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筑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672
颗粒名称: 四、建筑工业
分类号: X799.1
页数: 5
页码: 53-57
摘要: 景德镇市建筑业是解放后发展起来的。刚解放时,全市没有一家正规营造厂,仅有泥木建筑工人307人。1951年4月,市政府根据基本建设发展需要,抽调干部,拨出专款,组建“景德镇市营造公司刀,但没有固定工人,只有24名管理干部,承接工程临时招收工人。不久,建筑工会成立并决定在全市设立3个“建筑工人劳动供应站一,这样营造公司所需要的临时工才有了固定来源。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建筑工业

内容

(一)历史回顾
  景德镇市建筑业是解放后发展起来的。刚解放时,全市没有一家正规营造厂,仅有泥木建筑工人307人。1951年4月,市政府根据基本建设发展需要,抽调干部,拨出专款,组建“景德镇市营造公司刀,但没有固定工人,只有24名管理干部,承接工程临时招收工人。不久,建筑工会成立并决定在全市设立3个“建筑工人劳动供应站一,这样营造公司所需要的临时工才有了固定来源。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市基本建设加快了步伐,1954年1月,市政府重新组建国营“景德镇市建筑工程公司一,即现在的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从此,市一建公司成为我市基本建设的骨干力量。
  1965年,市内。三线力工程建设上马,市政府为扩大施工力量,将原劳动局下属的一个建筑工程队,升级组建为市属集体企业——景德镇市合作建筑工程公司,即现在的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建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我市第二支骨干施工企业。
  在“一五”计划时期,我市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施工进度快,工程质量好,建筑技术和组织管理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953年至1954年,全市建设工程约20项,建筑面积约35000平方米;1955年建设工程76项,建筑面积为65000平方米;1956年市城建局设计室成立,1957年建设工程增加到126项,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这一期间,建筑竣工面积达25.94万平方米。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有:市陶瓷展览馆、工人文化宫、里村电厂、河西砖瓦厂等。其中陶瓷展览馆、工人文化宫是我市第一批砖混结构工程;里村电厂6000千瓦的发电机房工程,为第一幢采用钢筋混凝土高框架结构,一建公司只用了8个月时间就建成交付使用。
  “二五一时期,我市基本建设超速度发展。当时,全民建筑企业的职工人数由1957年的1523人发展到1962年的3304人,其中1959年职工人数达到6288人。这一期间竣工建筑面积为45.77万平方米,建造了景德镇建筑史上“五个第一力,即:第一个陶瓷工业现代化厂房工程高级美术瓷厂(现为民瓷厂),第一条普及煤窑景陶瓷厂圆形倒焰窑,第一幢层次较高的建筑景德镇饭店,连拱顶大厅共有七层,第一个大跨度剧场市“群英堂”剧场,跨度为25.4米;第一榀大跨度钢质屋架市体育馆钢拱型屋架,跨度为32.5米。以上工程均由市一建公司施工。
  二五一期间,我市建筑业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活动,职工中涌现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人物,一建职工罗雨顺在景德镇饭店施工中,发明“土刀卷扬机等机具,被省建委任命为土木工程师;泥工王火生在操作中日砌万块砖,被评为“万砖能手一参加全国表彰会;一建公司发明的粉刷机具和木材防火剂等革新项目,被选送北京参加全国建筑业革新成果展览,并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1959年11月24至29日,全省基本建设系统施工技术革新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一建公司介绍经验并接待观摩。此后,全省建设系统曾四次在我市召开-双革一经验交流会,市一建公司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红旗一单位。
   (二)改革十年
  1978年以来,我市建筑业的发展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规模日益壮大。1979年8月,成立了景德镇市建筑工程局(现名建筑工程建筑材料工业局),将一建公司、二建公司和景陶瓷厂、市水泥厂等建材企业从城建局划出,拨归建工局领导。到1988年底,市局直属施工企业已由2个发展到3个,即一建公司、二建公司和新近由一建公司大集体。建筑服务公司一升格的第四建筑公司。职工人数也由1979年的2300人增加到3898人(一建1867人,二建1427人,四建610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壮年职工占职工总数的57.6%。
  目前,市局直属施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净值428.99万元,主要机械设备458台,总动力为8518(马力),技术装备率634元/人.全员动力装备率3.24元/人,比1979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1985年,经省建设厅核定市一建、二建公司为房建二级施工企业。
