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教育史略》增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纵横》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619
颗粒名称: 《景德镇陶瓷教育史略》增篇
分类号: G529.5
页数: 10
页码: 195—204
摘要: 《景德镇陶瓷教育史略》增篇 它是与自古以来的景德镇盛产陶瓷密切相关的,更是为陶瓷生产和科研服务的。
关键词: 景德镇 陶瓷教育史

内容

在阅完徐镇寿主笔的《景德镇教育志》之后,又喜读他撰写的《景德镇陶瓷教育史略》(见1989年第1期t景德镇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这就使我更加感受到景德镇教育史上的地方特色鲜明,它是与自古以来的景德镇盛产陶瓷密切相关的,更是为陶瓷生产和科研服务的。 《管子·小匡》上记载:“工之子常为工”,这只表明古代任何生产技艺传授都是以父传子的形式进行的,而且只传子,不传女,许多绝技被视为传家宝。当然,陶瓷生产领域中的技艺教育也不例外。但是,它始于何时,尚不可考。不过,《浮梁县志》记载,旧称“新平”之景德镇“冶陶,始于汉世”,若能从那时算起,应该说当时就有了“工之子常为工”,形成了一种父子世袭制度的陶瓷技艺教育。每一户工籍匠的家庭组合,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施教场所,既要进行君臣父子的人伦教育,又需要对自己的后代进行严格的技艺训练,这种世代相传的家庭式的教育,一技之长,世代相传,靠其衣食,就必然促使技艺不断提高,就必然不断出现新生力量,甚至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
   当然,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匠籍户及工役制彻底瓦解,工匠为宣窑生产,“照价给值”,加上“官民竞市”,匠籍户转化为个体劳动者或自销的作坊主。为了追求利润,必然要带徒授艺,扩大生产能力,于是,技艺教育由父传子向师徒制转化,把师提到仅次于父的地位,所谓“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是这个意思,都是维护师的尊严。但并不把徒视若为子。有学规,学徒期,一般为3年,只供给食宿,第一年专服家庭杂役,鞭笞之苦,习以为常。第二年才上手学艺,第三年期满后,还要为师父无偿劳动一年,并要宴请行会帮头,才许转雇东家。由此可见,学艺之难,满期不易。要获得一技之长,全靠自己的勤奋摸索和刻苦钻研。 到了19世纪末,虽有“百日维新”,但很快被夭折,不过,它所倡导的废科举,办学校,却深入人心。关心中国陶瓷业的有志之士,也认为中国陶瓷器要与洋瓷争夺市场,必须培养掌握陶瓷科学技术及其艺术的人才,于是,景德镇的陶瓷教育事业必然随之而逐渐发展起来。 《景德镇陶瓷教育史略》,实际上是一篇民国时期的景德镇陶瓷院校教育史略。在这之前和之后的景德镇陶瓷教育史,均未具体涉及到。 在这里,我又深深感受到1949年4月29日解放后的景德镇40年,其陶瓷教育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 从接管坐落在莲花塘的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起,当时该校设有饰瓷、成瓷二科,办有五个专科班,还办有6个中专班,到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该校于1953年2月11日,经中央批准,改为景德镇窑业学校,其教师谢谷初、邹建金还曾赴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援助建设。1955年11月6日,中央文化部在湖田创办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始为初级,后改为中专,设有釉上彩、釉下彩和雕镶三个专业,生源来自全国各地产瓷区保送,经考试合格者方可入学。当然,主要是面向,豫、湘、闽、赣招生,培养了一大批陶瓷技艺人才,仅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举办的国际科技艺术作品展览会展出该校学生的作品,竟达20多件。1956年6月19日,江西省工业技术学校又在景德镇开设陶瓷专业班,为江西省劳动局所主办,后发展为景德镇陶瓷工业技术学校,校址在现今景德镇陶瓷学院内,对在职职工进行专业培训。直到1958年1月18日,与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合并,成立江西省陶瓷学校,同年10月20日,又在此基础上,成立景德镇陶瓷学院,加上,成立于同年10月18日的机械工业学校,次年并入景德镇陶瓷学院,又成了该院组建陶瓷机械系的基础。使我国长期以来为人们渴望的纯陶瓷专业的高等学府终于实现。它又是一个多层次学制的学院,兼办中专部。 