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 杜公重远倡导陶瓷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552
颗粒名称: 七七 杜公重远倡导陶瓷改革
分类号: K82
页数: 6
摘要: 杜重远这样一位卓越的民主战士、实业家、瓷业改革的倡导者,曾经为古老瓷都倾注心血。虽然他离开了中国人民,离开了景德镇人民,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他的事迹为国人所共识,也为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他与景德镇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关键词: 人物传记 杜重远 陶瓷

内容

1934年8月6日,天下着小雨,一辆小汽车从南昌市开出。车上载着几位客人,其中两个方面大耳、体壮腰肥,一是南昌中行经理蔡慎斋,一是九江中行经理周达人。他们俩是受中国银行总理张公权的委托,陪同杜重远到景德镇作瓷业调查的。
  杜重远是何许人呢?他原名杜乾学,吉林省怀德县(现为公主岭)杨大城子人。1898年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小学毕业后人奉天省立两级师范附属中学读书,成绩优异,享受官费待遇直至毕业。1918年,他又考取官费留学日本,进入仙台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科。1923年毕业回家,决心经营瓷业。先是在沈阳创办年产陶瓷600万件的窑业工厂,这是当时中国民族资本经营最
  杜重远像大的窑业工厂。1927年,杜重远被推选为奉天省总商会会长。此后他积极参与抵制日货运动,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爱国人士,并因此遭到日本关东军的通缉。1923年冬至1932年春,他以记者身份在长江沿岸和华南、华北等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
  1934年7月中旬,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邀请杜重远到江西协助改革瓷业、振兴瓷业。杜重远应邀到江西,他认为“欲改革瓷业,必先明了瓷业衰落的原因,欲知瓷业衰落原因,不能不调查中国第一瓷区的景德镇”。于是他在南昌找有关人员作了一些了解之后,便偕同蔡慎斋、周达人等人来到景德镇。到镇的第一印象是“地虽偏僻,风景佳幽,山水环抱,竹木繁生”。下榻之后,次日即进行调查,他了解到“在极盛时代,每年营业至一千四五百万元,窑户有四千余户,工人二十万人”。而现在“窑户只有千余户,工人不到三万人”。他慨叹说:“已见其衰落景象,盖烟囱百余座,出烟者不过十之一二耳。”接着他从原料到成型、到烧窑、到包装等一系列过程,都作了详细调查,
   《景德镇瓷业调查记》书影并写出《景德镇瓷业调查记》。
  在调查报告中,他针对一些人将瓷业中心从景德镇迁到九江和鄱阳,而抛弃景德镇的主张,力排众议,提出反对的意见说:“景德镇为我国第一产瓷名区,亦全世界瓷业之发源地,其景况之隆替,非特系乎民生之荣枯,抑且关乎文化之兴衰,国人对此当甚关心。”并指出景德镇的瓷业衰落有“内部之病伤”,“外部如交通不便,兵匪迭兴,全世界之不景气的狂潮,又卷入中国景德镇,前途益觉暗淡”。他经过分析后说:“病因惟何,政府之放任所致也。”“地方官不悉陶业情形,迂事敷衍,不肖之徒,反目为发财渊薮。”他呼吁“深望实业当局,各方领袖,急起设法,速谋补救,勿使此千年国粹而漂浮沉沦,则幸甚矣”。由于杜重远的奔走呼吁,引起了省府当局的重视。省府主席熊式辉同意杜氏提出的“救济景德镇”主张和改良景德镇瓷业的措施。11月下旬,全国经委会江西办事处决定在景德镇成立陶业管理局。12月上旬,江西省政府正式公布陶业管理局的组织大要及杜重远所拟的《整理景德镇陶瓷业计划》,并委任杜重远为陶业管理局局长。于是杜氏欣然上任,在景德镇就瓷业改革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
  杜重远在景德镇就任陶业管理局局长之后,按既定计划,采取了许多改革陶业的具体措施。诸如:一、创办陶业人员养成所,培养训练陶瓷专业管理、技艺人材,使之达到“成熟有用”程度,以期“将近代的思想和陶业初步技术灌输于诸同学,毕业后共负改良景德镇瓷业的使命”。二、取缔“禁春窑”(春节后停烧2个月左右),并以局名义颁布《取消窑禁布告》。三、禁止“买位置”,烧窑工不向窑主交钱买岗位,也不向坯户索取费用。四、取缔宾主固定制,规定各行各业买卖自由,可以货随客便。五、确定窑身规格,窑户不能任意扩大窑身,以保证烧窑质量。六、筹备建设原料精制厂,统一下料配方。七、创办模范窑厂、瓷厂。八、成立陶瓷研究机构和陶瓷试验所。九、试验柴窑改煤窑。十、设立陶瓷推销处,广开销售渠道。十一、举办陶瓷陈列馆。十二、筹备设立供销合作社,组织瓷器参加土特产展览。如此等等,涉及的方面颇多。这在当时来说,确实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使沉缅于陈规陋习、沿袭保守的景德镇陶瓷界波动起来,使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保守势力和习惯,受到了一次猛烈的冲击。
