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 方志敏率红军奇克景德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550
颗粒名称: 七五 方志敏率红军奇克景德镇
分类号: D02
页数: 6
页码: 407-412
摘要: 景德镇第一次解放后,红军的军委会就设在麻石弄原总商会内(今民政局左侧)。后来,红军又分别在同年的9月8日和10月2日两次进入景德镇,每次军队指挥机构都设在总商会内。这就是至今仍流传在群众中的“红军三克景德镇”。
关键词: 武装起义 景德镇

内容

1930年7月6日(农历六月十一日),中国工农红军独立团奇袭景德镇,第一次把红旗插到景德镇这块土地上,第一次解放了国民党统治下受压迫受剥削的景德镇人民。
  那时候,信江地区在方志敏、邵式平领导工农红军的活动下,已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广大人民欢天喜地、热气腾腾,而景德镇却仍然处在国民党反动派控制下的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的官员们醉生梦死、花天酒地;警备部队的官兵斗志涣散、纪律松弛;老百姓则朝夕不保、怨声载道。当时,中共景德镇组织
  方志敏像还只能秘密活动,认为此时正是革命的有利时机,便在工人中酝酿着武装起义。但由于枪支弹药太少,又缺乏作战经验,恐仓促起义会有疏失,于是便决定由马步英、胡仁辉前往信江苏区去见方志敏,汇报景德镇的敌我力量和整个情况,请求红军分派部队来景德镇支援工人武装起义。
  马步英等奉命起程,前往信江苏区。由于国民党军对苏区实行封锁,重要路口都有白军和靖卫团设哨把守,连渡河船只也全部被封存起来,过往行人一有可疑,即被抓押。要想顺利通过,真是万分困难。马步英、胡仁辉便找到当地可靠故旧,请他们帮助设法渡河。到了深夜,敌人有的熟睡、有的在打盹,趁此机会,他们轻轻登上竹筏(鹭鸶排),毫无声响地渡过了乐安河。一到对岸,就是革命力量的势力范围,群众都拥护共产党和红军,两人的行动就比较安全了。
  可是革命根据地的防范也很严密。当他们离排上岸不久,便被放哨的赤卫队员发现,被当作嫌疑犯,送到驻在弋阳黄家源的信江苏维埃政府。在那里,马步英等见到邵式平。因为马步英曾在南昌大江日报馆参加革命活动,所以邵式平一见面便认识,两人亲切地谈了起来。马步英说明来意,邵式平安排他迅速赶到方家墩去见信江苏区主席方志敏。方志敏也认出他是曾在南昌一起工作过的小马,也很高兴。当时马步英详细汇报了景德镇地下党组织开展工农群众运动的情况,和群众迫切要求武装起义的愿望。同时,对国民党军的兵力部署也作了详细介绍:第一中队驻在湖北书院,队长叫李辉,外号李麻子;第二中队驻在浮梁县政府内,队长叫于光明。两个队共有长短枪200多枝。还有警察总局、左局、右局、消防总队,地方法院都有一些枪支,总数为417枝,其中有一半是坏枪。特别是那些士兵,大多是穷苦人家出身,有的是抓来当兵的。地下党组织已采取各种方法,对他们做了争取工作,有些人已表示愿意站到人民一边,参与起义。此时,驻镇的保安队和警察大队都过着松散腐败的生活,一些人沉醉在烟馆、赌馆和妓院里,每逢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除了几个值班人员外,几乎都到外面花天酒地的吃喝嫖赌,要到深夜才归营房,早上睡得像死猪。只要时机掌握得好,白军将不堪一击,景德镇唾手可得。
  方志敏听完了汇报,又详细地问了一些具体问题后,非常高兴,立即召开了军委会。会上具体分析了敌情,研究了行军路线和作战方案,认为景德镇离根据地有一定路程,行军要迅速、隐蔽,要给敌人以突然袭击,并必须选择敌人最松懈的假日清晨实施。会后,即集合独立团部队进行战斗动员,阐明这次军事行动的政治意义,部署了具体行动要求。
  7月5日(农历六月一日),红军从方家墩出发,冒雨行军进入乐平县的沼口。在那里,遭到以许英为头子的地主武装靖卫团的阻击。但红军早有准备,分兵2路前后夹攻,只用不到1小时的时间,便将敌人击溃。接着冒大雨前进,取道香墩、段家急行军。当日傍晚到达段家,在那里休息2小时,并抽调了一部分人组成先头部队。为了迷惑敌人,先头部队改用安徽靖卫团的旗号和番号,要求在一个晚上急行军100多里路,一定要在黎明前赶到景德镇。山路崎岖,路滑难行,但任务紧急,必须按时到达目的地。
