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 写春秋历代有志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540
颗粒名称: 六五 写春秋历代有志人
分类号: K295.6
页数: 8
页码: 347-354
摘要: 浮梁修志者有客籍人,有本籍人,然古代主修者均为客籍人,因为古例知县概由客籍人担任,而纂撰者大多为本籍人。
关键词: 地方志 修志者

内容

公元1949年以前,景德镇是浮梁县属的镇,没有单独的地方志,只在浮梁地方志中有记载。1949年4月29日解放后,景德镇从浮梁县中析出建市为地级市,隶属赣东北行署。9月改为县级市,先后属浮梁专区及上饶专区。1953年6月又升为省辖市。1958年10月,浮梁县从上饶专区划归市辖。1960年9月,浮梁县制撤销,并人景德镇市,农村划成区。1989年12月,恢复浮梁县制,仍归市辖。由此可见,景德镇与浮梁县,或为县辖镇,或为市辖县,二者是密切相关的。
  浮梁县前身为新平县、新昌县。《新唐书》载:浮梁。上,本新平,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鄱阳置,八年省,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复置,曰新昌,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对此,现存各种版本的《浮梁县志》均有记载。如道光版的《县志》上说:“唐武德四年析鄱阳置新平,县治新定、化鹏之乡,八年省。开元四年,刺史韦玢复置,改曰新昌,治新昌江口。天宝元年更名浮梁,为上县。”至于景德镇的前身则为新平镇,原本为驻军(镇)称名于东晋时。至于景德镇的置镇时间,是在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据此可知不管名称如何变化,而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起,景德镇就在浮梁境内,两者不可分离了。一个地方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必定有文字记载,而最有权威的当数地方志书。浮梁从宋代起,就有了地方志书。据现在对《浮梁县志》的统计,至清代为止,共有14种刻本的《县志》,其中宋代1种,元代1种,明代5种,清代7种。尚有与志书有关的如《县志考误》、《县志摘谬》、《昌南历记》等数种。这些记载地方历史的志书,是地方的珍贵文献,值得珍重地收藏与保存。这些志书都由哪些人所修撰,其存逸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宋代志书1种,据明邑人朱昭在县志序中所说“咸淳庚子,郑兴作县志”(据查咸淳间只有庚午年,原刊本有误)。庚午即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从此时起,浮梁已有志书,撰志者为郑兴,可惜的是修撰者经历没有记载,而志书也早已遗逸。
   元代志书1种。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浮梁已由县升为
  《浮梁县志》书影州。当时的知州是屠济亨,据他在《志序》中说:“余出守是州之三月,郡刺史清泉段公,蒙旨董陶至州。州士臧履,袖其先人南徐文学掾廷凤所撰《浮梁县志》一编甚巨,告请于公”,“段公因履所请,遂命吾有司刊梓以传”。这里所说的臧廷凤,为浮梁人。5岁中南宋理宗景定壬戌年(公元1262年)童科,长益嗜学,博极群籍,曾教学镇江,学者称他为梧岗先生。所撰《浮梁县志》是他“承命(承段清泉之命)以来,周游历览,采残碑断简之所载,参遗黎故老之所误,述前所闻,记后所见,幸而成编。风俗沿革之异,贡赋土产之宜,与夫文人才子,闻望后先,无不备载而录焉”。因此屠济亨赞扬说:“今得臧君所为书,不出户而方百里地在吾目中,诚为政之一助也,后有览者,其毋忘臧君。”这部志书始修于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刊刻于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明洪武初年,因“兵火之余,十存一二”,后已全逸。
  明代,多次纂修《浮梁县志》,是志书兴盛时期。现已知的共有5部。明初,邑士徐逊字士谦,摭拾草就志稿。朱昭说:对“元之典故,悉无所考;我朝名宦事物,皆所未载。无乃循袭旧闻而已”。但是徐逊所撰志稿并未刊行,因而也未流传。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皇帝下诏修志,知县程励也认识到“兵燹二十余年,文籍无一存者,则吾县志之作不可后也”。于是延请邑庠计希孟重纂县志,并亲自作序。计希孟,下义合都人,曾任淳安教谕,他受聘后,虽“广询博访,摭拾不遗”,但终失之过略。所以朱昭在志序中发出嗟叹说:“嗟乎!徐志颇详而失之乏,计志从简而失之略,观者无不歉焉。
  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知县王澄请了邑士汪源、朱昭续修县志,“访采而续正之”。三年后,王澄以事去任,汪源去世。修志暂时搁笔。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清皇朝编纂《大一统志》,制定凡例,颁布中外。县内典教袁吉、司训唐敏和邑儒方子剡又请朱昭披采编集。朱昭,浮梁县城北隅人,“结识故宾,有文艺,不求仕进”,他与本邑金羽成、郑景昭、李贵清、计咏、王敏、冯诚等恪遵上命,日夜编修,“凡事之有关于世教者,与夫山川、风俗、文章、宦迹,具载毕举,大无不包,细无不录。殆见昔之亥豕者,灿然复明;曩之淹没者,暸然在目。视前之缺略者,大有经庭矣”。训导唐敏在志序中评说:“今浮梁之志,始于沿革,而终于诗文,事事物物,靡所不载,其间之益于治道者,如古今名宦,忠孝节义之类尤多。”这部志书虽好,但没有流传下来。
