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 寿安镇洞池显神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546
颗粒名称: 七一 寿安镇洞池显神奇
分类号: K917
页数: 6
页码: 383-388
摘要: 诸仙洞与龙池,都是幽美秀丽的风景点,富有传奇的色彩,很值得游人欣赏品味。而且都有大自然给予的山奇、石怪、水深、树盛,更值得游人观玩留连。倘能进一步开发,把两处景点适当地连接起来,则将成为一个可供旅游者涉足的天然公园。
关键词: 名胜古迹 诸仙洞 龙泉池

内容

从景德镇市城区往南行24公里,就到了浮梁县寿安镇。这是个山奇林密、人勤田肥、环境幽美、物产丰富的地方,素有“银寿安”之称。这里有两处自然风景区,不但风景令人陶醉,而且神话传说都带有神奇的色彩。倘若你身临其境,看了,听了,经历了,都会感到心情舒畅,啧啧称奇。
  两处地方一处是玉屏山的诸仙洞,一处是石门寺后的龙泉池。它们的神奇在哪里呢?玉屏山也称台山,绵亘在寿安、湘湖的境内,山峦起伏,延续数里。诸仙洞则坐落在寿安镇的朱溪村境内。洞内外经过人工开发,景点颇为可观。进山处有一大门坊,过门已进入诸仙洞范围。行数十米,有古式庭院建筑,圆洞门上书“诸仙山庄”四字。进得门来,房屋整齐洁雅,庭中草坪灌木;屋后绿竹成林,枝叶茂密,郁郁葱葱,翠色欲滴。身人其境,便觉心旷神怡。从山庄前往南行,是一条石块铺成的平整小路,曲曲弯弯,直达诸仙洞的山脚下。一路上山色苍茫,树木葱翠,竹丛如烟,草坪如茵。中途,右有千级石阶可达右边山顶,左有一座人工水池。池广约两三亩,有桥通到中心,春夏水发时,可以养鱼垂钓。路两旁山石耸立,如奇禽怪兽破土而出。山石经风化,均呈圆形,大者能卧,小者可坐,干形百状,发人遐思。
  行近洞的山脚,缓步登至山腰,有一小亭,供人憩息。亭的前左侧,即为诸仙洞口。洞口高大宽敞,高约10余丈,广约200方丈,能容纳百余人。奇怪的是洞的上方又有一圆洞口,形似月亮。据介绍这里有个神话传说故事。若干年前,此地非常幽静,树木葱茏,山石林立,洞内深邃,便于静养,因此常有各路神仙,到此相聚。他们一见面,就互谈修炼心得,切磋道行修为,而且往来相约,时聚时散。到了明代末年,有个凡间道人到此洞内寓居修行,见洞中石钟乳形状各异,遂因形取名各种神佛,如吕洞宾、十八罗汉、观世音菩萨、弥勒佛等等。附近村民,也常有人来求神拜佛,香火不断,并把洞取名聚仙洞。有一次,诸仙又来相聚,正在洞中畅谈,洞外却来了一伙偷牛贼,宰杀偷来的牛,血光和秽水玷污了这块清静道场,冲撞了诸仙。诸仙勃然大
  诸仙山庄怒,即欲纷纷离去,但都不愿经由污秽的洞口外出。于是便作起法来,在顶上突破一圆月形出口,一个个腾云而上,也把修行的道人带走。从此就不再有神仙来此,圆月形洞口却被保留下来。后人为了纪念诸仙,便将聚仙洞改称为诸仙洞,而将顶上那个圆月形的洞口称为通天洞。
  在洞口左侧的下洞处装有铁门,并安有照明路灯。下得洞时,路径有宽有窄,忽上忽下,曲曲折折,变化多端。但上下都凿有阶梯可登,险陡处有扶手栏杆可倚,深涧处有石桥可过,因之不论老者、年幼者,都可平安行进。洞中景致奇异,引人人胜,如洞宾悬剑、铁拐醉酒、洞箫横吹、罗汉打坐,还有神龟出洞、荷灯高悬等等,可说处处有景,千姿百态。及下到洞底,则有石板铺路,下贯流水,旁有排水沟,水声潺潺,清澈见底,以手试之,凉彻心腑;捧而尝之,口齿香甜。游洞者一路欣赏,互相扶持,及到洞外,则阳光灿烂,炫人眼目。据介绍,已
  龙池开发的岩洞长约5华里。出洞口仍在山腰,旁有小屋,有人居住,并铺有石凳,可以坐息;又备有开水,供作饮用。稍息后,即可绕山而回。回归的路上,都用小石块铺成,时上时下,忽高忽低,山虽陡而景称奇,道虽险而较平坦,视野宽阔,比在洞内时舒畅多了。一路上也有一些嶙岣怪石,可供观赏。这些山石,或如猛虎过冈,或如驯牛伏地,或如猿猴献桃,或如金鸡独立……在悬崖处则建有平台栏杆,凭栏眺望,远处山峦、田野、村庄,尽纳目中。及登至山顶,上有小亭,人立亭中,极目云天,有飘飘欲仙之感。诸仙洞无论在洞内洞外,都有奇景可观,都使人感到自然的神奇,有美的享受。置身山上或洞中,深感自然与人融为一体,切身体会到大自然的赐予、人与大自然交融的真谛。
  另一处自然景观则是龙泉池,简称为龙池。《浮梁县志》中说:“在长山都石门寺后深数十丈。相传有龙在其中,岁旱投以楮镪,有鱼衔之而下,即雨。其水常满或数十年一涸,一二日复旧。康熙八年正月,忽涸至底,底有五穴,皆深暗不可测,二日后满如故。”