  事实上,景德镇陶业管理局的设立,就是对一些旧有观念的挑战。因为这个局是直隶于江西省政府并受省建设厅指导的,它为改革景德镇瓷业提供了组织保证。在历史上,官设陶政机构,曾经有数次例子。第一次是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皇朝曾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但那主要是为皇宫制御用瓷。第二、三次是明清的御窑厂,虽设官督造,但它仍是造御用瓷,而且偏于督造生产。第四次是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江西巡抚柯逢时具文奏请开办景德镇瓷业公司,直到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才正式成立,性质为官商合办机构,不久又因经费中断而停办。还有一次是民国18年(公元1929年),也曾设立陶务局,亦因“经费有限,设备未周,事业所及,速效难期”,算是中途夭折。这一次成立陶业管理局,与以前大不一样,因为它要职掌江西瓷业的调查研究事项;指导监督事项;设计改进事项;工人的训练管理事项;省政府交办的其他有关江西瓷业事项。由于任务繁重,故局下分设工务科、总务科。工务科掌管工务事项;总务科掌管文书、会计、庶务以及不属于工务科之事。各科均设有专职人员1-7人。还另设技术员若干人,办理各项技术事宜。
  局办的“陶业人员养成所”,则从上海、南昌等地招收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共70余人。这批青年,通过灌输进步思想,赋予艰苦责任,不少人后来成了抗日救亡骨干。局内还开办了4个工人训练班,着重训练工人骨干,对工人进行时事、文体与技术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先后共训练瓷业工人1600多人,均有很大提高。同时在陶业管理局门前(开始在莲花塘后在公馆岭)办起露天讲演场,宣传国内外形势与瓷业改革。通过诸如此类工作,团结了一大批爱国人士和进步青年,既为景德镇瓷业的恢复与发展组织了力量,也为抗日救亡运动训练了骨干和积极分子。曾经一度政治空气沉寂的景德镇,因此而变得活跃生动起来。杜重远曾于1934年2月创办《新生周刊》。这个刊物继承曾被国民党当局查禁的《生活周刊》的宗旨,站在反对帝国主义的立场上,“为求民族生存而
  民国窑厂图清花瓷盘奋斗!”刊物深受群众欢迎,每期发行达10万份。1935年5月4日,《新生周刊》刊登《闲话皇帝》一文,日本帝国主义借机挑衅,国民党当局则屈从日本的无理要求,勒令《新生周刊》停刊,并判杜重远一年零二个月的徒刑,杜氏也因此而被迫离开了景德镇。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新生事件”。1936年9月8日,杜重远出狱。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各方商协成立联合政府时,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名宋庆龄、杜重远、沈钧儒三人作为联合政府的负责人。杜重远不管在狱中还是在外,都念念不忘景德镇瓷业。1937年6月,他最后一次来到景德镇,在陶瓷职业学校作了演讲,号召青年学生振奋起来,肩负起改良景德镇瓷业的使命;又在厂商茶话会上作了“发起举办联合运销公司之意义”的演讲。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到处奔走宣传抗日,并在武汉多次见到周恩来同志。1939年,杜重远经周恩来同意,欣然应盛世才的邀请,去新疆开辟工作,任新疆学院院长。1941年5月,被盛世才以“莫须有”罪名逮捕入狱。1944年6月,惨遭盛世才毒害而为国捐躯。
  杜重远殉难的消息,两年后才传人内地。1945年7月24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称杜重远为“最热忱的爱国主义者和最坚决的民主战士”。1983年,邓小平为杜重远题词为“杜重远烈士永垂不朽”,邓颖超则题词为“革命左派先驱,爱国拥党英烈”,均刊登在《人民日报》上。这样一位卓越的民主战士、实业家、瓷业改革的倡导者,曾经为古老瓷都倾注心血。虽然他离开了中国人民,离开了景德镇人民,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他的事迹为国人所共识,也为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他与景德镇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知识出处

瓷都史话

《瓷都史话》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瓷都史话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它像散文随笔,却不是主观构想的文艺作品;它有严格的考证辑录,也有家喻户晓的民俗记述。因此,它是一本以历史为脉络,以陶瓷为中心,以自然风光、历史足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民俗风貌等为明珠点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陶瓷历史文化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八十个独立成章而又互相联系的典故组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有历史厚重感而无史书的简奥枯燥,有通俗流畅的文笔而非信马由缰的闲谈。

阅读

相关人物

杜重远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