  嘉靖年间,汪宗伊任浮梁知县。汪字子衡,崇阳人,进士。他亲自主持编修《浮梁县志》。本邑进士卢琼在志序中说他“未尝释卷,乃披阅群书,咨诹众论,取旧志规之”,经汪手所成的志书,分记、表、志、传四纲,对旧志则“烦者删之,脱者补之,抵牾者辨之,讹谬者厘之,至于诸传之立,善善恶恶,发潜抑溢,而酷吏悖民,皆他志之所讳而未有,读是志者,一邑之事,如指诸掌,而畏恶从善之心,亦将惴惴焉”。可见这部志书有它的特点,可惜的是原书后来亦毁于兵火。
  明朝最后一部《浮梁县志》是万历年间知县周起元纂修的。周字仲先,福建海澄人,进士。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来浮梁后,“吏事稍闲,检遗志于断简”,并看到“浮地控吴楚,秀气旁魄,灵物轮兴,居圉中最邑也,安可逸数十年事于无纪”。经他亲自修成的志,“纲凡八,目六十有四,先天地之宜,次养教之权,次司牧之任,次人伦之宗,而以艺文贲起其终焉”。这部志书“考其汇所增者、所省者、所逸者,各居三之一”。邑进士黄龙光赞周“慨然以易风俗、修废坠为己任”,他亲自修纂的志书,“其取类也赜,其称名也核,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其所因革犁然。可知其善志也”。周后来调走,志书后亦失逸。
   明代虽修有以上几种志书,可是无一存者。至清代所修纂的志书,据资料介绍,已知目录共有7种:
  一是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的《浮梁县志》,由知县王临元主修,曹鼎元等纂修。王临元字戒初,山东聊城人,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进士,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来浮梁任知县。十二年初,奉檄纂修县志。因为《浮梁县志》自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以后,就“缺而不存者六十余年”。于是,王临元“延耆硕,购遗编,集馆而雠校之”。同时要求做到“删繁就简,言必征实。凡徭赋之必详其旧,山川之必审其名,城廓、宫室、学校、仓廪、建置之必考其沿革源流。与夫高贤、名宦、嘉言、懿行、孝子、节妇、逸士、方使可以表正人伦、扶掖风俗,旧志未备,后来所日增者,寸长必录,片善兼收。毋虚美,毋遗行,编纂成帙,为一邑全书”。该志据前内翰林国史院庶吉士史彪古在序中说:“所备辑条目燥然简而瞻,详而不烦,质而不俚。”但不久,即遇到了寅卯之变(即康熙甲寅、乙卯年间的反清运动),志书烬于兵燹,所以这部志书传世稀少,在浮梁境内已无此版本,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和《江西省地方志综合目录》记载,该志现存卷一、三、四、六、七,藏于北京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胶卷)。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的《浮梁县志》为通判摄浮梁县事的陈清主修,邓焜、周之文纂。陈清看到前志因兵火之灾“旋遭灰烬,版籍荡析”,“一邑之志,灭没不彰,罔所取衷,此亦戛兹土者之咎也”。于是与教谕邓烷、训导周之文等“相与慨然兴复,捐俸修之,邑士大夫咸乐为助。属诸生李缉奇、俞日旦、李玑、李志先、鲍宗昌、姚日昭等分类编纂”,陈清则与邓炖、周之文亲自裁定(见知府黄家遴序中所述)。这部志书是现存最早的完整本的《浮梁县志》。全书共9卷,但据志书后所说:“兹所续者,沿旧增新,详略咸宜,另成一卷,附前志之末,以成全书,庶足供珥笔者之采择矣。”可见前八卷补辑重刻是十二年本的内容,而第九卷是续志,亦即新增内容。这部县志底本藏于日本内阁文库,国内只有微缩胶卷。1980年景德镇市图书馆清理古本书时,发现有康熙二十一年刻本的《浮梁县志》,并经省确认为国内一部珍贵的善本孤本地方志。在这部志书内,首先发现有“陶政”一目,为研究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史及制瓷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沈嘉徵任知县。沈字怀清,浙江山阴人,由乐平令调补浮梁,守清政勤,性尤恺悌。“独念县志久未续修,岁月既深,恐遂坠逸,乃集邑中绅士,敦请名宿,共为是书。”稿半脱,即升调粤西象州牧,由丁一凤继续其事,但无暇顾此。七年,李洊德来任知县,才把志书完成。沈嘉徵为修志事,曾商之于邑进士汪燻。据汪燻序中所说:“辞不获已,勉从侯后,遂破成范而为之。”这部志书经历沈嘉徵、丁一凤、李溶
  清光绪粉彩长颈瓶德才修成。始修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冬初,结束于七年春杪,为期只有4个月。该志书“所次表二、志十、列传六、杂记,通旧序与图,为书凡二十卷”。因此这部志书为沈嘉徵、李洧德修,汪壎纂。七年(公元1742年)的《浮梁县志》,仅北京图书馆藏有原本。其版本于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毁于火。