  这个龙池离诸仙洞只有6公里,在寺前村背后。池是正方形,池畔用石块垒成池螃,面积约有8分田大小。池水呈深蓝色,深不见底。以上《县志》的记载就有些神奇,加之传说故事,就更神了。传说这个龙池本是个龙穴。很早以前,天上的玉皇大帝忽然灵机一动,思量到下界巡视。有一天,巡视到鄱阳湖,看到当地渔民都供奉龙王,却没有一个供奉玉皇。玉皇大帝看到这种情形,心中十分愤怒,认为这是下界人对自己的不敬。便下了一道旨意,命令镇守在鄱阳湖的白龙,在该地区下七七四十九天的暴雨,对下界人加以惩罚。,善良的白龙接旨后,心中焦虑不安。他知道若照旨意行事,则这一片都会成为湖泽,无数生灵都将遭到灭顶之灾,丧生水内;倘若不照旨行事,则是抗旨不遵,自己的性命不保。经过反复思考,他宁可自己粉身碎骨,也决不能当残害生灵的刽子手。于是便采取缓和手段,将四十九天暴雨改为四十九天细雨,这样一来,虽然涨了水,但并不是暴涨,而且雨量甚微,造成的危害不大,总算保住了鄱阳湖周边人民生命财产和其他生灵的安全。
  这件事情最后还是让玉皇大帝知道了。这个独断专横的天神,知道白龙阳奉阴违、变相抗旨,不禁勃然大怒,便派遣天兵天将捉拿白龙治罪。白龙无奈,只好丢下老巢往浮梁方向逃命。刚刚逃到寺前村背后山岩,就听得一声霹雳,前面耸起一座高山挡住去路,只好后退,又被架起一座断龙桥,由天兵天将把守得牢牢的。前进不能,后退不可,白龙十分焦急,便作起法来,一时天昏地暗,云雾四起。白龙一咬牙,用头把地上撞成了一个窟窿,钻到地底下藏起来。待到天兵天将赶到时,云开雾散,一轮红日当空,哪里有白龙的踪影。天将只好回天庭报告,说是白龙已被处理,尸骨无存,这事就此了结。
  可是白龙藏身处,却现出一个深潭,水色深绿,深不可测。嗣后,有许多人来这里朝拜,并派生出许多神话,这且不表。到了民国初年,浮梁县知事陈安,是个喜欢到处倾听民情的人。一日,他到了浮南寺前村,向当地父老询问风土人情。有位程老者向他叙说了龙池的故事,陈安很感兴趣,请他带到龙池察看了一番,虽觉得事情有些怪,却无法用科学道理向群众解释。他于是便提笔写了一篇《浮梁寺前龙池三竭记》令人刻上石碑,存以待查。这碑文原文是:
  丙辰冬巡视南乡,至寺前村与父老询风土事。程叟言:村后有龙池,至灵异。遂导往观,过一小石山,嵯峨嶙峋,耸立道旁,小桥流水,风景幽雅。折而之山,有龙神殿宇三楹。前有方池,纵横十方丈,深不见底;后有水岩洞,洞内一圆井,终岁无消涨。久旱则祈雨于此,或得一鱼一虾,归则沛然沾足,乡农莫不之敬。程叟七十余岁,曾见龙池池水三竭。竭时,全山震动,如万马奔腾,远近惊骇。池底有三石,洞与园相贯,越时水复盈,作黄色气腥。一竭于清咸丰十年,未几文帝崩,洪杨乱炽。再竭于光绪十一年,未几法人患边,失华关,割越南。三竭于宣统三年,未几武汉革命,清祚告终。均适当其时,岂一丘一壑之微矣乎,天下危乱之机欤?史载川竭为灾,信然。民国六年岁在丁已仲冬知浮梁县事绍兴陈安书记。
  这个碑记被嵌在原来后山亭的石壁上,因而更增加了龙池的神秘色彩。据当地老农介绍,龙池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曾干涸三次,较突出的是1976年,因之神秘的消息又悄悄地在群众中传说。这一自然现象,可能与地震的影响有关。1976年不就是唐山大地震的那一年吗?由于这些事情没有公开,也没有科学工作者对此进行调查研究,向群众作科普解释,因而群众对此仍持有神奇的看法。但愿能有人早日给予剖析,以释古今之疑。
  诸仙洞与龙池,都是幽美秀丽的风景点,富有传奇的色彩,很值得游人欣赏品味。而且都有大自然给予的山奇、石怪、水深、树盛,更值得游人观玩留连。倘能进一步开发,把两处景点适当地连接起来,则将成为一个可供旅游者涉足的天然公园。

知识出处

瓷都史话

《瓷都史话》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瓷都史话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它像散文随笔,却不是主观构想的文艺作品;它有严格的考证辑录,也有家喻户晓的民俗记述。因此,它是一本以历史为脉络,以陶瓷为中心,以自然风光、历史足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民俗风貌等为明珠点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陶瓷历史文化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八十个独立成章而又互相联系的典故组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有历史厚重感而无史书的简奥枯燥,有通俗流畅的文笔而非信马由缰的闲谈。

阅读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玉屏山
相关实物
诸仙洞
相关实物
龙泉池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