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九 红军游击队瑶里改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554
颗粒名称: 七九 红军游击队瑶里改编
分类号: E27
页数: 5
页码: 432-436
摘要: 景德镇市区东面的浮梁县瑶里,是个颇具特色的山村。这里距市区55公里,东北面与安徽省的休宁县和祁门县交界,东南面与本省的婺源县毗邻,山多地高,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就有五六座,其中主峰五股尖,海拔1618.4米。其余山峰多在海拔500米左右。山高林密,岭峻溪长,是其主要自然环境。近年来人们常到这里来参观瞻仰。
关键词: 红军游击队 瑶里

内容

景德镇市区东面的浮梁县瑶里,是个颇具特色的山村。这里距市区55公里,东北面与安徽省的休宁县和祁门县交界,东南面与本省的婺源县毗邻,山多地高,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就有五六座,其中主峰五股尖,海拔1618.4米。其余山峰多在海拔500米左右。山高林密,岭峻溪长,是其主要自然环境。近年来人们常到这里来参观瞻仰。
  为什么会这样?只因为除了是山区之外,尚有:一、古瓷窑遗址。该地蕴藏着丰富的瓷石,元明两代窑业兴旺,遗物堆积点达30多处,大致可分为绕南、瑶里、长明及靠南泊一带四大区域,范围较大、堆积遗物较丰富的有栗树滩、窑旮旯、石家坞、刘家梢、江家下等处。因此常有陶瓷考古专家、学者及爱好古陶瓷的人士来此考察访问。二、它是革命历史纪念胜地,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境内建立过地方基层组织,革命武装常在此处活动。抗日战争时期,红军游击队汇集在此改编,陈毅同志亲临指导改编工作。嗣后设立新四军瑶里留守处。解放后为了对烈士们的纪念,建起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对原有开大会地址及留守处地址加以保护。因之此处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三、自然风景区。此处有与安徽交界的虎头岗及大片竹林,有东河水源头之一的梅岭水库,及古代通徽州大道的梅岭,岭有石阶3000余级,与林木阴蔽一起成为自然景观;还有高际山的瀑布、天然溶洞和溪流中的怪石,均为值得欣赏的美景。特别是在这个山区中矗立着稀有的红豆杉和银杏,而且都是数百年的古木,成为人们欣赏的树种。至于瑶里的高山茶如浮瑶仙芝、瑶里毛峰,是文化名茶。正由于瑶里有这些主要特点,故吸引了不少游人前去观赏,成为景德镇市重点旅游胜地之一。
  这里我们且撇去其他不说,仅看看当年的红军在瑶里改编的情况。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被迫联合抗日,红军转到抗日民族解放战场,作军事战略转变。在皖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在中共中央东南局和陈毅的指挥下,汇集到江西浮梁县的瑶里进行改编。这次改编经过几个阶段。
  由于当时仍在国民党统治之下,而且他们也想假借抗日之名将红军游击队收编、缴械。江西省政府还公布“办法”、“告示”,要将本省各地游击队“予以改编,定名为抗日义勇军,隶属于全省治安司令部”,还要红军游击队“下山归正”。
  1938年陈毅在江西他们的阴谋被刚成立的“新四军驻赣办事处”识破,发表了《告南方游击队的公开信》,送给各红军游击队。但是由于国民党军队长期“围剿”革命队伍和残害人民,已造成人民群众的逆反心理,因此对于国共合作之说,有些人不相信,有些人存有反感。
  面对战略转变的形势,皖赣特委负责人王丰庆、李步新、江天辉等认真研究后,决定同当地国民党政府谈判。1937年10月,皖赣特委代表江天辉与国民党当局代表张甫成在瑶里进行谈判,经过反复交锋,达成协议,其主要内容为国民党停止进攻,撤退驻军,红军过境通行无阻;国民党当局解除移民并村和封锁;释放一切政治犯。游击队则停止打土豪,全部给养由国民党当局负责解决。经过会谈签订协议后,李步新、江天辉到南昌向项英、陈毅汇报工作。
  1937年11月,陈毅与李步新、江天辉同到景德镇。陈毅以中央代表身份与国民党景德镇当局取得联系,由地方当局派员护送到瑶里的长岭,然后由皖赣特委的邹志诚接上舍会山。1938年2月,陈毅又到瑶里指导红军的改编工作。
   瑶里改编是抗日初期发生在皖赣边界有较大影响的事件。1938年2月,主要有三部分红军游击队集中到瑶里进行改编。其中:
  一部分是由原皖浙赣独立团团长熊刚带领的原皖浙赣独立团战士,和由厥怀仰带领活动在安徽省宁国、泾县一带的游击队。熊刚的那部分红军游击队是1934年方志敏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留下的侦察营,以后先后改编为皖南独立团和皖浙赣独立团。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清剿”,独立团受到严重损失,到瑶里改编时,只保存下50多人。
  另一部分是王丰庆、李步新、江天辉以及杨汉生带领的原皖赣特委独立营和活动在安徽省祁门、江西省的浮梁、婺源一带的游击队。1936年4月,皖浙赣省委在鄣公山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发展地方武装,根据这一精神,组建了皖赣特委独立营。这支部队于1937年4月由特委书记王丰庆带领,同余金德部队会师后,攻打乐平鸣山失利,被国民党重兵包围,遭到重大损失。嗣后独立营保存下来13人,加上李步新领导的游击队和江天辉领导的游击队,到瑶里时有150人。
  这些红军游击队,都是在皖浙赣边区革命根据地经历了三年游击战争严峻考验的部队。他们接到党的指示后,分批转到瑶里进行整训。首先到达的是王丰庆、李步新、江天辉及杨汉生所带领的游击队,其次是熊刚率领的游击队,最后一
  瑶里改编纪念碑批到达的是田英带领的游击队。各支游击队共350余人,春节前全部到达瑶里。整编分四步进行:第一步,统一番号,为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熊刚任支队长。第二步,思想整顿,进行“搞好革命团结”、“自觉遵守纪律”等方面的教育。第三步,军事训练,统一队列、射击、,投弹、刺杀等课目的动作和要领的训练。第四步,扩编,仅10天时间,就扩军200多人。
  在此期间,陈毅亲临瑶里看望整编的部队;召开负责干部会议,传达党中央的指示;宣布成立皖浙赣省委,李步新为书记;还在瑶里程家祠堂群众大会上讲话,向当地的保甲长、地主、资本家及其他人士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938年2月底红军游击队整编并扩编共550余人,先称为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后正式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熊刚先后任支队长、营长。同时在瑶里设立留守处,李华楷为主任;都昌留守处,田英为主任,同属新四军第一支队驻景德镇办事处朱辉主任领导。部队在潜口镇又进行了整训后,就开往江苏去了。在镇江打日军,第一仗就缴了五六辆汽车,当时影响很大。后来营扩大为团,仍有第三营,在江苏延林消灭鬼子一分大队,被称为“老虎团”。在解放战争中,第三营在苏北迁桥打过敌人八十九军军部,表现很出色,渡江时荣获“渡江第一船”的光荣称号。这个营从浮梁瑶里诞生到现在,对人民做出了很大贡献。

知识出处

瓷都史话

《瓷都史话》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瓷都史话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它像散文随笔,却不是主观构想的文艺作品;它有严格的考证辑录,也有家喻户晓的民俗记述。因此,它是一本以历史为脉络,以陶瓷为中心,以自然风光、历史足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民俗风貌等为明珠点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陶瓷历史文化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八十个独立成章而又互相联系的典故组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有历史厚重感而无史书的简奥枯燥,有通俗流畅的文笔而非信马由缰的闲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