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火神立德裕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512
颗粒名称: 风火神立德裕后
分类号: K825.8
页数: 7
页码: 216-222
摘要: 人们信神求仙的历史已经很久了。古代的人类,由于受到科学技术知识的限制,对一些当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认为冥冥之中有个神在主宰,因而产生了对神的膜拜。于是天、地、水、火、风、雪、电以及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神,纷纷出现了。人们信神、拜神,也造神、用神,有的用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和管理,有的用以寄托自己的敬仰与精神。这种现象从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关键词: 景德镇 火神庙

内容

人们信神求仙的历史已经很久了。古代的人类,由于受到科学技术知识的限制,对一些当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认为冥冥之中有个神在主宰,因而产生了对神的膜拜。于是天、地、水、火、风、雪、电以及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神,纷纷出现了。人们信神、拜神,也造神、用神,有的用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和管理,有的用以寄托自己的敬仰与精神。这种现象从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诸多为人所敬、信的神中,与火有关的是火神、窑神、炉火神等等。火,作为神,以炎帝为帝,以祝融为神,以燧人氏为先火。《左传》上说:“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淮南子·时则训》中的高诱注说:“祝融吴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祀于灶。”明清以来,开始修火神庙。民间以六月二十三日为祭火神之日,地方官员也要到火神庙去祭拜。至于窑神,却是窑工们所供奉的行业神。有的以舜帝为神,有的以李老君为神,有的以土地、山神为神。旧时,在农历三月十五、三月初、腊月十八祭窑神。炉火神,则是“治公、金银匠与兑换商之祖师”(见《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除奉祀太上老君外,还奉祀唐代名将尉迟恭。这些神的出现,都各有其原因。因为舜曾“陶于河滨”;土地、山神都是司管土地的,都离不开火与土;李老君则是把李耳神化,传说他有个炼丹八卦炉;尉迟恭则原本是个铁匠。由此可知,这些神都是神化了的人。在景德镇,也有几个神化了的人,其中之一就是被称为风火仙,也叫做火神,是陶瓷工人及窑户崇拜的偶像。
   明代御窑厂的东面,有个风火仙师庙,民间叫做火神庙,祀奉的是个真实的人,他的姓名叫童宾。这事是怎样兴起的呢?
  明朝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一些老城镇则因工商业的发展而繁荣,一批新的工商业市镇也迅速形成。但到明后期,封建统治者更加腐朽,阶级矛盾也更加激化。如明神宗朱翊钧为营造宫殿,仅采购木料一项,就费银930余万两,约合当时800多万贫苦农民1年的口粮钱。他还大肆营造坟墓定陵,用了6年时间,花费白银800万两。帝王的奢侈费用
  火神庙主要从老百姓的身上去榨取。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开始,皇朝派出大批宦官作为矿监税使,分别到全国各地进行搜括。据乾隆十一年版《明鉴》中说:“丙申二十四年,秋七月遣中官开矿”,“首开畿内,命中官领之。嗣后河南、山西、南直、湖广、浙江、陕西、四川、辽东、广东、广西、江西、福建、云南,无地不开。中使四出,皆给以关防”。这些矿监、税使,由于上面有皇帝撑腰,一到地方就利用特权,作威作福、胡作非为。他们另建税署,自成系统,专折奏事,直达皇帝。有司稍忤其意,辄劾其阻挠逮治。富家巨族,则诬以盗矿。良田美宅,则指为下有矿脉。总之,这些宦官,是践踏官府、蹂躏人民、杀人劫夺、无法无天的罪魁。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监潘相被派到江西为矿税使兼理景德镇窑务。潘相一到景德镇,便逼令窑户和匠户制造大型青花龙缸以供皇帝陵墓作为长明灯之用。
