工作人员。全市共建立乡级林业工作站36个,配有专职工作人员150人。林业专业队伍5000多人,林业科研人员11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0多人。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市营林、森工、木材利用和多种经营等林业系列性生产已初具规模。现有国营林场、林木良种场、采育林场、垦殖场、木材检查站、、木材厂、林科所、林业苗圃33个;乡村集体林场157个,其中乡(镇)、场办林场78个,村办林场69个,经营山林面积达122.96万亩。
   (一)林木种子生产
  景德镇市的林木种子生产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单一采收到建设良种基地的发展过程。建国后至60年代,全市未建立种源基地,,主要靠天然林区采集种子,质量、产量均不稳定。r973年.8月,成立国营乐平县白土峰林木良种场,从建场起先后建设林木种子基地5563亩,其中有1365亩被列为国家林业部和江西省林业厅林木良种基地。全市现已收集杉树优良无性系品种151个,建立采穗圃6亩、杉树初级种子园73亩;杉树、国外松等采种基地5683亩,湿地松、火炬松和中国阔叶树母树林212C亩。由于采种基地的建立,到80年代,本市已有固定的采种基地和采种的专业农户,多数树种种子能基本自给。40年来全市共采集以杉树种子为主的各种林木种子74万余公斤。
  (二)育苗工作解放后,随着造林事业的发展,育苗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1950年至1965年的16年中,全市育苗面积达5300多亩,平均每年育苗359亩。近10年来全市育苗面积8970亩,平均每年育苗897亩。与1965年前的16年育苗相比,分别增长了40.9%和33.1%。据统计,解放以来全市育苗面积达2.18万余亩,平均每年育苗面积545亩。
   (三)植树造林
  建国40年来,我市认真贯彻执行了“以营林为基础”的林业建设方针,实行国造国有,社造社有,合造共有,允许集资投劳兴办林业等一系列林业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现了国营、集体和个人造林一齐上,连续不断地开展了植树造林,造林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40年来,全市造林面积达210.52万亩,其中:国营造林65.7万亩,集体林场及各种形式造林144.82万亩。全市造林保存面积94.13万亩,保存率达44.7%。其中国营造林保存面积32.7万余亩,保存率为49.8%,其它各种造林保存面积61.43万亩,保存率为42.4%。
   (四)幼林抚育
  40年来,全市幼林抚育面积达342.3万亩。从1949年到1965年的17年中,全市抚育面积54.4万亩,占应抚育面积的28.5%;1966年至1976年完.成抚育面积93.2万亩,占应抚育面积的56.8%;三中全会后的10年,抚育面积达175.3万亩,占应抚育面积的183%,比“文革”期间约增加2倍,与前30年抚育面积总和相比,还多4.16%。
   (五)人工林抚育间伐
  我市人工林抚育间伐最早的是枫树山林场,始于1974年,到1988年该场中幼林抚育间伐面积达12.41万亩次,生产木材6.43万立米,收入970余万元。1984年全市有26个乡、村林场人工林进行首次间伐,每亩获利为营林资金的5倍。到现在止,全市人工林间伐面积达15万余亩次,共出木材12.65万立米,收入达1908万元。特别是近4年来,抚育间伐开始受益的林场越来越多,间伐面积越来越大,平均每年间伐面积2万余亩,间伐材1.87万立米,收入333万元。
   (六)封山育林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封山育林工作,曾颁发了一系列有关保护森林资源的法规,并对有关山林地区实行封山育林。目前,全市配有专职护林员28人,兼职护林员130人,封山面积达10万余亩。八十年代初以来,实行封造并举的方针,封山育林面积逐年扩大,已达214万亩次。
   (七)人工林低产改造
  国营枫树山林场1984年开始在浮南、浮西、塘〓3林区营造的17年和19年生的270亩“小老树”杉木林,实行小片皆伐,作低改试验。该场4年来,改造低产林3000亩一共出材8000立米。,在进行低产林改造过程中,对不适应杉木生长的林地,则更换树种,栽植湿地松、马尾松或阔叶林;立地条件好,采取杉树萌芽更新,补植不足株数。低改更新造林列入当年计划,尽早恢复森林。
   (八)天然次生林抚育改造