当初,景德镇陶瓷学院为景德镇市管,后改为江西省轻工业厅直辖,设有陶瓷美术和陶瓷工程两大系,前者包括陶瓷彩绘和陶瓷雕塑两个专业,后者则包括陶瓷工艺制造和陶瓷烧炼两个专业,生源除原江西省陶瓷学校学生410人进入该院继续攻读外,招收了学制三年的190人,五年的150人;还曾根据国家计划,先后接收了越南、波兰、罗马尼亚的留学生和研究生24人,研究班又设有器形设计、画面设计、雕塑创作三个专业。至于先后为福建、广东、浙江等省培训的实习生和研究生就更多。到了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由于该院是瓷国的仅有一所高等学院,在1962年得到保留,其师资、设备等也得到加强,这是该院从创办到1968年12月28日被撤时的一段历史。不过,这座受“文革”浩劫,被迫撤销的陶瓷高等学府,到了1975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复办。它是在景德镇陶瓷工业学校的基础上复办的。初为江西省辖,后改为中央轻工业部直辖。也设有中专部,办至1977年毕业时止,便集中全力培养大专生和本科生,设有陶瓷美术、陶瓷工程、陶瓷机械等4个系9个专业,均面向全国各地招生。进入80年代的第二个春秋时,国务院又批准该院为授学士单位的高等院校。从陶瓷美术系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在籍生1300余人,教职工600余人,师资来源最早分别来自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江西省工业技术学校景德镇陶瓷班,以及景德镇陶瓷工人技术学校等。在这些教师中,有原江西省陶业专科学校的部分专职教师,也有当地瓷坛上身怀特技的老艺人。后来有从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分配来的本科毕业生。有一支上百人的包括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讲师、助教等在内的教师队伍,其中有不少是当今我国陶瓷教育界享有盛誉的名家,如胡献雅教授i他的书画作品,曾多次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和奖赏,被中国美术馆等多次收藏,人民大会堂也有他的作品陈列,现为江西画院文史馆名誉馆长;周国桢教授的陶瓷雕塑展:先后在北京、香港展出,均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他的名字被载入英国伦敦欧罗巴出版的《世界名人小传》。 从创办到被撤,从复办到今天,景德镇陶瓷学院经历了25个不寻常的春秋,现有校园面积为270亩,投入使用面积约6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大楼、实验和行政用房面积为17000平方米以上,图书馆藏书20余万册,仪器设备达300万元,还拥有体育场和体育馆备一座。毕业于该院的大、中专生近4000人、大多工作在我国陶瓷生产战线上和某种硅酸盐部门、和特种陶瓷部门以及科研、教学、外贸等部门,发挥自己的才干,有的已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如中国科学院上海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俞喜庆、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德字等皆是。有的在改革开放中大显身手,如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所长秦锡麟,历年来的创作、设计的新产品,在广交会上百发百中,国家科委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陶瓷研究所副所长陈钟鸣,则在1982年被邀请参加加拿大举办的《中国古代传统美术展览会》,其陶瓷雕塑一展出,当即受到国际友人的赞赏。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经理徐希祉,系工程系第二届本科毕业生,他研制的《三节式五百千伏高强度棒式支柱绝缘子》和《五百千伏高强度仿棒式支柱绝缘子》两项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电瓷工业的空白,均荣获江西省优秀科技成果奖。景德镇光明瓷厂女厂长徐志军,经营决策果断,开发技术大胆,连年实现产值、销售、收入、税利同步增长,被评为我国第一批公布的“优秀女企业家”、“全国三八红旗手”;而于1978年毕业的王友朋,在福建龙海瓷厂濒于破产时,他挺身而出,担任厂长,当年实现产值翻一番淑利税上交就达200万元以上。……总之,该院毕业生,在我国瓷坛上都有一定的建树,在科研上也有一定的突破,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陶瓷事业作出了不少的贡献。 在教研方面,初创时,景德镇陶瓷学院就充分利用当地的陶瓷美术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特种技艺人员,对原料配方、制作技法、进行现场教学,收效颇大。