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祥瑞渡海求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511
颗粒名称: 吴祥瑞渡海求师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212-215
摘要: 中日友好往来由来已久。早在唐代,就有不少日本使者来到中国。据考证,仅《全唐诗》就载有中日往来诗一百多首,可见当时中日作家的交往和友谊。如唐玄宗李隆基就非常重视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他曾写下《送日本使》诗一首:“日本非殊俗,天中嘉会朝。念余怀义远,矜尔畏途遥。涨海宽秋月,归帆驶夕飙。因惊彼君子,王化远昭昭。”其中描述了中日和睦关系。
关键词: 景德镇 吴祥瑞

内容

中日友好往来由来已久。早在唐代,就有不少日本使者来到中国。据考证,仅《全唐诗》就载有中日往来诗一百多首,可见当时中日作家的交往和友谊。如唐玄宗李隆基就非常重视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他曾写下《送日本使》诗一首:“日本非殊俗,天中嘉会朝。念余怀义远,矜尔畏途遥。涨海宽秋月,归帆驶夕飙。因惊彼君子,王化远昭昭。”其中描述了中日和睦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进到明代,中日往来更见密切。特别是青花瓷器流传到日本后,被日本友人誉为“青肌玉骨”,日本的陶瓷匠师向往江西景德镇瓷器,渴望到“支那第一陶府”去访问。其中日本伊势国西黑郡大口村(今唐津附近)的一位陶瓷艺术家伊藤五郎太夫(又称伊藤五良太辅),非常羡慕中国的青花瓷器。他得知85岁高龄的日本使节、京都的东福寺名僧了庵桂梧,从唐津(一说长崎)起航到中国访问,于是他毅然请求随之同行,得批准后,便一同来到中国。
  伊藤五郎太夫在中国四明(今浙江宁波)登陆后,溯长江而上,进到江西.o经鄱阳湖辗转进到昌江,到达饶州府浮梁县景德镇,专门学习陶瓷技艺。他在中国期间,非常尊重中华文化,刻苦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字,结识了不少文人和匠师,还取了个中国姓名叫吴祥瑞。
  这个吴祥瑞,在景德镇学习了两年多。他学习了青花的技法和烧造技艺,掌握了其中要领,还制做了不少作品。因为他在华期间,与一些文人匠师友好,许多人对他怀念。其中有个四明(宁波)诗人李春亭与他交往殷切,曾写过《送居士五郎太夫归日本》诗一首,说吴祥瑞在中国期间是“回首扶桑杳渺间”,而今天“舡泊古鄞三佛地”,“梅黄细雨江头别,帆引清风海上返”。这里说的扶桑,是指日本;舡即是船;三佛地指宁波。李春亭与吴祥瑞在蒙蒙细雨中告别,情深意切,依依难舍。李春亭在诗中的附注说:五郎太夫(吴祥瑞)“所造之器,多画人物、山水等,鲜丽可爱,世人珍之”,他的作品款识为“吴祥瑞造”。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六月,吴祥瑞跟随日本使节回国。他回国后,将伊藤五郎太夫之名改为伊藤五郎太夫祥瑞,把日本名字与中国名字结合起来,以表示对中国的无限怀念。他到日本后,即着手陶瓷烧造事业。开始,他在肥前的伊万里(今佐贺附近)创办烧造瓷器的窑,就叫做伊万里窑。后来又在奈朗附近的鹿背山(又称鹿脊山)创办瓷窑。他把在景德镇学到的青花(日本称为染付)付诸实施,并把这一技法传授给其他人,使这项技术得以传播开来。他的作品造型稳定,色泽鲜明,浓淡得宜,风格雅致。同时还在底部铭刻“吴祥瑞”或“五郎太夫祥瑞”的款识。他的作品,从造型、纹样、釉色等方面看,都明显地受到明代青花瓷器的影响。
  伊万里窑创办以后,由于它邻近唐津,交通便利,产品销售全国,引起日本陶瓷界的关注。以后附近又陆续兴建了有田窑和大河内、黑牟田、应法山、广濑山、筒江山、志田山等窑,这一带便成了日本著名的陶瓷重要产区。生产青花瓷器,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就是要有描绘用的钴蓝颜料(日本称为吴须)。当明青花云龙梅瓶时,这种颜料日本是从中国和西亚进口的,价格非常昂贵,一两青花颜料价值一两黄金,有的时候甚至比黄金还要珍贵。因此,开始的时候,伊万里窑只能生产少量的青花瓷器,主要供应日本天皇等在宫廷中使用。直到公元1870年(中国同治九年),德国发明了化学颜料,传人日本后,伊万里窑才能大量生产青花瓷器。第二个是要有1200到1400度的高温还原焰。伊万里窑经过多次尝试,把在中国学到的烧窑技法在日本实现,烧成了千度以上的高温瓷器,成为日本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两个关键问题一解决,伊万里窑名声大振。伊藤五郎太夫的作品在日本历史上也自成一派,称为“祥瑞”派,一直留传到今天。
  后来,到了清代,伊万里古窑还模仿中国明代烧造大件瓷器的技法,并且生产了不少大型的青花瓷器。而伊藤五郎太夫祥瑞的事迹也一直流传下来,为中日技艺交流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知识出处

瓷都史话

《瓷都史话》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瓷都史话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它像散文随笔,却不是主观构想的文艺作品;它有严格的考证辑录,也有家喻户晓的民俗记述。因此,它是一本以历史为脉络,以陶瓷为中心,以自然风光、历史足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民俗风貌等为明珠点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陶瓷历史文化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八十个独立成章而又互相联系的典故组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有历史厚重感而无史书的简奥枯燥,有通俗流畅的文笔而非信马由缰的闲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