  80年代初,次生林抚育列入全市林业生产内容。1983年市林业部门对次生林抚育、改造提出了不同的林子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经过封育能恢复森林的,则以抚育为主;经济价值低的疏林,灌木林则以改造为主。从1985年起由市地方财政、林业部门每年拨给次改专项经费,当年全市有7个乡的16个村和林场完成次生林抚育面积1万亩。全市现已进行次生林抚育、改造面积达27.9万多亩。
   (九)油茶垦复管理
  解放前夕,全市熟油茶山仅有1万余亩,油茶籽产量下降到45万公斤。解放后,林农分得了茶山,加强了垦复管理,产量不断提高,到1954年油脂上升到25万公斤。1961年从城市到农村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群众性的垦复油茶活动,动员3万多人次垦复油茶山9.3万余亩,并建立7个油茶生产基地,油茶专业队伍300多人。70年代后,油茶管理水平有了提高,很多地方建设了“三保一油茶山,对油茶树进行修枝整形、除萌和更新改造。历年来全市油茶垦复、垦修面积144.4万亩次,平均每年垦复3.61万亩。
   (十)护林防火
  40年来,我市在防止森林火灾方面,贯彻了“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建立护林防火组织和专业队伍,、推行了护林防火责任制,开展区域联防,在重点林区建立护林防火检查站,了望台和通讯网,开辟地面防火线。在林区还经常开展护林防火安全教育,组织广大群众制定护林防火公约,实行林区生产用火责任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森林防火工作受到重视,防止森林火灾的力量进一步加强,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和受害面积显著减少。据统计全市现有护林防火小组1039个,专职护林员1968人,兼职护林员1532人,同时各林区组建。了一支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扑火突击队伍,突击人员3千余人。开辟防火道460公里,防火线548公里,设立了望台9座,护林哨所153个,架设有线电话线路421公里,无线电台‘(含手持机)39台,防火车18辆,灭火机具101台,其中风力灭火机15台,无线电中转塔l座,这些护林防火基础设施,在护林防火中正发挥很大的作用。
   (十一)森林病虫害防治
  我市森林病虫害种类繁多。害虫有15目134科或亚科,计730多种;病害有131种。建国以来,我市加强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1979年至1981年,全市开展森林病虫害普查工作,摸清了病虫害种类,危害程度,分布范围,以、及天敌资源情况。1987年市森防站主持了波阳片4地(市)6县联合防治松毛虫工作,使这一地区53万亩松林虫情级由3级以上降到零级至1级。全市初步形成了虫情测报网络,准确率达85%,较好地指导了面上的防治工作。40年来,全市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22万余亩,施用药剂111吨。
   (十二)国营林场的发展
  国营枫树山林场现辖11个分场(所),5个场办企业,58个林业队。全场山林分布在3个区14个乡,纵横80公里。现有898户,3118人,固定职工1549人,其中林业工人871人,工业工人678人,有科技人员33人。
  枫树山林场是中央和本省重点投资营造用材林基地之一,整个基地属于低山丘陵,绝大部分坡度平缓,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适应发展用材林。林场经营土地面积41.63万亩,其中林业用地41.53万亩。现有活立木蓄积量达67.4万立米,其中人工林林分蓄积57万立米。历年造林保存面积25.49万亩,占全市人工林面积27%。该场已为本市储备了大量的后备森林资源,为开创林业新局面打下了物质基础。
   (十三)集体林场的
   兴起与发展乡、村林场是我市农村中一支专业性的集体经营林业的组织。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以国营林场为骨干,乡村林场为主体,积极兴办林场,逐步实现林业生产基地化。1954年到1965年,全市乡村林场为21个;1974年至1978年5年期间,发展到85个,有劳动力3500多个,造林保存面积6.17万亩;1981年又增加到122个。目前,全市有乡、村林场157个,经营面积122.96万亩。另有联合林场,造林联产组合、专业户、重点户等270多个。
   (十四)基地建设