当时由于教材不足,就自编教材,其中《陶瓷彩绘》一书得到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不仅有了这一教材问世满足教学需要,而且成了陶瓷行业中的畅销书之一。《陶瓷雕塑》、《日用陶瓷成型》、《陶瓷工业热工设置》、《陶瓷工业机械设备》等专业教材,及一批有关陶瓷教学讲义、通俗读本等,也相继成书。接着又有祝桂洪副教授的《陶瓷工艺实验'、张忠铭高工的《日用陶瓷原料分析及坯釉配方》、松兰讲师的《日用陶瓷名词术语》,以及《陶瓷机械手册》等专著,均得到正式出版。逐步形成具有该院特色的教材和参考书。 在科研方面,初创时,景德镇陶瓷学院有科研领导小组,下设陶瓷美术、坯釉配方、器型制作等研究组,并办有实验工厂,开展陶瓷工程研究活动。1981年又成立科研处,办学搬,发表科技论文,常为国内外有影响的报刊所转载,尤其是日本、西德、英国、美国等有关大学和科研部门,主动来函,要求交流。据不完全统计,仅该院复办以来,就有两百多篇论文在国内外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其,中有37篇先后被选入国际古陶瓷学术讨论会、全国陶瓷专业学术年会等。有9项科研成果,被选入江西高等院校1978年至1980年科技学术成果汇编。 景德镇的陶瓷高等教育,并不限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还有坐落在夜叉坞的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它创办于1980年10月30日,其前身是1972年后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创办的“七·二一”工人大学,并曾于1982年报中央教育部备案,是全国唯一的一所陶瓷职工高等学府,占地面积二万平方米以上,建有教学楼、综合试验大楼、礼堂、图书馆等。实行“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脱产与业余相结合、融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职务培训为一体”的原则,在原仅有陶瓷美术这一专业的基础上,陆续开设了陶瓷工艺、陶瓷热工、陶瓷机械等四个固定的三年制全脱产专业。从1984年开始,由就地招生转向面对1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并办有业余大专班,原则上是招收当地在职职工,学业期满,成绩合格,发给大专毕业文凭,后回原单位工作。10年来,共招生1400人左右,已毕业的大专生在700人以上。还受国家轻工业部委托,于1985年办起全国轻工业系统出口陶瓷设计进修班,和全国轻工业系统陶瓷窑炉与检测技术进修班,并办有以师生创作实习为主的实验工厂,使教育、科研、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1985年9月起,该校还办有中专班,同年9月底,又受理瓷都业余大学的招生和签发毕业证书的工作。
  景德镇的陶瓷高等教育,还有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84年3月13日创办的江西电大景德镇分校,它的前身是电大工作站,办学十年来,办有陶瓷工艺、陶瓷机械等专业,学制三年,实行学分制,学习期满,考试及格,发给大专毕业证书。其中,毕业于82届陶瓷工艺专业的江恒山,现任红旗瓷厂原料车间主任,他与同事共同研究稀土在陶瓷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于多种产品,荣获瓷都科技成果奖,并在全国稀土研究会上得到较高的评价;他还独立完成高白釉配方新工艺,在研究腐植酸钠应用于陶瓷生产方面,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该厂不可多得的技术人员。现任红星瓷厂检验科副科长的万山红,亦属于82届陶瓷工艺专业大专毕业生,他参与完成的“高热稳定性日用陶瓷”这一新产品试验,荣获江西省新产品证书,尤其是他参与完成的“应用传统釉降低烧成温度”这一新工艺试验,为企业每年降低成本10万余元,他还以《试论盘类凸凹底与坯体内应力的关系》为题撰写论文,被选入1985年《景德镇陶瓷工业年鉴》“论文、译著、报导简介”之中。毕业于1983年陶瓷机械专业的陆金德,回到群力机械厂后,运用自己在电大所学到的这一专业知识,集全国各地厂家防尘器之长,终于试制成功陶瓷生产需要的吸尘器,其中有10型、16型、18型的,均受到用户欢迎,从而使该厂更名为“防尘机械厂”。……总之,他们都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瓷都作贡献。 在这里要提到的,是创于1958年9月25日的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景德镇市枫树山分校,后更各为“景德镇市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曾与陶瓷系统联办各种工种轮训班,并办有彩绘瓷厂,年产值达近40万元,成了培养陶瓷彩绘等人员的教学场所和实习基地。 