  知县程廷济修、浮梁训导凌汝绵纂有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刻本的《浮梁县志》。程廷济字肖野,浙江嘉善人。四十四年至浮梁任知县,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聘万年进士王朝翰主纂,设志局于昌江书院,不久王以疾卒,改请凌汝绵董其事。凌是九江府彭泽县人,原任广西柳城县知县,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以浮梁教谕偕补训导。与本邑绅士方鸣、吴以尚、汪玉锦等共同斟酌商榷,参互考订,补所不逮。历三寒暑,至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底,志书始告竣。这部志书共分12卷,另有卷首1卷。志共72目,其中新增的“棚民”一目,是研究浮梁县客家的重要资料。“陶政”也增加了新的内容;官秩中列有“酷吏”一目,揭露了5个贪婪狠暴的官吏的丑恶面貌,是他志所没有的。
   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3年),有何浩纂修的《浮梁县志》1卷,现藏于南京大学图书馆(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刊行的《浮梁县志》,为乔桂修、游际盛纂。该志始修于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乔桂于道光二年调任浮梁知县,下车伊始,就接到省要求修志的通知。于是他礼请御史贺熙龄为总纂,户部主事胡嗣瑗及县儒学督导为分修,“发凡起例,征文考献,五阅月而书成”。此时,贺熙龄离去,胡嗣瑗成进士后,去京供职,纂志的责任落在游际盛肩上。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初,志稿就绪,准备刊刻,因金郑二姓互讼,延搁近IO年,至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始刊行。该志为乔桂修、贺熙龄纂、游际盛增补,共分22卷,卷首1卷。该志书名页上虽标有“道光三年重刻”,但实际上是刻于道光十二年。该志藏于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江西博物馆(胶卷)、景德镇图书馆。
  清朝最后一次纂修《浮梁县志》,是在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由知县胡介寿奉檄纂修的县志。他延请邑中士大夫,参互考订,历8个月编成志稿,但未刊行。原有手抄、底稿,“文革”中被抄家丢失。80年代末,有人从收废品者手中购得3本。景德镇市地方志办公室通过私人介绍,只购得同治年间志稿手抄残本3卷。有资料介绍说:民国时,蔚挺图书馆曾购得胡介寿主修的《浮梁县志》稿一部,但至今仍末找到。
  由上可知,浮梁修志者有客籍人,有本籍人,然古代主修者均为客籍人,因为古例知县概由客籍人担任,而纂撰者大多为本籍人。浮梁在外修志者亦不乏人,如宋代,县之法京都(今龙潭一带)张僵字成之,在知邓州时创修《邓州志》。明代县之北隅人程廷棋字献之,任广西右布政使时,修纂《广西省志》。明陈大绶字瑞卿(或曰长卿)曾任兵部郎中和太仆,告养归里,清苦自甘,授徒讲学。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的《饶州府志》,是他亲自所定的。清代詹槐芬,字允植,任源武知县,清慎自守,一尘不染,以恬淡早退,归休林下。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参与修《饶州府志》。邓梦琴,字篑山,下芦田都人,在陕西任洵阳、宝鸡知县时,曾先后修纂《洵阳县志》和《宝鸡县志》,升汉中知府后,曾主持修《汉中府志》。这些志书修纂者,付出了自己的智慧与辛勤,为各地方志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知识出处

瓷都史话

《瓷都史话》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瓷都史话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它像散文随笔,却不是主观构想的文艺作品;它有严格的考证辑录,也有家喻户晓的民俗记述。因此,它是一本以历史为脉络,以陶瓷为中心,以自然风光、历史足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民俗风貌等为明珠点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陶瓷历史文化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八十个独立成章而又互相联系的典故组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有历史厚重感而无史书的简奥枯燥,有通俗流畅的文笔而非信马由缰的闲谈。

阅读

相关人物

臧廷凤
相关人物
汪宗伊
相关人物
王临元
相关人物
沈嘉徵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