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农牧渔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682
颗粒名称: 十四、农牧渔业
分类号: F304.5;;DF413.4
页数: 4
页码: 89-92
摘要: 农牧渔业在景德镇的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建国前,本市农村长期遭受封建地主阶段的统治,加上土质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生产条件差,农业发展缓慢。1949年解放以后,广泛开展剿匪反霸和减租减息运动,为土改扫清了道路。1951年土改全面完成,农民获得了土地。1956年,广大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道路,实现了耕地、山林由所有制向公有制转化,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56年,粮食总产量达13104万斤,比1949年增长118.5%;油脂产量达87.03万斤,比1949年增长215.21%;牧业、渔业也出现喜人局面。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农牧业 渔业

内容

农牧渔业在景德镇的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建国前,本市农村长期遭受封建地主阶段的统治,加上土质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生产条件差,农业发展缓慢。1949年解放以后,广泛开展剿匪反霸和减租减息运动,为土改扫清了道路。1951年土改全面完成,农民获得了土地。1956年,广大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道路,实现了耕地、山林由所有制向公有制转化,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56年,粮食总产量达13104万斤,比1949年增长118.5%;油脂产量达87.03万斤,比1949年增长215.21%;牧业、渔业也出现喜人局面。
  合作化后木久,农村大搞公社化,大刮共产风、浮夸风,加之遇上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出现了困难时期。经过三年经济调整,农业生产略有好转。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业生产遭受挫折,多年徘徊,发展缓慢,全市有三分之一的生产队吃粮靠回供,用钱靠贷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本市农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业生产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1981年,全市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各种专业户不断出现。随着党的农村政策贯彻落实,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一)农业生产条件
  (1)农业人口、劳动力。1950年,浮梁县有6个区67个乡,农户25528户,农业人口97675人,全劳动力31033个。1955年以后,农业人口逐年增加。1988年,全市农村有1县3区56个乡(场),农户159065户,农业人口740646人,全劳动力347218个。
  (2)耕地。1949年,浮梁县(不包括景市郊区)耕地面积为320720亩,其中水田311030亩,旱地9690亩。1952年,进行查田定产工作,核实耕地面积为360233亩。1958年以后,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88年,全市耕地964740亩(包括乐平县578021亩),其中水田806449亩,旱地158691亩。(3)水利设施。1949年,浮梁县灌溉面积约6.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约3万亩。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设施建设,组织领导广大农民改造自然,开发利用水源,改善生产条件,建设各种类型水利灌溉工程2836座(不包括乐平县)。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7座,小(二)型水库1837座,塘坝1302座,引水陂堰875座。固定电力抽水机站239座,装机261台计6057.5千瓦,固定机械抽水机站218座,装机220台计4333马力,水轮泵站3台,计有效灌溉面积295700亩,占耕地面积75%,比1949年增加近9倍,其中旱涝保收面积202500亩i建提防工程4座,圩堤总长14.5公里,设有3座电力排涝站,装机9台计520千瓦,保护面积9100亩,建小水电站67座,装机86台计3893千瓦,兴修水土保持工程758项。
  (4)耕作动力。1957年以前,畜力是农业耕作的主要动力,每头耕牛负担耕地面积30到36亩,劳动强度大,负担重。引进农业机械,始于1958年,以后逐步发展。1965年有拖拉机24台,机耕面积19000亩;1975年有拖拉机279台,机耕面积80000亩;1980年有拖拉机949台,机耕面积196650亩。1988年全市农机总动力240635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969台,小型拖拉机2396台,机耕面积23.44万亩;农用载重汽车820辆/54505千瓦,此外,还有脱粒、植保、加工设施等机械。
   (二)粮食生产
   景德镇粮食生产历史悠久,粮食作物种类多,其中水稻播种面积占90%,稻谷产量占95%以上。
  (1)水稻。1949年稻谷总产量为5918万斤,单产190斤。1953年以后,随着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深入,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56年稻谷总产量达12262万斤,单产达305斤。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农业生产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和严重自然灾害的侵袭,粮食产量一度下降,1'962年稻谷产量下降为9768万斤。1963年到1965年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稻谷产量逐年上升,1965年为13762万斤。1966年到1976年,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稻谷产量徘徊不前,其间四年减产,粮食总产量每年仅递增3.1%。农村近三分之一的生产队,吃粮靠回供,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认真落实党对农村的各项政策,农业迅速发展。1982年,普遍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调整农产品收购价格与产业结构,1984年完成乡社分设,农村经济向商品化发展,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达33450万斤。1988年,稻谷总产量为82053.18万斤。
