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〇 《景德镇陶录》传后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535
颗粒名称: 六〇 《景德镇陶录》传后世
分类号: G256.1
页数: 7
页码: 325-331
摘要: 《景德镇陶录》为浮梁县景德镇人蓝浦、郑廷桂著辑。即使今日,当代人读此书,仍然是了解景德镇瓷业发展历史的很好教材。
关键词: 古籍 《景德镇陶录》

内容

景德镇的瓷器,“自陈以来名天下”,可见其历史的悠久。但是有关景德镇陶瓷的专著,清以后才问世。在此以前,有唐朝柳宗元的《代人进瓷器状》,讲了饶州瓷(即景德镇瓷)的特点,这是最早的记述。元朝(一说南宋)蒋祈的《陶记》,曾系统地叙述了当时景德镇瓷业情况,共有1090字(据康熙版《浮梁县志》计算)。明末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有《陶埏》一节,虽较详细,但全书不是讲陶瓷的专著。对陶瓷工艺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的,应当算清朝乾隆间朱琰的《陶说》,但仍不是写景德镇陶瓷的专著。只有清嘉庆间蓝浦、郑
   《景德镇陶录》封面廷桂的著辑《景德镇陶录》,作了全面而详细的记述,是古瓷和景德镇陶瓷的专著。
  《陶说》的作者朱琰,字桐川,别号笠翁,海盐人,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丙戌科进士,曾任直隶富平知县。后为江西巡抚吴绍诗的幕僚,时间约在1766年至1769年。朱琰能诗善文,又是一位画家及博古之士,著作丰富,在江西时留心瓷业,写出著名作品《陶说》。该书叙述了我国陶瓷的历史,详尽地说明陶瓷制作的源流和各种器物制度,侧重于实用,并着重近代和当代。全书分6卷:卷一为:《说今》(饶州窑、陶冶图说);卷二为《说古》(原始、古窑考,附“我国古代烧造瓷器重要地区表”);卷三为《说明》(饶州窑、造法);卷四为《说器上》(唐虞器、周器、汉器、魏器、晋器、南北朝器、隋器);卷五为《说器中》(唐器、宋器、元器);卷六为《说器下》(明器)。书前有尚书裘曰修的序;书后有朱文藻、鲍廷博、黄锡蕃、魏经腴分别写的四个跋。序与跋均认为“夫陶之为器,切于日用,前人未有专书”,“自有明以来,惟饶州之景德镇独以窑著”。《陶说》六卷,“考工验今,灿然俱陈”。“先生详考新制,博采旧闻,一名一器,无不摭拾”,“此书流传,天下之乐闻其说者广矣,岂特补古人未备已哉?”《陶说》第一次刻本是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以后刻本渐多,有《知不足斋丛本》、《龙威秘书》本、《翠琅歼馆丛书》本、《艺术丛书》本、《芋园丛书》本、《说荟》本等等。并引起西人兴趣,有法文节译本、英文全译本等。1983年,傅振伦先生为之译注,使之通俗易懂、避繁详要,成为有志于陶瓷业的重要学习课本之一。全书原文包括译注共268页,其中说景德镇瓷器的有120页,占1/3强,而且在其他篇中也偶有提及。这就是说景德镇瓷将近一半,除古瓷外,今瓷是以景德镇瓷为主的。但是它毕竟不是写景德镇瓷的专书,正如清嘉庆时浮梁县知县刘丙所说:《陶说》中的《说古》,“自唐虞以来,说器详官、哥、定、汝,博考群书,足无挂漏;独《说今》景德镇陶,惜犹多所未备。盖其制器之委曲精详,诚有非采访纪录可得而尽也”。这个说法是切合实际的。因此写景德镇瓷的专书,当然要首推《景德镇陶录》了。