  这种青花龙缸,直径要有3尺,高要2尺多,缸的外围环绕着青龙,下有潮水纹。在当时的技术和设备条件下,烧成这种大器,难度是很大的。窑工们为此犯愁,竞日提心吊胆,惟恐大祸临头。其中有个窑工童宾,字定新,是浮梁县里村人,生于公元1567年。其祖上也是匠籍。幼年曾读过诗书,后因父母早丧,无法上学,遂到窑厂学艺。他为人忠厚诚实,见义勇为,与诸同事相处,亲如兄弟。当时,因太监潘相来镇监造御瓷,逼迫匠人造大型龙缸。众窑工虽想了许多办法,都未能烧成功。贪残的潘相便派他的爪牙对窑户进行“例外苛索”,对窑工们鞭笞乃至捕杀。工匠们缺衣少食,不得温饱,又受到凌辱和伤残,每日惶惶不安,处境十分凄惨。济公好义的童宾,眼看同伴一个个受到伤害,心如J1割,但又无法可施。限期一天天逼近了,而多次失败,使得窑工们垂头丧气,只好消极等待,束手待毙。童宾眼见同伴们痛苦,便决心牺牲自己,用自己的血与肉向官府抗议,并激起同伴们的热情。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十一月初八子时,正当午夜,窑火熊熊,已到烧成的关键时刻。童宾望着同伴们凄苦的脸,一股义愤像火一样在胸中腾起,便毅然往窑中一跳,以身为薪。但听奇异之声,窑火突然上升。待到工友们从惊愕中猛醒过来,童宾已在炉中成了火炭。同窑的工友个个悲痛万分,痛哭流泪,但又能怎样呢?只能化悲痛为力量,大家拧成一股绳,同仇敌忾,决心拼命也要把窑烧好,以实际行动悲悼童宾。说起来也怪,果然工夫不负苦心人,次日停火开窑一看,大龙缸烧成了。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
   风火仙师塑像起的重大成果。
  童宾跳窑自焚之后澈起了全镇瓷工的义愤。首先是在烧窑业引起轩然大波,然后推及其他各业。大家含着眼泪把童宾的骸骨葬在凤凰山;安顿好他的家小,然后互相走告,约集一起,高举火炬,奔向官邸焚毁了税署。群众的怒火把潘相吓得魂不附体,连忙偷偷地只身逃走。《明史》曾载,江西矿监潘相,激浮梁景德镇民变,焚烧厂房。后来清康熙版《浮梁县志,陶政》中也记载:“万历三十年,景德镇民变,税监潘相激之也。”可是当时神宗皇帝对这些税监的行为,进行包庇,不闻不问。《明史·食货志》说这些太监“所至数激民变,帝率庇不问”。直到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神宗病死,光宗继立,“始尽蠲天下额外税,撤回税监,其派入地亩、行户、人丁、间架者,概免之”。这是后话。且说童宾死后,陶瓷工人义愤填膺,纷纷打派头(罢工)以示抗议。在工人们的强烈要求下,官府不得不做点表面文章,在御窑厂内为童宾修祠祭祀,祠名“佑陶灵祠”,尊号童宾为“风火仙”,把童宾像神明一样敬奉。此后,童宾像一直受到陶工们和群众的膜拜,香火不断。连执政官员也说他“志气之凛冽在一成,而精神所贯注在百世”。
  纪念童宾的活动一直流传下来。据传在窑场里有一种叫“暖窑神”的风俗。每年初冬一过,便确定一天,把窑场打扫得千干净净,窑门上贴着用黄裱纸书写的“风火仙师”四个大字,两旁贴着“风助火力”、“火借风威”的对联;窑墙两侧挂两面大的“飞虎旗”。窑门前面摆一张供桌,桌上放有供品和香炉、烛台。供桌稍后两旁摆几张桌子,中间留一块踩地戏的空地。待到黄昏时,窑工们齐集窑上,由把庄点燃红烛、长香,虔诚默祷叩拜,并燃放鞭炮。接着大家一面吃着酒楼送来的酒菜,一面看三脚班演的踩地戏,直到深夜。瓷质“佑陶灵祠”匾额
  以上是每年例行的活动,由各个窑场分散举行。还有一种全行业的大规模活动,一般要20年才举行一次,这就是所谓开禁收徒的“开禁迎神”。迎神时,要到“风火神”童宾的出生地里村去迎请两面飞虎大旗。游行时前导开路的是标有“风火仙师”字样的大灯笼,接着是从窑神之家接来的两面飞虎旗。再就是乐队、仪仗队及舞龙、舞狮、扮抬角的队伍,接着是窑神的座轿、大鼓、铜锣等。一些信士则紧跟在它后面,队伍最长时首尾达数华里,其参加人员之众、声势之大,是空前的。这足以说明陶瓷工人及镇上居民对风火仙的信仰与崇拜了。
  关于“风火神庙”及火神童宾还有很多文字记述,除见之于志书、谱谍之外,尚有清代督陶官年希尧写的《重修风火神庙碑记》,唐英写的《龙缸记》、《火神传》等等。特别是庙内有副楹联,更能反映出景德镇群众对“风火仙”的景仰。联曰:
   风也火也福一方宝地
   仙乎师乎佑万世陶民
  进到公元1949年以来,“佑陶灵祠”因年深日久,已是破旧不堪。虽曾一度为工人文化宫,略加修葺,但建筑老化已成危房,于1961年拆除,原基地已改造成花园。卯年代故址已有一半建起了新建筑设施,风火神庙旧址荡然无存,但风火神的故事仍在民间流传。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昔日的烧瓷柴窑,已逐步改进为煤窑、油窑、煤气窑,窑身也有了新的变化。新一代窑工对火神的信仰已然淡化。。
  陶瓷节时,为适应国内外人士观光和旅游需要,有关部门于陶瓷历史博物馆内,建了一座“佑陶灵祠”,火神童宾的形象又重现在景德镇,博得不少游人的景仰,但现时代的人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去顶礼膜拜了。

知识出处

瓷都史话

《瓷都史话》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瓷都史话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它像散文随笔,却不是主观构想的文艺作品;它有严格的考证辑录,也有家喻户晓的民俗记述。因此,它是一本以历史为脉络,以陶瓷为中心,以自然风光、历史足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民俗风貌等为明珠点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陶瓷历史文化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八十个独立成章而又互相联系的典故组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有历史厚重感而无史书的简奥枯燥,有通俗流畅的文笔而非信马由缰的闲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