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瓷业习俗陈列》观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纵横》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575
颗粒名称: 《景德镇瓷业习俗陈列》观后
分类号: G262.4
页数: 4
页码: 62—65
摘要: 《景德镇瓷业习俗陈列》,充分反映了历代景德镇瓷业的种种习惯和风俗。这是值得人们到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去浏览一番的。 这座陶瓷历史博物馆,处在距离城区四公里的枫树山蟠龙岗上。这里的习俗事象纷繁,无不与制瓷有关,也是一幅历史的画卷。
关键词: 景德镇瓷业习俗 观后感

内容

《景德镇瓷业习俗陈列》,充分反映了历代景德镇瓷业的种种习惯和风俗。这是值得人们到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去浏览一番的。 这座陶瓷历史博物馆,处在距离城区四公里的枫树山蟠龙岗上。这里的习俗事象纷繁,无不与制瓷有关,也是一幅历史的画卷。 从历史上的瓷业行帮形成的习俗看去,当时控制全镇经济命脉的“三大帮”,和“五府十八帮”、“三窑九会”、“三十六行”,均有其习俗,尤其是明、清官窑制瓷作坊,分工极细,共分二十三作,“一器方成,细者工计七十二道”,民窑也有不少约定成俗的行规,这对于当时巩固和发展瓷业生产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从集会结社来看,旧时景德镇的制瓷工匠,是来自赣内外各地,各行各业,各自成帮,但是,传艺授业,却是对人类进步的贡献。其中,规模最大而又有风趣的活动,是烧造瓷器的窑工开禁迎神会,形成了全镇陶人的盛典。从神话传说来看,景德镇制瓷是有高岭土神,师主赵慨、风火仙师等人之流传。当然,神是不可信的,高岭土却成了世界通用的制瓷粘土的命名;祀奉赵慨为佑陶之神,也确有其事,明时邑人鲁珊已作有《师祖庙碑记》;风火仙师,更实有其人,明万历太监潘相,曾逼迫童宾,投窑焚身,烧造青龙缸,激起民愤,所以广大窑工把童宾奉为至尊的“风火仙师”,并立祠奉祀,至今尚停留有瓷制的“佑陶灵祠”匾额。
  旧时景德镇的市俗,也是与制瓷紧密相联的,尤其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一到来,人们不会忘记“中秋圆明月,窑工升太平”这一烧太平窑的传统习俗。据说,这与纪念太平天国运动有关,是人们对太平军的敬仰。
   二
   《景德镇瓷业习俗陈列》展出民俗用瓷,也是值得一览的。 早在1000多年前,民间习俗用瓷就以各种不同方式涌进干家万户,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自明以来,我国制瓷史上的景德镇,一直被誉为“瓷国高峰”和“瓷都”。这里是瓷的世界,民间习俗用瓷就更多,无论是生活起居,厅堂陈设,日常用品,都有瓷的存在。它在民间生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就是人们迈进现代化社会的今天,这些民间习俗用瓷又同历史前进的步伐向前演进,更加光彩夺目。 据我所知,我国制瓷史上出现的“鼎”,原为古代炊器,实际上是当时之锅,实属民间习俗用瓷,只是后来被奴隶主、贵族所占有,成了他们“别上下,明贵贱”的礼器,民间就无权使用。但是,当它演变为焚香的“炉”,尤其是“鼎式炉”,又成了民间习俗用瓷。加上“灯盏”、“烛台”、“观音佛像”等瓷贡品的相继出现,便成了民间香火座上的系列习俗用瓷。 商周时代烧造的“尊”,最早也为民间习俗用瓷,专用于盛酒,只是到了后来才成了宫廷陈设品,代之而起的,是“觚”,“瓶”、“壶”等。当然.“觚”、“瓶”又作插花之用,而“壶”最早又属盛水器皿,原无把,只是在肩部安系或在颈部饰双耳。从唐起才开始流行有把的“壶”,而民间最盛行的,是“提梁壶”。 提到“壶”,有“酒壶”和“茶壶”之分,后与盅、杯结合,形成配套的酒具和茶具。当然,历史上民间是不能使用“九龙公道杯”的,但确有一种“老头公道杯”为民间用于对付贪酒者。还有“鼻烟壶”和“夜壶”之别,前者为烟具,后者属“溺器”。当今代之而起的是卫生间,从大、小便池、到脸、澡盆、均为瓷质品。 唐代出现的大小“瓷盒”,最初多用于盛装药牖、香料和女人的化妆品,真正成为民间习俗用瓷是宋代以后,有用于女人梳妆打扮装水、装油、装胭脂水粉的各式各样的盒子,美不胜举。还有用于放置各种不同食品的“分格盒”,以及作为文房用的“印色盒”。文房中的“笔筒”、“笔洗”、“笔架”、“笔插”、“砚面”、“镇纸”等,也属民间习俗用瓷。- 从厅堂陈设看去,民间习俗用瓷,多为面带微笑的“寿星”和笑容可掬的“罗汉”,也有“狮”、“鹅”一类的动物瓷雕、还有形象逼真的象生瓷,诸如“寿桃”、“石榴”、“红枣”、“花生”等等皆是。当然,现代民间厅堂陈设起了很大变化,正在兴起的是装饰橱,陈设各自喜爱的名瓷,尤其是新婚夫妇,大多都藏展一套“金地开光龙凤茶、酒具”和“三头饭具”,还有“喜字坛”一类的传统瓷,一直为民间习俗用瓷,而灯具,则由“烛台”、“灯盏”发展到当今的瓷质台灯、壁灯、吊灯等。还有大小“鱼缸”、“花瓶”、,和装饰假山的“水榭”、“凉亭”、“庙宇”、“宝塔”等,用来美化庭院环境。 从餐具看去,民间习俗用瓷中的“斗笠碗”、“草帽碗”,为明以前所盛行。在这之后,“渣胎碗”、“蓝边碗”成了最大宗的产品。当代,又由“三头饭具”发展到宴席所用器皿,包括杯、碟、盘、碗、锅在内的多头餐具,即使是历史上的宫廷用瓷,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也在不断转化为民俗用瓷a当然,历史上的“青花釉里红鲤鱼盘”不再盛行。还有“随葬品”,又称“殉葬品”,统称“冥器”,以依照实物制成的“俑”为最多。虽然当今不复存在,但又有了配合殡葬改革需要的瓷贡“骨灰匣”和“骨灰坛”。
   总之,民俗用瓷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知识出处

瓷都纵横

《瓷都纵横》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瓷都纵横》系编著者继《瓷都及其高峰》出版之后的又一本专集。是研究瓷都史的部分成果,也是一本很好的景德镇乡土参考教材,人们读后能感受到景德镇不愧为古今中外制瓷史上的第二都,有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对于从事制瓷管理、生产、科技、工艺、美术、历史、考古、教育的工作人员,以及文物、外事、外贸、旅游工作者,瓷器收藏爱好者,一般社会读者等,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