  《景德镇陶录》为浮梁县景德镇人蓝浦、郑廷桂著辑。说起来这里面有个过程。本书原名叫“录”。原著者为蓝浦,字滨南,号耕余,曾经做过郑廷桂的老师。蓝浦生长在景德镇,耳濡目染,对景德镇的瓷器比较熟悉其生产过程,看到没有专门记述景德镇瓷器的书,感到可惜,便想到要博采众家的说法,结合景德镇当时制作的技艺,编辑在一起。可是没等到他编完,就因病逝世了。一直放在书箱中,已经20多年。蓝浦一生“敦行力学,赍志以殁”。他有个遗腹子,可是幼时殇殒了。只有妻子汪氏,一个人孀居在家,看到丈夫遗留下来的书稿,也没有个人商量。于是她便找到丈夫原来的学生郑廷桂,要他想办法续成。
  郑廷桂,字问谷,居景德镇南门。嘉庆戊寅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的副贡生。在此以前,家境很困难,因此对师母汪氏所托办的事,没有力量完成,感到十分歉疚,总觉得不做好这件事,就对不起已故的老师。幸好在嘉庆十六年辛未(公元1811年),有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机缘。那年来了一位知县,姓刘名丙,字克斋,安徽广德县人,是一位进士出身的文官。他在公余常到陶瓷作坊去考察,据他自己说“其制器之委曲精详,亦遂熟于耳目”,也很想对景德镇瓷写成专书,可是没有空暇。刘丙有个小儿子,正是读书的年龄,他听说郑廷桂是个有学之士,便聘请他去教育儿子。郑廷桂任教后,二人常有机会接近。一日说到景德镇的瓷业如此兴盛,却没有专书作系统的介绍,殊为可惜。郑廷桂便趁机将先师蓝滨南的《陶录》遗稿请问于刘丙。刘丙看过后,十分高兴,认为该书稿所记载的东西都是他耳目所未及的。便要郑廷桂把它续写完,以便付梓刊刻成书。这一来,郑廷桂当然高兴了。因为这正是他梦寐以求而不得的,今有此机会可以尽力,能告慰死去的老师。于是他便着手修订增补,并按知县刘丙的意见,把书的总题定名为《景德镇陶录》。
   《景德镇陶录》全书共分为十卷:
  卷一是《图说》。分三大部分,即景德镇图、御窑厂图、陶成图。陶成图又分为取土、练泥、镀匣、修模、洗料、做坯、印坯、镟坯、画坯、荡釉、满窑、开窑、彩器、烧炉等14项。这些多采自唐英的《陶冶图说》。为郑秀蕴山绘,因是重绘,故画面与《陶冶图》有所不同,图说也与原说略有增减。
   卷二有两部分:一为《国朝御窑厂恭纪》,附二:厂器岁解运数例、厂给工食人役。二为《镇器原起》,共列各种窑器计37项。
  卷三为《陶务条目》。具体内容列得较细:陶有窑(5项)、窑有户(3项)、户有工(17项)、彩之工(6项)、工有作(18项)、作有家(3项)、陶所资各户(16项)、陶余资用(3项)、镇瓷花式(30项)、仿古各釉色(47项)、配合釉料(16项)、陶彩需用色料(14项)。
  卷四为《陶务方略》。其内容比较庞杂,如:俗称俗字、瓷土、釉果、捡渣、青料、彩器、大件、脱胎、古器、洋器、雕塑、满窑、把庄头、烧圆窑、结砌窑巢、渣饼、试照、窑砖、估堆、牙侩、油灰行、茭草工、磨茅埂店、过江器、黄家洲、瓷器街、提洲篮者等等。
  卷五为《景德镇历代窑考》。始于陈“至德元年,诏镇以陶础贡建康”。历唐(陶窑、霍窑)、宋(景德窑、湘湖窑)、元(枢府窑器、湖田窑)、明(洪窑、永窑、宣窑、成窑、正窑、嘉窑、隆万窑、龙缸窑、崔公窑、周窑、壶公窑、小南窑)、清(康熙年臧窑、雍正年年窑、乾隆年唐窑),清仅至乾隆,嘉庆时未载,然已较为详尽了。
  卷六为《镇仿古窑考》。所仿诸窑,有定窑、汝窑、官窑、东窑(东京民窑)、龙泉窑、哥窑、章龙泉窑、均窑、碎器窑,共有9处,可见当时镇瓷所仿产品范围很广,亦可见镇上工人技术娴熟、精湛。
  卷七为《古窑考》。记述了东瓯陶、关中窑、洛京陶、寿窑、洪州窑、越窑、鼎窑、婺窑、岳窑、蜀窑、秘色窑、秦窑、柴窑、唐邑窑、邓州窑、耀州窑、乌泥窑、余杭窑、丽水窑、萧窑、吉州窑、建窑、象窑、榆次窑、平阳窑、宿州窑、泗州窑、彭窑、宣州窑、临川窑、南丰窑、陇上窑、欧窑、横峰窑,共34处。同时还附了各郡、县窑考,有邢窑、磁州窑、德化窑、处窑、许州窑、河北窑、怀庆窑、宜阳窑、登封窑、陕州窑、兖州窑、平定窑、霍州窑、广窑14处;又附外译窑考,有高丽窑、大食窑、佛郎嵌窑、洋瓷窑4处。在信息不甚通畅的封建社会,能收集这么多资料,确实难能可贵。