  到1988年底止,全市县以上国营施工企业有5个(含市局直属企业,以下同),职工3960人。县以上集体企业12个,职工5833人,县以下施工队78个,人数约7709人。全市国营、集体、县以下施工队共计17502人,比1979年(6623人)增加了1.1万人(不包括外地常驻本市28个施工单位的8000多人),就人数上说,建筑业仅次于陶瓷、机械制造业,居全市第三位。
  (2)施工能力大有提高。从1979年到1987年的9年间,我市建工系统自行完成施工产值42512.67万元,比1952年到1978年27年完成的总和(26798.54万元)还多15714.13万元。9年间,年平均完成施工产值4723.63万元,相当于前27年平均数(992.5万元)的4.75倍。施工产值完成最多的是1986年,达8114.35万元。9年间共竣工房屋面积190.71万平方米,相当于前27年(252.89万平方米)的75.41%。其中,市局直属施工企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先后承建了华风瓷厂、景陶改扩建工程、景德镇火车站、老干部活动中心、少年官、市人大办公楼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其施工技巧,建筑风格使人耳目一新,较好体现了我市建筑业的施工能力和建筑创作的日益繁荣,为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光彩。
  1980年和1985年,国家建设部曾先后授于市二建公司“百日无事故活动一先进单位和“遵章守法,反对违章指挥一先进单位,该公司和下属工区还先后两次获得省政府授予的“安全生产一先进单位称号。
  市局直属施工企业丰富的施工经验及其良好的技术装备,具备了适应建筑市场需要的成龙配套的技术能力,能够胜任土木建筑,现代装饰,地基处理,水卫电器、窑炉建筑,房屋开发,园林仿古,设备安装,高层吊装等建筑施工任务,年建筑安装工作量可完成2200万元,房屋竣工面积可达8万平方米。
   从1988年起,市局直属施工企业开始向国外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先后向伊拉克、利比亚、日本等国派出职工350多人次。
  (3)工程质量荣获省优国优。我市创建的第一项省级全优工程是1982年由.二建公司施工的市环卫处职工宿舍楼,五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整个工程只用了170天就全部竣工交付使用,比合同工期提前23天,成本降低率达6%,工程质量按全优工序进行检验,符合国家规定标准,1983年在省、地(市)、县全优工程抽样检查中评定为省“全优样板工程”。我市第一项获得国家级表扬的全优工程,是座落在河西金鱼山的少年官,这组建筑面积为3238平方米的群体建筑,造型别致,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承担施工任务的二建公司,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工程项目于1985年“6.1”前夕交付使用,1986年被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列为表扬工程。
  据统计,到1987年底,全市建筑行业共创全优工程33项(省级8项,市级25项),建筑面积85600多平方米,其中市局直属施工企业创全优工程26项(一建9项,二建17项),建筑面积69202平方米,占全优工程总数的80.8%。
   在创全优工程的活动中,全市各施工企业在建工程质量明显提高,单位工程优良品率达6.3%(国家标准为8%),合格率为100%。
  (4)科学技术有了新进步。从六十年代起,我市高层建筑加固地基大都采用钢筋混凝土桩基。1982年,市建筑设计院在景德镇火车站旅客站房工程的施工中,首次采用“强夯法一代替钢筋混凝土桩基,使地基强度提高三倍以上,节约工程费用23.5万元,节约水泥305吨,钢材120吨,木材60多立方米。“强夯法一不用“三材”,费用低廉,在我市建筑业很快推广,并形成了几支地基处理专业施工队,承包了全省范围内的大量工程。我市的这一地基处理新技术,在全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80年代初,市局直属施工企业开始应用“砖底模”、“土胎模”新工艺浇筑大型屋面板,应用“液压滑升模板”工艺砌筑百米以上烟囱,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6年,市局自筹资金6万多元,与航空部602所在IBM-PC/XT微机上共同研制与开发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程序并获得成功,利用该程序编制施工图预算,工效高,计算准确,平均每分钟可完成2个工程的材料分析工作。一项百万元以上的工程,用手工计算要十多天,而用微机计算最多半天就可完成。该项程序的开发与应用为提高我市建筑工程预决算的质量和管理工作,迈出了新的可喜的一步。
  (5)职工素质有了可喜的变化。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建筑业文化、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的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1980年前市局直属施工企业的2300多名职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以上,其中小学程度的又超过半数;论技术等级,平均只有3级左右,六级以上的熟练技术工人不到10%;技术人员只占职工总数比例的2%,其中不少是由工人中提拨起来的,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技术理论知识;多数业务管理人员没有受过专业训练。
