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在瓷上的再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纵横》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589
颗粒名称: 国画在瓷上的再现
分类号: J212.1
页数: 2
页码: 122—123
摘要: 中国画,表现力极强。就是美化瓷器的装饰,亦离不开中国画。中国画早进入瓷饰行列,成为美化瓷器的一种重要手段。
关键词: 国画 瓷器绘画

内容

“花阴画静闻莺语,
   院落春闻有燕泥。” 丙寅仲春,国务委员方毅题签的《景德镇国画选》,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近八十幅作品的大型画册;这也是献给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的一份厚礼。 那么,什么是“国画”呢?它自然是中国画之简称,是运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上作画,后又发展到在绢上柞画,主要是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文学、书法和篆刻相结合,能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当然,这部画册,名为《景德镇国画选》,其实,它包括瓷板画和瓷壁画在内。例如:余文襄的《雪景》、孔沛文的《洛神》、王锡良的《黄山西海》、章仕保的《孔雀梅花》、黄卖九的《紫藤白鹤》、赵惠民的《莺莺读柬》、邓小禹的《和平春色》等,皆为瓷板画;而张松茂的《松鹤延年》、沈盛生的《颐和园雪景》等,又均是瓷壁画。当然,这都属于国画在瓷上的再现,表明活跃在瓷都绘画艺坛上的画师们,不仅擅长国画创作,而且能巧妙地把画移植到瓷面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再创作。
   你看,那一幅幅瓷板画和瓷壁画,犹如在特制的宣纸上作画。
   利用瓷板画国画,是从清代出现“册页”之后才有的。 所谓“册页”,属小幅书画,一般称之为“页”,把这些“页”装裱成折叠式的画册,便称之为“册页”,而瓷板画就是从这演变而来的。有大小不一的单幅瓷板画,也有多幅联在一起的可折叠的屏风式的瓷板画,还有双面瓷板画,种类之多,不胜枚举,至于瓷壁画,则是用方块瓷板拼成画幅的瓷板画,小则几十块,多至上千块,它又是古代壁画启发演变而来的,成了当今建筑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艺术前景无量,可惜的是,收入《景德镇国画选》的瓷板画不多,瓷壁画就更少,仅占全册的八分之一,差不多有五分之四的画师的瓷板画和瓷壁画没被收入。这不能不使人们感到遗憾。 从该画选中的瓷板画和瓷壁画看去,是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把国画移植到瓷面上去的瓷饰种类颜料和手法绘制而成的,包括釉上釉下各种不同彩类,几乎都得到充分运用。如果说,黄卖九的《紫藤白鹤》瓷板画是用单一青花料在釉下绘制而成的话,那么,张松茂的《松鹤延年》瓷壁画,便是充分利用粉彩在釉上绘制而成的,其共同特点是,都能分别明暗,渲染接色,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丰富的层次,显得柔和而优雅,有利于在瓷上再现中国画,表现力极强。就是美化瓷器的装饰,亦离不开中国画。中国画早进入瓷饰行列,成为美化瓷器的一种重要手段。

知识出处

瓷都纵横

《瓷都纵横》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瓷都纵横》系编著者继《瓷都及其高峰》出版之后的又一本专集。是研究瓷都史的部分成果,也是一本很好的景德镇乡土参考教材,人们读后能感受到景德镇不愧为古今中外制瓷史上的第二都,有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对于从事制瓷管理、生产、科技、工艺、美术、历史、考古、教育的工作人员,以及文物、外事、外贸、旅游工作者,瓷器收藏爱好者,一般社会读者等,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卖九
相关人物
余文襄
相关人物
孔沛文
相关人物
王锡良
相关人物
章仕保
相关人物
赵惠民
相关人物
沈盛生
相关人物
邓小禹
相关人物
张松茂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和平春色》
相关作品
《孔雀梅花》
相关作品
《紫藤白鹤》
相关作品
《莺莺读柬》
相关作品
《颐和园雪景》
相关作品
《紫藤白鹤》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