  7月6日是星期日,天刚拂晓,红军部队已到达紧靠景德镇南面的里村。此时,景德镇地下党早已组织人员在那里等候。方志敏简单询问情况后,即与唐在刚、周建屏等登上马鞍山勘察地形。然后把部队分成5路,由镇上工人纠察队配合并作向导,向镇内推进。第一路袭取驻浮梁县政府的保安队;第二路从饶州会馆(周路口、万年街之间)进镇,包围警察左分局;第三路走猪婆山岭经莲花塘进攻驻在湖北书院(彭家下弄)的保安队;第四路走苏家弄直取浮梁县公安局及消防队;第五路走园栅门进攻警察总局。另有一部份红军暂驻在马鞍山下,控制重要路口,便于随时接应各路。各路红军按照预定时间,准时发起攻击。当红军到达县政府时,那里的保安队的士兵还在酣睡。只听得红军大喝一声:起来,投降不杀!惊得那些白军忙打开惺忪的睡眼,来不及穿衣服就当了俘虏。其他各路红军队伍,也都顺利地俘获了敌人,收缴了枪支。整个战斗只用了2个多小时,放了一枪,即告结束。除了县长、保安队长仓皇逃离本镇外,其余大部分都成了俘虏。当东方升起灿烂的红太阳时,鲜艳的红旗已插上了县政府的屋顶,迎着阳光在空中飘扬,闻名国内外的瓷都——景德镇第一次解放了。
   景德镇第一次解放后,红军的军委会就设在麻石弄原总
  解放前景德镇总商会(原红军军委办事处驻地)商会内(今民政局左侧)。方志敏就住在左边的房间内,右边则住着他的秘书,大门口有军士站岗。这里成了红色指挥部,一切文告和指令均从这里发出,群众来访也在这里接待。(按:这是景德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旧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人民政府予以保护。1983年,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行文综合公布为第一批26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军委会在这里发布指示、动员群众拥护革命政权。在镇区和周围农村筹建市、县苏维埃政府,组织工人纠察大队,筹集军饷,扩充队伍。一时间,全镇人民热情沸腾,革命活动热火朝天。广大人民群众中深深地刻上共产党、红色政权、红军的印象,革命的火种到处点燃起来。这次红军在景德镇只住了6天,满载着战利品回到根据地。这时红军独立团已扩充到一千多人有800多枝枪,于是因势利导成立了
   红梅胡履桂作独立师,下分第一、第四、第七旅。队伍壮大了,革命根据地的地域也扩大了。
  后来,红军又分别在同年的9月8日和10月2日两次进入景德镇,每次军队指挥机构都设在总商会内。这就是至今仍流传在群众中的“红军三克景德镇”。红军第三次进景德镇停留时间最长,近2个月,从10月2日到11月下旬才撤离。在这一段时间内,红军做了大量工作,诸如:进一步宣传党的政策和红军宗旨,帮助健全地方党组织,建立城乡苏维埃政权和工、农、青、妇群众组织,广泛深入发动群众清算豪绅土劣,实行平债分田,动员青壮年参军参战。那时候,群众参军的热情如火如荼,报名登记入伍的有数千人(一说3000,一说8000)。一个偏僻的山城革命形势蒸蒸日上,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但是就当时的总体形势来说,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势力仍很猖獗,国民党军正以全力向江西各个苏区进攻,因此驻守在景德镇的红军,不得不作战略转移。红军撤离了瓷城,但红军的声威,红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都永远留在瓷都人民中间。

知识出处

瓷都史话

《瓷都史话》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瓷都史话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它像散文随笔,却不是主观构想的文艺作品;它有严格的考证辑录,也有家喻户晓的民俗记述。因此,它是一本以历史为脉络,以陶瓷为中心,以自然风光、历史足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民俗风貌等为明珠点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陶瓷历史文化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八十个独立成章而又互相联系的典故组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有历史厚重感而无史书的简奥枯燥,有通俗流畅的文笔而非信马由缰的闲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