  (2)其他粮食食物(杂粮)。我市种植的其他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大小麦、豆类、红薯、荞麦等。六十至七十年代,这些粮食作种植较普遍,以后随着旱地改水田、一季改双季以及水利设施改善等措施使水稻生产发展较快,杂粮种植逐渐减少。玉米1960年种4.11万亩,产量278.54万斤,1980年后很少种植。红薯1972年种13000亩。1988年包括乐平县也只有27013亩。大小麦1971年面积为17400亩,1988‘年包括乐平也只有17964亩。荞麦1961年后就逐年减少,1980年后就很少种植。
   (三)油料作物生产
  (1)油菜。油菜籽为我市主要食用油料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大部分种在水稻田里。1949年种植面积为17577亩,总产量4417担。1955年种植面积为最多,达71659亩,总产量22199担。1984年种植面积为40265亩,总产量31044担。1988年收获面积为123125亩,总产量为106000担。
  (2)芝麻。多种在旱地和开垦的山地里。1949年种植面积为3392亩,总产量1085担。1954年种植面积6294亩,总产量1887担。1982年种植面积最多为19188亩,总产量14464担。1988年种植面积为32214亩,总产量22756担。
  (3)花生。多种在带砂性的旱地上。1949年种植面积为400亩,总产量238担。1952年种植面积为585亩;总产量468担。1954年种植面积为969亩,总产量1242担。1964年种植面积最多为3394亩,总产量2791担。1988年种植面积为13607亩,总产量为19354担。
   (四)经济作物生产
  (1)棉花。1949年种植面积为660亩,产量66担。1965年为最高年,种植面积6349亩,总产量2445担。1976年后没有种植棉花。1988年全市只有乐平县种植棉花。种植面积为31719亩,产量12346担。
  (2)苎麻。零星种植。1949年生产麻皮31担。1952年种植面积为115亩,总产量72担。1955年种植面积为201亩,总产量89担。以后逐年减少,1980年后很少种植。1988年种植面积为736亩,总产量为982担,主要分布在乐平县。
   (3)黄麻。1951年引进印度长果种黄麻,种植面积为1103亩,总产量2000担。1959年种植面积为176亩,总产量250担。1976年后没有种植。
  (4)甘蔗。1949年到1958年;种植面积为150亩至400亩之间,总产量6200担至17000担之间。1959年种植面积945亩,总产量47250担。1983年至1985年种植面积为3039亩。总产量307080担。1988年种植面积为10386亩,总产量460394担。
  (5)水果。1949年水果总产量为1117担,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除枫树山园林场和罗家垦殖场的桃园里、三,龙乡东山下各有成片的梨树和桃树外,其他地方有少量零星分布的板栗、柿、枣、桃、梨和鹅湖乡查坑村、江村乡严台村的柑桔。1973年开始从浙江温州引进蜜桔苗木‘,在朝阳、青塘、鹅湖等地集中连片栽培,现已投产。1975年水果总产量为2086担,其中梨1272担。1983年水果总产量为7125担,其中柑桔1127担。1987年鹅湖园艺场引种+的苹果开、始采摘。1988年水果总产量为24560担,其中柑桔7260担。(五)副业生产
  1949年后,党和政府颁发了“十大自由一的布告,号召农民勤俭起家,勤劳致富,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提倡农民多养家禽家畜,房前屋后种植果树,垦荒种植各种作物,允许农民将多余的农副产品进入自由市场,对于资金欠缺的贫苦农民,银行、信用社给予无息或低息贷款,鼓励农民发展副业生产。1957年副业产值达430.2万元,占农业产值的20%。1965年副业产值达672.62万元,占农业产值的26%。1966年后片面地抓粮食,,形成了单打一的农业结构,挤掉了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1980年副业产值为496.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9.2%。1988.年副业产值为391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3.9%。
   (六)畜牧业生产
  1949年,全市生猪年末存栏数为15000头,肥猪出栏数为9500头。1979年生猪年末存栏数为78752头,肥猪出栏数为46133头。近几年来,推广乐平花猪等瘦肉型猪,进行猪种改良和人工受精,建设出口瘦肉型猪商品基地。1988年,生猪年末存栏数为346962头,肥猪出栏数为232878头,出口瘦肉型猪4476头,人工受精2100~窝,肉类总产量19605吨。
  1949年,耕牛年末存栏数为12602头,1977年为18062头,1988年为56490头。1988年,饲养奶牛520头。一
   家禽鸡、鸭、鹅的饲养,1949年末存笼数为10万羽,1959年发展到35万羽,1976年下降为16万羽,1988年上升为185万羽。
   (七)水产品生产
  景德镇有两江11条大小河流,总水域25万亩,可养殖水面10.77万亩。其中:水库8.76万亩,河沟0.72万亩,池塘1.29万亩。现已利用水面8.4万亩。鱼类资源丰富,有3科87种。八十年代建设了一批商品鱼养殖基地和鱼苗鱼种繁殖基地。1981年进行网箱养鱼试验。1983年使用配合饲料。1988年建设丰产鱼塘2620亩,建设高产鱼塘100亩,人工孵鱼苗1.262亿尾,培养鱼种2600万尾,改造鱼塘1614亩,水产品总产量达4694.8吨。其中人工养殖产量3880.9吨。吴松泉

知识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讲述了40年的发展,使景德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景德镇人民并不满足现状,而是决心以更大的成就来实现振兴瓷都、繁荣瓷都的理想,决心用不太长的时间,达到三个目标:一是振兴景瓷,恢复和提高景德镇在国内外应有的地位;二是扩大出口,把景德镇建成为江西的主要出口创汇基地;三是全面发展,使景德镇成为赣、浙、皖三省毗邻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围绕这三个目标,全市上下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一的方针指引下,抓住调整经济结构这一关键,力求强化农业基础,突出陶瓷工业主体,壮大机械、电子、建材、轻化、房地产五大行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阅读

相关人物

吴松泉
责任者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水稻
相关专题
油菜
相关专题
花生
相关专题
棉花
相关专题
黄麻
相关专题
甘蔗
相关专题
水果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