  1985年6月,市局成立了景德镇市建筑技术培训中心,培训中心以市建筑职业中学为依托,采取联合办学的方法,定期开设建筑施工、,建筑经济等单科班。从1986年至1988年,先后共举办短训班4期,集中培训施工管理人员496人次。‘1980年以来,市局和直属施工企业组织职工学文化、学政治、学技术达6200多人次,全员培训入学率达60%左右。现在,市局直属施工企业的3800多职工中,达到高中文化程度的有586人,占职工总数的15%;达到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095人,占职工总数的28.09%,有50%的干部达到中专、大专文化水平;具有高、中初级经济技术职称的业务管理人员有190人(含局机关),占职工总数的4.8%,4至6级的中级技术工人有1458人,占职工总数的37.4%;厂级以上的高级技术工人有837人,占职工总数的21.4%,职工全员培训初见成效。
  (6)行业管理迈向科学化。一个以方针目标为核心,以招标投标和承包经营为主要内容,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以企业升级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现代管理体系,在我市建筑业已开始形成。首先是市局直属施工企业普遍推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初步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状况。一建、二建实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和栋号包干取得较明显的成效。其次是许多工程项目推行招标投标承包制。无论是国营还是集体,城市还是农村,本地还是外地的施工企业,按技术资质都可以参加投标竞争,开始改变过去企业吃国家“大锅饭一的局面。
  为进一步推动全市建筑业的改革,1984年,市政府发布《关于全市建筑业实行全行业归口管理的有关规定》,要求全市建筑业统一归口到市建工建材局管理,各建筑施工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均不改变;基建工程项目全面推行招标投标承包制,建筑安装企业普遍推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制,并积极发展对外劳务合作和出国承包工程。
   (三)展望未来
   建筑行业战略目标是:四、建筑工业
   l、加强行业管理,对全市施工队伍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严格控制施工队伍继续膨胀,使我市施工队伍同建筑安装任务有一个恰当的比例。
  2、把培养人材当作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抓紧抓好。坚持以业余教育为主,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职工教育。一是开办职工中专学校,培养各类中等专业人才;二是开办职工业余学校,加速培养中级技术工人;三是继续鼓励职工报考各类高等学校,力争在2000年内,使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6%至7%;使大部分中级技术工人的技术等级提高2至3级;对领导干部则着重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和管理水平。
  3、成立建筑工业科学研究所,为行业发展提供情报信息。研究和推广新的建筑科学技术;推行按先进建筑管理科学制定的各种合理的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设计、施工收费标准等;汇集和提供建设科技情报;加强建筑业务建设,包括规程、规范、标准和其它业务参考资料的收集、事理、档案工作。
  4、推行墙体改革,逐步实现建筑产品工业化。今后十年,我市建筑技术改造的重点是为推行墙体改革,发展大板建筑,实现建筑产品工业化,为走专业协作的道路打下基础。
  5、开展联合经营,进一步开拓省外和国外市场。联营的重点是与省、市建筑单位的联合或分包,同时逐步开展与省内外兄弟企业的联合经营,参与对外承包和劳务,积极开辟新的国际和省外市场。
   夏宗泽

知识出处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江西40年·景德镇市卷》讲述了40年的发展,使景德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景德镇人民并不满足现状,而是决心以更大的成就来实现振兴瓷都、繁荣瓷都的理想,决心用不太长的时间,达到三个目标:一是振兴景瓷,恢复和提高景德镇在国内外应有的地位;二是扩大出口,把景德镇建成为江西的主要出口创汇基地;三是全面发展,使景德镇成为赣、浙、皖三省毗邻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围绕这三个目标,全市上下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一的方针指引下,抓住调整经济结构这一关键,力求强化农业基础,突出陶瓷工业主体,壮大机械、电子、建材、轻化、房地产五大行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阅读

相关人物

夏宗泽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