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编“全志”的基础研究“瓷都”的依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纵横》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618
颗粒名称: 续编“全志”的基础研究“瓷都”的依据
分类号: K295.6
页数: 3
页码: 192—194
摘要: 《浮梁县志》的所谓原称“新平”的景德镇“冶陶,始于汉世”之说。这种收获是来自当今考古人员的发现和断定,表明瓷都有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为瓷都的科学研究及其发展提供了更充分的依据。这面历史的镜子是有利于各级党政机关、各行各业、各方面人士掌握瓷都的基本市情,研究瓷都的现实,为当前的改革开放服务。
关键词: 地方志 景德镇志

内容

为迎接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而出版的《景德镇市志略》,早在这一佳节前夕,我便领读过,并撰写了《读(景德镇市志略》》一文,发表在《景德镇日报》“星期天”周刊上。不过,那仅仅是一篇不科700字的短文,纯属最初印象,现在重读后,又有了新的感受。 景德镇为江西省辖市,又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我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我国制瓷史上的第一都和我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齐名。其历代名瓷,远销5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总额居我国各产瓷区之首,加上,“瓷业盛,百业兴”,又有了新型工业的发展,不愧是一座以制瓷为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对外开放的甲类城市,因此,修志显得更为重要,它可以向人们展示瓷都的自然和社会诸多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当然,在没来得及编纂《景德镇市志》之前,先出版《志略》是完全必要的,它可以先满足人们对瓷都的基本市情的需要,增强人们热爱瓷都的意识,从过去的兴替中探索今天的改革和开放,加速瓷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既然是“志略”,就不能“责备求全”。它是“全志”工作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成了续编“全志”的基础。它的特点是“集古今瓷都为一卷”,反映了瓷都的历史进程。着重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直到1985年底止的瓷都变化和发展。对建国前,清道光后这120多年时期,以至古代的瓷都也作了记述。这不仅对以往的瓷都志书起了填补空白的作用,而且是当今瓷都最系统、最实用、最简明、最扼要的史料。其内容浩繁,几乎应有尽有,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城市建设、以制瓷为中心的工农业生产、交通、邮电、财政贸易、经济管理、党政群团、政法、军事、文化、名胜古迹、社会风俗、遗闻佚事、诗文选辑、人物传记等十八篇,达43万2千字,均是从历代史志书笈、档案材料、各行各业的专志或概况,以及实地调查采访得来的。还附有“历史大事年表”、“清嘉庆景德镇全图”、“水系图”、“御窑器厂图”、“古瓷窑遗址分布图”、“名瓷世界远销图”,和当今“市区行政区划图”、“街区图”等。以彩照为主的图片总在40幅以上,是可靠可信的地方资料,是专业和业余史志人员相结合的集体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仅花了一年多时间便得到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的出版,这是值得庆贺的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大事。 《志略》的另一特点,不仅“概述”反映了以制瓷为主的历史和现状,而且有专篇记述了制瓷的历史沿革、瓷用原燃材料、制瓷工艺及其改革、制瓷企业管理及其传统创新产品等等。至于与瓷有关的文化、教育、科技、习俗等等也得到记述。 瓷是从陶发展而来的。景德镇制瓷历史究竟有多长?经过《志略》考证查实,有了明确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打破了《浮梁县志》的所谓原称“新平”的景德镇“冶陶,始于汉世”之说。这种收获是来自当今考古人员的发现和断定,表明瓷都有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为瓷都的科学研究及其发展提供了更充分的依据。这面历史的镜子是有利于各级党政机关、各行各业、各方面人士掌握瓷都的基本市情,研究瓷都的现实,为当前的改革开放服务。当然,这对于指导来瓷都旅游、考察和洽谈贸易,进行友好访问的专家、学者、客商等中外嘉宾的活动亦是有其作用的。

知识出处

瓷都纵横

《瓷都纵横》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瓷都纵横》系编著者继《瓷都及其高峰》出版之后的又一本专集。是研究瓷都史的部分成果,也是一本很好的景德镇乡土参考教材,人们读后能感受到景德镇不愧为古今中外制瓷史上的第二都,有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对于从事制瓷管理、生产、科技、工艺、美术、历史、考古、教育的工作人员,以及文物、外事、外贸、旅游工作者,瓷器收藏爱好者,一般社会读者等,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景德镇日报》
相关作品
《志略》
相关作品
《浮梁县志》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