  卷八为《陶说杂编上》,卷九为《陶说杂编下》。上下两编杂说,涉及到人物、事情、地域、技艺、器具、考古诸多内容,确实很杂,然而又都与陶瓷相关。上编中节引的书目凡53,下编中节引的书目凡35。其内容按作者的话说:“陶事旧说,或全篇,或一二语,悉撮录,以资闻见。”虽然如此,亦可见作者阅读之广博和勤奋了。
  卷十是《陶录余论》。为郑廷桂补辑。其与《陶说杂编》内容同为记陶,但取材及形式均不相同而且更紧扣陶事。《杂编》以撮录为主,《余论》则多为作者的见解或读书心得,所据旧说也很广博。余论所据有《正字通》、《说文》、《类书纂要》、《舆图直指》、《陶制序》、《周礼》、《肆考》、《邑志》、《责备余谈》、《陶庵梦忆》、《长物志》、《茶经》、《高斋漫录》、《格古要论》、《陶成记》、《广舆记》、《江西通志》、《江西考古录》等等。除此以外,作者说:“是编陶务土宜,多得于访问……皆习知其事,而能言其制作之详者。而检阅书籍,相与商考,……成美功咸为不少。”说明补辑者曾经访问多人,虚心向人请教,所费工夫甚多。
  《景德镇陶录》原来只有6卷,经郑廷桂调整补充,为IO卷,其中卷首《图说》,卷尾《陶录余论》是郑廷桂收集整理和补辑的,二至九卷,则基本上是蓝浦的原作。《陶录》初刻印于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翼经堂本,以后续出版本有五六种之多。20世纪80年代欧阳琛、左行培先生开始校注《陶录》,后又得卢家明、周秋生先生合作,并于1996年9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可惜的是《景德镇陶录》校注本出版时,欧阳、左先生已作古,未获亲见其成果了。
  如果说《陶说》是陶器的专书,则《景德镇陶录》是我们国家第一部全面阐述景德镇古瓷业的专书。全书详细记载了景德镇陶瓷的生产(分工、分业、分序)、规制、工艺、经营、贸易及风土民俗,汇集了全国有关古陶瓷的文献资料,并“博考群书,旁及诸陶”,扼要地介绍了各地民窑、名窑的工艺与特色。它弥补了《陶说》中“说镇器多简略”的缺陷。正如为其作序的浮梁知县刘丙所写:“是录之成,其不又补桐川所不逮,而为有心时务者所亟赏乎!”即使今日,当代人读此书,仍然是了解景德镇瓷业发展历史的很好教材。
   文献书影

知识出处

瓷都史话

《瓷都史话》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瓷都史话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它像散文随笔,却不是主观构想的文艺作品;它有严格的考证辑录,也有家喻户晓的民俗记述。因此,它是一本以历史为脉络,以陶瓷为中心,以自然风光、历史足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民俗风貌等为明珠点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陶瓷历史文化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八十个独立成章而又互相联系的典故组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有历史厚重感而无史书的简奥枯燥,有通俗流畅的文笔而非信马由缰的闲谈。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琰
相关人物
蓝浦
相关人物
郑廷桂
相关人物
刘丙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陶说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