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〇 市中园林莲花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545
颗粒名称: 七〇 市中园林莲花塘
分类号: K928.7
页数: 6
页码: 377-382
摘要: 莲花塘,已成为市中心一座美丽的园林,成为市民一块欢娱的乐园,成为国内外来景德镇旅游的宾客赏心悦目的场所,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 名胜古迹 莲花塘

内容

莲花塘,曾叫过和尚坞。现在是景德镇市区内著名的风景点。中外游客来景德镇旅游者,大都下榻在莲花塘畔的宾馆,他们无不遨游在莲花塘公园,因之莲花塘的知名度甚高。
   可是莲花塘却有它自己变迁的历史。古时这里曾经是林深树密、鸟兽出入的山谷。据《浮梁县志》载:唐代此处称五龙
  莲花塘峰,有云峰和尚驻锡于此。宋时,西峰大士住此,名白云院。那时,有个叫宋之才的文人曾写过《登五龙峰白云院》诗,其中有“何年蟠伏海天龙,碧落飞来五立峰”之句。明代,这里改称五龙庵。饶州郡守陶安行部浮梁时,到过五龙庵,题诗云:“峰峦一境深,清馨识云林。驻马昌江上,悠然出世心。”说明当时这里是很幽静清雅的。以后常有人作诗加以描写,如“山回谷转路重重”、“竹印干围遮古刹”、“松阴竹色上墙多”、“片石巨斧除荆棘,万仞峰头人往还”。从这些诗句中,可以想见当年是是山高谷深、竹茂林密、道路险峻、人烟稀少的风景清幽之处。当时除雪峰寺(五龙庵)外,隔山有东山寺。东山寺原名祝禧寺,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创,元末被毁,明洪武年间重建,因名东山寺。时人有诗云:“石塔晨鸦起,松巢夜鹤归。”可见亦是个僻静处。因为这里两处寺院常有僧人往来出入其间,因之当地居民把这一带统称之为“和尚坞”。咸丰年间,清兵与太平军争夺景德镇,寺院毁于兵火。至同治年间,又由僧人募捐修复。清末民初,虽有一座五龙庵,但树木已被盗伐不少,荒冢累累,人迹罕至。加之山路崎岖僻静,常常有人失足落于塘水中,也有人因失意轻生投塘自溺的。因之此处虽为一清幽之地,却很少有人到此。
  民国3年(公元1914年),浮梁来了个新知事,名叫陈安,浙江绍兴人。因当时县治在离景德镇20华里的地方(今旧城),而景德镇又是经济贸易中心,作为县内长官,来回奔走,不便管理,陈安于是积极倡议把县治移迁到景德镇。民国4年(公元1915年),省巡按戚扬到县视察,听了陈安的汇报,也很赞成他移迁县治的主张。因之县里的报告很快得到省府的批准。便于民国5年(公元1916年),将县治从原县城迁到景德镇,原县治所在地则称为旧城。自从县治迁来景德镇后,景德镇便成了浮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的知事陈安完成了迁移县治一事之后,还在开办学校、修筑街道、整理下水道、禁烟禁赌等诸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而公益事业中有一件便是在和尚坞开辟一公园。坞里有大塘,塘内积水较深,周围只有荒山小径,看起来阴森森的。但是这里环周三里,幅员比较广阔,又处在镇的中段偏东北面,是个难得的清幽地方。陈安看中了这里,便提议把他辟为公园,以供市民休憩游玩。这个提议得到许多人的赞成。于是纷纷出资出力,并根据山势地形,施工建筑。
  在布局上,先在塘的南面建一闸门,将多余的水引导至下水道排泄出去。然后在塘的四周修筑环形道路,塘中种上荷花,塘畔植上水柳。塘的南面还修建了一个占地面积不大的公园,名曰新邑公园(在今市委宿舍内),并请浮梁晚清进士程起凤撰写了一篇《新邑公园记》(1986年3月,市委宿舍建房时,掘出一块白色大理石碑,上面记述了县治迁移及新辟公园的过程)。当时公园内还有一幢两层楼房,上下有走廊,作为饮食店。以后又增有5间房屋,用来奉祀本县的乡贤、良吏及为公益事业牺牲的人员,取名为景德阁。阁的前后遍植松竹桃李,阁内陈设有少数瓷器。园中央建有一座报时警钟亭。塘的西面建有5间平房,开茶社卖小吃。塘的中间,筑有一道自西而东约百米长的堤坝,把塘分作两处。堤中间建了一座桥,桥上有一个约六七米高的假双层四角飘檐的亭子,桥西旁有护栏。塘的北面有一块淤塞长满野草的荒地,1914年由景德镇林场辟为苗圃。整整一年,公园建成了,面貌一新。
  从此,本镇的军政人员、文人墨客、普通市民都有了游乐憩息的场所。特别是夏天的夜晚,在公园内纳凉、品茶、饮酒的人,座无虚席,塘西面的茶社也是一样热闹。后来塘内荷叶生长茂盛,荷花开放,更有一股股清香,沁人肺腑,于是群众都称之为莲花塘,以后习惯了就成为这里的地名了。因传说宋佛印曾到过五龙庵、东山寺,故此塘也称为佛印湖。以前曾在塘南面的入口处,竖立一座1米高、刻有“佛印湖”三字的石碑,还有一块“鉴湖”石碑,据传字为苏东坡所题,有人见过,因无人过问,不知湮没何处了。虽是传闻,但却给莲花塘蒙上了神奇的色彩。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莲花塘周边先后有绍文小学、瓷科初级职业学校、陶业管理局、师训所、浮梁师范学校、浮梁专员公署等设在此处,并在北湖建有湖心亭。那时候,夏季满塘莲荷亭亭玉立,红色荷花在翠绿丛中格外鲜艳;秋季则残荷满塘,一遇下雨打得荷花嗖嗖作响。一些文人、学子往往坐在湖心亭中看书作画,听那雨打荷叶的声音,别有一番情趣。曾有人题诗以志曰:“秋深早读在莲塘,雨打残荷觉凄凉。幸有源头活水涌,犹如丹桂放清香。”说出了一部分人当时的心情。由于有一些机关、学校在周围,每逢早晚都有工作人员和学生的足迹,因之莲花塘显得活跃和有生气。
