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诀独传魏氏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508
颗粒名称: 秘诀独传魏氏窑
分类号: K825.8
页数: 3
页码: 192-194
摘要: 古时,在景德镇陶瓷行业的诸多分行业中,有一个特殊的行业,这就是砌窑、补窑这一专业。它在景德镇窑工中,俗称挛窑业。这个专业何时开始有的呢?据蓝浦、郑廷桂《景德镇陶录》中所说的是“结砌窑巢昔不可考”。不过从道理上说,似乎应是从有瓷窑那时起,就会有结砌窑的工作,最早的时候可算是一个工种。至于何时发展成为专业,这的确是不可考的了。
关键词: 景德镇 陶瓷业

内容

魏氏家传大结窑,曾经苦役应前朝。
   可知事业辛勤得,一样儿孙胜珥貂。
   这是清人龚铽所写《陶歌》中的一首,说的是景德镇“结砌窑巢”的事情。
  古时,在景德镇陶瓷行业的诸多分行业中,有一个特殊的行业,这就是砌窑、补窑这一专业。它在景德镇窑工中,俗称挛窑业。这个专业何时开始有的呢?据蓝浦、郑廷桂《景德镇陶录》中所说的是“结砌窑巢昔不可考”。不过从道理上说,似乎应是从有瓷窑那时起,就会有结砌窑的工作,最早的时候可算是一个工种。至于何时发展成为专业,这的确是不可考的了。
  按《陶录》上的说法,这一专业自元代就有了,而且由“镇土著魏姓世其业”。土著指的浮梁籍人,“世其业”说的是操此业的世代相授,技不外传。这个行业是很艰苦的,除了给民窑结砌外,还要应官府苦役。但是也正因为官窑、民窑都需要它而且要依赖它,故而这个行业也很吃香。后来一直到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魏姓人绝,无后人接替,其手艺为都昌人学得。从此砌窑一道,也就为都昌花门楼余氏专有,而他的技术只传本姓,绝不外传。
  结砌瓷窑是一种专门技术,蓝浦在《陶录》中说“魏族实有师法薪传”,并将他亲眼所见情形作了细致的描述:一是写如何排砌砖,“余尝见其排砌砖也,一手挨排黏砌,每黏一砖,只试三下,即紧黏不动”。二是说魏氏排泥也有特别的地方,它不是像一般泥水工一样,用泥刀排泥抹在砖上把砖黏上去,而是“其排泥也,双手合舀一拱泥,向排砌一层砖中间两分之,则泥自靠结砖两路流至脚,砌砖者又一一执砖排黏”。三是写如何制泥,要非常仔细,要求很高。所制的泥浆,与其他不同,“其制泥,稠如糖浆,亦不同泥水工所用者”。把泥制成如糖浆一样,这是需要下很大工夫的。这一专业从制泥、抹排泥、排砌砖都有它的独特之处,这也是它能成为一门专业,能以秘技自守的主要原因。清嘉庆时,结砌窑已分出补窑一行。补窑是对窑内小的损坏进行修补,,渐渐演变为挛窑行,与满窑(装窑)一行合称为两行。同时还分设三个店,这就是挛窑店、抹泥店、满窑店,后人俗称为“两行三店”。满窑与结砌窑本来是两项不同的工种,可是因他们都是为窑厂服务的,密切相关,故有如此称呼。挛窑即砌筑窑炉或
  柴窑封结窑门修补窑炉,一般只有5天的工作量。挛窑师只负责打窑基、结窑螃、封窑篷等技术性强的操作。至于结窑窗和窑内施工时的帮工,则由窑内各个工种人员分别担任。过去烧瓷器用的是柴窑,窑砌得好与不好,能否按时修补,关系到用柴的消耗量和瓷器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窑、坯厂老板的经济利益。因此无论烧、做双方尤其是烧方即窑户老板,都要与“三店”拉好关系。对挛窑店不管有没有建窑或修窑,都要预付一笔定金。窑户请挛窑店的师傅时,要头一天派管事去联系,说明在哪个茶楼酒馆用早餐、定中餐。早餐到茶馆用,中餐把酒菜送到窑上用,晚上则由窑户在家摆酒款待。饭后,由“管开窑簿”的和“下港”手持火把把挛窑师傅送至弄口,再把两根未点燃的火把交给挛窑师傅带回店。
  自从1949年景德镇解放后,新的秩序、新的规章制度逐步建立,旧的规章制度也逐步革除。景德镇的陶瓷行业也起了很大变化。以上所说的一些规矩也逐步消失,特别是烧瓷的窑炉不断地进行改革。原来的旧式柴窑改造成为煤窑,经过一段时间,又进行窑炉改造,建起隧道窑、梭子窑等等。燃料则由原来的烧松柴改为烧重油、烧煤气。这样,结砌窑炉的工作已逐步地为采用新的技术、新的建筑材料所代替。于是过去秘而不传的结砌窑技术,虽然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现在却不再适用,完全更新了。可是,“魏氏家传大结窑”,却成为景德镇瓷业史中的一项重要遗闻而流传于后世。

知识出处

瓷都史话

《瓷都史话》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瓷都史话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它像散文随笔,却不是主观构想的文艺作品;它有严格的考证辑录,也有家喻户晓的民俗记述。因此,它是一本以历史为脉络,以陶瓷为中心,以自然风光、历史足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民俗风貌等为明珠点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陶瓷历史文化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八十个独立成章而又互相联系的典故组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有历史厚重感而无史书的简奥枯燥,有通俗流畅的文笔而非信马由缰的闲谈。

阅读