前面提到,创于1958年1月18日的江西省陶瓷学校,尽管在同年10月20日成了创办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基础而停办,但是,到了1973年2月27日,却曾在被撤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内复办。.当然,到了1976年3月2日,又因复办景德镇陶瓷学院而停办,但是,到了1980年9月18日又复办,校址设新厂,占地面积达60亩以上,建有教学楼、理化实验楼、图书馆和从原料成型到烧成彩绘的实习工厂,隶属于江西省轻工业厅,原定规模1000人,生源来自省内外,涉及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凡具有2年以上工龄和初中毕业的职工,年龄不超过35周岁,所在单位推荐报考录取后方可入学。所设专业,有陶瓷工艺、陶瓷热工、陶瓷机械、陶瓷装饰材料、陶瓷企业管理等6个专业,并设有陶瓷原料配方、陶瓷材料检测、自动化仪表、微机计算、电工、物理、岩石矿物、分析化学、普通化学等九个实验室。仅从复办以来向省内外输送的毕业生就达近400人,还曾接受中央轻工业部委托,举办全国轻工业系统陶瓷热工、原料检测等短训班,结业人员总在500人以上。在景德镇陶瓷学院被撤之前的1965年9月1日,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则在解放桥创办景德镇瓷业学校,属职业中专,设有陶瓷工程和陶瓷化工两个专业,学制3年,半工半读,直到1968年底被视为资产阶级“双轨制”教育的产物而被迫停办。不过,在1973年2月得到恢复,次年还出现一些陶瓷厂矿办业余职业中专,也有附设于“七·二一”大学内的,但名不符实,陆续停办。只有景华瓷件厂得到中央电子工业部批准,于1983年7月29日创办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它的前身是该厂于1981年创立的职工学校所办的中专班。 据统计,解放后先后毕业于景德镇创办的陶瓷中专学校的人数,约占各类中专学校毕业生总数的一半,总在2000人以上。 位于珠山大桥西路南侧的景德镇市技工学梭,创办于1978年7月8日,占地面积2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820平方米,原定规模450人,到了1983年,发展为1000人,以培训陶瓷中级技工为主,设有陶瓷矿山、陶瓷工艺、陶瓷美术、卫生用瓷、电瓷等专业,实行专业设置与生产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定向招生,定向培训,招生对象原为应届和历届高、初中毕业生、待业青年,现改为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2年,也有3年的。到1985年,就有学生上千人,其中陶瓷工艺专业90人,陶瓷美术专业29人,卫生用瓷制造专业232人,电瓷制造专业102人。 当然,1959年在太白园创办的盲人从事陶瓷渣饼生产的训练班也是值得一提的。进入80年代,又创有聋哑人陶瓷工艺美术培训班,设有陶彩、瓷雕、瓷像3个班,学制3年,以实际技艺传授为主,曾先后在当地、南昌、九江等地招收一批聋哑青年,并曾办理全民所有制的招工手续,投入全民所有制企业从事陶瓷生产。1980年,石狮埠业余学校,则曾创办陶瓷艺术专修班,培养了一批人才。 从50年代中期起,有一批市属小学,利用景德镇陶瓷生产优势,相继办起了瓷厂,组织师生参加各种陶瓷生产劳动,进行陶瓷生产专业知识教育,其中二小少年瓷厂生产的瓷雕,曾参加全省和全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果展览,并得到全国会刊影印全套瓷雕“小八猫”,深受观者赞赏。 进入80年代,又先后有一中、二中、六中、教育学院办瓷厂,其中既有日用瓷生产,又有陈设瓷生产,还有卫生瓷、马赛克等生产。既有利于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陶瓷生产专业知识教育。 总之,解放后的景德镇40年,陶瓷教育走的是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它已形成一个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功能的陶瓷教育体系,其发展之快,成绩之巨,远非昔比,无愧于先人,无愧于来者,更值得后人缅怀。

知识出处

瓷都纵横

《瓷都纵横》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瓷都纵横》系编著者继《瓷都及其高峰》出版之后的又一本专集。是研究瓷都史的部分成果,也是一本很好的景德镇乡土参考教材,人们读后能感受到景德镇不愧为古今中外制瓷史上的第二都,有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对于从事制瓷管理、生产、科技、工艺、美术、历史、考古、教育的工作人员,以及文物、外事、外贸、旅游工作者,瓷器收藏爱好者,一般社会读者等,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