  湿地松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1981年10月林业部和江西省林业厅在枫树山林场合资营造湿地松速生丰产林,到1984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08万亩,1988年止完成基地造林6.176万亩,占造林总面积的41.17%。1984年至1988年美国惠好公司和联合国粮食组织投资中心的专家,先后5次来到枫树山林场进行考察,专家们赞扬枫树山林场营林达到了集约经营水平,同类树种的生长水平超过了美国。
  采伐迹地建设:1964年至1971年,市林业部门先后创办了红旗、程家山、其山下、莫溪4个国营采育林场。林场经营面积3.44万亩,其中林业用地3.35万亩。造林面积2.19万亩,其中采伐迹地造林2:01万亩,占造林面积的91.8%;有人工杉木林蓄积5.3万立米,历年造林投资300多万元。1987年至1988年抚育间伐面积0.43万亩,出产木材0.28万立米。以现在起每年约有2千亩的抚育间伐任务。
  集体用材林基地建设:1974年10月,江西省农林垦殖局批准我市从1974年到1982年建设15万亩用材林基地规划。到1982年止,经过9年的努力,完成基地造林5.53万亩,占计划的36.84%。
   (十五)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1960年3月组建市农林垦殖科学研究所,“文革”期间该所被撤并,1973年9月又重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林业科研事业才进入恢复与振兴的新阶段。1982年改为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现有职工67人,其中科研人员19人。1970年枫树山林场创办林科所,主要生产白僵菌,在市郊开展松毛虫防治并为林场林业生产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服务。林业科研机构成立以来,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1.5项,获科技推广奖6项,科技成果奖4项。
   (十六)林业建设发展规划
  初步设想是:1989年到1995年,深化改革,理顺关系,调整机构,择优开发,依靠科学,积累力量,打好基础,基本绿化荒山。1996年开始采取先进科学技术,集约经营工业人工林,争取进入林业振兴时期。到2000年森林面积达491.3万亩,使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38.6%提高到62.3%。
  1989年到2000年的具体规划是:造林186.6万亩,其中用材林134.6万亩(人工造林74.6万亩、飞播12万亩,封山育林42万亩);防护林30'万亩(人工造林5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薪炭林10万亩、经济林10万亩、特用林2万亩。年平均造林面积15.55.万亩,“四旁一植树380万株。1989年扩建杉树、马尾松、国外松种子园800亩,在中幼林内进行疏伐,建设杉树母树林2千亩,近3年内建设马尾松、国外松母树林各1千亩。
  1989年到1995年木材生产52.5万立米,毛竹136万根,纤维板4.86万立米,胶合板440万平米,刨花板1万平米,松香0.86万吨;1996年到2000年产木材40万立米,毛竹120万根,纤维板45万立米,胶合板540万平米,刨花板4万平米,松香2.8万吨。
   张来顺曾志勇

知识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讲述了40年的发展,使景德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景德镇人民并不满足现状,而是决心以更大的成就来实现振兴瓷都、繁荣瓷都的理想,决心用不太长的时间,达到三个目标:一是振兴景瓷,恢复和提高景德镇在国内外应有的地位;二是扩大出口,把景德镇建成为江西的主要出口创汇基地;三是全面发展,使景德镇成为赣、浙、皖三省毗邻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围绕这三个目标,全市上下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一的方针指引下,抓住调整经济结构这一关键,力求强化农业基础,突出陶瓷工业主体,壮大机械、电子、建材、轻化、房地产五大行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来顺
责任者
曾志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