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 器行瓦域开创陶瓷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521
颗粒名称: 四六 器行瓦域开创陶瓷路
分类号: F752
页数: 6
页码: 248-253
摘要: 中国的瓷器,曾被西方学者称为“世界文化的窗户”。而中国陶瓷贸易的路线也被称做“陶瓷之路”。
关键词: 对外贸易 陶瓷

内容

中国的瓷器,曾被西方学者称为“世界文化的窗户”。而中国陶瓷贸易的路线也被称做“陶瓷之路”。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三上次男以极大的兴趣考察了从唐末以来逐渐频繁使用的海上贸易路线,并写出了专著《陶瓷之路》,于1969年8月出版,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在中日双方学者的努力下,1989年5月,在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陶瓷之路的展览,展出了以中国陶瓷为中心的东西各国的陶瓷,介绍了陶瓷之路文化交流的历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国古陶瓷的对外传播与东西方的交通密切相关。16世纪以后即我国明清两代,中国瓷器已作为贸易商品,大量运到欧洲和美洲,对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德国、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国家的宫廷和上层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经济贸易、陶瓷生产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中国陶瓷外运的历史溯源很早,远在汉代,就和东南亚、印度次大陆以及西亚的交通要道沟通,并逐渐形成陆路和海路两条交通线。陆路从长安起,西出玉门、敦煌,经天山南北两路,越葱岭,跨中亚细亚草原,西达地中海东部的希腊半岛。这就是历史学家所称的“丝绸之路”。海路则从广州湾起航,到印度半岛南端和马来西亚半岛。唐代以后,海路一方面通向南太平洋诸国,另一方面驶向印度洋通过波斯湾和地中海,到达阿拉伯诸国,辗转到埃及、非洲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这就是被誉为“陶瓷之路”的路线。海外出土的为数众多的中国古陶瓷,正是中外交通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据专家们考察,中国陶瓷以商品面目出现,当始于唐代。
  海外出土文物主要为浙江越窑青瓷,湖南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广东梅县、三水、新会窑青瓷,河北邢窑、定窑白瓷及河南巩县窑三彩陶器。其出土地点涉及亚洲和非洲。出土越窑青瓷的国家有日本、朝鲜、泰国、巴基斯坦、伊朗和埃及;长沙窑器物出土于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伊朗;邢窑、定窑白瓷出土于日本、泰国、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和埃及;三彩陶器出土于日本、朝鲜、泰国、伊拉克和埃及;梅县、三水、新会青瓷仅在泰国南部和伊朗发现。五代越窑青瓷在菲律宾出土较多,有双系壶、夹耳罐等器物,夹耳罐造型与广东番禺县石马村南汉刘氏墓出土者大体相同,但体积较小。
  宋代,江南地区的手工业有巨大发展,其中制瓷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造船业特别发达。沿海地区商业也空前活跃起来。由于鼓励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当时的第一大港。官府在广州、明州、杭州等地都设有市舶司。因之外销陶瓷数量也急剧增长。从已知的出土宋代陶瓷看,亚非地区有青瓷、青白瓷、黑瓷、彩绘瓷等品种。其中青白瓷多数出土于亚洲地区,以江西景德镇的产品为主,福建、广东次之。景德镇的青白瓷在日本、埃及均有出土,日本还出土过一些完整的盒子。
  元代,海外贸易发展,对瓷器的外销非常有利。由于景德镇青花瓷是一个新的陶瓷品种,海内外人士都很欢迎,因而招引了不少顾客。这可从各国出土实物得到证明。在日本、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及埃及等国都出土了青花瓷器及碎片。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出土较多,菲律宾、日本及泰国出土有完整的大件器物,是极为少见的。青白瓷在东南亚不少国家都有出土。
  明代,瓷器外销有两条渠道,一条由明王朝直接控制;一条为私人从事海外贸易活动。明代前期景德镇青花瓷是畅销产品之一,在亚非地区几乎都有出土的青花瓷。到了16世纪,
  《沈怀清记》书影葡萄牙、西班牙据有海上霸权。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葡萄牙勾结奸商与倭寇,在浙江宁波双屿港建立据点,同沿海居民进行非法贸易。西班牙也以马尼拉为据点,与该地的中国商船进行交易。由于葡、西商人的贸易活动,中国瓷器流入欧洲,受到欧洲人的喜爱。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荷兰用660万盾巨资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贸易垄断组织。东印度公司凭借他们的海上霸权,当年便截获了一艘载有中国瓷器的葡萄牙商船,把抢劫的货物运到米德尔堡抛售,获得丰厚的利润。两年后,他们又俘获“卡塔林纳”号和另一条葡萄牙商船,将货物运到阿姆斯特丹抛售,又获利600万盾。从此,东印度公司进一步加快了贩运中国瓷器的步伐,仅在80年的时间内,就贩运中国瓷器多达1600万件。不仅运往欧洲,还转贩到亚洲各国。17世纪运往欧洲的中国瓷器以青花为主,其次为彩绘瓷。
   青花瓷据说在欧洲称为克拉克,在日本则称为芙蓉手。这些名称是怎样得来的呢?
  克拉克的说法也有多种:一说是泛指万历时期的出口瓷;一说认为是指万历时期出口瓷中质量最好的;一说则认为葡、西交战中,被荷兰捕获的一艘葡萄牙大船称“克拉克”,船上载有中国瓷器,故把这批瓷器也称为克拉克。
   芙蓉手的名称,则是因为青花莲瓣口盘的纹饰犹如一朵盛开的芙蓉而得名。
  还有一种纹章瓷,主要是来样定制的瓷器。这种瓷器为适应欧洲生活习俗的器物,如餐具、盐盒、黄油盒、宽边浅盘、刮须盘、水盆等等;有的画有国徽、王徽、帝徽、军徽、省徽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标记符号等,这些标记、符号都安排在器物的突出位置,如盘心、盘外中部和瓶腹部等部位。带有这类标记符号的瓷器,都称做纹章瓷,现在欧洲仍有大量实物传世。
  另有一种称为甲胄瓷的,也是来样定货的瓷器。是仿照法国17世纪武士甲胄特征,镂空条纹装饰而制成的器物。这种甲胄瓷始于17世纪末,由法国首相马萨林奉国王路易十四之命派人到广州订制,18世纪大为流行,盘、汤盆等器物的边缘多饰以甲胄纹。
  18世纪以后,景德镇与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瓷窑烧制的青花瓷与彩绘瓷仍远销世界各国。其中景德镇的白瓷,在广
  青花折沿菱口瓷盘州加工成广彩后,又以新的姿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并再次受到欢迎和模仿,从而为中西方陶瓷文化的交流添上了新的一页。
  由此可见,由于传播中国古陶瓷(包括景德镇陶瓷)而形成的海道,即“陶瓷之路”,对于沟通中西方海上交通,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当然其中也少不了景德镇瓷器所起的作用和做出的贡献。

知识出处

瓷都史话

《瓷都史话》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瓷都史话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它像散文随笔,却不是主观构想的文艺作品;它有严格的考证辑录,也有家喻户晓的民俗记述。因此,它是一本以历史为脉络,以陶瓷为中心,以自然风光、历史足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民俗风貌等为明珠点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陶瓷历史文化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八十个独立成章而又互相联系的典故组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有历史厚重感而无史书的简奥枯燥,有通俗流畅的文笔而非信马由缰的闲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