  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接着成立市政府。11月底至1950年底,市人民政府对莲花塘进行了第一次修葺。1954年至1957年,又做了第二次整修。破旧的北湖湖心亭修整一新,并在南塘内新建一飞檐阁亭,两亭前后呼应,融为一体。中间过道为便于行车,将原小亭拆除,另修平面水泥桥,两塘水可相通,但不能通船。塘的四周路面重新整修、拓宽,铺上沥青路面。原五龙庵自师范学校搬至乐平后,即拆除重建为宾馆,在那里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知名人士,外宾来市也都住在该处。四周树木除加以保护外,每年还栽种、移植。塘边种柳,山上植松,因之树林茂密,浓阴遮蔽,夏日一走进该地,即有清凉爽快之感。塘的四周除补植垂柳外,沿塘岸还建有栏杆,涂以红色,红绿相映,景色格外动人。1961年10月,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到景德镇时,见红栏杆外绿柳垂丝,即兴题诗,其中一首咏莲花塘的景色。
  诗曰:
   金风送爽碧天高,赣北秋光分外娇。
   长忆浮梁风景好,赤栏杆外柳千条。
  莲花塘的周围也起了很大变化。东面的山顶上建有革命纪念塔,塔高10余米,塔基是八角形,塔身为四方形。正面嵌刻着毛泽东主席题的“为国牺牲永垂不朽”8个大字,另三面原分别刻有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领导的题词,“文化大革
  清雍正粉彩仙人图笔筒命”中被掩盖。1989年,珠山区人民政府接管重修时,除正面毛泽东主席题词字迹保留外,其余均被用水泥粉封起来,一代领导人的字迹不能保留,甚是可惜。这座纪念塔是1953年修建的,1989年重修,悼念本地区许多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争取自由解放而献身的革命先烈。先烈们不怕牺牲的精神,永远为后人所尊敬。每年清明节前后,都有许多少年儿童、青年、中老年人到这里献花圈纪念,因此这里也成为市内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场地。1960年7月,在原宾馆的南面紧靠莲花塘的山坡上建成景德镇宾馆。1965年9月,市档案馆又在莲花塘西侧竣工。为莲花塘景色增添了新的内容。可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有几个单位挤进莲花塘区域,占山毁林,修建住房。1979年,市内对莲花塘进行第三次修葺,重建、整修湖心亭,种花草,植树木,塘畔栏杆也改用铁链拦开。还在景德镇宾馆的南面原市委党校的基础上,建起了一座新的旅游宾馆。进到90年代,又整修了公园四周道路,增建假山和人体塑像。在两塘之间的岸边,立起“佛印湖”的大理石碑。后又将塘的北面公园绿地改建,砌了护坡,建了5个花台,空地用大理石铺满。在两塘内还增设了小船,供游人坐乘。莲花塘成了宾客和本市市民憩息娱乐的场所。每日早晨,很多人在此锻炼身体。它越来越活跃有生趣了。莲花塘,已成为市中心一座美丽的园林,成为市民一块欢娱的乐园,成为国内外来景德镇旅游的宾客赏心悦目的场所,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知识出处

瓷都史话

《瓷都史话》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瓷都史话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它像散文随笔,却不是主观构想的文艺作品;它有严格的考证辑录,也有家喻户晓的民俗记述。因此,它是一本以历史为脉络,以陶瓷为中心,以自然风光、历史足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民俗风貌等为明珠点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陶瓷历史文化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八十个独立成章而又互相联系的典故组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有历史厚重感而无史书的简奥枯燥,有通俗流畅的文笔而非信马由缰的闲谈。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安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登五龙峰白云院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